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色,色即空,難道都是欲在作祟嗎?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色,色即空,難道都是欲在作祟嗎?本然堂講席2021-01-05 15:53:06

題主好!這是自相矛盾的話題,問中就有答,還探討什麼?!看來你誤會了法義,下面結合這兩部經典,簡析幾句,供參考。

【1、不作空談戲論的佛學家】

常人初讀佛經,習慣當俗書看,胡思亂想,旁徵博引,捕風捉影,以念為悟,不懂佛家教育的價值重在實修,忽視“經義須靠親自驗證才能明白”的淺顯道理。其實,經典所說都是眾生自心本有之理,只是無始劫來被遺忘了,佛為啟發眾生“重明心地,自觀本慧”,宣說出來做個指向內心寶藏的路牌罷了,文字言說還不是真正的目的地。因為一切經典的真義都不可說、不可思、不可寫、不能表達,只需朝佛指引的方向去自悟,豁然明白即可,無心即達,沒有奧秘。所以,讀經一定要同時持經和行經,學修相互促進,落實一分經義,就恢復一分智慧,日久自然遍知一切。只要以心為師、以教為向、以行為首,遇到任何問題都能無師自通,根本不需與誰討論。反之,哪怕把藏經全背會,如走入歧途的佛學家那樣說的天花亂墜、口若懸河,依舊是幹傻事的愚人和外道,與真正的佛教毫不相干。同理,對本話題有疑問,全是“只談不行、只想不修、只論不信”的毛病所致。為何?前面已說“無一物”,就是“無慾”的意思,還問什麼“慾障礙誰”幹啥?前面已說“空”,也是“無慾”的意思,還多此一舉問什麼“欲為何障礙”幹啥?可見,心有顛倒,才有此問,如此自迷自困是不應該的。

【2、惠能偈的所指】

《壇經》中五祖設題選接班人,要求“先見性,再作答”,必須當下直截了當的明示大乘法才合乎標準,但神秀偈講的是小乘法,還在執著“空相和空義”,以“身樹”之相比喻菩提,以“明鏡”之相比喻真心,以“拂拭”之相比喻正覺,以“塵埃”之相比喻無明,這種“借相說法”屬於漸修的方便教義,不是大乘頓證的實相真義,故不能繼承祖位。惠能偈相反,四句都建立在“無相”上,破除了神秀“迷相”之誤,說“菩提非樹,真心非臺,本性非物,無修無得”,這才是大乘頓教的般若之義,故能繼承祖位。換言之,惠能大師在暗示佛法只是“無”,並無任何含義,否定了人的思想和念頭,當然也否定了所謂的“慾望”,所說四句都在推人覺悟“無”。人面對萬物和內心時,若不動念頭,沒有思想,無心理活動,自然也不會有能見的“慾望”和所受的“欲感”,這不就是當下作佛的答案嘛,何必多此一舉去問“慾障”呢?慾望因心而有,人無心就不見慾望,何來障礙?

【3、《心經》的所指】

該經始終在講“空無”,暗示“般若即空無”,修行就是覺悟“空無”,作佛就是“心無掛礙”而後成。當然,“色即空,空即色”是在暗示人的六根所及就是“空無”,“空無”與萬物是一體,沒有差別性,人能悟此,就叫“般若”,就叫“究竟涅槃”。反之,人不能覺悟“空無”,就叫在“顛倒夢想”。同理,若認為“人有慾望存在,慾望能障礙誰”,生這個念頭就不是“空無”,就不合乎經文所教,就在說夢話。因為空就“無慾”,有欲就“不空”,沒啥可問的。“空”不可說,人若說“空”,說的都是“不空”,化為反義,南轅北轍。人對“無”也一樣,只能悟,不可思議、言說和描述;非要說“無”,說的都是“有”,也化為反義,自我迷惑了。

【4、“問”就是“答”】

明白上述,即知話題裡的“欲”就是惠能偈的“樹、鏡、臺”,就是《心經》的“色受想行識”,只要把偈、經換字,也成標準答案,即“菩提本無慾,明鏡亦非欲。本來無一物,何處有慾障?”,以及“欲不異空,空不異欲;欲即是空,空即是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因此,惠能大師和GSY菩薩在千年前早已作答,今人是不必再贅述的。

