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青花瓷器特徵?

明洪武青花瓷器特徵?陳年老瓷2020-05-29 21:09:10

您好,我是收藏從業者,陳年老瓷,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

(公元1368一1398年),在位三十一年。任何一個王朝的更替,只能說明是政治上的變化,作為陶瓷風格還應有一個過渡時期。從南京發現的洪武青花瓷實物來看,洪武青花與元代青花之間,具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例如,南京發現洪武時期的沐英墓。沐英為朱元璋的養子,是明初重要的功臣。沐英墓中出土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大梅瓶”。從這件梅花瓶的胎釉、造型、紋飾乃至青花髮色,它都具備元代至正型青花典型特徵。筆者認為此件是元代青花瓷,明初葬品,但有人認為它是洪武年間燒造的。可見,鑑定過渡時期的瓷器,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研究洪武初期的瓷器不能孤立地從墓葬年代去考慮,因為墓葬品很多是以元代傳世器陪葬。所以要全面綜合的注意以下兩點:

一、

洪武瓷器正處於元、明兩代交替時期,故在斷代時不僅要注意元代特徵,還要找出明代特有的風格;

二、

上溯不僅要聯絡元末瓷器的特點,下限還要兼顧與永樂朝瓷器的不同,承上啟下地全面細緻的分析,才能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

洪武青花瓷的特徵

1、造型

器物的胎骨不如元瓷渾厚,但與永樂、宣德青花相比仍較敦厚,個別單薄。民窯則更為笨重。碗、盤口沿為唇口、外撇,盤多硬折腰,大足徑。

2、胎體與底足

質地比元代密緻。洪武底足有多種形式,常見有圓渦形厚底足、高足、裡壁斜式外傾斜式圈足等。但此時期在碗類的器物上出現了足底平切的新特點,這種器足的處理方法,為以後永樂、宣德瓷器所繼承。

3、胎釉

釉面呈青白色。胎色米灰色,個別米黃色,官窯瓷比較潔白細膩。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呈乳白或青色,光澤感不強。

4、青花料

洪武時期用國產青花料較多,少部分是元代留下的進口青花料。因此,洪武青花髮色多灰暗,少數為黑褐色,這是由於底釉厚濁泛青所致。

5、圖案紋飾

一筆點劃法較多,如“福”字,起筆色深,收筆色淡。特別是民窯青花瓷紋飾,繼承中國書法與繪畫的傳統,創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筆點劃”,除文字外,以描寫自然為主,樸實無華。

在紋飾佈局上疏朗有致。改變了元代青花紋飾層次太多,紋樣繁縟的風格。明代洪武開始改變了元代花紋滿,傾向多留白邊,圖案簡練,流行在器物碗盤內心作主題圖案。

官窯圖案花紋也較元青花為簡,以花草紋為主,特別多見扁菊紋,有的器物以纏枝扁菊為主題紋飾。除花卉紋外,以雲龍紋為稍多。青花龍紋出現五爪,五個爪尖連成一個圓形線圈,雲紋呈風帶如意形,有的是禮花形,已不見元代的蝌蚪形。仰覆蓮紋的蓮瓣之間不分開借用邊線,瓣內不填色。蓮花葉變形,不見規矩葫蘆形。牡丹花的葉細長而不規則。

洪武與元代流雲畫法各異:洪武青花有一種承襲元制的器內陽紋印花,器外青花裝飾的方法。明洪武官窯外青花內壓印雙雲龍盤,淺砂底具細密螺旋紋挖足殘根,底面分佈赭紅色斑狀“窯紅”,圈足內壁離心方向旋成斜面,其縱斷面和底面成鈍角。內外壁各飾雙雲龍,內壓印凸花,外青花描繪,盤心為青花流雲三朵,雲腳走勢順時針作品字式排列。這種品字型排列,是明代流雲畫法的一大特徵。它一直延用到明代正德年間,到了嘉慶、萬曆時才發生較大的變化。

至於青花所繪折枝或纏枝蓮葉紋,大都呈螺絲狀,而元代常見的纏枝蓮葉紋卻是葫蘆形;此外元代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洪武時期為小葉小花。

器物口沿或圈足的邊飾,元代和明代常見回字紋。二者的區別:元代的回紋屈折的方向一致,洪武時期回紋為一正一反相連而成對。水樂以後的回紋基本繼承了洪武的形式,也是一正一反相連線,這種回字紋的區別,成為鑑別元代瓷和明代瓷的一個重要標準。

6、款識

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官窯或民窯青花瓷洪武款。傳世有“大明洪武年制”款,系明萬曆仿製教。至於《華瓷》圖錄上有一件落“洪武年造”款的青花花卉罐純系贗品。

目前只有一件“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具有銘文的青白瓷印花罐。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請廣大網友補充留言,附洪武青花圖片:

明洪武青花瓷器特徵?

明洪武青花瓷器特徵?

明洪武青花瓷器特徵?

明洪武青花瓷器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