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不是更容易得抑鬱症?

女性是不是更容易得抑鬱症?鏡心談心2020-03-12 18:54:56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鬱症。

原因有如下三點:

一、從生理的角度來講:

女性在一生中需要面對更多的生理過程,比如月經、懷孕和生育等等,身體激素水平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的情緒感受。

二、從心理的角度來講:

女性往往具有敏感、細膩的性格特徵,想事情特別多,所以,也就更容易受到焦慮、抑鬱情緒的侵擾;

三、從社會因素來看:

很多地區,或者說很多家庭裡面,女性還是處於弱勢地位的。

而且,很多現代女性在婚後,承受著來自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既要考慮家庭的經濟問題,又要考慮孩子的撫養問題,同時又要平衡各種外部和家庭的人際關係,心理壓力自然會非常大。

因此,女性比男性患抑鬱的機率要更高。

《心靈療愈系列|20天走出抑鬱情緒》,抑鬱症自愈教程正在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

女性是不是更容易得抑鬱症?精神科藥師小池2017-07-18 17:06:02

抑鬱障礙平均起病年齡為20~30歲,從起病到就醫接受治療的時間平均為3 年。女性多於男性(約2:1),且女性有陽性家族史者是男性的2倍。抑鬱發作的平均病程為16周(中位數為24。3周),90%的患者抑鬱臨床表現為中等嚴重程度或重度,嚴重影響其日常功能活動。抑鬱發作治療後痊癒平均需要時間約為20 周,若不治療,病程一般會持續6個月或更長。經抗抑鬱治療,大部分患者抑鬱症狀會緩解或得到顯著減輕,但仍有約15%者未達臨床治癒,複發率約為35%。首次抑鬱發作緩解後約半數患者不再復發,但3次發作、未接受維持治療的患者,則今後的復發風險幾乎是全部。2003年北京某精神科醫院的採用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抑鬱障礙的診斷標準為依據,對北京市15歲以上的人群進行抑鬱障礙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發現,抑鬱障礙患者的終身患病率為6。87%,其中男性終身患病率為5。01%,女性終身患病率為8。46%。抑鬱障礙患者的時點患病率為3。31%(年患病率為4。12%),其中男性時點患病率為2。45%,女性時點患病率為4。04%。

女性由於性腺功能改變的影響,抑鬱障礙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2倍,其發病率較高開始於青春期,持續到生育期,之後緩慢下降,到圍絕經期再次呈上升趨勢。臨床表現往往伴有焦慮、煩躁、激動等症狀。因此,對於女性抑鬱障礙的治療應遵循以下原則:(1)在確定治療方案前應系統評估患者的心理學和生理學指標,特別是關注女性內分泌及性功能檢查情況。(2)在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的最佳最佳化治療方案。(3)對患者進行女性特殊生理階段的生理及心理特徵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瞭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如有問題直接邀請作答即可。

女性是不是更容易得抑鬱症?心晴頻道告別抑鬱失眠2018-04-16 21:21:29

的確如此!資料表明,從青春期開始抑鬱症在女性群體的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而且一直持續到老年,在更年期女性抑鬱症的發病更高!

女性有特有的抑鬱症,產後抑鬱症,更年期抑鬱症!

為什麼女性更高發抑鬱症呢?生理和性格兩方面的影響!具體來看:

首先,心理承受力差,女性性格上更敏感,內向,膽小,更容易受他人和環境因素影響,比如家長批評下心理壓力大,同學間關係處理不融洽容易心裡糾結,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較差,壓力是引起抑鬱焦慮的主要在外因素!

不難發現,失戀,考學失敗,生活的壓力,照看孩子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導致抑鬱症的女孩很多,也許你的身邊就曾有過這樣的女生!關鍵原因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弱。

另外,童年創傷,比如至親離世,父母離婚,遭受侵害,對女孩的影響更大,都是抑鬱症的誘發因素。有研究表明,性格和人際關係失敗在女性抑鬱症發病的作用大於男性!

從生理上,雌激素水平波動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因素!青春期雌激素水平猛烈變化,生產期,產後,更年期雌激素劇烈下降。雌激素可在HPA軸的調節系統中起重要作用,當雌激素水變化是可能導致HPA軸功能紊亂,進而引起神經遞質,五羥色胺的水平降低,引發抑鬱!

雌激素的存在也是女性更溫柔,心理承受力差的一大原因。

總之,女人如花,美麗也脆弱,更容易心理起伏和抑鬱焦慮,所以男生要更呵護女生!

女性是不是更容易得抑鬱症?使用者551274473782017-07-14 18:11:12

並非絕對,唯女性生理特點,家庭地位,家庭成員結構特殊,煩重家務,家庭各種壓力相對較大,故發病率要高出男性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吧!

