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人或是自己生病住院時,該如何與醫生有效溝通?

當家人或是自己生病住院時,該如何與醫生有效溝通?銘醫銘言2018-02-28 23:50:52

當自己或者家人住院,應該如何有效和醫生溝通?

這就是要,挑對時間、找對人、問對事兒!

什麼叫做有效,這就叫做有效!

但要做到以上幾點,卻並不容易,你需要有一些背景知識,還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你得冷靜,不能夠只會乾著急。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首先我們要了解醫院,瞭解醫護人員的工作流程和人員關係。

關於醫療組

住院的患者,都不止一個主管醫生。你首先要梳理清楚的是他們之間的關係。

住院部的病人,是分醫療組管理的,各個組管各個組的病人,通常來說,組與組之間互不干擾對方的醫療決策。

——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確保找對人最關鍵的一點!

有一些病人,總是對自己的病情不放心,問了一個醫生不放心,又問一個醫生,再問一個醫生,再再再問一個醫生……她們會反覆去問不同的醫生同樣的問題,但是無論怎麼問,都覺得不夠滿意。

其實,這種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寶寶心態”(或者較“皇帝心態”)。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她們得了自己特別不願意得的病(不是小感冒)。而這個病,還存在一定風險,甚至無論如何都無法得到兩全的結局。而對於病人或者家屬,特別不願意去面對和接受這樣的風險或者結果。於是她們會不斷去諮詢不同的專家,期望哪天從某個專家口中得出她們所期望的說法。

但是,我不得不提醒這類人群,也許某天你從某專家口中得到了你所期望的說法,覺得很滿意,於是你選擇了信任,你有沒有想過,都是專家級別的人,為什麼這個專家的答案和其他專家差異這麼大?有沒有被下套的可能呢?

例如,牛皮癬,10個專家都說無法治癒,最後遍訪名醫,終於遇到一個專家說他能治癒牛皮蘚!你選擇相信麼?那你就是相信了“牛皮蘚廣告”。“牛皮蘚廣告”你也信,讓我不得不懷疑你的智商。

當然,正常情況下,遇到大病,多問幾個醫生也是有必要的。我非常鼓勵大家在門診多問幾個醫生,甚至多找幾家醫院,有第三方意見的佐證,可以規避很多不必要的風險和漏洞。

但是請注意,這種情況僅限於門診,一旦收住院了,一定記住,堅持信奈你的主管醫生一定不會吃虧。

不要輕視年輕醫生!

每個醫療組,都有三級醫生,住院醫生、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你需要搞清楚的是,最年輕、最不起眼那個(住院醫生),才是你最直接的主管醫生,你絕對不可以輕視他!

這一點很多人沒搞清楚,屁大點事兒就嚷著找主任,非主任不接待,甚至跟主管大夫發脾氣。這會讓所有醫護人員非常反感。很多具體事務都是住院醫生在完成。

主治醫師,上級主管醫生,是承上啟下的角色,有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決策能力,雖然沒有單獨帶組,但很多主治大夫都已經具備了帶組的能力。一個好的主治大夫能頂起整個病房半邊天。他們時大部分診療活動的決策者和部分重要處置的直接執行者。

(副)主任醫師,最上級主管醫生。他們負責整個醫療組的醫療安全和重大決策。重要的決定和處置,都是她們都會參與。

所以,溝通的第一站,應該是你的直接主管醫生,而大部分重要決策的溝通談話,主治醫師就能解決。如果主治醫師決定不了,他會和他的上級溝通協調,意見達成一致以後,再約時間和你溝通。

我可不可以直接諮詢其他組教授?

不可以!

我特別強調了,科室是分醫療組的。每個醫療組各自管理各自組上的臨床事務。知道文人相輕的道理嗎?尤其是醫療行業這個高知識門檻的行當,文人相輕的現象非常普遍,並且濃厚。很多醫院的很多科室,尤其是大醫院、有名氣的醫院,往往都存在內部鬥爭。而具體衝突,往往就發生在具體的病人。

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去充當這根導火索,雖然並不會對你的治療帶來壞處,但是絕對也不會帶來什麼好處。

為什麼這麼說?沒有好處不就是壞處麼?

還真不是的。因為衝突發生與否,都不影響最終的臨床決策。通常來說,你的主管教授一定會是勝利方。也許你會遇到衝突發生後,決策發生修訂的情況。不要以為是某一方輸了,而有可能是預料之中的計劃調整,或者衝突當中作出的更有利於規避風險的調整,本質上並不會有什麼變化。

更重要的是,醫生都會本能的防範醫患衝突,而防範醫患衝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好好看病。所以,不用擔心醫生因為不高興在看病的問題上給你傳小鞋,除非他是真傻!

