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飛龍在天2312727232019-11-18 23:10:51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們不要以為光現代人會趕時尚會用一些新名詞,比如:“鍵盤俠”之類的。難道有了電腦、手機就不用紙了嗎?甚至還有大部分人根本就沒有聽到過這個詞。

言歸正傳,那麼“紙上談兵″,也是一樣的道理。

雖說西漢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在敘述戰國時代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不但春秋戰國時沒有紙,就連西漢時代也是很少,不過確實有,這是在考古界已經證明了的事實。就像開頭所說,現代人為了趕時尚可用新名詞,難道作為一個堂堂的西漢大史學家,就不會用個新鮮一點詞彙了嗎?所以才用”紙上談兵”,而不用“竹上談兵”或“帛上談兵”。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月淡風青2019-11-19 21:54:59

月淡風青,為您解題。為回答這個有趣的問題,我查了不少文獻。發現其實是造紙術在先,紙上談兵的成語出現在後。既然這樣,就不會有竹上談兵或帛上談兵了。各位先彆著急,聽我慢慢說。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這裡面其實是兩件事。第一是造紙術發明的時間;第二是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糾葛。而第二件事有有三個內容,分別是趙括的故事、紙上談兵的來歷、趙括和紙上談兵的聯絡。一個一個來。

一、造紙術的發明時間。

關於造紙術,與它聯絡最緊密的應當是蔡倫了。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小學課本里甚至說是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教育部有教育部的考慮,可能是小學生都有好奇心,如果書上說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孩子們會睜大眼睛問老師:“老師,老師,那是誰發明了造紙術呢?”那會把老師難死的,因為到目前為止,造紙術的發明者一直未能站出來承認。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蔡倫因為改進了造紙術,降低了紙的成本,提高了紙的韌性,大大的促進了紙的使用,推進了文明的傳播,推進了世界文明的程序,造紙術傳入西方,順便解脫了歐洲的矇昧狀態。

那麼,紙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還真不好說。

只能說現存最早的紙大約出現在西漢文帝景帝時期。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眾所周知,紙這種物質不易儲存,或許在漢初,甚至更早的周代就出現了。只是因為未能妥善儲存,消失了。就像鐵器一樣,太早出現的鐵器已經氧化沒了。專家也只能以現存的鐵器為依據,認定鐵器在商代出現。實際上,鐵器出現的時間可能更早。

推測的不算,以實物為準,紙最早出現在西漢。趙括是戰國時人,還是矛盾呀。彆著急,馬上就說趙括的事。

二、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糾葛。

這裡又有三個小問題,趙括的故事,紙上談兵的來歷,紙上談兵和趙括的聯絡。

1、趙括的故事。

趙括的故事最早記錄在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仔仔細細看了好幾遍,沒有發現一個“紙”字。怎麼就能和紙扯上關係呢?只是說趙括“能言兵事”隨後出現的相關典故也大都是“

趙括讀父書

”並沒有總結成紙上談兵。那麼,紙上談兵是怎麼來的呢?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2、紙上談兵的來歷。

“紙上談兵”這四個字第一次走到一起是在一本明代的書裡,書的名字叫《

半九亭集

》,這是一本楹聯專著,書的作者是

明代的喬應甲

。這是一幅對聯。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紙上談兵人有口;軍中索餉灶無煙。”

成語的發展定型是一個過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也不例外。在定型之前,他還有其他樣子。比如說“紙上空談”。明萬曆年間的紅人

海瑞的奏摺

中就出現過:

志書歷載,諸人議論,然其人亦有可為地步,言之不行,母乃議事易處事難歟,致上人以紙上空談視之,三也。

《海忠介公全集卷之十 申海南道陳雙山文》

除了“

紙上空談

”,還有“

紙上兵

”,這個早一些,在明初就有了。

《湘南雜詠》(三首其二)

明 劉三吾

遣使頻年赴帝京,名為計事豈真情。

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誇紙上兵。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到了清代,這個成語終於固定下來了。

