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該如何建立?

孩子的安全感該如何建立?齒輪與遠方2019-10-14 10:35:07

孩子的安全感分為對外的安全感和對內的安全感。對外的安全感是對外界環境的信任,對內的安全感是對自身的接受。對內的安全感源於對外的安全感。

每個心理結構的形成都是為了處置相應的環境。安全感有利於探索外部的世界,發揮自身的潛能;不安全感有利於保全自己生命和尊嚴。

安全感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母親或充當母親角色的主要養育者們(包括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保姆等,以下統稱母親)。安全感形成的關鍵時期在0~4歲,來源於孩子和母親之間安全的依戀關係。在4~7歲和青春期,也是安全感表現形式的重要形成時期。

有益於安全感形成的行為:

1、嬰兒期:擁抱、撫觸等身體接觸。

2、幼年期:溝通與解釋,消除誤會。幼年期的孩子由於身體的弱小、知識的缺乏、邏輯的單薄,容易將問題極端放大。

3、童年期:多鼓勵與支援,少苛責與奚落,自尊和自信的培養有助於安全感的建立。

4、所有時期:穩定的迴應模式是安全感形成的關鍵。孩子知道當某個現象出現的時候,接下來會是什麼,他會感到安全。

5、所有時期:關注。當孩子感覺自己在父母的關注之下時,他會感到安全、更勇敢,否則會有孤單無助、被遺棄的感覺。

6、所有時期:旅行。知識增長和眼界的拓寬。

不利於安全感形成的行為:

1、搬家。搬家,對幼年時期的孩子影響非常大,搬家前後需要對孩子更多的關注、溝通、與解釋。

2、頻繁更換養育地點。自己家住一段,奶奶家住一段,姥姥家住一段,如果在更換地點過程中沒有固定的養育者陪伴,不利於安全感形成。

3、情緒失控。當父母情緒失控時,衝著孩子大喊大叫,孩子會感覺世界末日降臨。

4、求全責備。父母的求全責備損害孩子的信心和尊嚴,使孩子不能坦然的接受自身,形成對內的不安全感。

還有很多有益和不利行為,暫時想到這麼多,還有什麼歡迎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