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靜心議論文的三個分論點?

關於靜心議論文的三個分論點?軟妹子22021-11-12 08:51:11

1靜心而清心

昨日,看了一首迴文詩,僅有五個字:“可以清心也”。無論怎麼念,都可以連貫成句:“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讀了這五個字,心有感觸。是啊,心只要清,無論你面臨什麼,既不會欣喜若狂,樂極生悲,也不會意志消沉,消極待命。可是,清心又談何容易呀!

食五穀雜糧的俗人,六根不淨,慾望不止,清心對他們來說永遠是可望不可即。我呢?是否能清心?

一直以來,很欣賞諸葛亮《誡子書》裡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句,看到不少學生也欣賞這句話,寫在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話”的欄目下。我不知道學生是否真正悟透了他的內涵,但我想至少這句話也打動了他們純潔的心靈。“寧靜淡泊”,這是內心何等的豁達與超脫啊!

其實,自己深知,只有靜心,才能寵辱不驚;只有淡泊,心田才不會荒蕪。

陶潛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靜心才有如此之爐火純青的境界。朱自清因為心靜,才看見了“月光如流水一般流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的確,因為靜心,所以我們才能看得見生活中細節的美。

可是很多時候就是身不由己,似乎自己的思想不受自己的大腦支配。想想自己,可謂是“深居簡出”,雖然每年都有很長的假期,每週都有雙休日,但自己卻很少走出戶外,去旅遊觀光,去享受生活。按說應該可以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給自己一個超脫塵世的心境,看淡名與利,看薄情與愛,從而心清如水 。可是為什麼我心仍然浮躁?為什麼憧憬著的 靜心而清心的境界只能是憧憬?

有一句話不清楚是誰說的,但覺得很有啟發:“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給你帶來平靜。”那就讓我把目光放遠些,把心靜下來,讓心清亮亮,將生命恬淡成一泓波瀾不驚的湖水吧!

靜心而清心,我依然不變

關於靜心議論文的三個分論點?筱情緒55272021-11-17 12:19:00

:“靜以修身,儉以養廉”。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我們還需堅守,不能輕易迷失自我。遇到劉備前,諸葛亮一直住在簡陋的茅屋中,“躬耕隴畝”,並潛心研究學問,人稱“臥龍”。正是那段時光靜靜的積澱,他有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學識,有了未出茅廬就預測“天下三分”的雄才大略,一出“茅廬”就一鳴驚人!諸葛亮博學多識、運籌帷幄、神機妙算,成為中國歷史上智慧的代名詞!

靜下來,不讓慾望衝昏了頭腦,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才能在筆下描繪出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寫下《桃花源記》的傳世佳作;南朝陶弘景退出世事紛擾,隱居茅山,潛心修道,雖為“山中宰相”,但心靜,這才能寫出寫出“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佳句。

靜下來,調控自己。享受一段靜的時光,那段充實的時光會成為成長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營造靜的心境,用心勾畫你的人生藍圖,執著向前,向著理想進發,你會給自己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