文人講武事,大都

紙上談兵

;武將論文章,半屬道聽途說 。(清張潮《幽夢影》)

於謂充塞其城,殊近於

紙上談兵

,在可曉不可曉之間

清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戌)雜守》

到了清代,“

紙上談兵

”終於定型。可還是和趙括沒有扯上關係。

3、趙括和“紙上談兵”的聯絡。

戰國的趙括和清代才定型的成語“紙上談兵”走到一起,

就像談戀愛一樣,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的,“兩情相悅”的一次機會是晚清的

沈葆楨

給的。

即以武鄉侯之謹慎圖功,尚因輕信馬謖而至街亭之失,他若趙括能讀父書而陷長平,昭遠自比諸葛,而失金蜀,殷浩人稱奇士,竟至一敗塗地,房管自誇車戰,不過紙上談兵,百世而下令人思其事而為之寒心者。

(沈葆楨的奏摺《恭讀武改試槍炮》)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最後,趙括和“紙上談兵”步入“婚姻殿堂”,是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林漢達做的大媒。出自

林漢達先生的《上下五千年》

,證婚人是羅竹風,

羅竹風在《漢語大詞典》

中給了他們一個合法身份,從此以後,它們就走在一起了。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趙括,來自古老的戰國,“紙上談兵”最終定型於清代,兩位走在一起則是建國後。時間跨越了上下五千年,才變成現在的“趙括的紙上談兵”。

總結一句:趙括的故事在先,紙的出現在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出現在最後,趙括和這個成語連在一起是在建國後。看似矛盾,其實不矛盾。你覺得呢?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孫子兵法講武堂2019-11-21 10:12:28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應該源自明朝,只是演繹這個詞語意思的時候,把趙括給匹配上去了。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縱侃天下2019-11-18 20:48:18

題主描述的這個情況嚴格來說並不準確。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更為嚴謹的說法,是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就”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本身來說,該詞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在司馬遷先生編撰史記的時候,已經有造紙術了,只不過,相對蔡倫先生髮明的造紙術而言,造價相對很高而已。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司馬遷的時代早於蔡倫,但那個時期,是也有造紙的,只不過很貴。

而考慮到司馬遷太史公的職位,雖說算不得特別大的官職,但作為國家職業的史料記載人士,接觸並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早期紙張,也是說得過去的。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就出土文物講,我國在戰國時期,是已經有造紙了的。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天山冰川2019-11-18 22:38:40

紙上談兵的中文解釋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宸宮自媒體2019-11-18 21:37:32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深度。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戰國時期紙還沒發明出來,初具雛形的紙是在西漢時期出現的,後來經過東漢蔡倫的改造,紙被大幅度改良,才有了廣泛的使用。而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是被太史公司馬遷寫進《史記》裡的,當時紙也沒有被廣泛使用,所以只有典故,並沒有紙上談兵的成語。

這樣說來就一目瞭然了,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所以如題主所問,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說趙括並不恰當,準確地說實際應該是竹上談兵,木上談兵,帛上談兵。秦始皇將中國統一後雖然書同文,但依然還在用竹簡呀,更何況戰國末年的趙括,他可能都不知道紙是什麼東西。 那麼紙上談兵到底出自什麼時候呢?這個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沉澱,已經無從追溯了。不過可以從一些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這個成語在哪個朝代用過,比如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裡就有:“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你敢教我做事2019-11-19 12:18:56

紙上談兵

1、關於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2、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可見清朝時已經有類似紙上談兵的說法了,只是沒有說明出處,所以紙上談兵也可能另有其人

3、《現代漢語詞典》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了長平之戰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

紙的發明

1、古代埃及人於公元前2600年發明了莎草紙,很可惜並沒有傳到中國

2、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早在西漢,中國已發明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而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沒有紙上談兵的說法

