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命運如何?

司馬遷命運如何?落桐12020-06-26 11:28:27

我們知道,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曾因李陵降匈奴一事而為之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其後他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這一輝煌鉅著。但司馬遷最後的結局如何?是否善終?歷史的記載卻語焉不明。

班固的《漢書》有《司馬遷傳》一篇,對其生平的記載頗為詳盡,其中全文引述了司馬遷那封有名的《報任安書》,然後緊接著突兀地寫道:“遷死後,書(指《史記》)乃漸出…”等語。有人對這種奇怪的寫法感到疑惑,猜測司馬遷可能因此信獲罪而被處死。且這封信裡也確有“訕上”之語:“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這擺明了是怨皇上不察而使自已被冤枉之意。

東漢史學家班彪在其《史記略論》裡就有這祥一句話,透露了司馬遷是因文字處死刑的,“其論術學,則祟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實際上,東漢語文學家衛宏則直言了當地揭示了司馬遷致死的原因,“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與武帝過,武帝怒而削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史記•太史公自序》裴因《集解》引衛宏《漢書舊儀注》)。而東漢永平十七年,漢明帝向班固垂詢《秦始皇本紀》讚語中的問題時,表示了他對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貶損當世”一語道出了司馬遷致死的根本原因。唐代史學理論家劉知幾也認為司馬遷是因文罹難的,他在《史通•直書》中說道:“至若齊史之書崔弒,馬遷之述漢非,韋昭仗正於吳朝,崔浩犯諱於魏國,或身膏斧鉞,取笑當時;或書填坑窖,無聞後代。”

司馬遷作為史官,繼承了先秦史家的優良傳統,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因此《史記》原稿中難免對統治者有所批評。他自己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並未打算把《史記》主動進呈朝廷,而是準備“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流傳下來的《史紀》就少了十篇,尤其是《景帝本紀》和《武帝本紀》“有錄無書”,唐人司馬貞《索隱》指出:“《景紀》取班書補之,《武紀》專取《封禪書》”。也許是其中含有批評統治者的文字而被朝廷有意銷燬了。綜上所述,實際情形可能是:朝廷首先是在《報任安書》中發現司馬遷“有怨言”,事發後又查出《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等篇裡有更多的“怨言”,這才把司馬遷下獄處死。由於事涉史書,為防文稿擴散,朝野自然對此諱莫如深,所以對處死司馬遷也就秘而不宣了。

司馬遷命運如何?

司馬遷命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