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應該看啥書?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Q高分子本91董珍奎2017-02-19 08:11:09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草晶華破壁草本2017-06-08 14:25:34

醫界書生推薦的書單,也許不是考試工具書,但個人覺得很受用,整理如下:

中醫名人

漢末的醫聖張仲景,代表作《傷寒雜病論》,後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隋唐的藥王孫思邈,代表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金元四大醫家:補土派的李杲、攻邪派的張從正、滋陰派的朱丹溪、寒涼派的劉完素

明代的醫學家,藥學家與博物學家李時珍,代表為《本草綱目》、《瀕湖脈學》

中醫經典

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歌括》、《湯頭歌訣》

四大基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

其他書單

本經疏證

“本經”即《神農本草經》,“疏”是分條目說明,“證”是憑據。所以這本書是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將相關的本草分條目清清楚楚地有憑有據地寫出來

醫方論

作者費伯雄,清代“孟河四大家”之一,臨床水平非常高,有“名士名醫”之稱。

清代有本發行量很大的方劑書叫《醫方集解》。費伯雄根據這本書,依次逐方予以評述,刪去原書中各方的主治和註文,然後自己給予公允合理貼近臨床的評價,對原書選用不恰當的方劑,也直言不足。最重要的是,化繁為簡,將之前分析的過於繁瑣的註解,變的很精煉,很容易讀。

寓意草

《寓意草》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流傳很廣的清代醫案書。收錄在乾隆年間修訂《四庫全書》的子部,可見價值之高

作者喻嘉言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才子兼醫學家,強調“先議病後用藥”。這本醫案,每篇都有很詳細的病情分析、方藥分析、病程記錄,在傳統醫案書籍中,屬於佼佼者。

幹祖望醫話

醫話,是中醫藥著作型別中的一種有趣模式。

幹老古文功底深厚,且風趣幽默,因此寫起醫話自然是內容廣博又娓娓道來。書中有醫話200餘篇,涉及醫學、藥學、人物、醫德、考證等等。每篇都不長,讀起來輕鬆卻有收穫。

隨園食單

中醫藥學生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我吃什麼好?

書中對烹飪技巧、材料器皿都有詳細而美妙的描寫。書中的食譜,讀之令人口中生香。

中醫走天下

作者金宏柱教授親身經歷的海外行醫故事,是一本別具一格、深入淺出、說理清晰的中醫醫話、醫案,也可以看做一本遊記、一本散文。

既可從條分縷析的醫理和內婦兒科豐富治法中得到啟迪和借鑑,也可以從情景交融的文字裡體會異國風情的美麗。從中感受中醫偉大的魅力,為你行走天下增添信心和智慧。

閒情偶寄

感受把玩生活的感覺。全書分為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分,對戲曲理論、裝飾打扮、園林建築、古董器物、飲食烹調、花卉草木、醫療養生等方面的問題,都做了行雲流水般的描寫。對提高中醫藥認識和提升國學修養,都很有價值!

古文觀止

學中醫畏難,最常聽到的理由是“中文功底太差”,因此參讀這本書大有裨益。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小幯生活堂2017-02-17 12:31:59

學什麼都要打基礎,那首先需要看一本書《中醫基礎理論》是我們中醫的入門書,瞭解概念,什麼是陰陽氣血,什麼是經絡。然後有條件的話可以看看《針灸腧穴學》,瞭解經絡穴位的分步走行。要是再有時間的話,看看《黃帝內經》這是一本養生指南的經典。

以上都是入門,想進一步就是《中藥》,《方劑》《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等等,這些都是五年制本科的必修課。

按照傳統古醫術來說,還要看《傷寒雜病論》《溫病學》《金匱要略》等。 學習體系,主要有這些書,可以看看:《中醫基礎理論》 《中藥學》 《針灸學》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 《中醫養生學》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醫飲食營養學》 《中國醫學通史》 《中醫傷科按摩學》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求醫問藥2017-12-14 11:12:20

