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少俠戶外娛樂運動2018-08-22 19:16:47

不是,應先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再圖中原!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兔吐22018-08-22 00:20:03

諸葛亮身為荊州派,受蜀漢社會環境使然,和東州、益州派,有猜疑,雖同李嚴為顧命大臣,同朝議事時有遲肘,劉備在新野,只是想匡扶正義,有自已的一塊根據地,諸葛亮隆中獻策,成了劉備霸業的戰略方針。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諸葛亮把隆中這一方針繼續實施,巧不是打壓本土派和東州派最好方法,讓兩派唯命是從,也無話可講,鬥爭是無情的,看不見的內部複雜矛盾,要化成同一目標,是要有大智慧的,那就是尋找共同敵人,北伐這是最好選擇,只要把劉禪安置好,說服了,還能擁兵自重,蜀漢就圍繞北伐這條線展開服務,諸葛亮立馬身價倍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大受人敬仰。解脫了在朝中和同僚們議事所帶來的紛繞。北伐成功與否,對諸葛亮都是最有利的。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諸葛亮管理能力很強,依法治國,軍紀嚴明,能預見天下三分,卻看不到北伐的重重霧氣迷障,常常失策,一生小心謹慎,事必恭親,身藏鬼秘。北人兇悍,亮望天長嘆,卻接連受挫,還不知何故,到死都沒有放下,讓後人難解。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代牧益州閻文平2018-08-30 23:43:28

我覺得諸葛亮不應該北伐,應該老老實實窩在成都搞內政,開發高達讓蜀漢一個州的GDP超過曹魏九個州。既然蜀地易守難攻,那就別往外打了。

公孫述、李勢、譙縱、王謙、陳敬瑄、王衍、孟昶、明昇你們激動啥,有話好好說!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老蛇正宗2018-08-22 08:17:36

謝邀!

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北伐?答:

一,為報三顧,以完遺願。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部”。諸葛亮北伐是為匡扶漢室,報答先帝三顧知遇之恩。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二,曹魏不攻,必然日益強大,蜀漢必亡。

諸葛亮意識到,曹魏佔據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雖然歷經戰爭傷害,民窮而國不強,但是如果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必然會越來越強大,到時蜀國要想北伐,問鼎中原,那可就辦不到啦。而蜀國因有天險阻隔,沒有遭受戰爭的損害,但地域偏小,且居民不多,大約才120萬左右人口,兵員也才毛20萬眾,如果不趁早利用目前魏國尚未強大之機進行北伐,那就坐失良機,此滯彼長,蜀漢總被曹魏所滅。現在北伐,起碼可以佔領雍州、涼州,一是可以,獲得秦川駿馬,擴充騎兵,增強蜀漢部隊的戰鬥力。二是可以,佔領隴右,增加戰爭迂迴空間,使山川之利得到有效的彌補。如果蜀漢今天不作為,後患無窮!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三,北伐中原,可以轉移國內予盾。

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為復仇發動夷陵之戰,結果被陸遜火攻,慘遭失敗,並且在白帝城一命嗚呼。此時的蜀漢的“國一代”所剩無幾,荊州派鎮不住本土派,還有劉嶂舊部的東州派,蜀國內“小三足鼎立”矛盾凸出,需要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的三大派系,荊州派、東州派、本地派的角逐與內鬥,以增加”內三足”的凝聚力,減少矛盾的產生和激化。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從上所述,可以得知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良苦用心了,實際上只有五次北伐,而且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才是真真意義上的北伐,其餘三次是區域性戰爭而已。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青言論史2018-08-22 22:15:21

這個問題,題主的解釋未免有點太事後諸葛亮了。“孔明時間上已經等不起”?諸葛亮怎麼能知道他在白帝託孤以後就只有十一年的陽壽?難道他真的算準了自己就只能活五十三歲?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諸葛亮何時又曾自私過?按他的聲望和能力,廢掉劉禪輕而易舉,而且還是劉禪他爹親口說的“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但是諸葛亮不但沒有行廢立篡逆之事,在死前還推掉了自己的官職,除了武鄉侯以外幾乎沒有給諸葛瞻留下什麼。而諸葛瞻父子更是雙雙陣亡在綿竹,這樣的家族,怎麼能說他自私呢?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實際上,諸葛亮的北伐,是不得已而為之。北伐與否的問題,其實就是兩杯毒酒必須喝一杯,只是死的時間不同而已。

對內,各種勢力之間的矛盾已經凸顯,為了凝聚蜀漢,必須靠戰爭,這種能最大程度團結人心的手段。《出師表》裡說“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矣