不過,正常情況下,不是自己組的病人,醫生都會主動迴避直接和患者溝通。醫生對非自己組的病人,參與意見的方式是組織全科討論。

關於全科討論

醫療核心制度裡面,有一條,叫做”討論制度“。醫療活動中,有各種討論制度。包括:術前討論、疑難討論、危重病例討論、死亡討論等等。通常來說,對於複雜的、高風險的、存在爭議的問題,醫生都會提出全科討論,甚至多學科討論。目的在於集思廣益,尋求最優解決方案。

對於手術病人,常規手術,要組內討論,而複雜手術、高難度、高風險手術要組織全科討論。

很多病人在知道有討論制度這回事兒後,迫不及待的希望醫生對自己的病情組織全科討論。

告訴你們,該不該、有沒有必要全科討論,醫生心中有數。你傻啊?你這麼希望自己得的是疑難雜症麼?你這麼希望自己得的是高風險疾病麼?

很病人想問醫生,”我病情複雜不?危險不?嚴重不?“,總是無法從醫生口中得到直接正面的回答。

這裡教大家一個技巧,你就問醫生“我這個情況,有沒有必要組織科室討論?”

關於工作流程

知道了醫院的工作流程,你才知道什麼時候找醫生合適。記住一點,千萬別讓醫生到處找你,也就是確保醫生想找你的時候,能很容易找到。

有的病人事兒特多,業務繁忙,還住著院呢,一會兒去這兒,一會兒去那兒,每次你想找她的時候,她都不在病房,甚至查房都能缺席。然後每次她們找醫生的時候又比誰都著急,如果主管醫生不在,就各種情緒不滿。

這種情況,千萬不要出現!告訴你們,醫生是工作狀態,她們一定比你忙,她們的時間是不固定的,你只能時刻準備著,等她們來找你,別讓他們時刻準備著,等你們去找他,尤其是手術科室。

住院醫生是你們最容易找到的醫生,他們上班時間或者值班時間,幾乎隨時都在病房(手術科室除外)。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和住院醫生搞好關係的原因。你如果有什麼需求,第一站,一定是住院醫生。你想預約和教授溝通,最好也是透過他們。

帶組教授每週會有固定時間上門診,每週會有固定時間查房,查房通常在早上8點,交接班後。其他時間,他們要麼在手術、要麼在開會、要麼在查閱文獻、要麼在出差。所以,要找他們,你最好先預約。

主治醫師、住院醫生,每天早上8點交接班,然後查房。記住,家屬如果要見主管醫生,每天早上8點候在病房,100%能見到!如果是手術科室,查完房,下完醫囑,多半就集體進手術室了。這一進去,可能是下午,也可能是晚上才出的來。所以,早上8點這個時間非常重要。

除了要知道醫生的工作流程,最好也能知道護理的工作流程:什麼時候抽血、什麼時候做術前準備、什麼時候開始輸液、什麼時候做治療等。這樣有利於和護理的配合。

通常來說,上午8點~10點,是護理最繁忙的時候,非緊急事務,千萬別去麻煩她們,體驗會非常差。早上6點~7點半,通常是夜班護士集中做術前準備和抽血的時間。

正確的提問思路

正確的提問思路,應該是要分清楚哪些是你需要關注的,哪些是應該由醫生去關注的。

這一點,很多人把握不好。我們可以對疾病的發病機理好奇,但是這絕對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你也可以對醫生處置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好奇,但是這也僅僅是瞭解的內容,非需要你掌握的內容。

記住,有效的溝通,結束之後你需要掌握如下幾點:

第一,是什麼;第二,怎麼做;第三,會怎樣!

是什麼,就是診斷。怎麼做,就是治療決策。會怎樣,就是風險、預後、和注意事項。

住院期間只需要知道前兩點,第三點可以出院時讓大夫寫紙上。

切忌!切忌!切忌去和大夫在學術問題上爭論不休!研究學術,是醫生應該關注的問題,不是你應該關注的問題。

學術研究得再明白,病人未必獲益。很多從學術思維角度給出得決策,未必對病人有好處,但是可能對搞清楚為什麼、是什麼有好處。

病人應該關切得,應該是,我該怎麼做,這麼做對我有什麼好處。

要不要問問科主任意見?

科主任是權力擔當,呵呵!

是不是該再找年齡最大的大夫問問?

如果有可能,我挑智商最高的,呵呵!

後面不方便展開,自己琢磨,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