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能解決社會問題的需求的都是商機”這句話?

如何看待“能解決社會問題的需求的都是商機”這句話?辦事要有自己的原則2017-09-10 23:33:06

社會問題已是亂象眾生,要看是哪方面的問題。比如解決“當今社會的人類惟利是圖”的主意,那它的商機不還是惟利是圖嗎!

如何看待“能解決社會問題的需求的都是商機”這句話?簡愛淼2017-09-10 20:22:15

如何看待“能解決社會問題的需求的都是商機”這句話?

必須具有一顆看透事情本質的心。

例子一:老王的兒子小王,生下來就是億萬富翁,你看他那個熊樣,還不是靠著一個有錢的老爸,如果老王是我爸,我做的肯定比小王強100倍。人們總是喜歡把那些依靠父輩的力量獲得成功的年輕人定義為自己其實沒什麼本事,如果不是靠他老爸,早特麼餓死了這種結論。在我看來,人家的老爸在年輕時浴血奮戰獲得財富,目的就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和普通人在一條起跑線上,這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十分正確的觀念。

例子二:我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我也沒有一技之長,沒有資源和人脈,我除了好好打工沒有別的出路。讓我創業?想想就可以了。

很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問我這個問題,說實話,我當初剛大學畢業的時候,也是這種想法,認為自己一沒家庭背景,二沒吃飯的手藝,除了老老實實找個工作,我還能幹嘛?首先宣告這並不是鼓勵大家辭職創業,而是就此問題闡述我的觀點。你想在大學裡搞一個水果批發,但是找不到合適的進貨渠道,也找不到合適的銷售渠道,作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一點資源也沒有,真是失敗!

在我看來,這不是失敗,這是扯淡。你沒有合適的進貨渠道和銷售渠道,不代表你父母沒有,不代表你同學沒有,不代表你同事沒有。這是什麼?這就是資源。資源從來就不是你自身獨有的,而是要透過你去整合自己身邊的人或物來加以利用的。

好了,你終於擁有一顆看透事情本質的心了,接下來要怎麼做才能發現平凡生活中的商機呢?中國的企業特別熱衷於開會,這個是眾所周知的。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經營著很多產業,每天的正常會議結束後,我都會再拿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對所有產業的所有員工進行一次特殊的會議。這個會議是有趣的,是絕對不會感到任何枯燥乏味的。

不管我的哪個產業,我把員工都統一分成四個階層。普通員工,主管,經理,老闆(我自己)普通員工每天提出一個問題。主管提出兩個。經理提出三個。我自己提出五個。什麼問題呢?在每天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有哪些讓你感到不方便的地方?不滿意的地方?買不起私家車,所以發明了計程車。米飯真好吃,所以裡面加點其他食物就有了壽司。想買好幾樣東西但是來回跑好麻煩,所以有了商場。下雨天打不到計程車好煩,因此有了打車軟體。想吃壽司卻又懶得下樓買,因此有了外賣。沒有時間逛商場,因此有了網購。打車軟體司機態度真差勁,於是有了服務滿意度。壽司外賣等待時間太長,於是有了限定配送時間。網購假貨好多質量好爛,於是有了網購售後服務。明白了嗎?

最後舉一個例子。網際網路興起了,很多依附產業緊跟著崛起,拿網購來說,你在網購平臺買了一件騷包的襯衣,怎樣才能拿到手呢?賣家進貨——打包郵寄——物流運輸——快遞上門——簽字接收只有五個環節而已,簡單吧?但是真的只有五個環節嗎?襯衣由布料,釦子,圖案組成。打包郵寄需要紙箱,膠帶。物流運輸需要車,司機。快遞上門必備司機,三輪車。簽字接收得有筆和本子。再仔細看看,真的只有這些?其實,裡面還有一百種,一千種,甚至更多附屬品。只是你沒有去仔細研究罷了。最後的最後,再送給大家一句話,這句話我每天都在思考,睡覺前思考,吃飯時思考,連拉屎的時候也在思考。行業的上游和下游,細分是正道,精分是王道。

如何看待“能解決社會問題的需求的都是商機”這句話?脈脈依依2017-09-10 10:57:49

對機構以及企業的管理階層而言,社會問題是一項挑戰,是機會的重要來源,因為企業的功能就是藉著解決社會問題創造商機。從而滿足社會及機構本身的需要,也滿足社會其他主要機構的若干需要。

將變革轉化為創新,亦即轉化為新事業,這是企業的任務。凡認為科技是創新唯一來源的生意人,絕非傑出的企業家。自有商業史以來,社會變革和社會創新的重要性一向不亞於科技。在相當程度上,十九世紀各主要工業的興起,應歸功於人們成功地將一個新的社會環境——工業城市——轉變為商業機會和商業市場,這就是一切新發明和裝置問市的基礎。舉凡照明、煤氣與其後的電力、電車、報紙、百貨公司,無不與工業城市有直接的關連。

因此,化社會問題為商機的最重要機會,或許不應寄託於新科技、新產品和新服務,而應寄託於社會問題的解決,亦即直接或間接地使公司或所屬產業蒙利以及強化社會創新。商業史上一些最成功的企業,在相當程度上得歸因於善用社會創新的結果。

IBM的崛起,相當程度得歸功於它正面迎擊重要的社會問題。在大蕭條時期,IBM仍然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默默無聞,因此任何行動都不可能產生像福特汽車早二十年前保證每日五美元工資所造成的影響。可是,它提供員工安定就業保障,並捨棄按時計酬、改採薪資制度,這些作為的大膽與創新絲毫不亞於福特汽車公司。IBM的行動同樣是為了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大蕭條帶給美國勞工的憂懼、不安全感及尊嚴盡失。IBM同樣化社會問題為商機,這個行動為IBM創造了人力資源潛力,促成其快速成長,並在十年後邁入全新的電腦技術。

豐田是在汽車公司中率先認識到節能環保的趨勢所帶來的商機,它及時開發了Prius混合燃料汽車,這款環保型汽車搶先於所有競爭對手獲得了盈利,同時又因積極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而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應。

英國公共運輸問題多多,交通擠塞問題嚴重,英國的社企Bikeworks應運而生,去年營業額達2,500萬港元,賺錢的同時,又能解決社會問題。Bikeworks去年營業額達200萬英磅,當中有5萬英磅盈餘,會用作再投資發展,其聯合創辦人Dave Miller認為,社企初期可以靠資助起步,但長遠須有盈利專案持續營運才算成功,所以營運模式與商業機構大同小異。

IBM、豐田、Dave Miller,他們一開始都被揶揄為夢想家不切實際。然而,十或十五年後,他們的解決方法卻被視為是“顯而易見”,正確的解決方法在事後回顧起來總是輕而易舉。差別就在於這些人和他們的公司看出重要的社會問題,並認真思考:“如何把它當成商機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