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活著就是一種情懷2020-02-04 21:13:46

導語

據《宋史》記載,楊業及部下全部壯烈戰死以後,太宗對當時的監軍王侁除名發配金州,而統帥潘美僅僅是“降三官”,且降的全是檢校太師之類的虛銜。從太宗這一曖昧的處理方式不得而知,誰才是真正希望楊業死的人!唯太宗也!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01楊業是誰

後晉末年,楊業的楊氏家族在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一代)起家,以武力稱雄一方。楊業原名楊重貴,在北漢建立之初投靠了劉旻,賜名劉繼業,而此時他的父親楊宏信卻效忠於後周。

楊業夷夏之防觀念較為嚴重。當時楊業效忠北漢與契丹結盟,但他始終對契丹持抵抗態度。在宋太祖趙匡胤攻擊契丹之時,楊業竟然提議北漢主動攻擊契丹,且說: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

也許是因為他對契丹有如此強烈的抵抗之心,在宋滅北漢以後便招降楊業。此時北漢國主劉繼元也已投降。太宗為籠絡人心,讓他恢復原姓,從劉繼業又叫回了楊業。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02楊業在北宋

早已在北宋出名的楊業投降被太宗委以重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這正是這個時候楊業成了潘美的下屬。

潘美在後周時代就跟著宋太祖,南征北戰,真是統帥級的大將。而且他的女兒嫁給了太宗的兒子趙恆(宋真宗)。

楊業在北宋可謂戰績輝煌!太平興國五年,遼十萬大軍侵犯雁門關,楊業率數百騎軍與潘美的大部隊聯合擊退遼軍,殺死遼軍主將蕭多囉;興國七年,他與潘美再次在雁門關擊退遼軍,斬首三千,俘獲老幼萬人,牛馬五萬!楊業至此獲名“楊無敵”!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03楊業與潘美

可以說在楊業降宋的初期,楊業的軍事實力和潘美在大宋的威望,確實讓宋軍的戰鬥力大大提升。但是隨著“楊無敵”名聲在外,太宗心裡對這位降將有點不放心了。

《續資治通鑑長篇》:主將戍邊者多嫉之,或潛上謗書,斥言其短。上皆不問,封其書付(楊)業。

這裡就很明顯了,太宗在告訴楊業,你的舉動都在我的監控之下!

雍熙北伐中,明明在形勢對大宋非常不利的情況下,監軍王侁、主帥潘美仍逼迫楊業出兵,且在約定的埋伏之地提前撤兵,置楊業於孤軍奮戰之境,導致楊業全軍覆沒!

總結

作為一國之主的宋太宗,首先考慮的肯定是自己的皇權。在平衡君臣、臣臣之間關係的時候傾向肯定是隨時調整的。正所謂“行不測之威服以固天位!”所以才出現了潘美、王侁有恃無恐的誣陷、迫害楊業!

害死楊業的乃太宗也!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武經總要2020-02-09 09:35:50

楊無敵

在公元968年寡不敵眾的老將楊業,在敵人的營帳中絕食而亡了,從此之後這位鐵血抗遼英雄在野史中被稱為楊老令公。這樣的橋段的確令人非常的感到惋惜,但是另外一名大宋名將潘美也就被牢牢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至今,潘美還是享受著秦檜級別的待遇,跪在楊業的雕像面前,真實的歷史上。害死楊業的真兇,到底是不是潘美嗎?或者是另有其人?

楊業大殺四方的戰神形象在正史上也是相當的彪悍的,所以說他獲得了一個非常榮耀的稱號,叫做楊無敵,

五代十國期間出生於武將世家的楊業是北漢的中層將領。北漢雖然是個不靠譜的朝代,但是楊業的確是一個老實的名將,在他鎮守的地方,每一次遼軍隊來燒殺搶掠,都會被楊業暴打一頓,

待到北宋滅亡的時候,楊無敵讓御駕親征的宋太宗嚇了一跳,雖然說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了,但是楊業卻依舊一直奮戰,直到劉繼元跑出來勸降,才讓楊業放下他放下抵抗的武器,