中醫應該從初步開始。歸納了一箇中藥口訣,可以先看看。望指正。

補陽類

鹿茸片 補腎陽 益精血 筋骨強

巴戟天 補虛損 祛風溼 能固本

肉蓯蓉 能潤腸 益精血 補腎陽

仙茅辛 溫腎陽 祛寒溼 浸酒良

炒杜仲 胎能安 筋骨強 療目眩

川續斷 行血脈 接筋骨 胎元載

毛狗脊 風溼痺 腰背痛 強腰膝

骨碎補 療折傷 止化血 效相當

補骨脂 壯腎陽 五更洩 縮膀胱

益智仁 暖脾腎 攝唾涎 縮尿精

冬蟲草 治虛勞 補肺腎 有奇效

紫河車 即胎盤 療諸虛 治癲癇

菟絲子 辛甘平 補陰陽 目眩明

沙苑子 止遺精 補肝腎 療目昏

鎖陽溫 興腎陽 潤腸道 筋骨強

韭菜子 補肝腎 暖腰膝 國腎精

陽起石 興陽事 子宮冷 暖腰膝

補陰類

沙參甘 養肺陰 清肺熱 益胃津

麥門冬 肺胃心 生津液 煩可清

天門冬 清肺火 滋腎陰 潤燥咳

金石斛 養胃陰 生津液 目能明

玉竹甘 性屬平 滋肺胃 津液生

制黃精 補諸虛 填精髓 燥咳止

百合甘 心神安 潤肺咳 癔症鏟

枸杞子 補肝腎 明兩目 肺能潤

桑椹子 補陰血 潤大腸 解燥渴

旱蓮草 滋腎陰 涼止血 尿便崩

女貞予 補肝腎 清虛熱 目能明

制龜板 潛肝陽 虛熱風 筋骨強

鱉甲成 歸人肝 虛風動 能軟堅

黑芝麻 烏白髮 潤滑腸 眼昏花

祛風溼類

獨活辛 寒痺痛 為要藥 下肢靈

威靈仙 性善走 止痛強 骨鯁喉

漢防已 消水腫 木防己 止痺痛

大秦艽 寒熱痺 清虛熱 常用之

酸木瓜 能化陰 治痺痛 治轉筋

桑寄生 補肝腎 強筋骨 安胎品

五加皮 分南北 南多補 北利水

白花蛇 強通絡 搜骨風 恃要藥

補血類

當歸溫 長補血 又止痛 婦科靈

熟地黃 補血良 精髓虛 必須嘗

生首烏 潤大腸 添精血 制後良

杭白芍 緩肝急 養陰血 疼痛止

驢皮膠 止血良 善補血 烊化嘗

龍眼肉 益心脾 神可安 血可止

安神類

硃砂寒 鎮心神 清熱毒 定魄魂

生磁石 重鎮潛 聰耳目 納氣喘

生龍骨 平肝陽 鎮心神 煅收藏

琥珀柬 定驚神 要衝服 善血淋

酸棗仁 養心神 益肝血 汗證寧

拍子仁 心神養 潤腸道 安五臟

遠志苦 寧心神 開心竅 消癰腫

合歡皮 和心志 令歡樂 腫痛止

化痰止咳平喘類

制半夏 嗽嘔寧 治溼痰 為上品

天南星 治風痰 破傷風 搐自安

白附子 止痙風 散壅結 治面病

白芥子 化脅痰 陰疽證 服之安

旋覆花 降逆氣 消痰水 包煎宜

白前平 歸肺經 痰嗽喘 效能應

前胡涼 能祛痰 風熱嗽 效果顯

瓜萎仁 潤肺腸 瓜蔞皮 清肺良

川貝母 長潤肺 軟消堅 為浙貝

天竹黃 急慢驚 清心熱 化痰功

竹茹甘 性微寒 止嘔噦 除熱痰

海浮石 除頑痰 鎮肝驚 治驚癰

海藻鹹 能軟堅 治癭瘤 瘰癧痊

黃藥子 散癭腫 解熱毒 血熱清

胖大海 療咽痛 音嘶啞 能出聲

苦杏仁 潤燥腸 平咳喘 功效良

生百部 滅蝨蟲 炙百部 潤肺靈

炙紫菀 消痰咳 款冬花 嗽要藥

炒蘇子 降肺氣 止咳喘 通便宜

桑白皮 瀉肺熱 利水腫 平喘咳

