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種業巨頭是如何形成的?

世界上的種業巨頭是如何形成的?種業小子2018-03-02 10:22:08

當今世界種業市場,大部分被世界幾大種業企業高度壟斷。在整條種子產業鏈體系中,從農藥、種子、化肥、育種技術等方面,中國是遠遠落後與世界前十大種子企業的的。就種子貿易額來看,世界前10強的種業企業在全球種子貿易額中所佔比例超過1/3,而我國種子市場銷售額佔全球的不到1%;就農藥利潤而言,世界大部分的利潤都掌握在先正達、孟山都、拜耳、巴斯夫等6大跨國農藥巨頭手中;在生物育種方面,我國8000多家種子企業擁有育繁推一體化的不到100家,擁有研發創新能力的不到1。5%。那麼這幾大種業巨頭,到底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美國種子市場的發展

美國是世界第一農業大國,也是種業第一大市場。美國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生產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現代化水平高,玉米、小麥、大豆等種植產業集中度高,優勢明顯,農產品產量、貿易量均是世界第一,這也其擁有全球領先的現代化種業密不可分。

據統計,美國農作物種子市場價值高達150億美元,世界第一,約佔世界種子市場價值(450億美元)的34%。美國商品種子市場主要包括玉米、大豆、棉花、蔬果等作物。最近十幾年美國轉基因作物種子快速發展,目前美國92%的玉米、94%的大豆、94%的棉花都是轉基因種子,但水稻、小麥、馬鈴薯等作物轉基因種子尚未放開。美國種子市場非常集中,孟山都、先鋒、先正達等巨頭佔據了大部分市場。

行業發展的早期,由於公司實力較弱,而且國家沒有品種保護法規,公司並無動力進行育種研究,主要是有國有機構和大學完成。隨著實用專利、植物專利、品種保護三重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的逐步建立,激勵了私人企業投資,1976年開始以先鋒、孟山都為代表的私人企業研發投入超過了國有機構和大學,企業育種研發投入佔其銷售收入的比例一直維持在10%左右,種子企業在育種應用研究領域已經占主導地位。

1、萌芽階段

1784年,DavidLandreth在費城成立了美國第一家經營蔬菜種子的公司,到1850年發展到45多家種子公司,主要經營蔬菜、花卉和牧草種子。1883年美國種子貿易協會(ASTA)成立,其主要作用是將種子企業和經銷商聯絡起來,當時會員只有35個,如今已超過900個。這一階段雖然時間漫長,但僅僅是種子行業的萌芽階段,由於雜交種子還沒有得到利用,大部分農民還是以自己每年留種給下一年使用為主,很少會在外面購買大量的商品種子,因此這一階段的種子公司數量和規模都比較小,種子產業還算不上一個成熟的產業。

2、種子商品化

隨著雜交育種的實現,種子真正開始商品化。二十世紀初,雜交育種及雜種優勢利用成功應用於農作物育種。農民自留種意願開始下降。因為如果種植了雜交種子之後,再利用預留種子來年再次種植的產量遠不如第一年,而且抗逆,抗病蟲害等能力也會下降,因此,這個時期,商品化種子的比例大大提高。

1926年,亨利?華萊士創辦了世界第一家雜交玉米種子公司:先鋒良種。約有150傢俬營種子企業在這一時期也應運而生,開始從事雜交種子業務,到1965年,美國雜交玉米的比例已經超過了95%。

這個階段的初期的種子公司多數是規模較小的家庭經營企業,資金有限,再加上當時的專利、品種保護不力,公司很少做育種研究,品種選育主要由公共科研機構、農業大學承擔,而種子公司主要負責種子的擴繁和銷售。

3、更側重育種研發領域,私人種子企業逐步壯大

1970年以前,美國種業以中小企業、家庭型公司為主,經營規模小,總體實力弱,加上品種保護不力,眾多種子實業無力投資育種研發。

直到《美國植物專利法》、《聯邦種子法》、《植物品種保護法》等法律的頒佈,以及《Stevebson-Wydler技術創新法》規定聯邦政府負責轉化國家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並推動向地方政府和企業轉移,美國政府對育種投入也做出相應調整,私人企業逐漸成為商業化育種研究的主體。