從此宋太宗就認為楊業是一個寶貝級別的武將,自從楊業歸宋歸降了北宋之後,就不停的得到了封賞。

尤其在宋太宗遭遇了高粱河的慘敗之後,還將楊業升為了雁門關的鎮守大將,按照評書的說法,正因為楊業的步步高昇惹得潘美妒火中燒,實際上潘美也來到了雁門關,成為了楊業的頂頭上司。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在這個時候,遼軍就開始進犯雁門關了,說起來真是非常湊巧。北宋太平興國五年,遼國皇帝率領十萬精銳南下直指雁門關,這來得非常的兇猛。他們趁著宋太宗高粱河慘敗的時機,攻擊國防重地雁門關, 楊業手下的軍隊也不過兩萬殘兵敗將。但是楊業看到遼軍的十萬大軍並沒有害怕,反而說要在野地裡就將他們全部解決了。

黃金搭檔

潘美出乎意料的同意了楊業的打法,於是在幾天之後,楊無敵率領幾百個騎兵就將遼軍的後端衝的大亂,隨後潘美率領正面力量打得遼軍部隊全線崩潰,這場雁門關大捷的確讓所有人對楊業刮目相看。

自從雁門關大捷之後,楊業和潘美成了戰場上的黃金搭檔。而在兩年之後,遼軍又來了,但是遇到了潘楊兩家的聯手被打的更慘。

所以說楊業和潘美並不是歷史上的冤家,反而是精誠合作的朋友,在公元986年宋太宗傾全國之力北伐,楊業統率的西路軍出手更是非常的快,擔任的先鋒的責任拿下了遼國重鎮,但是這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路軍發生了慘敗,這下潘美和楊業都被坑慘了,他們就成了一支孤軍深入的孤軍,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遼國軍隊部隊則朝著楊業的西路軍打了過來。按道理情況是十萬火急,但不過楊業還是信心十足的他按照潘美的分析,兩個人交替掩護,配合得十分的默契。

監軍王侁

然而這個時候卻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監軍王侁。相比於潘美的千古臭名,王侁的知名度其實不高,但是他的話語權還是相當大的,

因為他作為監軍一職,即便是潘美在他面前也要矮上三分。如果他作為監軍僅僅是無才無德也就罷了,偏偏他還很毒舌,他認為楊業的作戰計劃就知道逃跑。

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為什麼如此的窩囊了呢,再聯想一下楊業降將的身份,那麼你是不是準備投降呢?

這下子激怒了楊業。楊業當機立斷對著王侁說,我率領5000軍隊阻擊遼軍,你們自己撤退這樣總行了吧,王侁就心滿意足的跑路了,如此的瞎指揮讓楊業走向了必死的道路。

他對潘美說我本來就是個降將為國戰死也是應該的。但是現在我帶的都是大宋的子弟兵,你一定要在陳家谷接應我。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就在王侁的激怒之下,慷慨出擊與數萬遼軍進行慘烈的廝殺。

王侁扣住了潘美的兵馬,不讓潘美和楊業會合,

儘管潘美沒有和楊業會合,也有一定的責任,但是害死楊業的真正的元兇首惡是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存在感的王侁。

楊業的下場將來是當然是非常的慘烈了,他的五千軍馬顯然不是十萬遼國騎兵的對手,很快楊業很快也被俘虜了,但是他被俘虜之後還不忘記了宋太宗的知遇之恩。

楊業之所以被俘虜,是因為他的上司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軍事盲,這樣的軍事盲作為監軍,雖然能夠保證皇帝的命令得到一定的體現,但是卻坑壞了專業的軍事將領。

以文制武,制度害死人

自從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宋太宗就對軍事改革是不遺餘力的投入,他一直致力於加強對於軍隊將領的監督,特別是戰爭中王侁這樣的文官的話語權很大,

即便是功勳卓著的潘美在文官監軍面前也不敢吭聲。而楊業壯烈殉國之後,王侁起初得到得到了懲罰,被髮配充軍,但是過了幾年之後居然得到了赦免,照樣回汴京當高官享厚祿,而蒙冤的楊業和五千將士恐怕就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如此一來,北宋軍隊被文官瞎指揮的風氣甚囂塵上,愈演愈烈。一直到了靖康年間,歷史又再一次重演了一遍。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弦間映月2020-02-04 21:55:52

