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如今這個年代很難出像張學友這樣的歌神了?

為什麼如今這個年代很難出像張學友這樣的歌神了?金玲之音2019-04-18 19:42:57

現在的歌手都是轉瞬即逝流量時代,口水歌時代,火一段時間很難有讓時間記錄下沉澱的經典,

1984年,張學友獲得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出道。當時的香港樂壇星光璀璨,天王天后一大堆。生性靦腆呆萌,也沒有盛世美顏的學友憑藉出眾的嗓音一炮而紅,第一張專輯就賣了二十萬張。哪怕前途看起來無限光明,他也沒有得意忘形,只為自己終於有能力養家而欣喜。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1985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上,林子祥演唱金曲串燒《十分十二寸》,引發臺下眾歌星的狂歡。還是萌新的張學友在臺下抖著腿拍著手聽得陶醉,被鏡頭拍到時,害羞地低下頭。不知道那時的學友是不是在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巨星,加入這場金曲派對。當然,人生不會那麼一帆風順。八十年代末,因為醉酒事件,他經歷了拿不到獎、賣不出唱片、一出門就會被人罵的事業低谷。可這次失利竟成為另一個契機——因對自己歌唱事業信心不足,那兩年張學友接拍了二十幾部電影,其中就有經典的《旺角卡門》。片中古惑仔小弟“烏蠅哥”的角色深入人心,他也憑藉此獲得金像獎最佳配角,更被做成表情包。此後的《東邪西毒》《東成西就》《男人四十》等電影,讓我們發現,他是一個被歌神光環掩蓋的好演員。

1992年,重回巔峰的張學友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被頒獎人俞錚稱讚為“九十年代歌神的接班人”,張學友驚喜之餘也有些惶恐。張學友自己從未承認這一稱號,只說自己是個愛唱歌的神經病。這個稱呼當年只是隨口一說,卻被媒體一路傳開,更被兩岸三地歌迷深深認可。

張學友最怕的就是別人說他已經走到頂峰,因為始終覺得自己還能再進步。2000年,不到四十歲的他就獲得了代表香港樂壇最高榮譽的金針獎,從張國榮手中接過獎盃時有些恍惚——明明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怎麼就已經“終身成就”了呢?果然,四十歲以後的張學友仍然不斷給我們驚喜。不為名利,只求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大概在張學友的事業中,從來沒有“夠好了”這個選項。

張學友說自己很像金庸筆下的郭靖——“他這個人很笨,他的功夫都是練出來的”。他不把自己的努力掛在嘴邊,可歌迷們有目共睹——二十多年前有人取笑他在四大天王裡最不會跳舞,唱歌時一直杵在那裡扭來扭去。可到了四五十歲,人們驚訝地發現他跳舞已經不輸任何人,至今一字馬仍不在話下。

《藝術人生》節目上,朱軍形容張學友為“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搞得歌神一臉尷尬。這句套話初聽沒什麼誠意,慢慢才發現用來形容他真是無比貼切。他很少被新聞曝光,很少上電視節目,亦是娛樂圈裡少有的好老公好爸爸,活得簡單純粹。在這個“藝人”遍地而“老藝術家”難尋的時代,張學友,你最珍貴。

以前我去看了A Classic Tour巡演上海站。在55歲的“高齡”,學友沒有邀請嘉賓,沒有中場休息,又唱又跳兩個半小時。到了Encore環節,他唱了一首長達30分鐘的金曲串燒,膾炙人口的經典幾乎囊括其中。這麼“喪病”的曲目安排,也許只有他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喜歡學友?也許千般理由,到最後只剩下一句:在這個明星與流量主導的時代,已經很難再找到像他那樣真心喜歡又金曲迭出的歌神。慶幸歲月沒有讓學友太倉促地衰老,我們才有幸明白:不老的歌神,究竟有多珍貴。他這麼多優點,很難有歌手能做到,所以現在的時代很難有張學友這樣的歌神了,就像港片的沒落一樣……

為什麼如今這個年代很難出像張學友這樣的歌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