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談古論金2019-07-22 16:08:47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這句話其實有一層隱含的含義,所謂寧就是寧可,作為一個副詞,表示比較兩方面的利害得失後所選取的一面,也就是說,劉備、關公與張飛單純從成功與否的結果來說,並非完美,關公失荊州走麥城,桓侯醉酒被部將殺害,劉備為兄弟報仇征伐東吳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託孤白帝城,從兄弟情誼的角度值得讚許,但從結義的結局來說很是悲慟——他們封侯稱帝成神成聖是另一回事。

相比之下,瓦崗英雄中的徐世績、秦瓊、程咬金等都是大唐的開國功臣,名標青史,圖形凌雲,從個人功業始終無暇這個意義上似乎更加善始善終一點。

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

問題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更願意學習桃園三結義,不願意學習瓦崗一爐香,那是因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志趣相投、義氣深重,貧,氣不改;達,志不改,而瓦崗英雄從彼此交情義氣的角度看從結義兄弟中道變成了仇敵反目,不足為法。

桃園三結義與瓦崗一爐香別的差別暫且不談,從技術上講,桃園三結義是個去中心化的結構,就被固然是大哥是核心,但是關張之間的關係也毫無瑕疵,但是瓦崗一爐香其實是以秦瓊為中心,羅成認秦瓊,不見得認單雄信,單雄信認秦瓊,不見得認羅成,其他諸人也有諸如此類的情況,本身兄弟結義的感情基礎就不好,也無怪乎後來彼此會反目。

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洛陽探花郎2019-07-22 00:27:46

首先來說桃園三結義,典出《三國演義》,指的是劉備、關羽、張飛宴桃園,誓生死,義結金蘭之事。而瓦崗一爐香,則典出《隋唐演義》,指的是賈柳樓四十六友結拜,歃血為盟,立誓同生共死之事。後人有詩曾雲:

漢末英雄劉關張 ,隋唐豪傑推瓦崗。

三人同心扶漢室 ,眾友齊力反隋煬。

麥城餘恨悲白帝 ,洛陽蕭索二賢莊。

寧學桃園三結義 ,不燒瓦崗一爐香。

後來的結局讀過和聽過三國隋唐故事的都差不多知道,桃園三結義最後是關羽、張飛相繼死難,劉備身為蜀帝,一國之主,卻顧念兄弟情深,拋卻群臣勸阻,一意孤行,執意為兩位兄弟報仇雪恨,興兵伐吳,最後落得身死白帝,託孤諸葛。全了當初桃園誓言,兄弟之義。是古往今來闡釋兄弟情義的典範模板,時時為後人稱道。而瓦崗一爐香呢,當初賈柳樓初結義時,不過是一幫綠林好漢和一些官府衙役一時酒酣耳熱之際,乘著秦瓊之母壽誕,在魏徵,徐茂公和秦瓊等人慫恿之下,效仿前人臨時湊成的金蘭結義之像,這些人並無共同目標,而且也是良莠不齊,自然不可能兄弟同心,儘管後來哨聚瓦崗,建立西魏割據政權,但內部確是勾心鬥角,互爭短長,兄弟之間相互猜忌,進而崩露殺機,最後各為其主,兄弟反目,落得個分崩離析,鳥飛獸散。當初的義結金蘭,生死與共,到後來淪為空話笑談,令人嗟嘆。別的不說,以秦瓊、單雄信來說,二人當年的義氣之交,肝膽相照,冠蓋綠林,堪稱美談。秦瓊在江湖上素以“山東小孟嘗”馳名,其落魄之中所受單雄信恩情不淺,最後單雄信被李世民處死之時,秦瓊並未為單雄信求情阻攔,眼睜睜看著當年的恩公和兄弟慘死秦王刀下,儘管秦瓊後來和程咬金、徐茂公、魏徵、侯君集等結義兄弟名列凌煙閣開國二十四功臣,但是其所作所為實在有汙其“小孟嘗”之名,也有負當初下跪立誓的結義初衷。所以這兩句話說的就是兄弟情誼貴在真心誠意,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兄弟再多,如果是一幫烏合之眾,在一起虛情假意,可謂有不如無。儘管這些都是演義小說中的著名橋段,人物也是史有其人,但其流傳的廣度早已傳遍世間,一個為世人代代傳頌,流芳千古,一個卻是兄弟反目,分崩離析,引為後世恥笑。

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奔跑的犀牛2019-07-21 23:17:54

梁山泊,瓦崗寨是什麼,是土匪,雖然是劫富濟貧,不免濫殺無辜,他們用盡各種手段,籠絡人心,不惜人命為代價,這種土匪間的情義。格局小,危害大,有些人認為可成為小義,可歷史總有兩面性,這一切起源於當時宋朝。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很多人為自保落草為蔻,回到主題,提問者意思想說的,就是認為梁山泊那幫飛賊流蔻之間的義不是義氣。是當時宋朝逼迫下的畸形產物。也側面印證當時宋朝黑暗腐敗,而桃園三結義同樣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劉關張,三人是朋友間真情義,不損害他人利益。他們為的是廣大民眾,為了絕大多數人民有安定的生活,這是大義,綜上所述,提問者意思贊同這種大義,所以要學劉關張三結義

歷史上說的“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爐香”是什麼意思?犀牛村夫2019-07-22 14:11:54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燒瓦崗一柱香。” 這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話,它明確地告訴人們,結交朋友,當以桃園三結義為榜樣,而不要像瓦崗寨上眾人燒香結拜的過場。

為什麼同樣是焚香結拜,歃血為盟的結義,桃園結義則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而瓦崗結義卻為後人所不屑一顧,這其中的道理,還真值得我們深思。

桃園三結義,指的是漢朝未期劉備、關羽和張飛在河北涿州的一個桃園內歃血結拜為生死和患難與共的異性兄弟,後來,在他們一生的相處中,每人都按結拜時的誓言來要求自已,從而成為了千古隹話的桃園三結義,也成了後世人們義結八拜之交中的一組患難之交的拜神。

瓦崗一柱香,指的是隋朝未期河南瓦崗寨上的一干結盟反隋的英雄。

按說既是結盟反抗失去民心的暴隋,也可說是一種義舉,為什麼卻得不到後人的崇拜呢?其實問題出就出在這幫人不齊心,後來鬧到了瓦崗散將,各奔其道。這是一種沒有完美的結局,這是一場沒完成誓言的結盟,這是一個不把誓言當回事的兒戲,因此,後世人對瓦崗燒香結盟的行為並不崇拜,而且還以此作為結拜交友的警界線。

這個問題看似微不足道,而其中卻包函著如此的人生道理,真是哲理也。我輩若遇知已而欲結為異性兄弟,就當學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為朋友、為知已、為兄弟,患難之中顯真情,莫學瓦崗眾結盟,各懷異心各分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