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的嶽,指的是什麼山?

岳陽的嶽,指的是什麼山?使用者40942251018862542019-12-31 22:34:26

在南方,“岳陽”最早出現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著名詩人顏延之《始安郡還都與張湘洲登巴陵城樓作》詩云:“清氛霽岳陽,層暉薄瀾澳”。雨過天晴,整個天嶽山之南充滿著清爽之氣,層層的光輝籠罩著波瀾壯闊的洞庭湖。何謂“岳陽”,嶽者,《詩詁》稱:“山高而尊者嶽。”《說文解字》稱“嶽,大山也。”陽,《尚書·禹貢注》:“山南曰陽。”顏延之詩中怎麼會出現“岳陽”這一片語?因為古嶽州境內的平江縣北90裡有座“山勢嵯峨極,峰高可接天”的天嶽山,亦名幕阜山。《輿地紀勝》載:“幕阜亦謂天嶽。”天嶽山,古名桓山,又名雷臺、雷公、天柱,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遺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曾置營幕于山阜之上,以拒劉表之子劉磐,故又名幕阜山。顏延之寫此詩時,尚未有岳陽行政區劃之稱謂,是泛指天嶽山南一帶。105年後的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才在今汨羅市長樂鎮長蘭村建立了岳陽縣和岳陽郡,郡縣治所和轄區皆在天嶽山之南,是名實相符的“岳陽”,但均只存在了60餘年。隋開皇九年,岳陽郡縣撤消併入玉州,十一年(591年),玉州與巴陵郡改制的巴州合併,稱“嶽州”,州治設巴陵縣故城。這樣,“嶽”字南移到了巴陵。加之顏延之詩的影響,岳陽作為俗用地名也在巴陵故城流傳。唐開元年間,張說便將“岳陽”作為巴陵的別稱,用於詩歌題詠,如《岳陽早霽南樓》等。至唐肅宋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始將“岳陽”這一俗用地名用作巴陵城樓之名,後經賈至、杜甫等反覆詠唱,流傳至今。在北方,“岳陽”一詞出現較早。《尚書·禹貢》即有“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註疏:“從太原至嶽山之南故云岳陽”。北魏時在此置安澤縣。隋火易帝大業元年(605年)更名岳陽縣,直沿用至1914年元月,始復原稱。而1913年9月,在重新規範縣名時,巴陵即更名“岳陽”縣了。岳陽名稱的贏得,無疑是蘊涵深厚的岳陽樓文化的勝利。清代,山西嶽陽縣的縣令王協夢就在其城門鼓樓的基礎上修築了一座岳陽樓,落成之日,有人提出異議:“此樓與湖南巴陵郡之岳陽樓重名,恐為不妥。”王協夢辯曰:“考諸墳典記載,‘既修太原,至於岳陽’,斯地已自陶唐得名,巴陵之岳陽特近傳唐宋間,蓋不知孰古孰今,孰是孰非?”後來,他還請人寫了《岳陽樓記》。其言雖有理有據,然離開了長江、洞庭湖、君山這樣的大環境,沒有杜甫、孟浩然、范仲淹這樣的大手筆,焉能爭勝!由於岳陽樓文化的巨大影響,岳陽這個響亮而富藝術色彩的名字,終為地處天嶽山西北面,因顏延之詩歌的影響和轄區內曾建岳陽縣,由俗用地名發展而來的“岳陽”終成了正式地域區劃名。安澤縣不甘“痛失荊州”,為紀念其曾名岳陽縣,在1971年山西省將安澤、浮山兩縣的部分地域劃出新置古縣時,仍將古縣人民政府駐地原岳陽縣城定名“岳陽”鎮,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