對於楊業這個人,絕大多數人不陌生,他是北宋年間的一名大將,因對遼戰爭多次勝出,時人稱其為“楊無敵”透過各種影視作品所獲得的資訊,例如《楊門虎將》、《忠烈楊家將》等等,楊業之死都與北宋初年的著名大將潘美有著密切的聯絡,影視作品中,潘美又稱潘仁美,因一次擂臺比武,楊家七子楊延嗣失手打死潘仁美之子潘豹,潘仁美懷恨在心,欲除之而後快,後來在對遼戰爭中成功坑死楊業。而歷史上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十世紀末,宋太宗趙光義認為必須收復在五代十國中丟失的燕雲地區,於是在接連消滅南唐,吳越,北漢之後,就開始了收復燕雲地區的軍事行動,東路軍由北宋初年著名大將曹彬出任主帥,西路由大將潘美出任主帥,從山西中部出發,進攻山西北部,收復山西北部長城,而楊業則為西路軍副統帥。

戰爭開始,史書記載:一手攻滅南唐的大將曹彬率領的十萬精銳宋軍卻在北京南邊的白溝河一帶被蕭太后所帥的南北兩院奚族騎兵全殲,僅曹彬一人一馬逃回。

遼軍殲滅宋軍之後,立即移師山西,此時,西路軍面臨的壓力空前巨大,此時最明智的辦法是立刻撤軍至山西中部的險關據守,以避其鋒芒,而主將潘美也是這樣做的。可就在這時候,在離前線不遠處坐鎮的宋帝趙光義越過西路軍正統帥潘美而對副統帥楊業直接下達了一道命令,命令已孤軍深入敵後的楊業且慢撤退, 在撤退的同時必須把山西北部四個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那麼當時的宋太宗趙光義為何要這樣做呢?我認為這是一場陰謀論,是趙光義要借遼軍清除異已。楊業原來是北漢大將,在宋滅北漢時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復長城,楊業的北漢降軍集團熟地熟路,正好做為開路先鋒,讓降宋的楊業做宋軍伐遼西路軍的副統帥就是這個意思,而沒想到的是作為宋朝全盛時期軍事第一人的大將曹彬卻以這樣的方式失敗,趙光義明白燕雲地區收復是不可能實現的了,而這個時候的楊業集團投降還不到一年,在宋危難之時會不會動搖?如果楊業聯遼復漢怎麼辦?如果宋軍穩不住陣腳一敗再敗怎麼辦?如果這一切果然發生就太可怕了,楊業能反水一次就有可能有第二次,此時“楊業反水”一定是趙光義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因此下了這道命令,《宋史》記載,在導致楊業戰死的陳家谷之戰中,是監軍王銑逼迫楊業孤軍出戰,他多次申斥楊業,“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楊業被迫出戰後,又是王銑“領兵離谷口”,拋棄楊業揚長而去,而楊業血戰至最後一刻,在北宋時期,由於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所以對武將不信任,重文抑武,採取監軍政策,而監軍一般由皇帝親近的人擔任,身為皇帝代言人,具有“如朕親臨”的崇高地位,隨時對武將進行監督控制,並可以任意干涉武將的指揮權。武將對監軍的頤指氣使,只能俯首帖耳,毫無討價還價餘地,否則可能會招致皇帝的疑心甚至嚴懲,所以潘美名義上為統帥,實際受到監軍節制。

總之,楊業之死的原因是複雜的,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楊業作為一名降將,並不能完全得到皇帝的信任,讓他參與軍事行動也是利用他的剩餘價值,所以西路軍的任務是掩護百姓撤退,基本上被皇帝趙光義推入死地,而監軍王銑則是具體的實施者,根據《宋史•卷二百七十四列傳第三十三•王銑》記載侁性剛愎,以語激楊業,業因力戰陷於陣,侁坐除名,配隸金州,會赦,移均州團練副使。淳化五年召還,道病,至京師卒,而劉文裕,雍熙三年(986年)從潘美北征,坐陷失驍將楊業,削籍,配隸登州。歲餘,上知業之陷由王侁,召還。俄起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領端州團練使。月餘,遷容州觀察使,出為鎮州兵馬部署。端拱元年(988年),卒於屯所,年四十五,贈寧遠軍節度,主帥潘美被削去了三個官職,但是由於他本身身兼數職,所以處罰不能算輕也不能算重,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死,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諡武惠。鹹平二年(999年),配饗太宗廟庭,所以從潘美的結局來講,潘美並不是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而是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音樂心飛揚2020-02-05 12:45:39