”,此時其實蜀漢的外部環境還不錯,但問題就在內部矛盾上。要平息矛盾,只能靠這種手段。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對外,題主所說的“積極防禦”,不就是諸葛亮做的事麼?曹魏可以不打蜀漢,但是蜀漢不能不打曹魏。因為曹魏只要想打,打掉蜀漢是非常容易的,日後的滅蜀之戰就是明證。只有透過不斷地襲擾曹魏,讓他們疲於奔命,再加上東線孫吳的進攻,才能讓曹魏沒什麼心思打蜀漢。實際上,如果不是司馬昭要搞政績工程,蜀漢的滅亡還真不一定就在曹魏前面。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但是這都是飲鴆止渴,蜀漢的羸弱註定了它絕對不可能剛得過曹魏。從關羽丟掉荊州開始,蜀漢的滅亡就只是時間問題。諸葛亮能做的,也就只有耗盡自己和自己兒孫的生命,儘量保全這個國家多一點。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君山話史2018-08-23 17:15:21

以當時時局論,

魏強蜀弱

很明顯,作為弱者的一方,為什麼要去攻打強者的一方呢?我想諸葛亮心裡一定很糾結。且不說攻魏,在劉備勢力最強時,連吳國都打不過,那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全軍覆沒,諸葛亮用這支新組建的軍隊,就有把握打敗魏國麼?

我想,諸葛亮未必有這種把握。

那麼,他為什麼執意要攻魏呢?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原因之一,這是出於報恩的心理。

在《

出師表

》中,諸葛亮多次流露對先帝劉備的感激之情,比如“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蓋追先帝之殊遇

”。不過,即便是報恩,也有多種方法,比如全心全意輔佐劉禪,何必非得

選擇北伐這一條路呢?

原因之二,劉禪確實不是雄才偉略的君主。

在《出師表》中,多次對劉禪進言,敦敦教導,這些教導的背後,可以看出劉禪的不足。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他很耐心地教導劉禪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出劉禪是個沒有主見,沒有決斷力的皇帝。要是諸葛亮不在了,劉禪能領導蜀國軍隊光復中原嗎?諸葛亮絕對不敢這樣想。

既然劉禪不可能實現偉大的事業,諸葛亮只好替他包辦。在他看來,北定中原,光復漢室,把四百年的漢帝國完整交到劉禪手中,這才是對先帝劉備知遇之恩的最大回報。這時的諸葛亮四十六歲,當年跟隨劉備打天下的將領們死的死,老的老,青黃不接,他再不去做這件事,可能沒時間了。可以說,諸葛亮是報著一種僥倖的心理進行曠世豪賭。

諸葛亮為什麼敢賭呢?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原因之三,諸葛亮有賭的資本。

應該說,蜀國在地形上是有一些優勢的。“

蜀道難,難以上青天

”,蜀國位於四川盆地,中間是肥沃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四周則高山環繞,“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這是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在東漢初期劉秀統一中國的戰爭中,盤踞在蜀地的公孫述就是憑恃此險要地利,成為最後一個被消滅的軍閥。諸葛亮的想法,

即便北伐不能成功,守住蜀國還是可以的

。也就是說,北伐最糟糕的結果,也就是退回固守蜀地,這與不進取沒多大差別。

倘若幸運的話,能夠略定中原當然是最理想的結果,即便不能,佔據關中,從而據有從潼關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也足以同魏國分庭抗禮

儘管後來諸葛亮發動的幾次北伐都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他的思路是沒有問題的,大方向應該說沒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我退回來,你也沒我辦法。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諸葛亮的軍事計劃,很可能受到四百年前漢高祖劉邦的啟示。當年劉邦同樣是從漢中奪取關中,以弱敵強,最後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代,與劉邦、項羽的楚漢時代是完全不同的。當年項羽雖然強大,卻不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整個中國有十八個諸侯王,項羽只是諸侯王中最強者。曹魏帝國則不同,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劉邦攻略關中,是消滅其他諸侯王,並不與項羽直接為敵,諸葛亮則不同,同樣攻略關中,他是與整個曹魏帝國對抗。同樣的戰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難易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樂樂愛收藏2018-08-22 18:00:56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諸葛孔明為什麼明知道自己的蜀國的實力不如魏國,還要進行北伐呢?其實這也是迫不得已的,首先孔明是劉備死前的託孤大臣,牢記著劉備生前的遺志,振興和恢復漢室。孔明年齡也大了,劉禪並不是有作為的主,況且當時蜀國除了孔明外再沒有能夠獨擋一面的人了,對於蜀國未來的擔憂,因此在時間所剩不多的情況下自己再搏一搏。