摹藶子 瀉肺痰 胸積液 胸膜炎

枇杷葉 化痰咳 清胃熱 止嘔噦

馬兜鈴 喘咳平 降血壓 痔瘡疼

銀杏果 有小毒 斂澀肺 帶下除

活血類

川芎勞 血氣行 下血海 上巔頂

制乳沒 化血瘀 止疼痛 又生肌

延胡索 止痛良 行氣血 醋制強

鬱金片 涼清心 利肝膽 治脅痛

片薑黃 破血氣 通經絡 行肢臂

廣文術 京三稜 猛消積 癜瘕痛

紫丹參 頂四物 養心神 冠心除

陰陽蓮 即虎杖 解熱毒 治肝炎

益母草 女要藥 祛血瘀 水腫消

澤蘭葉 消水腫 祛瘀結 不傷正

雞血藤 舒筋絡 肢麻痛 兼補血

桃仁泥 祛瘀強 血瘀證 潤燥腸

紅花溫 瘀熱清 少養血 多通經

五靈脂 血滯痛 炒止血 化瘀生

懷牛膝 善下行 補肝腎 強骨筋

川牛膝 善通經 下肢痺 小便淋

穿山甲 善走竄 消癰腫 乳湧泉

地鱉蟲 有小毒 逐瘀血 續筋骨

降真香 辟惡穢 行血瘀 脹痛退

自然銅 傷科藥 散瘀痛 骨折療

王不留 性善走 通經脈 乳長流

劉寄奴 化食丹 通經脈 瘀血散

蘇木平 行積血 產後瘀 醫僕跌

解表類

麻黃溫 汗喘行 能利水 表證平

嫩桂枝 溫通經 調營衛 解肌成

紫蘇葉 散風寒 紫蘇梗 安胎全

全生薑 止嘔良 生薑皮 利水嘗

夏季涼 香薷防 治暑病 此首當

感風寒 用荊防 芥穗炭 止血良

川羌活 祛風寒 止痺痛 善上肢

白芷辛 陽明痛 厥陰痛 用藁本

蒼耳子 通鼻竅 療鼻淵 辛夷花

薄荷涼 利咽目 能透疹 肝氣疏

牛蒡子 消咽腫 能滑腸 能透疹

蟬脫衣 止痙風 透風疹 翳能明

風熱證 桑葉行 清肝目 菊花通

蔓荊子 散風熱 利頭目 不可缺

昇陽藥 柴升葛 柴退熱 升清解

均透疹 葛生津 葛根花 使酒醒

木賊草 合香附 水煎洗 疣能除

開竅類

當門子 回蘇靈 開神竅 催產行

冰片寒 醒神竅 治口瘡 咽喉藥

蘇合香 開寒竅 闢汙濁 冷痛消

石菖蒲 開心孔 利九竅 出音聲

補氣類

人參甘 補元氣 生津液 安神智

西洋參 苦甘寒 益氣陰 兩效全

黨參平 補益氣 生津血 功無比

太子參 清補品 既補氣 又生津

黃芪溫 固表汗 生瘡肌 利小便

焦白朮 脾溼燥 安胎聖 大便調

淮山藥 補氣陰 人三髒 肺脾腎

白扁豆 化脾溼 善止瀉 炒用之

甘草平 補脾肺 能緩急 和藥性

理氣類

廣陳皮 理氣滯 寬胸膈 化痰溼

青皮藥 疏肝氣 疝氣痛 消積滯

枳實苦 能破氣 能消積 除痰痞

佛手片 辛苦溫 疏肝氣 調理中

廣木香 辛苦溫 既行氣 又調中

香附子 解肝鬱 婦科病 無可比

臺烏藥 行氣痛 溫腎寒 寒疝症

沉水香 納腎氣 調中焦 降氣逆

川楝子 能瀉肝 氣滯痛 療蟲癬

荔枝核 甘澀溫 療寒疝 氣能通

薤白辛 胸痺通 寬胸膈 為正品

白檀香 胸腹痛 氣芳香 冠心病

柿子蒂 降胃氣 靈活用 止呃逆

九香蟲 肝脾腎 助腎陽 行止痛

利水滲溼類

雲茯苓 甘淡平 利水溼 健脾神

豬苓藥 甘淡平 利水溼 效如神

建澤瀉 甘淡寒 利水溼 瀉熱聯

薏苡仁 除痺痛 利水溼 能排膿

車前子 目澀赤 小便通 大便實