楊業之死也可以說是個意外。就在楊業被逼出兵之前,曾和潘美等相約,讓潘美率兵在相約之日去陳家谷口接應楊業,但是等到了相約之日,潘美依約而至陳兵陳家谷口兩側,但苦等一天之後不見楊業蹤影,潘美此時可能有些預判錯誤:一則可能楊業全軍覆沒;二則可能楊業已從另外的路上撤回了。有此考量的潘美擔心自己久等之後出現意外,再加上監軍王侁的攛掇,潘美不得不撤兵。

等到楊業苦戰之後,於相約之日的第二天撤至陳家谷時已不見一兵一卒的接應人員,無奈之下只能奮勇一戰,在命令手下突圍無果之後,楊業被擒絕食而亡。

在這裡如果說是潘美陷害楊業,估計是受《楊家將》等演義作品的“洗腦”,這些作品中為了突出楊家將的忠義,硬生生的將抗遼名將潘美醜化成為一個十惡不赦奸臣。

在《宋史》中記錄,對潘美陳家谷一戰中的失誤只是降級使用,次年即復職檢校太師。如果他有陷害楊業之舉,以太宗之精明,焉能不懲戒於他?還將他升職而用,死後配享太廟之恩能隨便給了陷害忠良之人?如果以以往的功績來看,潘美堪稱北宋抗遼第一戰將,這樣一位名將有什麼理由去陷害一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僚?

所以完全可以說楊業之死就是個意外。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新青年曆史2020-02-04 15:34:04

您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

新青年曆史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楊家將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北宋中業就已流傳民間家喻戶曉了,講述了北宋年間楊業帶領著兒子保家衛國的故事。

楊家將的老令公

楊業

本名叫楊崇貴,他是北漢的降將,最初為北漢駐守邊關,一直跟遼軍作戰,從來沒有過敗績。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後面歸降大宋,因為有著和遼國作戰的經驗,所以被委任掌管代州,在雁門關戰役中僅僅用了幾千人就打敗了遼軍的10萬鐵騎,從此名揚天下!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在戲曲和影視的劇情中,楊家將的第二代中有七郎八虎,八姐九妹等,而現實中楊業只有六個兒子,最有名的是六郎楊延昭,其他的兒子都是小官,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第三代中也就只有楊文廣有那麼一丟丟的名氣,自此以後楊家將就沒有任何名人了,等到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的實力早就不存在了。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在戲曲和影視劇中,楊業是被潘仁美給陷害致死的,而實際歷史是兩個人的關係是不錯的,甚至一塊抵抗過遼軍!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而真正害死楊業的是王侁(shen)

,王侁是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因為嫉妒楊業的威名業績,所以在楊業攻打遼軍的時候故意撤軍造成老令公楊業孤軍無緣,最終被遼軍俘獲。老令公楊業絕食三天而死,由於王侁的名氣和官職太小,不能突出楊家將,所以在“楊家將的故事”中,

潘仁美

就躺槍做了反派,無緣無故的當了

冤大頭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古今縱橫雜談2020-02-07 11:24:29

楊業並非潘美所害,但楊業的死,潘美也有責任。我們來共同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楊業,原為北漢名將,以驍勇聞名,曾追隨北漢世祖劉崇屢立戰功,被封為建雄軍節度使,人送外號“楊無敵”。

北漢滅亡後,楊業歸降宋太宗,受大將潘美節制。

實事求是的講,作為上下級關係的潘美與楊業,從已知的史料來看,相互配合還是比較好的。比如說,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進攻雁門。楊業自領數千騎兵從西陘而出,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潘美因此被封為代國公,楊業則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再次發動北伐。

此次北伐,宋軍兵分三路,西路軍由名將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任務是出雁門,奪取雲州等山後(太行山以西)地區,然後轉掠山南(太行山以東),與東路、中路軍會師燕京。