從70年代到90年代,私人企業育種研發投入增長220%以上,從1976年開始就一直超過公共機構研究投入,佔全美種業研發投入的60%以上。這個階段很多大型種子公司開始增加育種投資,並且透過兼併重組不斷增強實力。

4、以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漸成主流,寡頭壟斷格局初現

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種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大型種子企業育種投入持續增加,並超過公共科研機構研發投入。一些農化、製藥跨國企業進入種業,展開了新一輪整合併購,先後形成了杜邦先鋒、孟山都、先正達等一批跨國種業集團,在資本運作、經營規模、研發能力、市場營銷等方面積累了雄厚的實力,加速了美國種業市場向幾大跨國企業聚集。

與此同時,過去幾十年里美國種業技術進步和發展,尤其是以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生物育種發展迅速,已經成為行業主流,並且有力推動了美國乃至全球農作物產量成倍增長。目前美國涉及種子業務的企業有700多家,其中種子公司500多家,除了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陶氏等跨國公司,還有從事專業化經營的小公司或家庭企業,以及種子包衣、加工機械等關聯產業企業200多家,前幾位跨國公司在美國的種子市場份額已經高達75%,佔據另外25%市場的中小企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幾大巨頭投資或者進行技術合作。

寡頭壟斷型公司格局

1、孟山都—靠生物技術崛起的一代梟雄

1921年建立的孟山都,起步於糖精,並抓住了農業生物技術尤其轉基因技術大發展的機會,迅速進入農化領域(玉米種子、岱字棉、蔬菜種子等)。並在行業中排名第一。

世界上的種業巨頭是如何形成的?

1976年,孟山都開始銷售其主要產品“農達”除草劑,1996年利用轉基因技術推出全球第一個商品化轉基因產品抗“農達”大豆,並在全球首創種子與農化產品協同銷售之先例。之後,還推出了轉基因抗蟲棉、抗農達棉花、蓖麻、玉米,以及後續的各類組合性狀轉基因產品(一個產品中保護抗蟲、抗除草劑等多個性狀)。目前全球90%的抗蟲棉和抗蟲玉米品種中所含的抗蟲基因都來自孟山都公司的專利。從此,孟山都順利轉型成為全球領先的農業公司。

除了直接銷售種子之外,公司還有全新的商業模式——“專利許可”,即將公司擁有的基因或性狀專利授權給其他公司開發種子產品,並收取其種子一定比例的技術費用。

孟山都進駐中國的時間比較早。1923年,它就已經將糖精引入中國。在現在的種業方面,主要透過與中國種子集團合資的中種迪卡(中種集團和孟山都持股51%:49%)、岱字棉和收購的聖尼斯公司開展業務往來。

中種迪卡主要從事玉米等大田作物種子業務,主要產品為迪卡系列雜交玉米,但由於在中國開展業務較晚,在東華北和黃淮海等主產區已無優勢,公司主要在西南區域開展業務,高峰期曾佔廣西市場的30%。

岱字棉在河北和安徽的兩家合資公司首先將轉基因抗蟲棉引入中國,但由於國產種子低價進入市場,公司的棉花業務現在也經營慘淡。

聖尼斯公司主要開展蔬菜業務,國外的蔬菜種子在中國市場競爭優勢明顯,主要對手是先正達、利馬格蘭等外資企業。由於中國政府沒有批准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商業化種植,孟山都公司的優勢產品轉基因大豆、玉米種子並未大批次進入中國市場。

2、杜邦先鋒—商業育種體系領先全球

先鋒公司成立於1926年,是全球最早進行玉米雜交育種的公司之一,也是最早一批全球化經營的種子公司,全球最大的雜交玉米種子企業。

世界上的種業巨頭是如何形成的?

2015先鋒種業銷售收入達到68億美元佔杜邦農業業務的69%,全球僅次於孟山都。杜邦先鋒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先進的育種理念以及全球化、現代化的商業育種體系。杜邦先鋒在全球70多個國家有分支機構,擁有140多個研究和試驗中心,1000多個地區性育種基地,還有大規模、數字化、程式化、永久性的種質資源管理和利用平臺。

在中國,杜邦先鋒在中國主要透過和登海和敦煌兩家合資公司開展雜交玉米種子業務,目前佔據中國市場約有10%的份額。

1983年先鋒公司在北京農業大學設立聯絡站,進行玉米品種試驗,1996年找到適合中國生產條件的種質,1997年設立先鋒北京辦事處,1998年建立鐵嶺先鋒公司,並在遼寧鐵嶺和河南新鄉設研發中心,分別研發春、夏播玉米品種,開始針對中國市場進行育種和測試。

