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機總喜歡叫副駕駛做事?

為什麼司機總喜歡叫副駕駛做事?時尚與穿搭2020-01-21 22:40:38

一家人去走親戚。路上是我媽開車,我爸身體不好在後面坐著。以前都是我爸開車,我媽在副駕駛坐著。每到一個分岔口,擔任司機的媽媽就要問一下我爸,走到什麼地方不認識了,就得問一下。我爸說,這條路咱們都走過好幾次了,怎麼還不認識。

我想,因為以前她坐在副駕駛,現在坐在司機的位置啊。以前是“副駕駛心態”,現在是“司機心態”,肯定不一樣啊。

為什麼司機總喜歡叫副駕駛做事?

類似的事情在工作、生活中其實很常見。老闆帶著助手去談客戶,去了三四次以後,老闆說:“這次你來談吧。跟了我這麼多次,應該學會了。”結果談得一塌糊塗。孩子幫著母親做飯,做了十幾年,等母親不在家自己做飯的時候,又開始抓瞎:“這個調料先放還是後放?”“用熱水還是涼水?”

所以大家都總結出經驗:事情還是要自己做一次才行。吃點虧,就進步了,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嘛。這樣當然沒問題,但是從做工作的角度來說,試錯是有成本的,而且有的事情能試錯,有的事情錯一次的代價太大了。一個人走夜路,被一個坑絆倒,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被絆倒一次?一個企業中,如果剛創立的時候摸爬滾打是沒問題的,後續每一個新人來了都要全部試錯、全部都要摸爬滾打,想想也知道這個企業的內部管理極為混亂。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會鼓勵企業建立知識沉澱、錯誤集等,將每一任在崗員工做的工作犯下的錯誤、見到的問題都積累下來,從而將一個人的知識變成組織的知識,將個人能力變成組織能力。一個人走路摔倒了沒事,但是他站起來以後要告訴其他人:這裡有坑,別摔倒了。這樣的轉變就是組織能力提高的第一步。

從生活從來看,也是一樣的,為什麼非要吃一塹才能長一智?我們的祖先費盡心力摸索出的知識經驗,如果每一個新生兒都要從頭摸索一次,那還談什麼進步?我們後續每個領域之所以能發展,都是基於一代一代的先輩已經窮極一生研究出的經驗,大家站在巨人肩膀上,將別人幾十年想出來的經驗,用一年時間學會,其他時間就能拿來進一步思索。日常生活中,聽到別人吃虧了,我們都會下意識地避開那個風險點,但是當沒有看到吃虧、沒有被“嚇到”的時候,我們卻很難學習到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副駕駛心態”。

所謂副駕駛心態,就是坐在司機旁邊的時候,並不會用盡心力、不會使用深度思考去記道路,但是自己做司機的時候,你知道沒人可以依靠,只能自己去問、自己去記道路。

為什麼司機總喜歡叫副駕駛做事?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自以為是個很好學、很認真負責的助理,跟著老闆出去做培訓,去了幾次以後,老闆有一次讓我獨自溝通,做一些串場。我想,跟了這麼多次,看也看會了。結果等我拿起話筒、站在人前,說了幾句套話以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越慌越不知道說什麼。後來我自己反思,為什麼呢?我聽老闆培訓的時候很容易啊,東拉西扯的,大家就很配合地或鼓掌或哈哈大笑,怎麼到我這裡就不行了呢?

於是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帶入角色,遇到問題、遇到別人的疑難問題,我先考慮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回答?當老闆和客戶談話,我就想,假如現在是我,我回去怎麼解決客戶的問題?之後再對比老闆的做法,就能發現其中很多以前沒注意到的細節。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這個時候做這個事情?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能那樣?思索地越多,“副駕駛”心態越弱,主人翁意識越強,你的獨立性越強,別人越放心你。

很多新員工來公司的時候,都告訴我“我學習能力強、善於學習、我願意學習”。結果在工作中,上級說什麼做什麼;帶著他做一次工作,他就像看了一場風景畫一樣,完全沒有“自己就是司機”的概念,下次還是不會。這樣不叫學習意識強,學習意識強的人,起碼要知道去問“為什麼要這樣?能不能那樣做?”我們老闆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就當我死了”,意思是,你別老想著依靠他,別老想著“我是副駕駛,還有司機呢”。越是能獨立思考、擺脫了“副駕駛心態”的人,大家越器重他,越喜歡讓他去做事情,因為省心省力啊,他進步的自然也越快。

大家思考一下,工作中那些進步最快的,生活中給人感覺最有辦法的、最靠譜的人,是不是有這樣的感覺?同樣的事,人家做一次就會了,甚至不用自己動手,老司機帶一次就上路了。有的人,怎麼帶也帶不出來,師傅累的夠嗆,徒弟還委屈得不行,覺得師傅根本沒教他。拜託,這已經不是學校了,你不是小學生了,趕緊擺脫這種“副駕駛心態”吧,不然,你永遠只會抱怨“為什麼那個人什麼都會?”“是不是領導給他開小灶了?”卻不知道,同樣的時間,給每個人帶來的價值完全不同,其根本就在於:你有沒有把這個事情真正當做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