其次就是魏國所屬的中原地區,因為戰爭等原因,人口流失,當時局面還很混亂,如果趁機主動出擊,勝算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一旦等到他們穩定了再去打,那就更沒有取勝的機會了。而且透過不斷地北伐,更加劇這種混亂的局面,也使得北方的經濟,不能夠快速的恢復,蜀國的安全也就就可以得到保障。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再者就是諸葛亮也有自己的考量,考慮到蜀國當時根本無法滅掉實力數倍於己的魏國,但趁亂主動出擊,佔據靠近蜀國的一些地區,還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竟這些地區的民心未穩,魏國也鞭長莫及,佔據這些地方後,安定民心,進行修養生息,開疆拓土,拓展糧食生產基地,訓練蜀軍,以戰養戰,再圖關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還有就是透過北伐也能起到轉移國內矛盾的作用,因為當時蜀國國內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加劇,因此,透過北伐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汐水柔情2018-09-20 21:22:00

對於諸葛亮北伐事蹟,很多人對此看法都有不同見解,如果你還不瞭解諸葛亮北伐是否是正確的選擇,此文章,你可以仔細閱讀,結合歷史材料,對諸葛亮北伐進行深度的分下,讓你對諸葛亮北伐的選擇進一步瞭解,或許對於你瞭解諸葛亮北伐有一定的幫助,不廢話少說,直接進入主題:

總結起來兩個主要觀點:一方面是以攻為守,消弱魏國;另一方面是作為三國最弱的蜀國,應該採取生養休息,等蜀國強大了再北伐;

現在對於這兩個觀點進行分析,純屬個人膚淺的見解;劉備在諸葛亮輔佐之下,赤壁敗曹操,奪取荊州,取益州,定川蜀,漢中一戰,直接奠定三分天下,劉備稱帝,完成了諸葛亮隆中規劃,三分天下,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劉備應該做的是生養休息,等待天下有變,也就是說等待魏國內亂,使得天時從魏國轉向蜀國,然後兵分兩路,即可一統天下;一個人能否一統天下,主要取決於天時,沒有天時這個有利條件,不可能實現一統,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是失去天時而導致國滅的。

諸葛亮隆中規劃是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就在等待天下有變這個條件時,發生了關羽失荊州,失去了隆中規劃出兩路兵的有利條件,或許更令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劉備在關羽失荊州的基礎上,再一次破壞隆中戰略,撕破吳蜀聯盟,對吳發動進攻,夷陵慘敗,直接導致蜀國元氣大傷徹底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接受蜀國,實際上蜀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亡國了,為什麼這麼說,劉備死後蜀國後方南蠻叛亂,蜀國既然抽不出兵力去平亂,蜀國內部矛盾突出,軍心,民心不穩,如果這個時候魏國進攻蜀國,蜀國可能很難抵擋魏國的進攻。諸葛亮用他高超的治國能力,閉關鎖國,休養生息三年,終於使得蜀國恢復了元氣,無奈蜀國名將,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等相繼死去,趙雲已經年邁,蜀國已經沒有大將可用,諸葛亮得重新培養一批新將領。

最無奈的是諸葛亮一邊治國還要一邊練兵,誰叫蜀漢真是無人才可用了,經過三年,諸葛亮訓練出一支新軍,但是新軍沒有實戰經驗,如何能與強大的魏國東吳作戰呢?得透過實戰來提高士兵的實戰能力,這時候諸葛亮用新兵去平定蜀國後方的叛亂地區,諸葛亮親自當主帥,在這之前諸葛亮可從來沒有當過主帥,就算是取益州,成都的時候,諸葛亮也沒有帶過這麼多的軍隊,而且還有張飛趙雲等輔佐,可以說平南蠻是諸葛亮拿來練手的戰役,一個新手帶新兵打仗,去跟強勢的南蠻人作戰,這不是找死嗎?南蠻人作戰有多強,看看諸葛亮組織的無當飛軍就知道了,令人沒想到的是諸葛亮平南蠻,七擒七縱孟獲,僅用了幾個月就平定了。要知道當初乾隆皇帝用兩萬軍隊攻南蠻的小城堡也就兩千人,耗費兩年才攻下。

平定南蠻,解決了後方問題,重新聯合東吳,揮師北伐,留下了流芳千古的北伐事蹟,遺憾的六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所以才會有以上兩種結論。下面就來分析這兩種觀點:

蜀國在諸葛亮治理下,僅用三年就能與強大的魏國對抗,這恐怕也是魏國皇帝沒有想到的,因為自從劉備夷陵慘敗後,蜀國閉關鎖國,魏國把防禦重心放到了東吳那邊,直到諸葛亮北伐曹魏才把防禦重點放到了蜀國。諸葛亮北伐時,蜀國全國總軍隊不過十二萬,除去留守後方,各處城池外可以調動的軍隊不過十萬,而諸葛亮北伐一般帶五萬左右,每次更替使用,這樣軍隊作戰才不會疲憊,而曹魏總軍隊至少在五十萬以上,可以調動的軍隊在四十萬左右,這也就是諸葛亮跟曹真,司馬懿對決時,人家手中軍隊就有十五萬,還能調動邊境近四十萬的軍隊,所以蜀國以區區幾萬軍隊對抗魏國幾十萬大軍,簡直就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所以引出了諸葛亮這是窮兵默讀,不懂軍事的觀點。

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呢?個人覺得不正確也不符合歷史,理由如下:第一諸葛亮北伐不佔天時地利人和中任何一個優勢,如何能取勝?再加上軍事力量不如敵人,敵方統帥曹真,張頜,郭淮,司馬懿可都是當世名將,用兵高手,諸葛亮北伐怎麼能成功,如果在這樣的條件諸葛亮成功了,我覺得他就不是人了。魏國在曹家治理下政權非常穩定,曹操,曹丕,曹睿都是明君,治國能手,在這三人治理下,魏國發展的非常快速,魏國有多強,看看孫權出兵十萬,被曹睿輕鬆擊敗,大敗而歸,而蜀國劉禪跟這三人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所以天時在魏國不在蜀國;蜀國從漢中出兵,去魏國作戰,這是地利優勢在魏國,有句話叫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蜀國出兵是多麼的困難,從蜀國走到魏國,等走到了軍隊人都疲憊了,還怎麼打仗,加上魏國城池堅固,又有鐵騎,裝備精良,軍隊實戰能力強,魏國佔地利;魏國政權穩定,軍隊團結,作戰能力強,軍事力量遠超蜀國,統帥又是有才能的人,這是魏國佔有人和或人力資源優勢;諸葛亮在這樣的條件下拿什麼優勢跟魏國拼,拼的只有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其他蜀國沒有任何優勢,糧草不足,將才不足,軍隊不足,裝備不足,將士實戰經驗不足,這樣的北伐軍隊能成功那是不可能的。

這麼多的劣勢條件,難道如此聰明的諸葛亮想不到?如果想的到為何還要北伐?就算想不到,第一次北伐失敗了,第二次還要繼續,這是為啥?第二次失敗了,又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這不符合邏輯,中國歷史上有哪位統帥像諸葛亮這樣不斷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歷史上北伐次數恐怕沒有比諸葛亮更多的了吧!給人的感覺是諸葛亮窮兵默讀,不懂軍事亂用軍隊,耗材耗民,六次北伐無功而返,這是常人的思維。但是如果諸葛亮真是這樣的人嗎,這是不符合歷史,為什麼呢?一個窮兵默讀,連年征戰,耗財耗民,百姓飯都吃不起才,百姓應該是人人都怨恨諸葛亮,但是歷史卻是反著來的,百姓對諸葛亮北伐沒有絲毫的怨恨,而是一種崇拜敬仰,諸葛亮北伐期間蜀國是三國中治理最好的一個國家,諸葛亮死後,百姓主動要求為諸葛亮立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百姓要求立廟的第一人。窮兵默讀的含義是不懂軍事的人不斷髮動戰爭,民不聊生,怨聲四起,而很明顯諸葛亮符合這一說法,說諸葛亮窮兵默讀,不懂軍事這不符合歷史,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但是大多都是有收穫的,除了第一次北伐軍隊有點損失,其他北伐都是魏國損失更為嚴重,在諸葛亮北伐期間蜀國沒有消耗多少國力,軍隊損失少,糧草不足就退兵,百姓吃飯沒有影響,但是魏國可就慘了,大將王雙戰死,曹真抑鬱而死,張頜戰死,損失不少軍隊,糧食消耗太多,很多地方百姓吃不上飯,小叛亂也不少,可見諸葛亮北伐對魏國影響不小。