北伐開始後,作為主帥的潘美與副帥楊業配合默契。一鼓作氣拿下山後九州中的寰州、朔州、雲州、應州。

然而,由於東路軍主帥曹彬指揮失誤,導致宋軍大敗,宋軍全線敗退。

在得到曹彬為主帥的東路軍潰敗的訊息後,潘、楊知事不可再為,便做好了後撤的準備。

但宋太宗為了最大程度削弱遼國的戰爭潛力,下令潘美等人在撤軍的時候,把寰、朔、雲、應四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

軍隊撤離比較容易,把老百姓遷走比較難,先不說老百姓願不願意走,既便想走,攜家帶小,老弱病殘,行動緩慢,很輕易就會被以騎兵為主的敵軍追及。

此時,遼國蕭太后及大臣耶律漢寧等十萬餘人,在反撲中已攻陷寰州。

深知遼軍特點及作戰能力的楊業,知道遼軍乘戰勝之威,兵鋒正盛,宋軍主要任務是安全撤離,儲存實力,不可與敵硬碰硬。

但軍中行營兵馬都監王侁提出了不同意見。

王侁,也是名門之後,他的父親王樸,曾任後周樞密使。王侁本人也有一些戰功,但據說這個人“性剛愎”,剛愎自用的意思。

行營兵馬都監,又稱監軍,歷代一般由宦官充任,北宋初年的都監卻基本上由高官及資深武臣擔任,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天子信臣,也就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

雖然從級別上來說,都監相當於領兵作戰的主帥之副帥,但由於他們是皇帝的心腹,可以給皇帝打打小報告,所以地位有些微妙。

王侁跟著西路軍,酣暢淋漓地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就感覺遼軍戰鬥力也不過如此,現在因為受東路軍牽累而被迫撤退,心裡總有些不甘。在商議撤離方案的軍事會議上,當楊業提出交替掩護撤離的方案後,王侁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即使要撤,也要撤得氣氣派派,他提出,全軍應當正面出擊,把當面敵軍敲掉再走也不遲。

護軍將軍劉文裕,也是名門之後,素有戰功,他贊同王侁的意見。

主帥潘美沉吟未決之時,楊業斷然反駁,說:“不可,這樣必敗。”

王侁於是譏諷楊業:君侯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不戰而退,難道有其他想法嗎?

大家注意,作為監軍的王侁,在軍事會議上是有建議權的,他並沒有強迫楊業率軍出擊,只是用了譏諷的語氣來刺激楊業,如果楊業是一位穩重成熟的將領,堅持自己的觀點,則完全可以無視王侁的刺激,至少可以將兩種方案交由主帥潘美定奪。

但生性豪邁任俠的楊業最怕別人說他畏死,北漢降將的身份也使他最忌諱別人懷疑他有異心。

於是,還沒等潘美髮話,楊業就表態了:我不是貪生怕死之人,只因現在局勢對我方不利,貿然出戰只會白白犧牲將士的生命。既然您說我怕死,那我就先出戰吧。

軍情緊急,沒有時間過多的思考,六十一歲的老帥潘美,只好默認了這一結果。

可能在潘美、王侁等人看來,戰無不勝的楊無敵出擊禦敵,獲勝的機率還是比較大的,只有楊業心中有數,此行兇多吉少。

於是在臨行前,他請求潘美等人在陳家谷口做好接應他的準備。

帶著一種悲情、一些委屈、一腔憤懣,可能還有一絲決絕的楊業,也失去了正常的判斷能力,被當面之敵遼軍名將、山西諸路兵馬都統耶律斜軫誘入設好的包圍圈!

