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失敗的歸因方式?

喬布斯失敗的歸因方式?使用者89524493195092021-10-30 20:40:40

喬布斯經歷了很多失敗,可以這麼說,他的商業生涯中,失敗和錯誤要遠遠比成功多。之所以有人會認為喬布斯像神一樣不犯錯,是因為媒體有意無意的神化。下面是一些事實,說了一些喬布斯的失敗,這些案例甚至傳記、採訪裡可能根本沒有,但是確實是存在的:

實際上,喬布斯的職業生涯並沒有這麼順遂。即使是重回蘋果之後,他還是經歷了各種產品失敗,他對於產品開發的很多看法後來證明也都是錯誤的。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成功也充滿了運氣因素,literally。

我們這麼說也不為過:從1977年的Apple II 到 2001年的首代iPod推出,這中間的24年間他基本沒有推出過現象級的成功產品。1998年的糖果色iMac G3是一個成功,但是遠非iPod和iPhone這樣的顛覆型成功。皮克斯是一個意外的成功,但是他在皮克斯主要是提供資金和商業談判,基本被Ed Catmull和John Lasseter隔絕在了產品研發之外,關於這一點我們下面一小部分會專門講到。

在被逐出蘋果公司之前,喬布斯的失敗是眾所周知的:Apple II 取得了成功,但是他卻一直不想投注資源進去;開發Apple III的過程中,他看到了視覺化作業系統的潛力,半途而廢去開發Lisa電腦;Lisa電腦的定位本應該是面向機構的桌上型電腦,但是他卻按著自己的性子,用開發個人消費品的方式在做,導致開發失敗;在麥金塔電腦的開發方面,他的一些在意點,導致產品的質量和功能都差強人意,麥金塔電腦在上市半年後銷量暴跌,他也被親手創辦的公司開除。

在NeXT的期間,喬布斯主要的成就是開發的NeXTSTEP作業系統,最後被蘋果收購,但是除此之外,NeXT的其他方面都堪稱失敗。

在NeXT當時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喬布斯犯了很多戰略性的錯誤,比如他在公司還沒有訂單的情況下,投入巨資在美國建造世界一流的生產工廠,這個工廠後來成了一個吸金無底洞,而當時美國已經流行把產品放到海外生產;NeXT電腦追求機身的正立方體造型,而且使用貴重塗裝,這導致產品造價高昂、質量堪憂,最終銷量每月只有400臺,再次走向失敗。

實際上,他重回蘋果這件事,同樣充滿了偶然性。蘋果公司當時想從外部收購個人計算機作業系統,但是這個收購物件不僅限於喬布斯。當時另外一個蘋果離職員工卡西(Jean-Louis Gassee)也同樣創造了一套叫做BeOS的作業系統,當時的蘋果高管跟卡西走得更近,卡西認為 BeOS 被蘋果收購已經板上釘釘了,所以就開出了天價,因為價格遠超蘋果預期,談判陷入僵局,這給了喬布斯可趁之機。

這裡要質疑另外一個流傳於市面的神話:喬布斯在1997年迴歸蘋果之後就立刻拯救了蘋果。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喬布斯確實做了很多努力,包括裁員、調整產品線、重塑品牌形象、釋出新產品。但是他迴歸蘋果後的最初幾年裡,蘋果並沒有根本性的起色。

在這幾年裡,儘管喬布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糖果色 iMac G3 的年銷量達到200萬臺,但是這跟後來動輒上億臺的銷量和當時其他公司的電腦銷量,都沒法相比。喬布斯在這個時期也推出了一個失敗的產品,就是專業級個人計算機 Cube G4,這臺產品有嚴重的缺陷,容易開裂,品控不穩,最終銷量堪憂,以至於喬布斯不得不叫停了這款產品。實際上到了2001年初的時候,也就是喬布斯迴歸的第五年,蘋果的季度銷量比他剛回蘋果的時候更低,蘋果股價也跌倒了15美元。

不過雖然在最初的五年裡沒有重大成功,但此時的喬布斯已經不是當初毛手毛腳的少年,他耐心等待機會,堅持創新,最終在2001年10月推出的iPod上取得了成功。這種成功確實體現了遠見卓識,但是把喬布斯神化為靠個人直覺洞見未來的天才,確實不妥。喬布斯迴歸蘋果之後的產品開發其實充滿了失誤。而他的成功,除了他自己的眼光,更得益於蘋果公司的各路人才。