所以說諸葛亮北伐窮兵默讀,不懂軍事,這是不符合歷史的,窮兵默讀的人還受百姓愛戴,不符合歷史,不懂軍事的人,入選武廟十哲,難道唐朝宋朝明朝的人思想都有問題,把一個不懂軍事的人放在武廟,而且還在前十?這是不符合歷史的。如果蜀國採取生養休息,在諸葛亮有生之年,蜀國利用地利優勢自保,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蜀國與魏國各自發展十年,這差距將是什麼概念?魏國明君發展魏國,人口眾多,而中原又是人才集聚地,出人才的地方都是在中原,發展時間越長,差距越大,蜀國包括四川,貴州,雲南等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居多,而且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沒有人居住,據現代資料統計貴州省山地面積佔有93。7%,這是什麼概念,有93%的地區是沒有人住的,這是現代,那三國時期是什麼概念?貴州這樣,雲南,四川恐怕也差不多,這樣的地區如何能跟中原相比?蜀國本身就不是產生人才的地方,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什麼看到姜維後,說是難得的人才,連姜維都是魏國的。所以生養休息,是不可行的,十年前的中國與日本,十年後的中國與日本,差距是越來越小還是越來越大?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差距,蜀國生養休息,除非魏國的君主像劉禪,孫浩那樣無能,像司馬懿後代那樣無能,內鬥,五華之亂,八王之亂,讓魏國發展倒退,這時候諸葛亮北伐,蜀國絕對能輕鬆一統天下。所以能講得通的是第二種觀點,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以攻為守。

從諸葛亮不佔任何優勢下北伐,而且是不斷的北伐,他的目的無論是報先帝,還是解決內部矛盾,但是總得來說,當時的局勢,蜀國不可能一統天下,蜀國不具備條件,北伐的目的在於消耗魏國,阻礙魏國發展,延長蜀國壽命,所以諸葛亮在北伐的過程中,穩打穩紮的打,不冒險,不強攻,糧草不足及時退兵,不讓增加百姓的賦稅,因為蜀國冒不起風險,蜀國大軍一不小心全軍覆沒,將直接影響蜀國亡國,再者奇謀不是對任何人都可以用的,奇謀只能對付匹夫之勇的人才可以用,對付曹真,張頜,郭淮,司馬懿這種當世名將,用兵高手,奇謀很難實施,司馬懿千里滅孟達,殺公孫淵,這樣的奇謀,三國有幾人能與司馬懿相比?但是當司馬懿面對諸葛亮時,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為何不見他的奇謀,他的出奇制勝呢?諸葛亮的防守沒有空子給司馬懿鑽,司馬懿哪裡來的奇謀?當初白起對廉頗,廉頗的防守,白起擁有兵力優勢,也沒有奇謀可用,只能換掉廉頗,換趙括這種無能之輩,奇謀就出來了,趙括戰死沙場。司馬懿對於諸葛亮沒有奇謀,但是諸葛亮對於擅長守的司馬懿,還是有奇謀的,割司馬懿麥子,引誘司馬懿出來,誘敵深入,大破司馬懿,破甲三千甲首,張頜戰死。這是諸葛亮北伐以來取得最大的戰爭勝利,如果大家對這段歷史不熟悉,三國演義中的火燒上方谷,大家應該很熟悉把,這就是滷城之戰的原型,只是沒有火燒司馬懿一說,但是都是誘敵深入,殲滅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命大跑了,之後就是司馬懿畏蜀如畏虎,千里請戰,然後就是司馬懿偷襲孟琰,結果被諸葛亮擊退,慘敗而歸,回去後接著當他的縮頭烏龜拒戰,最後就是死諸葛驚走活仲達十萬大軍了,這是真實的歷史,不是演義,或許大家還不知道這也是一個成語:死諸葛驚走活仲達,比喻人死了餘威還在,用餘威就能嚇退敵人。

綜上所述,司馬懿面對諸葛亮沒有奇謀,但是司馬懿面對孟達有奇謀,這就是高手與菜鳥之間的對決,高手過招一般沒有奇謀而言,再善攻者,遇到一個不善攻的,但是會防守的人,這個善攻的就沒有辦法,人家不出來跟你打,你什麼奇謀都沒有用,唯一的奇謀就是強攻,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樣即使你勝利了也會兩敗俱傷,即使司馬懿兵力數倍於諸葛亮,諸葛亮的軍隊還是在草地上紮營,司馬懿在城池裡面,司馬懿都不敢偷襲諸葛亮,這是什麼概念,數倍兵力,就算跟諸葛亮硬碰硬,我相信諸葛亮也會全軍覆沒,但是司馬懿沒有這樣做,說明諸葛亮的紮營佈局,非同尋常,司馬懿不敢偷襲,歷史也證明了,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見到諸葛亮的營壘,感嘆的說出:真乃天下奇才。這句話跟他以前說的,諸葛亮提兵十萬,遁入吾畫中,破之必矣,完全相反,這是司馬懿的真心話,從心中由衷的對對手的才能敬佩。據史學家考證,諸葛亮營壘,布軍都是採用他發明的八陣圖來佈防,八陣圖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陣法,陣法對中心的指揮者要求非常之高,八陣圖厲害之處在於變化多端,根據現場形式來改變,所以對中心指揮者要求非常之高,中國歷史上一共只有兩人用過八陣圖,而且都取得了勝利,沒有敗績,唐朝軍神李靖也沒有用過八陣圖,他把八陣圖改為六花陣,降低了對中心指揮者的要求,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所以我個人比較贊同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以攻為守,以戰養戰,只有這一點才能解釋的通。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良人執戟22018-08-22 15:33:07

