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方法不讓腸息肉復發?

有什麼方法不讓腸息肉復發?jianxing20002020-09-20 10:41:14

很多人看到體檢結果上出現“腸息肉”時都會感到恐慌,生怕將來患上腸癌。目前來看,對於已形成的息肉還沒有藥物能有效治療,所以發現腸息肉後需要進行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結直腸息肉是指結腸和直腸粘膜表面隆起的病變,如果沒有確定病理性質都可稱為“結直腸息肉”,也就是一個肉疙瘩。

關於腸息肉的形成原因還不十分明確,但發現與遺傳因素、飲食因素、腸道炎症及排便習慣等有關。

預防腸息肉要規律進食,少吃或不吃油炸醃製食品、高脂肪及變質食物,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注意水分的補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不要長時間久坐,適當鍛鍊不熬夜,戒菸戒酒,合理控制體重。關於腸息肉的症狀及預防,詳細介紹如下:

有什麼方法不讓腸息肉復發?

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是由腸道增生性炎症造成,腺瘤性息肉則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症刺激、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腺瘤性息肉無法自行消失,若不及時處理會逐漸生長,而且惡變的機率較高。

炎性息肉的惡變風險相對較小,對於一些很小的炎性息肉有時還能自行消失,但如果長期受炎症刺激也可能發生癌變。

腸鏡是息肉檢查最有效的方法,只有進行病理檢查才能確定息肉的性質和癌變機率。

息肉切除後要積極複查

對於良性息肉患者,並非切除後就“萬事大吉”了,因為手術後可能出現復發,復發的位置和性質還可能出現變化。因此,只要是曾經有過大腸息肉病史的患者都應定期複查。

有什麼方法不讓腸息肉復發?

如果只有一個息肉且病理證明是良性的,一開始每年進行一次內鏡檢查,連續2~3年不復發時可改為每三年檢查一次

。如果是多個良性息肉,最好每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對於息肉大於2cm,病理為絨毛狀腺瘤和無蒂息肉的患者,複查間隔時間應在一年以內。

遺傳性家族性腺瘤病

遺傳原因造成的家族性腺瘤病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綜合徵,通常會有一半的機會遺傳給後代。該病患者在十二三歲時就可能出現腺瘤性息肉,50歲前幾乎都會出現癌變。

遺傳性家族性腺瘤病是遺傳性大腸癌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這類息肉切除後還會生長,但可透過一些藥物延緩息肉的生長速度。

遺傳性家族性腺瘤病患者的其他家族成員可透過基因檢測判斷是否也患有該疾病,如果未發現基因突變就不必為大腸健康而擔憂。

有什麼方法不讓腸息肉復發?

高危人群要定期進行內鏡檢查

50歲以上人群或大腸癌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一旦發現息肉要及時就醫,判斷是否需要進行內鏡下切除,以防息肉癌變。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幾種情況:年齡大於50歲且位於大腸癌高發地區;出現腸道症狀的人群,比如反覆黑便、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潛血陽性

,但在上消化道檢查中未發現異常,另外還包括慢性腹瀉或長期進行性便秘者。

一級親屬中有大腸癌或腺瘤病史者;大腸癌或息肉手術後及內鏡治療後的患者;有盆腔放射性治療或膽囊切除史者;胃炎、腸炎患者長期服藥沒有治癒者;以下五項中有兩項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瀉、慢性便秘、慢性闌尾炎史及精神創傷史。

有什麼方法不讓腸息肉復發?

大腸息肉的症狀有哪些?

出現大腸息肉後部分患者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會出現稀便、大便帶血和粘液等,也可表現為裡急後重,便秘或大便次數增多。

如果是長蒂息肉或位置接近肛門時會有腫物脫出,少數患者可能還會出現腹部悶脹不適或隱痛等症狀

。實際上,多數大腸息肉起病隱匿,前期無任何臨床表現。

腸息肉都需要切除嗎?

一般來說,

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一定要進行切除,以防出現癌變

。幼年性息肉會在幼兒期出現,而且多在十歲以下,常出現便血、粘液便、腹瀉及腹痛症狀,可能還會繼發貧血。如果是Peutz-Jeghers綜合徵患者,可能會由於慢性失血繼發缺鐵性貧血,或由於受到息肉牽拉發生腸套疊。

有什麼方法不讓腸息肉復發?

內鏡微創手術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內鏡微創手術後要注意觀察術後出血和術後穿孔,術後出血多出現在72小時以內,少數可出現在術後一週左右。息肉手術後一旦發現明顯便血,或大便中出現粘液、膿血,要及時與醫生溝通。

結腸穿孔大多無突然發作的腹痛,一般會逐漸出現加重的腹腔感染,其症狀有發燒、腹脹、腹部隱痛,血液檢查中可發現白細胞數目及比例增大

。腹膜外的部分結腸壁感染後會引起明顯的發熱,但不會出現明顯腹痛,而是出現腰痛、腹股溝區隱痛,所以出院後要注意有無明顯疼痛及發燒症狀。

有什麼方法不讓腸息肉復發?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腸鏡檢查可分為普通腸鏡檢查和無痛腸鏡檢查,普通腸鏡是指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進行腸鏡檢查,這可能會使患者產生不適。無痛腸鏡是指麻醉後進行腸鏡檢查,不會對患者造成痛苦,對患者來說“一覺醒來”後檢查就做完了。

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可選擇無痛腸鏡,不僅便於醫生操作,也能使檢查更加細緻、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