滑石粉 膀胱經 解暑熱 溺淋通

本通革 治熱淋 能通乳 孕慎用

金錢草 治熱淋 除結石 為將軍

海金沙 布包煎 淋病宣 石淋先

石韋葉 血石淋 管型尿 必須用

粉萆蓐 治尿濁 膏淋症 不可缺

茵陳蒿 退黃疸 辨證用 效無邊

地膚子 膀胱熱 面板癢 效甚捷

冬瓜瘦 利水腫 冬瓜子 排癰膿

赤小豆 甘酸平 消水腫 排膿行

篇蓄苦 能通淋 煎湯洗 止癢用

瞿麥寒 治淋症 破瘀血 且通經

燈心草 利小便 治熱淋 除心煩

平肝熄風類

羚羊角 熄肝風 療壯熱 目能明

石決明 平肝陽 清肝目 先煎嘗

生牡蠣 平肝陽 軟散結 煅收藏

珍珠寒 鎮驚癰 斂生肌 除熱肝

珍珠母 平清肝 目赤澀 頭暈眩

代赭石 功降逆 平肝陽 止血宜

雙鉤藤 忌久煎 驚癇抽 清平肝

明天麻 療眩暈 肝風證 皆能統

決明子 祛肝熱 潤大便 止鼻血

全蟲蠍 止痙良 散毒結 定痛強

白殭蠶 口眼偏 祛風痛 瘰癧痰

土地龍 熄風長 善平喘 利膀胱

羅布麻 降血壓 水泡服 效果佳

清熱類

生石膏 四大症 與知母 並滋陰

天花粉 能生津 能消腫 能排膿

淡竹葉 除煩渴 配伍用 除熱淋

山梔子 三焦經 心肺胃 多功能

生瀉火 炭止血 合豆豉 除煩熱

夏枯草 清肝火 降血壓 散鬱結

密蒙花 青葙予 谷精草 皆退翳

芩連柏 除溼熱 歸三焦 各有說

炭黃芩 可止血 炒製品 安胎多

川黃連 清心火 鹽黃柏 下焦熱

龍膽草 瀉肝火 利溼熱 直下瀉

犀角粉 血熱行 熱昏迷 能清心

生地黃 血熱涼 生津液 亦潤腸

苦玄參 解熱毒 水泡服 咽痛除

赤芍藥 牡丹皮 涼血熱 散血瘀

解熱毒 雙花翹 消癰結 連翹高

蒲公英 紫地丁 解熱毒 一併行

大青葉 板藍根 青黛末 涼血腫

牛黃藥 屬寒涼 開竅時 此首當

魚腥草 療肺癰 解熱毒 排惡膿

利咽喉 山豆根 痢要藥 白頭翁

鴉膽子 治雞眼 敷患處 疣可痊

敗醬草 治腸癰 搗爛敷 瘡疥平

蛇舌草 利溼熱 治肝炎 抗癌多

白鮮皮 蛇床子 除溼熱 止癢奇

漏蘆片 治乳癰 合山甲 乳汁通

胡黃連 銀柴胡 地骨皮 虛熱除

退虛熱 有青蒿 配鱉甲 效更高

收澀類

五味子 酸收斂 汗精瀉 酶可轉

烏梅酸 肺腸斂 能生津 蛔蟲安

五倍子 酸澀寒 可外用 主收斂

浮小麥 斂虛汗 熟小麥 髒躁安

麻黃根 歸肺經 收斂汗 表邪蔡

石榴皮 酸澀溫 止瀉痢 殺蛔蟲

訶子苦 澀腸道 開肺音 功奇妙

肉豆蔻 暖脾腎 止久洩 煨熟用

赤石脂 主瀉痢 又止血 斂瘡肌

禹餘糧 固大腸 主崩中 催生良

罌粟殼 斂肺腸 善止痛 勿久嘗

蓮子平 固精氣 厚腸胃 能補虛

雞頭米 名芡實 祛脾溼 止瀉遺

山茱萸 酸微溫 肝腎補 固澀行

金櫻子 縮膀胱 固精氣 澀大腸

桑螵蛸 助腎陽 縮精尿 尤為常

覆盆子 益腎臟 縮小便 腎精藏

烏賊骨 制胃酸 療出血 瘡能斂

溫裡類

黑附子 宜先煎 亡陽證 散諸寒

走不守 四肢冷 除痺痛 也有功

乾薑辛 溫肺飲 暖中州 回陽功

官肉桂 散寒痛 補陽火 溫通經