【5、惠能無言,《心經》無字】

因為“無”不可說,故大師偈啥也沒說,無說而說,是無言偈;“空”不可說,故《心經》啥也沒寫,有字無義,是無字經。自古以來,不少人“死”在此偈和經文之下,挖空心思,百般琢磨,窮經皓首,從來不悟大師所教,只是“無心”;般若所教,只是“觀無”,再沒他示。換言之,本話題不可探討,說之成牢,思之成縛,昧之成迷,執之成阻,只需默契,不該追求文字和言說的答案。正所謂:

說有一物非正法,

動心自擾智不通。

慾望本從想象生,

沒有念頭何須談?

悟無叫做見惠能,

覺空才是明般若。

障礙從來自己造,

放下才為解脫教。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色,色即空,難道都是欲在作祟嗎?開心長生果2020-12-24 22:27:49

是的,是欲在作崇,欲絕(死亡),一切皆空(對個人來說)。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色,色即空,難道都是欲在作祟嗎?浮塵LSL2020-12-24 21:18:16

生欲沒有錯啊,難道還不讓人有活的嚮往嗎,學到無路了。該吃吃,該喝喝,啥事別往心裡擱。該掙錢掙錢。心存善念就可以了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色,色即空,難道都是欲在作祟嗎?使用者冷暖自知72020-12-24 23:46:12

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時間是物又非物,時間誰看見過?晨曦黃昏,幾點幾分都是時間,塵埃中處處是時間,可就是這時間:一眼就能看見,轉身就不見了的時間:使樹長高了,孩子長大了,輪迴起始,如此等等。介:空即色,色即空,空色本是一體,飽也好,餓也好,都是一個欲字作祟,你看一座掛鍾,指標在滴滴答答的聲音中繞圈走著,這你能看見這就是色,時針走過一圈一天就沒了,這沒了的一天你看不見,這就是空,人也一樣:從自已哇哇大哭來到這個世上,再到別人哇哇大哭的來送永別,人也只是在這世界上:順時針走一圈而已,區分只在於:有的人平平安安的走到了終點,有的人因各種原因中途下車被送到了終點。總於言之:平安一生就是福!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色,色即空,難道都是欲在作祟嗎?男哥1572556382020-12-18 09:00:38

這樣的中國式人生哲理,其實本質上是無數個體人經歷歷代生活後,對個體人與整個人類,對於生命出生到消失的終結認知。更是對於生命必然死亡的無奈!所以,無所謂對與錯。

生活裡的人,只要活著就必然想著讓自己活得更好。因此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生活觀念與方式。其中必然有些事情要受到一定條件的約束。只是有些人會努力超越或規避而已。

正常的社會,正常的人,會遵守一定的規矩~不以傷害他人為原則;反之是不顧一切手段為個人。

而無論什麼樣的一切,對個體人或整個人類來講,不過都是隻有一種現實的經歷感;終極最後還是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這也許是人類智慧文明永遠需要追求,探尋的終極動力與目標吧!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色,色即空,難道都是欲在作祟嗎?看風景的老趙2020-12-24 23:29:01

慾望人皆有之,比如渴了喝水,餓了吃飯。作祟的是貪慾,有了貪心就有了煩惱。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色,色即空,難道都是欲在作祟嗎?海上生明月854136812020-12-24 21:17:48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更好理解。色是有型的世界,空與色是沒有區別的,好比一個池塘裡的水,能看到 是有型的 謂之色,而地低下的水,我們看不到,沒有,即為空,這裡池塘裡的水和地低下的水是沒有區別的,因此,是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色,色即空,難道都是欲在作祟嗎?卓偉章2020-12-24 20:55:11

恩格斯名言:“人是人類社會的總和。”,說明了人類裡每個人是生活中的載體,承享著近似而又不盡相同的人生內容和內涵,感受及感悟千差萬別,無所謂對與差,欲與不欲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