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三閏兩不閏,一年打兩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三閏兩不閏,一年打兩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新農人農事2018-11-12 09:30:58

我國的農曆在習慣上叫陰曆,但又和純陰曆有所不同。農曆的月是根據月亮來計算的,但農曆的年卻是根據太陽來計算的。公曆1年有365或366天,農曆1年只有354或355天。這樣一來,公曆年與農曆年所差的天數就會越來越多,為了補足農曆年所差的天數,就設定了閏月(額外多加上一個月)。多了1個月的這一年就稱為閏年,有384或385天。

閏月的確定與節氣有關,1年有24個節氣,平均分配在公曆的12個月,每月兩個,其中前一個叫節令,後一個叫中氣。由於農曆每個月的天數一般要少於公曆,所以農曆中就不一定是每月兩個節氣了,有時候農曆的一個月中只有“節令”而沒有“中氣”,這樣就把這個月規定為閏月。

為了更精確地與公曆配合,於是古人找到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律,但是閏月並不是平均分配的,所以就有“三年兩頭閏,三年兩不閏”的情況。

“一年打兩春”,是指農曆一年內有兩個“立春”節氣。為什麼1年內會有兩個立春的節氣呢?這是由於有閏月的緣故。打兩春的年份都是農曆閏月年。

農村老話“三閏兩不閏,一年打兩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三閏兩不閏,一年打兩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