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水體出現“倒藻”的現象,該如何應對?

養殖水體出現“倒藻”的現象,該如何應對?水產研究社2018-12-04 13:11:10

【常見問題】

一些養殖池塘特別是高密度養殖池塘在夏季高溫季節,常可在水面見到一層厚厚的藍綠色藻漿,這就是藍藻“水華”。這種現象極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和水體環境惡化。

【原因解析】

隨著池塘養殖密度的增大,對水體的投人物品增加,當水體超過負載能力時,養殖水域中藍藻類含量逐步增加,水體富集了過多的氮、磷等營養物質。

【解決方案】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藍藻“水華”的危害,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應對。

(1)主要危害

1)消耗水體溶解氧 當養殖水體中的藍藻形成“水華”時,一方面嚴重抑制了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

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氣中的氧氣進入養殖水體,因而導致養殖水體中溶解氧嚴重不足。

養殖水體處於長時間缺氧或者亞缺氧狀態,使養殖水體持續惡化,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加劇了藥害事故的頻繁發生。

2)降低生物多樣性 當養殖水體中的藍藻形成絕對優勢種群時,藍藻的過度增殖加劇了養殖水體通風及光照條件的持續惡化。

抑制了養殖水體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阻礙了其他藻類的光合作用。

使養殖水體中的絲狀藻類和浮游藻類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而死亡,致使養殖水體生物多樣性急劇降低。

3)產生有毒有害物質 藍藻大量死亡時會產生藍藻毒素、大量羥胺及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嚴重汙染養殖水體。

直接危害養殖動物,間接透過食物鏈而影響人類身心健康。另外,死亡的藍藻釋放大量有機質,散發腥臭味,刺激了化能異養細菌的滋生。

其中大部分化能異養細菌對水產養殖動物來說並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從而進一步導致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2)防控措施

1)換注新水(物理方法) 換注新水是養殖生產上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藍藻“水華”問題。

常觀的養殖水體換注新水可以暫時緩解“水華“所帶來的危害和負面影響,但換注新水畢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藍藻“水華”質形成的生態種群結構。

而且這種緩解是短期的暫時的,非常有限。實踐上對於早期的藍藻“水華”,換注新水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2)滅藻製劑(化學方法) 用硫酸銅或滅藻製劑,進行區域性用藥可以起到一定的除藻效果。

但頻繁使用化學制劑等容易破壞養殖水體中生態系統種群結構,況且硫酸銅本身有一定毒性,容易破壞養殖水體的生態系統,使營養鹽比例嚴重失衡。

要真正控制藍藻的暴發,就要控制水中氮、磷的含量及有機物的濃度,而利用養殖水體中的有效微生物進行生物修復是可行的。

有效微生物可以掠奪藍藻所嗜的氮、磷營養,在一定程度上剋制藍藻的滋生和蔓延,使水體中的氯、磷的含量及有機物的濃度在一個藍藻不易暴發的適宜範圍之內。

3)利用高等水生植物控制氮、磷含量 大型漂浮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都是養殖水體的初級生產者,二者在光照和營養之間存在競爭作用。

同時,大型漂浮水生植物還會分泌一些毒素,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的生長。透過高等水生植物吸收水體中的氮磷含量,進而抑制藍藻的大量繁殖。

通常的做法就是在養殖水體中種植一定量的鳳眼蓮、茭白、滿江紅、水花生等水生植物。

其中鳳眼蓮是公認的去除氮、磷效果最佳的水生植物,能夠起到很好的去除氮、磷功效,同時可以改善水體水質。

4)利用食物鏈控制藍藻數量 透過在水體中放養濾食性的魚類可以初步達到控制藍藻的目的。

藍藻是鰱魚等濾食性魚類很好的天然餌料,為了形成一個良性的生物鏈,需要提前做好投放準備,預先調整好水體的養殖結構。

實驗發現,對一些老的水體或富營養化較嚴重的養殖水體可以加大花白鰱的投放量,對於一些新開水體,花白鰱的投放量可適當降低。

在實驗中我們發現以放養400尾/畝花白鰱的密度,能夠對藍藻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