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網紅啟示錄2019-04-21 19:48:36

從達摩祖師的傳法精神辨識流浪大師的真偽

禪門有一段公案:達摩見梁武帝,話不投機,去少室山面壁九年,一直等到神光二祖出現,法脈才得以傳承。達摩祖師見梁武帝,當時的情景是這樣的:

爾時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日:“廓然無聖。”帝日:“對聯者誰?”師日:“不識。”又問:“朕自登九五已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師日:“無功德。”帝日:“何以無功德?”師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武帝問:“如何是真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但由於達摩祖師與梁武帝各自對佛法認識的境界不同,話不投機,不歡而散,沒辦法,達摩祖師只好等,到少林寺背後的少室山面壁入定,一等就是九年,才遇到傳法物件:神光二祖,然後又直指單傳,直到唐代六祖慧能大師出現,禪宗才開始興盛,可見祖師傳法的艱辛、對傳承者要求之嚴格和禪宗的高深,曲高和寡,須上等根器才能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筆者猜想,假如達摩祖師當初與梁武帝非常投機,梁武帝的悟性也達到了達摩祖師的要求,禪宗的歷史必將改寫,以帝王的推行能力,禪宗在梁武帝時期就會大放異彩,可惜話不投機半句多,這樣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又過了幾百年直到慧能大師出現,禪宗才得以一步步發揚光大。

這段公案給筆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達摩祖師寧缺毋濫的傳法精神,哪怕是梁武帝貴為皇帝,也絲毫不降低標準,絲毫沒有攀附之意,絲毫不阿諛奉承,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去偽存真,這種傳法精神流傳後世,影響深遠,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人才。

聯絡到當下的熱門人物沈巍,筆者特意製作了《圍觀流浪漢沈巍》微頭條,同樣抱著實事求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嚴謹態度,客觀觀察和評價沈巍的言談舉止,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幫助大家辨識流浪大師的真偽,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流浪26年的沈巍的出現令人驚豔,沈巍現象值得研究,他的身上有許多大師的影子,他的吃苦精神、謙遜精神、節約精神、樂觀精神、淡泊精神、執著精神,以及充滿智慧又接地氣的話語,都蘊含著稀缺的大師精神,滿滿的正能量,為底層老百姓樹立了典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或許他就是一位乘願而來的隱世高人,其言行的確具有大師風範,至於叫不叫大師名諱其實根本不重要,就一名相而已。

沈巍是否真大師,需要時間來驗證。達摩祖師是禪宗的開山祖師,臨終留有一偈,預言後世禪宗的發展脈絡: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為禪宗初祖,這“一花”,指的是禪宗,佛陀靈山會上拈花一笑,傳法於摩訶迦葉,也就是禪宗的西方初祖。 這“一花”被達摩帶到中國,傳於二祖慧可,就落定了禪宗在中國的地位。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最開始的說法是,達摩東渡,傳法於二祖至到六祖,這一花代表的是初祖達摩,五葉代表的是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這五位祖師。

但對於這個說法,有很多人並不認可。大家更加認可另外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就是一花代表的是禪宗,那麼五葉呢?這五葉比喻的就是禪宗在中國紮根之後,至六祖 慧能及其門下 ,形成的南禪五家,就是禪宗現如今的五個宗派,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一、溈山靈佑和仰山慧寂開創了“溈仰宗”; 二、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了“臨濟宗”; 三、雲門文偃開創了“雲門宗”; 四、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開創了“曹洞宗”; 五、清涼文益開創了“法眼宗”。

以上,就是“一花開五葉”的意思。“南禪五家”都自稱是惠能的傳人,祖師禪之正宗。以後的禪學發展,大抵是不出這五家範圍。

時間已經證明達摩祖師預言的準確性,至於沈巍先生未來的發展,還需要認真觀察,是不是真正的大師同樣需要時間來檢驗,網路爆紅只是給了他一個展示的機會,如果是真大師,一定會得到公認的,如果是偽大師,早晚也會露餡,大家拭目以待。

//

附頭條網友“修善無上“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瞭解達摩祖師見梁武帝的具體情形: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對話,境界之高,常人不知所云!

達摩祖師和梁武帝,兩人的身份都非同一般,一位是禪宗初祖,佛門得道高僧;一位是人間天子,位高權重,至高無上的皇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其在位時,在全國各地,興建寺廟,供佛供僧,大肆宣傳佛教思想,當時,全國上下可謂是佛教盛行,人們對於佛教,佛法,僧人都十分的尊敬,地位很高。

而達摩祖師則是一位得道高僧,其流傳至今的很多故事都為人們所稱道,最著名的就是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可以說驚動一時,他本是印度得道高僧,想到中國弘法度生,初見梁武帝時,兩人有一段精彩的對話,也因此而產生了“面壁九年”的因緣,我們可以從頭來回顧一下。

達摩祖師從印度出發,來到中國的廣州,梁武帝派專人護送趕到京城,聽說這樣一位悟道的高僧遠道而來,梁武帝見了自然十分高興,心情也特別激動,剛一見面,梁武帝就有點自誇的說道:“大師,我在國內建造了很多的寺廟,印送抄寫了很多佛經,同時在全國範圍內供養了眾多僧尼,請問大師,我所做的功德如何呢?”

原本以為此問一出,定會得到高僧的一番讚揚,可是結果卻出人意料,達摩祖師只回答了4個字:“無有功德。”梁武帝聽後便有些不悅,直言道:“明明功德巍巍,大師為何說沒有功德呢?”達摩祖師解釋說道:“陛下所做的這些功德,雖然看似巨大,卻都是有漏的,因此所獲得的福報也是有漏的,不是究竟的,這只是人天小果而已,沒有實體的功德,只是一種空相而已。”

梁武帝有些不解,追問說:“那什麼樣的功德才是究竟的呢?”達摩祖師開示說:“不可著功德之相,自淨其意,自空其體,不著貪相,不以世求。”其實達摩祖師的意思就是想讓梁武帝不執著於自己所做的功德,所以才說沒有功德,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執著於自己所做的功德,就會產生貪著,生髮出貢高我慢之心,當時的梁武帝不明白大師的用意,再想著自己是堂堂的大國之君,不能失了“體面”,於是繼續追問:“天上地下,何謂至聖?”

達摩祖師當然明瞭梁武帝的心境,但卻沒有恭維之意,仍然實話實說:“天上地下,無聖無凡。”言外之意,也就是說皇上與普通的凡人沒有什麼分別,因為大師乃是得道高僧,自然對於一切人和事物都平等看待,無任何分別之心。沒想到這一句話卻激怒了梁武帝,他生氣的反問道:“你知道我是誰嗎?”達摩祖師見話不投機,自然不必多說,只是淡淡一笑,搖了搖頭說道:“不知道。”

就這樣,這第一次會面便這樣“不愉快”的結束了,達摩祖師見弘法度生的因緣尚未成熟,於是來到少林寺面壁九年,此後梁武帝才知道達摩祖師乃是真正的得道之人,悔恨當初自己不該“我執”太重,從而失去了達摩印心的因緣,也失去了讓中國佛教蛻化的契機,想要再度迎請時,卻再也追不回來了。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流浪大師”沈巍究竟是不是真大師?您判斷的依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