女性是不是更容易得抑鬱症?重慶大漢2017-07-13 08:51:38

無病呻吟的多,被確診抑鬱症的人很多都是對生活失去興趣,甚至對吃飯都失去興趣,任何事情都對他失去意義,只是機械的、慣性的活著。而在網上聲稱抑鬱病的人很多稍有被冒犯就破口大罵,大姐,您精神著呢。裝個籃子。

女性是不是更容易得抑鬱症?小道乾貨2020-08-04 15:57:43

是的,當年我和醫生朋友從生理、心理研究過這個問題。

抑鬱症是十分常見的精神疾病,據哈佛大學著名流行病學家Kessler教授統計,女性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是25%,男性則為12%。就全球而言,大約有1/8的女性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會遭遇抑鬱症的糾纏,其中多為30-40歲上下的中青年女性。

這種疾病為什麼如此“重女輕男”呢?雖然人類尚未破譯其間的密碼,但是醫學界主流的觀點認為,這是由遺傳易感性、生物學易感性、社會心理易感性等綜合因素造成的。本期我們關注這一社會問題,目的既在於提醒廣大女性關愛自我,同時也呼籲全社會都能夠自覺地呵護女性這一相對弱勢的社會群體。

婦女罹患孕期抑鬱症或產後抑鬱症,固然有其生物學原因,但一般都和夫妻關係不睦、親人關心不夠、綜合壓力過大等社會因素大有干係。對很多女性而言,懷孕和生育是生命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幸福記憶,但是,對有些女性及其家人來說,那一年多時間幾乎如同一個漫長的噩夢。研究表明,約有將近兩成的婦女會在孕期的全程或某個階段,或在產後數日至一兩年內被程度不同的抑鬱症所侵擾。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輕者影響母嬰身心健康,重者甚至釀成自殺或殺嬰等悲劇。尤其讓人擔心的是,由於中國人頭腦中普遍缺少抑鬱症這根“弦”,所以不要說當事人極其家屬,就連經驗豐富的婦產科大夫也往往意識不到抑鬱症正在侵擾當事人,因此使得不少患者長期掙扎在痛苦中得不到幫助。

現代社會,壓力無處不在。中國女性在家庭、職場、社會等方面往往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壓力,再加上女性本身是壓力的“易感體”,她們消解壓力的能力相對較弱,宣洩不良情緒的渠道相對較少,所以她們就成了包括抑鬱症在內的多種心理疾患的易感人群。女性除了承受教子等家庭重擔,在職場上所面對的壓力往往並不比男性少。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是職業女性,她們一般有著較高的學歷背景、體面的工作。在人前,她們強撐著把自己最燦爛的一面展示給世人,卻把無法傾倒的“精神垃圾”憋悶到了心裡,人們只能看到她的微笑,卻察覺不到她的壓力、緊張、苦悶,更難以體諒和緩解她們來自性別角色、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等多種因素相糾纏而產生的激烈衝突。這樣的女性如果長期得不到精神宣洩,或者不幸遭遇應激事件,就有可能引爆抑鬱症的“不定時炸彈”。

抑鬱症是患者對痛苦經歷的抑鬱反應。不幸的是,女性在現實生活中通常容易淪為悲劇的主角,比如:幾乎每一樁家庭暴力或性傷害案件的受害人都是女性;情海風波、婚變故事的輸家也以女性居多;在諸多的緋聞、醜聞中,女性常常更容易招來誤解、醜化和傷害。這些身心傷害的後果之一,就是使諸多女性陷入抑鬱症的泥淖。因為失身、遭遇性傷害等原因而長久生活在鬱悶、絕望等情緒中的女性數不勝數,最終導致抑鬱症者大有人在。是她們的思維出了問題,還是社會文化習俗確有偏見?答案顯而易見。

據全國婦聯統計,近年來家庭暴力在我國呈上升趨勢,全國有三成的家庭存在程度不同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大都為女性。因為經濟、孩子、面子、房子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女性受害者對家庭暴力束手無策,既難以自我保護,又缺乏有效的救濟渠道,只能被迫採取逆來順受、一忍再忍的態度。這樣,不僅容易導致暴力升級,還容易加重暴力的傷害性後果,抑鬱症則是其“副產品”之一——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家庭暴力與女性抑鬱症、自殺傾向有著明顯的關聯。

及時宣洩不良情緒、積極尋找心理支援,是女性舒緩抑鬱情緒、遠離抑鬱症侵擾的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徑。可是,女性遭遇的傷害往往是無法對人言說的痛苦,而且社會對女性的“形象定位”也限制了她們盡情宣洩不快:她們多說幾句話,會被人戴上“嘮叨”“婆婆媽媽”的帽子;她們稍微自我一些,會被人貶為“嬌氣”。她們偶爾“聊發少年狂”,一準會被人奚落為“沒有女人樣”……這樣想來,要使女性群體遠離抑鬱症的重災區,僅在公共衛生方面做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