吳茱萸 調疝氣 臍腹痛 酸水治

北細辛 祛風寒 善止痛 性走竄

化痰飲 通竅關 除風寒 療鼻淵

川花椒 逐邪寒 殺蛔蟲 溫而暖

公丁香 溫脾腎 降逆氣 嘔呃用

高良薑 溫中州 脘腹痛 也止嘔

小茴香 溫腎胃 除疝氣 睪丸墜

芳香化溼類

茅蒼朮 辛苦溫 燥溼膊 顯奇功

川厚朴 除脹滿 能燥溼 能平喘

廣藿香 辛微溫 解暑溼 止嘔靈

佩蘭葉 藿香似 口中甜 習用之

廣砂仁 悅脾胃 溫中州 安胎配

石菖蒲 開心竅 祛痰溼 和胃妙

消食類

焦三仙 神麥楂 消食積 和胃誇

萊菔子 化食積 降消痰 回乳矣

雞內金 消石食 固澀精 止尿遺

驅蟲類

使君子 小兒藥 消疳積 蛔蟲寶

苦楝子 殺諸蟲 療疥癬 此首衝

大白片 寄生蟲 消食積 氣水行

南瓜子 能殺蟲 合檳榔 效力宏

生貫眾 解熱毒 炭止血 蟲證除

瀉下類

川大黃 味苦寒 生瀉下 宜短煎

酒川軍 瘀血證 炭錦紋 止血用

元明粉 鹹軟堅 合蒜敷 闌尾痊

番瀉葉 水泡服 治便秘 功能殊

火麻仁 潤燥腸 津血枯 本品嚐

郁李仁 潤腸強 利水腫 效相當

峻下藥 遂戟芫 具有毒 醋制減

逐水飲 力猛然 不宜水 入丸散

牽牛子 黑白醜 去積蟲 蓄水流

止血類

大小薊 涼止血 消毒癰 出血奪

生地榆 涼收斂 下焦血 燙傷顯

白茅根 治尿血 熱淋證 溺痛澀

槐樹花 苦微寒 治痔血 功獨擅

側柏葉 止血涼 吐衄崩 此可嘗

仙鶴草 止血廣 收斂補 出血良

白及品 咯吐血 瘡癰毒 肌復活

棕櫚炭 澀收斂 無瘀滯 止血賢

田三七 止血佳 不留瘀 效堪誇

茜草根 涼止血 化血瘀 須斟酌

生蒲黃 長止血 不留瘀 炭收澀

艾葉溫 散寒痛 止出血 虛寒性

伏龍肝 脾虛寒 不統血 吐瀉痊

藕節平 止血行 兼化瘀 效顯明

其它類

爐甘石 退目翳 眼科藥 能生肌

硼砂涼 療喉痛 口生瘡 噙立中

蛇床子 壯腎陽 燥溼蟲 療陰癢

瓦楞予 制胃酸 消痞塊 軟散堅

附錄

中醫藥 純天然 草本蟲 石谷全

論效能 講地道 法炮製 效果高

本草經 始神農 三六五 最早成

說效能 有不同 五藥味 四藥性

升和降 浮與沉 有無毒 歸經並

藥七情 殺惡行 須畏使 相反明

伍禁忌 禁和慎 有無殞 放膽用

尤妊娠 須斟情 心細小 防禍生

煎藥法 文武火 補宜文 武散瀉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未言V2017-09-03 21:04:22

如果能夠進入專業院校或拜師學習會更好。

如果自學,首先要考慮自學的方向,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科,針灸等等,然後再根據你所在的地域選擇中醫派別,有目的的選擇相應的醫書學習。

學中醫首先辯藥性,各種中藥的溫熱涼寒,泡製方法,君臣佐使的配伍等等。其次要背湯頭歌學習方劑的配製。有了這些基礎,就可以去看一些中醫典集,名醫醫案和學習望聞問切等等,最後再去看黃帝內經,問難這些中醫古籍。