楊業出擊後,王侁和潘美按照與楊業的約定,率軍來到陳家谷口,準備接應楊業,從寅時(大概凌晨4點左右)一直等到巳時(大概是上午10點左右),王侁根據經驗判斷楊業可能已經獲勝,於是強烈要求帶兵前去和楊業會合,以便擴大戰果,潘美雖覺不妥,但也怕坐失良機,於是二人先後帶兵離開陳家谷口。

潘美等人向南離開二十里後,得到楊業兵敗的訊息,真是晴天霹靂出乎意料!但此時回救已經不及,而且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如果貿然出兵,一旦再次失利,不僅不能完成保護百姓內遷的任務,還可能會引狼入室危及後方。

於是,潘美等人在短暫的猶豫之後,果斷決定立即撤離,放棄返回救援生死未明的楊業的打算。

當楊業帶領殘兵千辛萬苦退到陳家谷口時,發現這裡早已空無一人,絕望的楊業在陳家谷戰至最後,終於力盡被俘,為了證明自己絕非貪生怕死之輩,他拒絕降遼,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死後,首級被遼軍傳往雲、應兩州,當地宋軍一看楊無敵都戰死了,人人膽寒,紛紛棄城而逃。

宋太宗雍熙北伐初期奪佔的土地,轉眼間又全部連本帶利歸還給遼人了。

這一戰後,北宋精銳盡失,再也無力進攻遼國,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逐漸將守內虛外當作國策了。

戰後,宋太宗追究戰敗之責,東路軍諸將因違令失律之罪依次被貶降,曹彬被貶為右驍衛上將軍;宋太宗尤其痛惜楊業之死,負有領導責任的潘美被連降三級貶為檢校太尉,始作俑者王侁被奪官併發配金州,劉文裕被奪官發配登州。

五年後,潘美鬱鬱而終。

但潘美萬萬想不到的是,此後軍事上一厥不振的大宋,因老百姓們渴盼英雄,漸漸編排出楊家將的故事,在各種小說和戲曲中,潘美的名字被改為潘仁美,醜化成一代權奸,不但處處和楊家作對,還勾結遼人,圖謀奪取宋朝江山。

一代名將潘美若靈下有知,會不會大叫:冤死我也!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葛蘭崔維茲2020-02-05 22:27:10

楊業不是被潘美陷害的,歷史上的潘美是一個很正經的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小刀夠快2020-02-04 22:28:06

首先您說的是評書還是史實。評書是被潘仁美害死的,史實就是兩者都是忠臣,但潘美比楊業智慧高多了。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笑看往事如雲2020-02-04 18:14:02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為收復幽雲十六州,再次北伐,分三路攻契丹,楊業任西路軍副統帥,與西路軍統帥潘美、監軍王侁率軍出雁門關,後因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潰敗,契丹軍乘勝西進復佔寰州。太宗命楊業與潘美掩護四州民眾南撤。楊業力主避敵鋒銳,分兵誘其向東,設伏阻扼契丹軍南下,保障民眾轉移。潘美、王侁不納其策,王侁強令楊業迎戰契丹軍。楊業知此戰必敗,臨行前約潘美在陳家谷口接應。遂揮軍奮進,在狼牙村陷入重圍,苦戰終日,退至陳家谷口,潘美王侁大軍已去,孤立無援下,楊業與所部全部戰死。追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誰該對楊業之死負責?

第一,宋太宗趙光義,作為大宋最高軍事統帥,為了自己的面子,在戰爭失敗的情況下命令西路軍掩護四州百姓南撤,這是決策上的失誤。如果不下這道命令,西路軍完全可以全身而退,儲存了軍事實力,楊業就不會戰死。所以宋太宗應該負指揮上的責任。

第二,監軍王侁應負主要責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聽從楊業的正確建議,還逼其正面與敵軍交戰,見死不救,令接應軍隊撤出陳家谷口。

第三,潘美應負次要責任,作為軍事統帥,沒有及時阻止監軍王侁的錯誤決定。雖說監軍王侁有很大的權力,但作為西路軍總指揮,潘美難辭其咎。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明離子2020-02-05 17:56:25

引言:

《楊家將》相關的歷史類小說與影視受眾很廣,以至於許多人把它當正史看。小說的特點就是很容易把人物臉譜化,比如以楊繼業為首的楊家將都是好人,而相對的,潘仁美則是徹頭徹尾的大壞蛋。