謝謝邀請,回答如下: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讀一下孔明的"隆中對"。

孔明說:曹操統一了北方,人力、物力均有優勢,"

此談不可與爭鋒";孫權佔有江東、已歷三世,"此可以授而不可以圖"。⋯孔明說:統一天下分二步走;首先不失時機的奪取荊、益二州,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在地利上造成三分天下格局。其次依靠"人和",包含用人、修政、結盟,即外結好孫權,和曹抗衡,以待天下之變。

用人、修政、結盟為我們提供了以事物發展的總趨勢為視點,辨證全面的把握"人和"的光輝範例。

隆中對策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理想很豐滿,但是,理想搞不贏"袍澤之誼、兄弟之情"。劉備在關羽遇難後獨自帶領十多萬人征討東吳,包括孔明、趙雲都拉不住,結果兵敗夷陵,白帝託孤孔明。孔明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我寫這段話的意思是孔明在垂死的"先帝"前是發了誓要按"既定方針辦"。這個方針就是北伐,孔明明知其不可為,卻為之,是為"愚忠"。原來與東吳結好時尚不敢言"北伐",失去荊州和東昊聯盟後,卻舉兵北伐,孔明心中的"苦啊"⋯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為了對先帝的承諾,為了不失信用尊嚴,孔明於建興六年,也就是劉備駕崩後六年,孔眀不顧"天時、地利、人和"了,率大軍攻打祁山,而南安、天水、安平三郡圴叛魏投孔眀,雙方交戰於街亭。熟悉三國的都曉得,一手好牌拿給馬謖昏招迗出,被張郃打敗,孔明氣得半死,自降三級職務。

元氣尚未恢復,這年冬天又從現在的寶雞西南大散嶺上圍攻陳倉。

這次北伐小有成功,平定了武都、陰平。

建興九年又出祁山,這次弄死了張郃。

建興十二年孔明從斜谷道出兵,再用木牛流馬集裝廂解決後勤,佔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渭河南岸,孔明用士兵與百姓混合種莊稼,解決糧食,兩軍長期相峙,這年八月,孔明病故,時年54歲。蜀軍依孔明遺囑退兵後宣王司馬懿才發現,不禁感嘆: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呵!

孔明五次北伐均未成功,這是歷史的必然。談不上是否最好選擇!

原因何在,簡單來說事物的發展已經超過預期,曹操官渡之戰後實力大增。應付蜀,吳二線作戰根本沒有問題。

而劉蜀偏安一州,兵弱將寡,萬人的軍隊,還要留守後方,防備東吳,維持給養,蜀漢圴處劣勢。而在實施隆中對策第二步時犯了驕傲自大,利令智昏、急於求成、輕率冒進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葬送隆中對策的開局大好形勢。

所以北伐失敗,諸葛亮星落五丈原。直令"三國迷"看得眼含熱淚。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大飛熊騎士2018-08-22 18:07:40

北伐打的不是軍事,打的是政治,外交,甚至是蜀漢的生存。也許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白白耗費蜀漢的人力,物力,對局勢卻於事無補。其實不然,蜀漢若是脫離戰爭,會更早滅亡,不但辜負了劉備的囑託,也讓局勢提早走進被曹魏大一統的趨勢裡,這對反曹魏為己任為基礎建國的蜀漢是不可想象的。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劉備夷陵之戰後,蜀漢只剩下益州之地了,此時的益州資源,人口,糧食,物資還不如當初的劉璋時代。因為,劉璋時期的蜀中政權,很少爆發大規模戰爭,消耗自然比較少,而且又得到東州萬餘戶人口的補強。但是,凡是有利有弊,蜀中因為地理位置易守難攻,相對安寧,比較沒有進取之心。劉璋又是一個溫和卻闇弱的領導,益州的漢中獨立,從劉璋之初到劉備入蜀,遲遲沒拿下來,反到需要外面勢力的幫忙防守。我們看益州本土集團代表大將龐義,吳懿等人在劉備時代,也沒有什麼發揮的作為,反倒不如鎮守南蠻的張裔出彩。到了諸葛亮時代,就需要不停北伐,來喚起蜀漢上下的鬥志。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影視劇中的李嚴)

