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是怎樣形成的?

丹霞山是怎樣形成的?使用者34960879871618222019-11-19 23:07:42

簡介 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為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提名地(目前正與龜峰、龍虎山、泰寧、赤水、莨山、江郎山組成丹霞地貌組合共同申請世界自然遺產。)、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和湞江區境內。東經113°36′25″至113°47′53″,北緯24°51′48″至25°04′12″之間。面積292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景色最美的、以丹霞地貌景觀為主的風景區和自然遺產地。 與鼎湖山、羅浮山、西樵山合稱為廣東四大名山 。形成丹霞山位於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仁化縣境內,距廣東省韶關市45公里,距仁化縣城9公里,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其餘三座名山是羅浮山、西樵山、鼎湖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海拔408米,不算高,但它的山崖,遠看似染紅霞,近看則色彩斑斕,許多懸崖峭壁,像刀削斧,直指藍天,無數奇巖美洞,隱藏於山中,景色相當奇麗。因而,有人曾說過這樣過譽的話:“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廣東一丹霞”。 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發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境、生態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丹霞山風景區內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天生橋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參差,錯落有序;山間高峽幽谷,古木蔥鬱,淡雅清靜,風塵不染。錦江秀水縱貫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樹婆娑,滿江風物,一脈柔情。李永茂兄弟和丹霞山 《仁化縣誌》載,在唐末,丹霞山曾有過佛教居士來遊,但無營構。北宋崇寧間(1102-1106年),法雲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見錦石巖竟然集雄奇秀美於一身,可以養靜,嘆曰:“半生在夢裡過了,今日始覺清虛!”。於是聚集百餘人到丹霞山下層的錦石巖開山建庵,並開始向中、上層經營。但大規模開發丹霞山,還是從李永茂、李充茂兩兄弟開始。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明滅,其遺臣江西虔州(今贛州)巡撫李永茂(字孝源,號嵩道人),忠憤填膺,恥事清朝,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離開贛州,越過梅嶺,避亂來到丹霞山隱居。李永茂之弟李充茂在《丹霞山記》一文中曾說到:“伯子(按,作者對其兄李永茂的尊稱)餘勇可賈,意津津未倦,蓋樂此不為疲乎,此丙戌(順治三年)重陽也。是夕,偕諸子宿山中六祖堂……隨與諸子謀曰:是山也,有險足固,有巖足屋,有樵可採,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奧區乎。”於是李氏出金百餘兩,向仁化縣汞生劉望夫、劉松濤兄弟買得丹霞山,將其先父安葬在丹霞山對岸的雲石山南面,他帶著弟弟充茂和兩個兒子暨親戚幕僚眾人,劈除荊棘,修關門、鑿石階、架木梯、建房屋,隱居山內,侍奉母親。 同年冬,明唐王朱聿鍵復明失敗,殉國。李永茂立即趕赴粵西,與總督尚書丁魁楚、兵部侍郎瞿式耜等,共立桂王朱由榔,建立南明政權,改年號為“永曆”,進行反清復明。朱由榔拜他為文淵閣大學士,他以父喪固辭。後,專任進講竺讀,不參政務。不久,他看到南明王朝內派系林立、相互傾軋,自己不能力挽狂瀾,江山難於收拾,在惘悵至極之下,寫下了《憶丹霞山居》七律三首。其中有“雁陣南飛悲故國,螺川西望恨街亭”、“三巖一出秋容老,慚愧閒身泛水萍”和“孤臣強搵昏朝淚,調配峽邊頌野萍”等感概萬千之句。李充茂在《丹霞山記》中說他後來,“蒼梧暨駕,齎志以終”,王夫之《永曆實錄》說他“入仁化山中,鬱郁以疾卒”。 李永茂的弟弟李充茂(字鑑湖),明朝的禮部主事,崇禎皇帝殉國後,即跟隨他哥哥一同隱居丹霞山,伺機反清復明。後見覆明無望,即繼承他哥哥的遺志,銳意經營丹霞山,首先在山頂的雲巖、雪巖及虹橋之下,築牆多堵,以鞏固巖沿基圍。接著又開井引泉,構築亭臺。還買置芳坑洞田租三十石,施作六祖堂香火。經過他的努力開發,全山初具規模,原來不甚出名的丹霞山開始興旺發達起來。 清順治八年,李充茂帶領兩個侄子扶先人靈棺北上河南鄧州故鄉安葬後,又獨身一人返回丹霞山隱居。他曾到廣州海幢寺拜天然和尚為師, 發出家,法名今地。順治十八年他將丹霞山舍給師兄今釋澹歸,請澹歸繼續開發丹霞山。澹歸即於康熙元年(1662年)來丹霞山,刻意開闢道場。 可以說,法雲居士是錦石巖建庵之祖;李氏兄弟是丹霞山開山之祖;今釋澹歸是開闢丹霞山道場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