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貼春聯習俗的由來嗎?

你知道貼春聯習俗的由來嗎?羿名55572019-09-21 08:15:34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

下一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充套件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春聯長方形桃木板)。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 孟昶令學士 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 辛寅遜或 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 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古時,在除夕當天或前一天要“設桃梗、鬱壘、葦茭”於門上,《風俗通》雲:“黃帝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兄弟二人,效能執鬼。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擊鷙,性食鬼魅者也。”在門上畫虎或神荼、鬱壘兄弟像,便是貼門神的最初樣式。門神改繪為初唐名將秦瓊、尉遲恭二人。

桃木具有神性,在門上懸“桃梗”驅鬼。“桃梗”後來換成了“桃符”,“桃符”又稱“桃板”,唐代時,在其上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五代時,有人在桃板上寫吉祥字句,便成了春聯的前身。自宋代開始,將春聯寫在紙上,貼春聯的時間也改在了大年除夕,此亦相沿成俗。貼春聯已演化為一種祈福納祥的民俗文化活動,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

對聯的兩邊都要互相對應。春聯以前為桃符,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餘亞飛《迎新歲》稱:“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現在通常是在外用機器製作。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