每個國家政體通常都有內外的矛盾,特別是東漢末年以來,地主豪強的崛起,一直影響著帝國的統治。直到東漢軍閥林立,這種矛盾一直存在。於是,強大的曹魏催生了“九品中正制”來短暫解決這個矛盾。東吳的孫權則是進行了“選才改革”來解決,但是在世家大族的阻礙下失敗了,還激化了君主和大臣間的矛盾,這也是晚年孫權昏聵的根本原因。蜀漢比較特殊,由於本土集團先被東州集團壓住了,後來兩個集團都被劉備的荊州集團壓住了,所以,這個矛盾不突出。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三大集團的團結安定問題,這也是諸葛亮必須北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沒有那種“一致對外”的意識,往往產生內部矛盾激化,內耗的情況。當諸葛亮北伐時,把府中後勤事物交託給東州集團代表人物“中都護”李嚴(領導蜀漢中軍和永安軍隊),讓他掌握著很大的權力,就已經表明諸葛亮的“公心”,可惜李嚴自己作死。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蜀漢再次聯盟後,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會互相配合,包括諸葛亮的幾次北伐)

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蜀漢是以恢復漢室為旗幟,如果只是困守益州,毫無進取的動向,必然影響到在益州的東州人士和荊州人士,因為這些人的夢想也是收復中原,而不是待在益州之地養老,沒有歸屬感。同時,也會影響到和東吳的聯盟關係,蜀漢和東吳的實力遠不及曹魏,當年孫權沒有趁著“夷陵之戰”進一步進攻蜀漢的原因就是,被曹魏大軍三路進攻,這也是促成三國格局最後一戰。從此,蜀漢和東吳結成親密的戰略聯盟,直到成都投降。而且,諸葛亮《隆中對》需要一路人馬從荊州騷擾曹魏,如今只能假手於東吳了,所以兩國關係對蜀漢來說,更是重要。若是諸葛亮不北伐,東吳和蜀漢的聯盟沒有了意義,搞不好,魏晉和東吳聯合,先瓜分了益州也說不定。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是經過很多因素的綜合考慮,並非只是為了軍事上的進展。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月亮河5922018-09-20 23:14:23

孔明北伐,蜀國從弱反而變強了,他也很無助,要轉易國內矛盾,還練兵強國,孔明北伐基本上都是巧勝,零傷亡最嚴重也就是小傷亡。姜維北伐就不一樣了,才智差太遠,傷亡大還拖累了蜀國。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華哥雜談2018-08-23 16:33:04

諸葛亮北伐,談不上是最好的選擇,但絕對是無奈之舉。可以說,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下,諸葛亮除了用兵,也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諸葛亮在《出師表》第一句就點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句話充分表明了當時蜀國的國內形勢極為嚴竣,不得不透過有限的對外戰爭來凝聚國內力量了。

四川盆地自成一體,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歷來是農耕發達的地方,為什麼劉邦就能依託巴蜀統一天下,開創漢朝基業,而號稱世之英雄的劉備和千古賢相的諸葛亮,卻不能依託益州之地爭奪天下呢?或者說象題主所問的,為什麼不能韜光養晦數年,再一舉爭奪天下呢?

其實這一切與劉備奪川先天的軟肋有巨大的關係。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劉備上半輩子東奔西跑,碌碌無為,赤壁之戰後一下爆發,割據兩州佔有三分之一天下。但細觀劉備統治下的地盤,卻是不穩固的。荊州方面,蜀國與吳國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益州方面,劉備的地盤是透過分化、收買、妥協,以及武力奪取的辦法,用最小的代價換取的。

但是這種妥協換來的地盤根本不穩固,也就是說因為劉備的“革命不徹底”,為後來的諸葛亮治蜀帶來了莫大的困難。劉備在世時,各派勢力尚能保持基本平衡,劉備和荊州老臣的紛紛去世,這種隱患就暴露了出來。

從當時的魏、吳、蜀三國之間的勢力來看,魏、吳兩國經營多年,總體上國內思想統一,統治穩定,曹操一脈和孫吳一脈在本國內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此時司馬懿還沒有崛起,所以魏吳兩國從各方面都壓倒了蜀國。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四川盆地易守難攻,這是它最大的地理優勢,但也是它最大的劣勢,那就是容易自我孤立。如果沒有諸葛亮北伐,蜀國可以埋頭髮展,但時間長了,大家都不想統一中願了,守著一畝三分地過小日子。

