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有不良反應嗎?

中藥有不良反應嗎?中醫實戰筆記2018-02-27 13:50:06

是藥如果服用不恰當,都會有不良反應的,只是程度的輕與重而已。就程度而言,不良反應算是比較輕的,再嚴重則可稱之為毒副作用。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把中藥劃分為上中下三品,劃分的依據就是藥物毒性(中醫也把這種毒性叫做偏性)的大小。

然而理解這種不良反應,我們要有更客觀的思維方式。比如說烏頭,就是有劇毒之藥,而大家都知道的枸杞子、大棗、生薑等也算是中藥,就沒有太大的毒副作用。再者,即使是烏頭,只要炮製得法,應用得當,劑量掌握準確,臨床應用一樣非常安全。相反,即使是枸杞子,大棗,甚至黑豆、紅豆等糧食作物,如果亂用,或使用不當,一樣也可以引起人體的不適。

我常跟人比喻,人一次吃一碗飯,可以抗餓,可以活命。 如果人一次吃10碗飯,那麼就可以導致疾病,甚至給人撐死。因此,藥物也好,食物也好,有多少不良反應,會有多大的毒副作用,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在於人,在於醫生的使用。

同樣一顆大蔥,在賣菜的眼裡,它是商品;在廚子的眼裡,他是一個菜;而在醫生的眼裡,它則是一味藥。

中藥有不良反應嗎?藥事健康2018-04-17 15:45:30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知道2個概念。

一是什麼是不良反應: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於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一般指西藥,成分比較單一、明確。

二是什麼是中藥:指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用於預防和治療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天然的藥物生用或經加工炮製後即為中藥,成分複雜,無法明確為哪一種成分起作用,也無法人工合成。

中醫理論的核心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也是一個整體,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體而致病。比如同樣是咳嗽,春天風大,易致風溫咳嗽,治宜辛涼解表止咳,方劑銀翹散或桑菊飲;夏天炎熱,易致風熱咳嗽,治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劑麻杏石甘湯;秋天多燥,易致燥咳,治宜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方劑桑杏湯;冬季寒冷,易致風寒咳嗽,治宜辛溫解表止咳,方劑麻黃湯。這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具體體現,還會根據個體的差異增減藥物,達到機體陰平陽秘的狀態,而不是單單治療某種疾病。這就出現了“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現象。

所以,理論體系不一樣,不能把西藥的定義用於中醫中藥。中醫藥治療,只有是否辨證論治,沒有不良反應。

現在所謂的中藥的不良反應,一是部分醫師學醫不精,沒有辨證清楚、論治錯誤。二是中藥使用增多,部分不良藥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造成的。並非中藥自身的特徵,而中藥能否發揮藥效,還與煎煮方法、煎煮時間、服藥方法等很多因素有關。

中藥有不良反應嗎?胡利華2018-02-27 20:32:30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中藥比西藥安全,可以放心用。真是這樣的嗎,中藥就一定安全嗎?其實不然,近年來,國內外關於中藥引起肝、腎損傷等嚴重毒副作用的報道不斷呈現。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相繼通報過雷公藤製劑引起的藥物性肝炎、腎功能不全、粒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閉經、精子數量減少、心律失常等;龍膽瀉肝丸長期使用引起腎損害(關木通中的馬兜鈴酸有明顯的腎臟毒性);等等。這一方面是人們對藥品的不良反應越來越重視,檢測報告系統越來越來完備,收集到的資訊提示我們中藥也可以引起很嚴重的不良反應。另一方面也說明中藥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絕對安全,“是藥三分毒”,中藥也會有其三分毒。

目前對中藥管理相比西藥要寬鬆,很多中成藥的說明書在“不良反應”項下僅註明“尚不明確”,廠家也沒有全面收集這些資訊。但是,“尚不明確”並不意味著中成藥就沒有不良反應,可能只是因為中藥在上市前沒有經過大量臨床研究,未能收集到更多詳實準確的用藥資料,包括不良反應資訊。

這裡特別要提醒有些人習慣把某些中成藥當做保健品長期使用,這樣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中藥的使用需講究辨證施治,非專業人士有幾人瞭解中醫藥的辯證施治原理?因此,鄭重建議,中藥請在中醫藥專業人員指導下使用。

中藥有不良反應嗎?三指續春秋2018-02-27 17:20:21

在中醫的辯證理論的指導下用中藥就很少有不良反應。

例如病人是胃寒引起的胃脘疼痛,辯證不準確而誤用性味寒涼的中藥,則會是雪上加霜;病人是胃熱而誤用大辛大熱的中藥,就會引起火上澆油的道理一樣,現在的西醫醫生不懂中醫的理論,卻按中成藥的功效主治說明書為病人開中成藥,龍膽瀉肝丸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藥有不良反應嗎?藥學知識傳播者2018-12-03 21:31:44

