以太是如何引入物理學的?

以太是如何引入物理學的?手機使用者35035702432018-07-23 14:25:25

哲學界一直爭論著宇宙本體是連續體(水火五行,以太,電磁場)還是顆粒體(基本粒子)。 物理學裡面,粒子派一直無法對粒子的大小和相互作用力如何傳播問題自圓其說(粒子不能有大小,力的傳播需要連續介質);以太派無法解決以太本身就是絕對時空參考系問題(實驗找不到)。

愛因斯坦用相對論時空協變度規解決了以太論存在絕對參考系問題,所以“場”的概念獲得巨大成功。 時空中的每一個點賦予一個物理量就構成一個場。類似於以太,“場”無處不在,也就不存在純粹的“真空”空間。每種基本物質對應一種場,物質粒子就是場的激發態(類似於海洋裡的浪花),所謂“真空”就是沒有激發態的場。

舉個栗子,光就是電磁場,電磁場它無處不在,但是隻有激發態才表現為光粒子。

不同物質場之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粒子之間相互作用,所以粒子論的問題也有了合理解決,一切似乎都很完美和諧(連續論似乎同化了粒子論)……

但是,量子理論要求時空本身不連續!物理學賴以生存的美好的場論現在需要重新思考時空本質問題。

以太是如何引入物理學的?松鼠老孫2018-08-03 16:56:00

以太ether 或aether這個詞是非常古老的,早在古希臘就產生了,後來被應用到光的波動理論。再後來,就像以太一樣幽靈重現的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裡的宇宙學常數,但它後來竟然修成了正果(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

任何概念的發明,都是為了解決具體的科學問題。比如古希臘哲學裡,以太這個詞是指地球上土水氣火四元素之外,存在於地球之外的第五種元素,也就是天球。日月星辰承載於不同的天球殼層上執行。為什麼需要“以太”呢?因為古希臘哲學裡有個概念“自然界害怕真空”,天球也不是真空,而是非常稀薄、透明,又能夠傳遞運動的“以太”。這是地心說裡。

地心說被推翻之後,作為第五元素的以太也就煙消雲散了。不過在牛頓前後,牛頓時代,為了解釋光的波動性,物理學家胡克、惠更斯又一次把“以太”概念請了回來,作為光波運動的載體。因為根據當時對機械波的理解,波動是需要載體的;顯然最初是把光波當做了機械波的一種。為了解釋光的各種性質,相應地也發展出來來多種以太物理模型。

當電磁波理論產生之後,光以太受到了懷疑,從而有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來檢測光以太的存在性,尤其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誕生之後,人們對光的性質有了更多理解,光以太就被否定了——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不需要介質!

以太是如何引入物理學的?肖穎502018-09-13 10:20:31

看圖說話。以太是如何引入物理學的,我真不知道。但我知道,華夏先賢們老早以前就做到了。太極圖可謂家喻戶曉,問題來了,太極圖是由四種不同屬性的空間或物質構成的,是什麼東西把這四種屬性相反的空間或物質緊密的聯絡在一起的呢?並構成一張完整的太極圖的?顯而易見是太極圖中的那個不同於黑,也不同於白的曲線把四種相反的物質牽連到一起的。那麼這些曲線又是什麼樣的一種存在?是介質,引力,場效應,能量的轉換,光暗對接,量子糾纏,微積分,哲學,化學,宗教信仰,你,我,大家等等諸多理系與生命的總成,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吧?但有一點是真切的,那就是抽掉太極圖中的曲線,太極圖就會解體,散落和坍塌!這可能就是太極圖的“大道致簡”的最高境界吧!

最為關鍵的在這裡:再或許它就是一條可以隨便彎曲天地,又與天地毫無關聯一條線而已!至此尾聲!懂,就是懂了。不懂,那就不懂吧!記住,東方太極圖從不上趕著讓人去懂它。因為,人與科技無論如何的發展進步都逃脫不了太極圖的縫隙。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人與科技的所有行為舉止,都是太極圖在老早以前就都設定好了的。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縫隙科技。不知是否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