第一個戰略失誤是,在迴歸之後,他一直執著於影片領域的創新,但是忽略了音樂。他的工作重點一直是iMovie,認為 iMovie 才是未來的趨勢。 1999年10月,史蒂夫將iMovie與新一代iMac共同推向市場,但是銷量不佳,消費者對剪輯影片並不感興趣,因此喬布斯失算了。而且,他拒絕在iMac上使用托盤式光碟機的行為,導致iMac缺乏燒錄功能。以上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蘋果錯過了CD音樂發展的熱潮。這是喬布斯迴歸蘋果前幾年的一個重大戰略失誤。

實際上,談到洞見,比爾蓋茨至少跟他平分秋色,甚至強於喬布斯。被人津津樂道的蘋果iPod+iTunes的創意,最早是來自於比爾蓋茨。蓋茨在2000年的拉斯維加斯電子消費展上提出“消費電子+”(Consumer-electronics-plus)的概念,喬布斯從蓋茨那裡得到啟發,提出了類似的概念Digital-plus,從此開始研究iPod和iTunes,並取得了成功。實際上,軟體商業化、計算機個人化、平板電腦、智慧手機這些趨勢和產品,比爾蓋茨都是比較早洞見到的。

iPhone的似乎是橫空出世,像是喬布斯大腦裡的獨特創意,但是在推出兩年之前的2005年,蘋果還試圖跟摩托羅拉合作開發音樂手機ROKR,並且把產品推向了市場。喬布斯的本意是,讓手機搭載iPod,幷包含其他一些智慧功能,但是因為兩者的溝通不暢和摩托羅拉的官僚作風(實際上蘋果自己也沒有想好),最終這款手機成了又一個失敗。

你可能會說,這是因為ROKR沒有像iPhone一樣使用觸控式螢幕,沒有體現喬布斯的天才洞見。但是事實是,喬布斯在初次看到多點觸控技術之後,並沒有看到什麼未來和趨勢,實際上,他對這個東西表示不感興趣:

「看完多點觸控原型演示後,“史蒂夫完全提不起興趣,”艾維說道,“他不覺得多點觸控技術有什麼價值。他的反應讓我覺得自己很傻,因為我真的認為這項技術很有潛力。我說,‘比如,想象一下數碼照相機的背面,為什麼小螢幕邊上需要那麼多按鈕呢?為什麼不能把按鈕都放到顯示屏上?’我當時第一個想到的應用就是照相機,可見多點觸控技術依然處於發展初期。但史蒂夫依然不感興趣。」但是在經過一輪輪的論證和討論後,喬布斯還是接受了這個技術。

關於「App Store」,喬布斯同樣曾經判斷失誤。今天,iPhone 的App Store應用商店的年收入超過640億美元。但是喬布斯當時並沒有看到應用商店的價值,他認為第三方軟體可能會帶病毒,而且審美會很差,因此在第一代iPhone推出的時候,是沒有什麼應用商店的。直到一年之後的2008年7月,App Store 才正式上線,並一舉獲得成功,事實證明喬布斯原來的想法是錯誤的。

喬布斯的很多想法都會有偏執、異想天開、忽略技術潛力的情況,因為他不是一個神,他是一個企業家。但是他在蘋果後期,願意聽從別人的意見,尊重商業規律,最終做出了真正的成就。

我們同樣可以把喬布斯的運氣運氣往大的方面拓展:如果他不是生在矽谷,他很難做出這些成就。如果喬布斯早出生幾年,他很可能被強制徵兵到越南戰場。在他18歲的時候,美國的徵兵制被廢止了,這是大的時代紅利。

這裡插一個話題。今天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喬布斯的用人之道”這類文章,但是喬布斯在早期的看人眼光也談不上太好。比如他確實成功把百事總裁約翰·斯卡利招來蘋果,但是斯卡利在蘋果的職業生涯也比較失敗,最後還把喬布斯給開除了;蘋果公司的第一任CEO邁克爾·斯科特,同樣跟喬布斯產生了嚴重的矛盾而被開除。到了NeXT的階段,他倉促找來英國人彼得·範·凱倫伯格(Peter van Cuylenbery)來擔任CEO,最終證明這也是個嚴重的失誤。但是他的用人水平是在提升的,迴歸蘋果後的Tim Cook、Jony Ive、Phil Schiller等,最終都成了蘋果的得力干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