我是專注做藥物警戒PV工作的,藥物不良反應是我們關注的一部分。我想說,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當然涵蓋中藥。

中藥一般按照君臣佐使開方,十八畏十九反等配伍禁忌,這並不表明中藥是安全的,沒有不良反應。中藥的成分遠比西藥複雜,目前很多中藥的單體分離並沒有得到,即使得到單體,也依舊有不良反應,比如生物鹼類—烏頭鹼、雷公藤鹼、莨菪鹼、麻黃鹼等,毒理作用主要損害神經系統;苷類—苷元具有毒性,強心苷中的甾體苷類如洋地黃苷,小劑量有強心作用,較大劑量或長期使用可使心臟驟停及停搏;含氰苷類如銀杏、苦杏仁水解後析出氫氰酸能損害並抑制呼吸中樞導致死亡。

中藥的藥理學、毒理學、不良反應等方面研究相對滯後於西藥,不良反應收集和管理存在缺陷,沒有相應的臨床研究和病例彙總,很多中藥說明書中不良反應這方面只表述為“尚不明確”。

建議大家能口服的中藥不選擇注射,能西藥的不選擇中藥,中藥的不良反應是確實存在但缺乏研究的,應該被我們老百姓關注!

中藥有不良反應嗎?布袋72018-02-28 01:39:48

謝邀,這個問很有點意思,問題在頭條中已出現多次,看來不少醫家的答案令提問人不太滿意,或試從另一角度看看何為中藥?嚴格說單這個問題就會問倒很多國人!很多人認為我們常見的黨參 黃芪 當歸 薏仁等等藥物就可稱之為中藥,其實如此說已與中藥原意已出現極大偏差,這些人們眼中的“中藥”在一般情況下只能說是“天然生長藥物″,真正能稱為”中藥″的是在當這些藥物在正確的中醫思維指導下使用之時方可稱之。

人們都知道一個道理“物競人擇,適者生存”這句話可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人要生存 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有適合人生存之環境方可,中醫思維正由此而生,自然而生!中醫認為人不能適應環境時第一反映為身體“不適″,如在已適應盛夏的身體突然感受寒風或遇冷水激身每個人都有不適感,有的人可以自然抵禦則無事,有的人則可能寒氣入體則可為”病″,中醫的治療基本可為“涼者熱之″或透過中醫手段驅邪外出,就像喝水時感覺水冷了,加熱一下,中醫手法就是如此自然!

中醫用藥也基於上文中 適者生存 的話,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或礦物)的生成都必有其環境,只有環境許可,物種才可生存與繁衍,歸納下所有物種都可分陰陽(如水這物質在熱環境為氣 冷環境為冰,陰陽平衡則為水),四氣(溫熱涼寒或春夏秋冬又或生長收藏),五味(酸苦甘辛鹹),此所謂之物有物性。中醫用藥講的是辨症施治,把萬物特性發揮於自然之中調理人體的偏性,如上文中的 寒者熱之,然自然之物又如何辨別其性?在此以我們常見之蓮藕為例作一些小說明,眾所周知藕生於池塘裡汙泥中上有蓮葉蓮花,在這種環境下藉需具備如下特質 祛溼(水環境)無此功能藕必爛,排毒去濁(汙泥環境)無此功能則藕內全是泥,通絡 無此功能荷葉蓮花無法得到所需養份……。如此類推仔細觀察並反覆驗證則可得到蓮藕之藥性矣,古之中醫就是經過如此的觀察類比得出世之萬物的特性 藥性!再以辨症的方式為病患對症下藥,如此用藥物之下一般情況病患並不會感到藥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除非醫者有意為之,刺激患者身體的自身修復機能以達驅邪外出之效,如中醫常用的 汗 吐 瀉三法,也只有如此才可稱為用中藥!!!

現今部分中醫從業者丟失根本,對藥材只記藥效或死套藥方,忽視藥性分類,藥物使用不當,則有可能對病患而言,如夏天讓人烤火,寒天讓人敷冰一樣,這有副作用與不良反應嗎???答案已在各人心中!!!!!!

故《黃帝內經》異法方宜篇中描述中醫療法五種分別為”南針 北灸 東砭石 西毒藥 中按蹺″,其中之“西毒藥″中之”毒″字可解作偏性,用中藥實是以藥性的偏制人體之偏,上則下之 左則右之 寒則熱之 熱則寒之!!人體平衡了 不適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