這種情況不是沒有先例,劉備之前的劉璋就是最好的例子,統治階級中上層大部分人只想過安穩日子,至於北伐和匡扶漢室,根本沒有人願意提起。張松之所意暗通曹操和劉備,就是不滿統治階層這種安於現狀的情況。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作為劉備死後蜀國的實際統治者,諸葛亮很清楚,如果不打,蜀國最終自甘墮落,肯定被它國所吞沒,如果北伐,還是喘氣的機會,萬一曹魏和孫吳國內發生劇變,蜀國可能還有機會統一中原。

但是,等待是永遠沒有機會的,諸葛亮只能舉兵,但也有個度,就是隻能打有限度的區域性戰爭,既能統一思想,又不能傷筋動骨。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狼的影子3192018-08-21 23:54:28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蜀漢的北伐對於諸葛亮個人來說,肯定是有利的,他可以藉此長期把持軍權,因為劉備死的時候,任命的軍事上負總責的是“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的李嚴,諸葛亮雖然貴為丞相,又獲得了“開府治事”的特權,但是按照國家的行政體系,他是不能直接管理軍隊的,當年他利用“南征”的機會,從李嚴手中奪得了一部分兵權,南征結束後,按照朝廷的體制,他應該納還兵權于軍府,繼續從事自己的總理國家事務的丞相職務。但是,放棄兵權是諸葛亮所不想的,所以,他必須不斷的找藉口對外用兵,所以他在《出師表》中要求劉禪“願陛下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終於再次獲得了兵權,同時,他以同樣的藉口,剝奪了漢中太守魏延的兵權,把蜀漢的主要軍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如此,他就更加不想放棄兵權了,所以他乾脆把“相府”搬到漢中,在漢中處理國家事務,而在成都僅僅虛設“相府”,由留府長史蔣琬代表相府在朝廷中行使相權。

諸葛亮除了想長期把持軍權的主要目的,其實並非是他宣稱的,為了報答劉備,鞠躬盡瘁的興復漢室,主要是想為自己建立軍功,好晉爵稱王,加九錫,因為作為蜀漢這樣的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國力弱小,軍事實力不濟,連東吳都打不過,跟強大的曹魏政權較量,無異於“以卵擊石,蚍蜉撼樹”,這一點,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蜀漢政權在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戰以後,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以蜀漢之弱小,能夠依靠地理優勢,守住漢中和三峽,內修政理,發展生產,讓益州人民過幾天安居樂業的平靜生活,是最理智的國家策略,

孔明北伐,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夏有涼風612018-08-22 15:00:20

謝邀,孔明北伐,不排除想在有生之年,使畢生之力,展宏圖之志。但形勢比人強,自己身體又不做主,最終累死在北伐途中。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因蜀地政局不穩,想轉移內部矛盾,這是現代人的思維,要說這個內部矛盾,史料裡也沒有記載諸葛亮有什麼政敵,但北伐根本轉移不了內部矛盾也解決不了內部矛盾,以諸葛亮那麼大的權威,即便不北伐矛盾也影響不了諸葛亮什麼。如果說諸葛亮北伐是想早日完成劉備遺願,對當時的孔明來說也不現實,因為魏國政局穩定,上下一心,魏國是不易攻下的,東吳更是被孫權治理的根深蒂固,那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北伐了?休養生息不好嗎?如果說休養生息對蜀地是不是有利,不要忘了中原曹魏,東吳孫權就好比是前邊有虎,後邊有狼,你蜀漢資源匱乏,地少人稀,如果休養生息的話,到頭來有沒有可能在有問鼎中原的能力,還是倆說,在說這個休養生息的過程中的變數會是很大的,如魏吳,一個佔地魚米之鄉,一個地大物博,倆國會不會變的更強大,或魏吳聯合。如休養過程中,蜀漢會不會出現人才不濟或大量人才凋零,如果趕上天災,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不利因素,這都是能對蜀漢造成很大的威脅。如果孔明不北伐蜀漢有安全感嗎?其實孔明北伐也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說北伐會給蜀漢帶來哪些有利因素,一是彰顯蜀漢軍事實力,不管是真正的實力還是外強中乾,讓吳魏不敢輕易侵犯,短時間內能讓蜀地得以保全。二就是消耗敵國錢糧,把敵國的軍隊打怕,讓其一直出於防犯心理,這樣敵國在物資和人心士氣上都出於消耗狀態,而不能任其國力強盛了,有謀蜀攻蜀的打算。這也就是孔明能做的,也是以攻為守的策略。君不見五胡亂華時期,成漢是怎麼被東晉“桓溫”滅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