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PPI類藥物以後, 還有消化科大夫用H2受體拮抗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嗎?

有了PPI類藥物以後, 還有消化科大夫用H2受體拮抗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嗎?輕拿輕放7002018-03-13 15:37:40

有一部分病人用PPI後白天症狀控制較好,晚上症狀明顯,這可能就是“夜間酸突破”現象,對於這種病人睡前使用H2受體拮抗劑效果更好,一是因為夜間胃酸的分泌與組胺的釋放有關,二是夜間進食少,活化的質子泵數量少。使用H2受體拮抗劑控制夜間酸突破現象可能效果更好。

有了PPI類藥物以後, 還有消化科大夫用H2受體拮抗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嗎?桂元79072018-03-09 03:34:04

藥品的淘汰,除非證實療效不盡人意,副作用大,新的藥品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才會被淘汰。

給大家科普一下,哪種情況還需要H2受體拮抗劑。而且是PPI和H2受體拮抗劑同用。

PPI能夠抑制胃酸分泌的終末環節(H-K-ATP),可以達到強效的抑酸作用。H2受體拮抗劑,則在PPI的上游發揮作用,即透過拮抗H2受體抑制胃酸。

PPI能夠長效抑酸,卻會發生夜間酸突破現象。即,用PPI後,夜間會有超過1個小時的時間出現胃內pH小於4。0,稱為夜間酸突破現象。關於發生機制不再贅述,互動百科有。

而此時,應對方法是,在PPI的基礎上加用H2受體拮抗劑。在不同環節抑制胃酸,從而降低夜間酸突破現象。

H2受體拮抗劑的淘汰,不是因為出現機制不同的強抑酸製劑就會被淘汰,二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有了PPI類藥物以後, 還有消化科大夫用H2受體拮抗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嗎?

有了PPI類藥物以後, 還有消化科大夫用H2受體拮抗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嗎?莫亟WHangYTeng2018-03-08 22:04:51

有的,只是現在使用H2受體拮抗藥比較以前少了,比較多用的是PPI類藥物。雖然治療消化性潰瘍已經進入到質子泵抑制劑的時代,但是H2受體拮抗劑在治療消化性潰瘍還是有一席之地的,好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臨床還是比較常用到的,特別是口服制劑。所以要想取代H2受體抑制劑,PPI也要掂量掂量一下自己有沒有這實力了,畢竟H2在臨床使用的時間與經驗比PPI類藥物多了好些年,且也不像沙利度胺(曾發生過反應停事件)那樣發生過群體性嚴重不良反應。只要價格便宜,治療也有效果,還是有臨床使用的意義。

而從這倆個藥物看,他們都屬於胃酸分泌抑制劑,如果要想知道質子泵抑制劑(PPI)為何成為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藥物,首先要知道胃酸分泌的機制以及各個藥物作用的位點。

有了PPI類藥物以後, 還有消化科大夫用H2受體拮抗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嗎?

胃酸分泌主要受到神經ACh、旁分泌組胺、內分泌促胃液素通路的共同影響。胃粘膜壁細胞基底膜分佈著它們各自的特異性受體,但是最後都要透過啟用質子泵,來分泌胃酸。所以膽鹼受體拮抗劑(哌侖西平)與促胃液素受體拮抗劑(丙谷胺)也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治療消化性潰瘍,只是作用通路單一,臨床不常用。而H2受體拮抗劑不僅可以對抗組胺,也可以部分對抗ACh與促胃液素引起的胃酸分泌,所以H2拮抗劑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優於它們兩個,而質子泵抑制劑確是完全對抗所有胃酸分泌刺激物,效果在四類藥物中是最強的。

H2受體抑制劑主要是因為能特異性拮抗胃壁細胞H2受體,製劑了受體腺苷酸環化酶,降低了cAMP,並抑制cAMP依賴性通道,因為此通路能啟用胃壁細胞的H+——K+——ATP酶(質子泵),這樣就間接抑制了胃酸的分泌。而質子泵抑制劑是直接作用與質子泵上的,雖然是前藥,但是其活化剛好在酸性環境中可以完成。活性產物不可逆的抑制質子泵的活性,使胃酸分泌受到了抑制。

有了PPI類藥物以後, 還有消化科大夫用H2受體拮抗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嗎?

其中首個上市的H2受體抑制劑西咪替丁因不良反應太多,長期應用可致男性陽痿,男性乳房女性化,臨床基本不用了。其機制主要是與雄性激素受體結合,妨礙了雙氫睪酮對雄激素受體的作用。西咪替丁還易發生藥物相互作用,可抑制肝藥酶,減弱華法林,苯妥英鈉,茶鹼,地西泮,普萘洛爾的代謝。而第二代的雷尼替丁,第三代的法莫替丁、尼扎替丁不良反應相對較少,臨床還在使用。此外由於H2受體還可以刺激胃粘膜中的腸嗜鉻樣細胞釋放組胺,從而競爭性減弱H2受體抑酸的活性,常常在治療幾天後就會產生耐受性,而PPI的抑制胃酸分泌的選擇性強,沒有在其他部位,發現作用靶點。

質子泵抑制劑主要的優勢是選擇性強,副作用少,療效突出,每天用藥一次就可以了,患者耐受性好。臨床上常用的有奧美拉唑(1987年上市),蘭索拉唑(1992年上市),泮托拉唑(1994年上市),雷貝拉唑(1999年上市),艾普拉唑(2007年上市)。對於一週的治療費用可能會比替丁類藥物來的高。所以收入不高的民眾來說,應該需要權衡一下,進行選擇。至於市場上的質子泵抑制劑的仿製藥,價格雖然比較便宜,但是療效應該會打個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