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也能玩出成就的例子?

玩也能玩出成就的例子?蔻怡2021-04-23 12:03:35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玩物喪志”,說的是人們一旦醉心於“玩”,就會不務正業,不思進取,就會放棄或喪失了對事業、前途、理想的追求,導致失敗或一事無成。

我並不否認對某種嗜好成癖,確實有喪志之虞。比如:春秋時,衛國的第十四代君主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痴如迷,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還讓鶴乘比國家大臣還要高階豪華的車子,招搖過市。為了養鶴,每年耗費了大量的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衛國,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就讓它去打仗吧!”懿公沒辦法,只好親自帶兵出征,結果由於軍心不齊,戰敗而死。

歐陽修寫過一篇《伶官傳序》,講的是後唐主李存勖,初登基時為報父仇,勵精圖治,終於手刃敵酋。一時間威風八面,不可一世,“舉天下之豪傑,未有與之抗者”。可這位大英雄後來卻寵信伶人,沉溺於戲劇玩樂,最後只落得個國破家亡、死於非命的下場。

這些典型事例看起來都是玩物惹的禍。

玩也能玩出成就的例子?

但我卻認為玩本無害,害在成癖。玩,娛樂也。再古板的人,玩起來也不免綻放陽光般的笑容。越忙碌的人,對玩越是神往不已。一個“玩”字,被傾注了很豐富的含義:不經意、不認真、不執著、不費力,愉悅了一把,讓生活增添了顏色,讓平淡增加了趣味。有關調查還顯示,玩能引起人的大腦、神經、肌肉等全面的放鬆,從而更能獲得高質量的休息,更具有創新能力。

玩本身就是一門課,是調節生活,工作的一種方式,會不會玩也體現生活是否快樂、工作是否稱心。玩的本質就是一門藝術,正如列寧的名言:“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會玩的人,往往能在玩中受益無窮。玩中有學問、玩中有藝術,關鍵你是怎麼去理性選擇。

透過玩,可以調發人快樂的天性,可以放鬆自己,卸掉所謂的偽裝,把自己投入到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直到心滿意足。當你開啟一篇篇名家侃玩的文章時,你可以欣賞到他們是如何把平淡的生活趣味化、生動化、優美化的。

玩也能玩出成就的例子?

更有一些大玩家,玩出了智慧,玩出了學問,玩成了大的名家。著名畫家黃永玉就是當之無愧的一個大玩家。他寫了一本《黃永玉的柒柒捌捌》的書。書講的就是他是如何“玩”大的。他玩國畫、油畫、版畫、漫畫、雕塑,也玩散文、小說、詩歌、雜文,十八般武藝,黃永玉幾乎無所不玩,無所不精。他“玩”得驚心動魄,“玩”得氣定神閒。難怪本書策劃者要用“藝貫中西、肆意人生;耄耋頑童、痴狂大師”來大加讚譽了。

還有一個王世襄先生,也是個大玩家,他喜歡玩金魚、蟋蟀、鴿哨、葫蘆、竹刻、鷹、古董、明式傢俱……玩,使他成了大學問家。為了得到玩物,他捨得花錢。為了窮究玩物的底細,又與許多平民百姓交朋友,虛心請教。王世襄留心玩的學問,而且留下了文字記載和他研究的心得。

玩也能玩出成就的例子?

隨“玩”而來的是他的幾十部著作,如《中國畫論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書目》、《髹飾錄解說》、《竹刻藝術》、《中國古代漆器》、《明式傢俱研究》、《北京鴿哨》、《說葫蘆》、《蟋蟀譜整合》,多為煌煌巨冊,亦全為填補此類文化空白的開山之作。黃苗子先生說他“玩物成家”,啟功先生說他“研物立志”。而他的確不失為一位玩物並研物的大玩家。

看來,“玩物喪志”,不在“玩物”,而在有沒有“志”。有“志”者既以“玩物”愉悅身心,也從玩中成就事業,不但不會“喪志”,而且可以“養志”,比如黃永玉,比如王世襄。真會玩的人,首先要尋到那可“玩”之“物”,這“物”或是器物,如石,如木,如古玩,如字畫……;或是技藝,如棋類,如廚藝,如文藝,如經營……,每個人要尋到自己可傾心的玩“物”也不容易。

如果“玩”錯了“物”,則如同搭錯了車,熱情不能全力激發,智力不能全力發揮,那結果自然不妙。就是搭對了車,還要在自己傾心的“物”上認真地“玩”,才可能玩出點名堂。所以,要玩物而不喪志,關鍵是要有志,還要會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