中醫醫師執業資格證可以去當地的醫療管理部門申請。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頂級風鈴up2017-08-08 05:18:56

苦讀內經本草,牢記湯歌脈決,投一位好名師,虛心刻苦勿嬌,學點佛經必要,看點周易莫少,有慈悲心為要,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空心竹1604086452017-08-18 02:53:58

這個問題,要分你係統學習中醫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如果你只是自己養生的話,那我建議您隨便看幾本就行,如果您想成為中醫醫師,那麼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婦科學等就需要系統的學習,理由很簡單,不具備這些,您沒有辦法參加執業考試,沒有證件,在中國怎麼能行醫?我幾個同學是中西結合專業,聽他們說,一個好的中醫,必然是相當熟悉傷寒雜病論,只要這一本吃透,就可以成為合格的中醫,注意,這裡是吃透,而不是看過而已!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nin1775023772017-08-07 16:18:10

本人是一山野醫學老徒孫,自小好些奇妙,青年時欲學,背湯頭歌不見簡明之竅遂異,近年研些捷竅:第一,四百味藥性歌括,內分聚散乾溼寒熱歸臟腑等項;第二,把聚散乾溼寒熱虛實爽滯等迴歸自然場中。弄懂一現象這類病的藥象也見了……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中西醫結合2017-08-06 11:14:51

應該先看中醫基礎學,後看中醫診斷學,藥性四百味,方劑學,中藥學,中醫四大經典,脈診決等書,理論聯絡實際的學,一邊學理論知識!一邊用望,聞,問,切的方法義診!經過幾年理論和實踐就能學會中醫了!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掌奧ZA2017-11-15 14:45:17

中醫的學習方法有家門或師傅傳承,或學校學科培養兩種方式,中醫是臨床醫學,重在臨床實踐和行醫總結,看書,聽講座廣播如見入門。

入門書籍推薦《神農本草經》、《湯頭歌》《中醫脈理入門》《 傷寒雜病論》《金貴要略。》《黃帝內經》《溫病條辨》中醫基礎理論、藥性四百味、湯頭歌、脈訣 華陀的《青囊書》。

多臨床實踐是學習的關鍵,中醫是“一人一方”所以推廣學習個人悟性要求很高。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

學中醫,應該看啥書?武影飛留殘2017-06-10 20:50:23

我建議你先看《醫林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