總結

先有造紙術。公元前2600年。不過這是古埃及的沒有傳到中國。

後有長平之戰。公元前262~260年

中國造紙術始於西漢。而西漢始於公元前202年

紙上談兵這種說法,清朝就有,但是沒有註明出處,而《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出處為長平之戰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梁山好漢大人2019-11-19 13:23:12

不要咬文嚼字,簡直就是吹毛求疵。東漢蔡倫發明造紙之前是有紙的,只不過不是蔡倫用樹皮,漁網等意義上的紙。不要死鑽牛角尖。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觀上靈雲2019-11-21 08:59:29

紙上談兵的紙顯然指的是書和其它的東西(什麼東西見下文),那麼先說說書。

書分兩種,一種是卷,一種是冊,較真的話卷指的是竹(木)簡,冊指的是紙質,但是在今天根本沒有竹木簡的書,但仍然可以稱為卷。

現在說說紙。

紙並不是漢朝人發明的,那個蔡倫只是改進的方法從而能生產出廉價紙而已,換句話說,紙早就有了。

漢以前的紙分三種,一種是羊皮做的,顯然很貴,一般用於兩國國書交換,而不是電視劇裡的國書都是用竹簡。

另一種就是用帛,注意,這裡的帛不是絲綢,甚至都不是粗布,而是毛織品,這個更貴,一般在祭奠用的比較多,因為寫不了小字。

第三種就是這些碎毛加黏黏的物質形成的紙,也不便宜。

由於有這三種紙的存在,所以紙的漢字早就有了。

蔡倫的發明的紙是在碎毛的基礎上加了大量的植物纖維,一方面原材料容易得到,另一方面便宜,所以能生產出大量的便宜的紙張,但不是那個時候才有紙。

現在回過頭來看紙上談兵。

能紙上談兵的人,必定會攜帶兵書地圖隨軍打仗,如果這些都是木簡,必然十分沉重,所以必定攜帶的是那個時候的紙,至少地圖應該是,紙上談兵本來意思的在紙(地圖)上討論兵家戰事,這並不是今天理解的只會說空話,而是說在召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作戰計劃或者做兵棋推演。

把原意扭曲的成語遍地都是,比如勾心鬥角,衣冠禽獸等等,這個紙上談兵也是。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使用者楊楨楠2019-11-18 22:07:49

我國的造紙術是宋代,而紙上談兵的事實是在戰國。就是說戰國還沒有造紙技術。顯然這是後人為批評那麼些誇誇其談,不深入實踐的人而創造出來的成語。不論是在古代戰爭,還是未來戰爭,從軍事的角度來看,軍事家都有三種類型:一,重理論形。二,戰爭實踐形。三,理論與實踐並重形。首先第一種型別大家最容易與紙上談兵聯絡在一塊兒。其實,這是對戰爭的最大誤解。為什麼呢?因為不論是古代戰爭還是未來戰爭都離不開理論形軍事家,戰爭對理論形軍事家的唯一的、客觀的要求那就是這個字:勝!就象韓信那樣,自己沒有帶兵打仗的經歷,只有用勝利來塑造戰爭的勢態,只有用勝利來凝聚將士之心,只有用勝利來協調組織戰鬥力充分發揮!他不象實踐形軍事家那樣在戰爭中還有兩個多餘選項。那理論形軍事家為什麼會在戰爭中失敗呢?就其原因那就是戰前一個字沒有琢磨透罷了!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1711882019-11-19 18:52:15

說文中講:紙,絮也、苫也。

所以,祖先創造紙字時並不是指紙張,而是野草的飛絮。

紙上談兵,應是不切實際空談,經不起實踐,一陣風來就沒了。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勞資就是渾水摸魚2019-11-19 13:53:23

春秋戰國竹簡就是紙,不一定紙這種說法必須是現在這種材質

先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後有造紙術,那為何叫“紙上談兵”而非其他什麼上談兵?國學掃盲2019-11-19 11:16:47

肯定是造紙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