2002年和2006年分別與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建立合資公司,推廣雜交玉米種子,先鋒進行自主研發,合資公司負責生產和銷售。先鋒公司最主要的品種為先玉335,依靠較好的農藝性狀以及劃時代的單粒播種技術迅速佔領市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3000萬畝,若考慮到套牌種子,則市場佔有率更高。

除雜交玉米種子業務之外,先鋒還利用其生物育種方面的優勢,與北京未名凱拓共同組建中外合資的北京凱拓迪恩生物技術研發中心,進行玉米、水稻、油菜、蔬菜等農作物的抗旱、抗鹽鹼、抗冷、抗營養貧瘠、抗病及優良品質相關功能基因研究。

3、先正達—農化巨頭,種業黑馬

先正達品牌的歷史不長,是2000年由兩大製藥巨頭諾華與阿斯利康的農業部門合併而來,現在是全球最大農業企業,農化和種子業務分別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三。

世界上的種業巨頭是如何形成的?

公司的源頭可追溯到17-18世紀成立的Geigy、Sandoz、Ciba和ICI等農化公司,歷史上推出過DDT、百草枯等經典的農化產品,上世紀70年代分別進入種子市場,和孟山都一樣,也是透過不斷的兼併收購發展壯大,成為如今的先正達。

目前公司在全球9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2015年銷售收入134億美元,其中種子28億美元,農化106億美元,近幾年種業業務佔比已由17%提升到21%。先正達種業的崛起是農化公司進入種子業務並協同發展的最佳案例。

先正達是最早進行生物育種的公司之一,早期推出過全球首個轉基因番茄產品,後因戰略調整在轉基因方面落於孟山都之後,近幾年又重新開始發力,並在北京建立了全球第二個生物技術中研發心,近年研發投入佔比不斷增大15年達到10%。

最近十年,先正達的種子業務快速跟上,目前已經是中國農業領域最大的外資企業,在中國擁有三家合資企業和兩家獨資企業。其農化業務在中國尤其是華南市場非常突出。

其種子業務以蔬菜瓜果為主,透過設在“中國蔬菜之鄉”的壽光先正達運營,玉米種子由與國內五十強的三北種業建立的合資公司經營,不斷引入全球優良的玉米種質資源,在東華北、黃淮海和西南等主產區均有產品。另外還在北京投資一億美元建立了全國唯一一個外商獨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透過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進行玉米、大豆等的生物育種前期研究。

不管是世界種子巨頭孟山都、杜邦先鋒或者是先正達,它們在中國的業務並不算成功。其中,孟山都在中國收入佔全公司的比例僅有1%左右。

透過孟山都、先鋒、先正達三巨頭的發展歷程,再次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育種研發是種業公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行業巨頭們不惜重金投資的領域。

前有先鋒公司依靠雜交育種技術成為種業老大,後有孟山都抓住生物育種快速發展的機會成為行業新王者,都不是巧合,而是建立在其巨大的研發投入以及前瞻性的研發戰略基礎之上的。孟山都、先鋒、先正達2015在研發上分別投入了14億、13億、10億美元,分別佔其當年種子銷售收入的10。67%、13。4%、7。5%,都遠遠超過行業平均5%-7%的水平。除大規模的研發投入之外,各大公司還充分利用自家的專利、種質、技術等進行交叉許可、技術共享、合作研發,在合作的同時還大打專利戰,把手中的技術和資源利用到了極致。

以轉基因技術為主的生物育種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方向。常規育種以雜交技術為核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但在雜種優勢已經利用得非常充分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生產力的空間已經不大;生物育種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品種選育過程更加高效、精準、直接,育成的品種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更大,因此已成為種業巨頭的的重點發展方向。

從孟山都在1996年推出首個轉基因大豆產品開始,先鋒、先正達、拜耳、陶氏益農等各大企業也都推出了自己的轉基因產品,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眾多品種。經過20年的發展,2015年轉基因農作物遍及全球六大洲28個國家,總種植面積達到1。8億公頃。暫不考慮其帶來的諸多爭議,僅從商業前景的角度來看,轉基因技術必定將帶動行業新一輪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