然而正史上的楊業(楊繼業原型)與潘美(潘仁美原型)卻並非小說話本里那樣的善惡相對。

楊業之死,潘美雖難辭其咎,卻並非他刻意陷害,而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

01 潘美:從龍之功,戰功赫赫

潘美是參與過陳橋兵變的老人了,對趙匡胤稱帝有擁立之功,是根紅廟子的老幹部。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潘美和太祖趙匡胤的關係非常深厚,因此深受重用,趙匡義登基後,依舊受到太宗的器重,因此在北宋初年的幾場戰役中都立下了戰功,除了最後徵遼戰役的慘敗,潘美所參與的戰爭幾乎都是勝利的:

李重進叛亂,隨趙匡胤討逆,被任命為行營都監(副總指揮);

為行營諸軍都部署(總指揮),率軍攻南漢,連克數州,滅南漢;

為州道行營都監(副總指揮)攻破江寧,滅南唐;

隨趙匡義伐北漢,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滅北漢。

從戰績上不難看出,潘美不僅是戰功赫赫,甚至都有點功高震主了,所以在徵遼的戰役中的失利,很多人認為是其為了保全自己而故意為之的失誤

02 楊業:原北漢將領,受趙匡義徵召投宋

楊業本最早是在北漢世祖劉崇麾下效力,屢屢戰功,被賜姓劉。在北漢滅亡後,趙匡義愛惜楊業才幹,召降楊業,至此,楊業才正式成為北宋的將領。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所以從出身來講,潘美要甩楊業幾條街。

03 北伐失利與楊業身死

雍熙三年,北宋出三路伐遼,主帥潘美,副帥楊業,王侁為監軍。潘美領楊業率領西路軍出雁門關,大勝遼軍,威震契丹;但曹彬所率東路軍卻幾乎全軍覆沒,北伐至此已不可為。與此同時,潘美受詔撤軍,但詔書中還有一個命令:掩護雲應四州民眾內遷。

於是北伐軍的撤軍過程變得愈發艱難,為了爭取大軍和百姓的撤退爭取時間,監軍王侁逼迫副帥楊業進軍迎敵,結果在狼牙村中伏,潘美和王侁並未採取任何營救行動,致使楊業全軍覆沒,在陳家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04 潘美對楊業之死難辭其咎,但楊業之死卻由多方原因造成

潘美作為主帥,在楊業中伏被圍時沒有采取行動營救,最後導致楊業被俘身死,潘美難辭其咎,但這個責任卻不能全讓潘美一人來背,是由諸多其他原因造成的:

曹彬的失誤,有“良將第一”之稱的曹彬,在此次北伐中率領東路軍卻出師不利,被遼軍全殲,致使遙相呼應的西路軍孤軍深入;

趙匡義的命令太不切合實際。若北伐順利,內遷百姓尚可行,但東路軍已敗,戰機已逝,還執意要求大軍護送雲、應四州百姓內遷,便掣肘了軍隊的機動性,導致大軍行動緩慢,致使楊業的西路軍隨時有被遼軍合圍的危險;

監軍王侁的作用,逼迫楊業貿然迎敵的是他,楊業被合圍不進行營救的也是他,所以楊業之死,王侁有比潘美更大的責任。

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潘美作為主帥,在王侁做出錯誤指令時沒能據理力爭,最終導致西路軍覆沒,楊業身死。

05 王侁雖可恨,卻也有他的無奈

王侁是北伐軍的監軍,實際上比主帥潘美的權力要大,這要從趙匡義發明的“將從中御”政策說起。

將帥們出征前,皇帝都要講攻守計劃、進攻謀略,甚至排兵佈陣都指定清楚,做到了“將在外,君命依然要受”,而負責監督將帥嚴格執行皇帝部署的人,便是監軍。

所以監軍的品秩雖在主帥,甚至副帥之下,但卻代表著皇帝的權威,是軍隊的實際指揮者。

總結

在“將從中御”的政策下,潘美並不能阻止監軍王侁讓楊業貿然出兵,也沒有權力繞開王侁營救中伏的楊業,所以楊業的死,潘美雖有責任,卻不能負主要責任,真正“害”死楊業的,是宋朝僵化的軍事制度。

北伐回朝後,潘美被降職三級,而監軍王侁則被判流放金州,從處罰上來看,王侁的責任也要比潘美的大。

所以說,“潘美陷害楊業導致其身死”的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潘美,與楊業一樣,都是大宋名將,都應被後世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