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曾一直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為何後來不再堅持?

德川幕府曾一直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為何後來不再堅持?害羞鬼鬼2020-07-01 23:15:04

幕府前期,由於農村和農民自主性高,加上風調雨順,農業收成穩中有進,使得城市經濟一度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國力蒸蒸日上。

進入中後期,受自然災害和糧食歉收的影響,人們缺衣少糧,餓死者不計其數。而幕府雖然進行了多次改革,卻收效甚微,以致於日本逐步走向衰落。

然而,西方工業革命正趨於成熟,在利益驅使下,亞非拉多地成了其侵奪的物件。日本作為亞洲一員,自然無法獨善其身,一些西方炮艦、漁船、商港不時出沒於日本附近海域,對其主權構成嚴重挑戰。

幕府早期,德川家光曾將不守規矩的西方人毫不留情地驅逐出境。而今日本國力衰弱,西方列強再度冒犯。為打擊它們的囂張氣焰,幕府於1825年頒佈《異國船打拂令》,規定凡進入日本海域的外國艦船,均可以武力驅逐之。

不過,這項政令實行近30年後,幕府卻一改以前的做法,不僅提供靠岸場所和補給,還答應簽署不平等條約,那麼,幕府為何會變得前後判若兩人呢?

德川幕府曾一直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為何後來不再堅持?

面對強行開港通商要求,幕府強硬回擊

18世紀90年代初,日本北海道首先到來不速之客,沙俄艦船不由分說要求幕府開港通商,結果遭到拒絕。1808年,大英帝國的“馬車”號戰艦不期而至,要求日本對外開放,遭到打臉。

面對西方列強對日本主權越來越冒犯的趨勢,德川幕府出臺《打拂令》, 要求各地動用武力對那些藐視日本主權的西方艦船進行驅趕。

十多年後,年輕的美國也派出“莫里森”號戰艦挑釁日本,結果被炮火擊退。

德川幕府曾一直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為何後來不再堅持?

基於敵強我弱的不爭事實,幕府態度有所鬆動

一直以來,幕府都與荷蘭開展通商,而荷蘭不僅為日本帶來“蘭學”這樣的西方科技知識,還起到了視窗作用。

1844年,荷蘭國王在寫給幕府的信中指出,世界形勢已不同往日,西方外交體制及通商活動日益影響全球,鑑於此,日本要認清形勢,相向而行。

另外,亞洲大國清國在鴉片戰爭中竟然敗給了英國,並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被迫開埠通商,放棄關稅自主權,允許英國享有治外法權,這對日本觸動很大。

水野忠邦

作為幕府老中,在他看來,“

戰爭雖發生於國外,但於我邦仍是一種示警

。”在此不背景下,幕府態度開始軟化,由先前的以武力驅逐變為向外國艦船提供能源和食物補給,還要將其安全送出。

幕府態度的轉變,正好給了美國機會。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

佩裡

耀武揚威地率領若干艦船而來,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幕府拒絕簽訂通商條約,將動用武力。次年,他又帶領比去年還要多的戰艦前來,在強大的敵手面前,幕府只好捏著鼻子簽訂《神奈川條約》,允許日本相關口岸讓其艦船停泊,准許派駐領事,於是日本國門被迫開啟。

德川幕府曾一直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為何後來不再堅持?

既然走到這一步,美國定然不會適可而止,而是得寸進尺,變本加厲。果不其然,在美國首任領事

哈里斯

的軟硬兼施下,幕府老中

井伊直弼

不顧國人反對,堅決與其簽訂《日美友好通商條約》,這樣日本不僅將多個港口對外開放,失去了關稅自主權,且外國人還享有治外法權,日本開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由上可見,日本由最初拒絕開港通商並以武力驅趕外國艦船,到乖乖簽訂條約,任由艦船進出,其態度經歷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而這樣的態度轉變,取決於內因和外因,由於長期閉關自守,加上饑荒不斷,國力下降,而與此同時,西方列強的實力卻在突飛猛進,且近鄰也在遭受列強欺凌,這就迫使幕府態度作出調整。而一旦態度鬆動,又沒有可應對的措施,必然讓敵人有機可乘,導致主權一再受到侵犯,國家陷於危機。

德川幕府曾一直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為何後來不再堅持?陽光先生阿文2020-07-09 06:10:10

大清前車之鑑,重西學,各方勢力角逐的結果。

其中,兩個事件不得不提。一個是黑船事件,美國人撬開了日本的閉關鎖國。第二件事。是著名的櫻花門事件,堅持開放國門的直弻大臣遭刺殺。

德川幕府曾一直拒絕開放通商口岸,為何後來不再堅持?

幕府和大清一樣,一直堅持的閉關鎖國政策。在看到大清戰敗後遭列強塗炭的悲涼後,自身感到下一個目標就是日本,一些有識之士早已有所籌謀。

正如事情的發展,幕府,天皇各方勢力順勢妥協打開了門戶,開始了,重西學圖亞洲的發展的道路。後有人感慨,直弻之死,實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