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戶如何調一塘好水?

水產養殖戶如何調一塘好水?利洋水產說2020-05-09 08:07:46

一、調水調什麼?

調水說簡單,也簡單,就像這個名詞一樣,直接解釋就是調整水質。說複雜,那可就真複雜了,因為“水質”就是一個龐大的複雜概念。

從生物學角度講,調水涉及到養殖水體內多種生物共生條件的調整。說白了就是養殖水體內,藻類、菌類、昆蟲、水生植物、水生動物等相互依存、相互抑制/促進的環境調整。

從生態學角度講,調水就是儘量保持接近“自然生態”條件,保持生物多樣性。事實證明,維持在 “我們人類認為的理想人工環境”中進行生產,往往難以維繼,甚至會造成很大的“生態危機”。這是我們對“自然”的認知還差很多,我們幾乎還沒有建立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正確認知和深刻理解。

從生產學角度講,調水就是儘量調整養殖水體中營養物質、物理化學環境引數等的變化,使之利於水產養殖生產,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事實上,這個角度是最狹隘的角度,只不過是人類滿足自己慾望的一種追求。基於這種思維研發或採取的措施,往往都會顧此失彼,有時甚至事與願違。

所以,說了半天,調水調什麼呢?個人認為,調水就是在生產條件下,以儘量貼近自然的方法,建立適於養殖目標的養殖水體環境。也就是,把養殖水體中生物平衡、物質平衡調整到滿足或者促進養殖目標的水平。

水產養殖戶如何調一塘好水?

二、為什麼調水?

那麼,為什麼要調水呢?實際生產中,由於養殖者不斷追求、市場不斷需要,於是,大量的“人工干預”介入到“自然生產系統”中,養殖水體的環境會快速變化,我們也就不得不經常“調水”。

天氣變化,需要及時調水。天氣劇烈變化,特別是暴雨/連續陰雨後,出現太陽暴曬的熱天,水體在藻類、菌類都會發生劇烈變化,引發養殖水體缺氧是經常發生的;養殖水體分層,底部惡化加快,亞硝酸鹽、硫化物等有毒物質累積量增加,極易誘發各種疾病。可見,天氣劇烈變化後,需要調水。

不同階段,需要及時調水。例如,養殖前期“肥水”就是一種調水方式。養殖中後期,由於大量投料,養殖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快速、大量累積,採取穩定水質、降低亞硝酸鹽的措施,是另一種調水方式。

水產養殖戶如何調一塘好水?

三、什麼時候調?

調水不是目的,穩水才是根本。這是我們在進行調水時,要建立和堅持的概念。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養殖動物是不可能生長好的,更不用說高產。這樣看來,調水的時機就很重要了,追著水質變化以後再調水,永遠是被動的,且水質永遠是“不穩定的”。

調水,也要走在水質變化的前面。根據養殖水體的變化規律、天氣變化後水質變化規律、養殖水體內生物變化規律、養殖動物生長程序規律、飼養管理變化規律等,採取預防、及時的“事前預防”和“事後微調”結合,保持養殖水體的“穩定性”。這就是調水的“適宜時機”。

調水的時機,有固定的,也有臨時的。具體的調水時機,是根據各種具體情況、以及養殖者的經驗,及時調整的。例如,颱風來臨之前,必須要事先採取適當措施,穩定養殖水體水質,預防水產養殖動物應激。颱風過後,還要及時跟進,採取必要穩定水質措施。

水產養殖戶如何調一塘好水?

四、怎麼調水?

調水是水產養殖中最關鍵的技術。而對各種物質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對養殖各階段的正確理解,採用“正確的方法”,使用“正確的產品”,才能調好水。一句話,在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事,是調水的基礎。

例如養藻,水產養殖的都知道,好藻好水。藻類是透過光合作用自養的。光合作用是需要足量的二氧化碳,而在養殖水體中,二氧化碳則主要是以碳酸氫根和碳酸根離子的形式存在。這就一定要涉及到水體中的一些指標了,一是硬度,二是總鹼度。碳酸根與碳酸氫根的量,反應出的就是總鹼度的高低,總鹼度越低,越不利於藻類的生長。這是培藻前要正確理解的基本要點。

水產養殖戶如何調一塘好水?

例如培菌。細菌有自養型與異養型之分,碳與氮對細菌繁殖有影響的就是異養型細菌。細菌自身碳氮比大概是五比一,這意味著,當細菌在分解有機物時,同化5份碳時約需同化一份氮來構成它自身的細胞體;而在同化的過程中,能量又是透過有機碳獲得,且同化一份碳所消耗的有機碳是4份,也就是說,同化一份氮,消耗的碳是5份,而有機碳是20份,加起來碳與氮的比例就是25比1。

現在魚塘、蝦塘投的飼料,往往蛋白很高,大多飼料蛋白都在30%以上,一般飼料的碳氮比在9-10。在養殖中,飼料中的氮約有70%都沒有被利用,而這些氮都是造成池塘氨氮、亞硝酸鹽升高的根本來源。這些氨氮、亞硝酸鹽需要微生物的分解轉化。微生物要高效的分解、轉化氨氮和亞硝酸鹽,必須要有足夠的碳源。

養殖水體中,碳的來源有兩類,一類是光合作用,再一類就是飼料。當碳不足,就需要透過人工方法去補充。像葡萄糖、紅糖、糖蜜都是碳源。這也是養好菌、調好水所必須要知道的基本知識。我們都知道水產養殖中的一句話是,養成靠養藻,高產靠養菌。

水產養殖戶如何調一塘好水?

養殖水體消毒,是大家經常做的一項“工作”。其基本理念是,由於養殖水體中含有大量雜菌或有害菌,透過“消毒”,“殺滅有害菌”,以減少對養殖動物的不利影響。於是,在水產養殖中,進行了大量“水體消毒”動作。

消毒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是要明白,消毒的目的什麼,怎麼做,後果是什麼?比如說,池塘進水完成後,施用漂白粉、溴氯海因、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異氰尿酸等水產常用消毒劑進行水體消毒。這無可厚非。但水體消毒後2-3天,待消毒劑藥效基本消失後,施用浮游微藻營養素和有益菌製劑培育基礎餌料生物,使水色呈豆綠色、黃綠色或淺褐色,營造藻一菌平衡的良好養殖生態環境,給蝦苗或幼蝦提供優良的生物餌料,促進蝦苗健康生長,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對於養殖過程中的養殖水體消毒,這就是人見人智的事了。本人不建議經常進行水體消毒,在本人自己的實際操作中,除非極特殊情況,不再進行消毒處理。完全依靠綜合生物技術整合的調水手段進行調水。

所謂調水,還涉及到很多問題,這裡不一一累述。但本人需要強調的是,充分認知和理解水質、養殖動物、自然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配合自己的經驗,建立適於自己操作、適合於自己池塘特點、適於養殖動物特性的一套調水措施,才是“調水”的實質,也是達成養殖成功目標的適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