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

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史論縱橫2020-11-14 12:08:01

清朝武器發展落後於西方,以致於後來被西方吊打,其實這也不是乾隆一個人的責任,放眼整個清朝,幾乎所有的統治者都不注重火槍的發展,以致於武器發展程序緩慢。

火槍發展的最早形態就是火銃,在蒙古西征的時候,連同火藥一起傳到了歐洲。

到明朝時期成型的火銃,主要是用引線點火,觸發發射裝置,將彈藥打出,這種槍被稱為火繩槍。

歐洲人的腦回路比較清奇,在16世紀中葉的時候,研發出了燧發槍,這種槍的發射原理不再是靠引線,而是利用燧石加彈簧來觸發發射裝置,也就是燧發槍,其實就跟老式的打火機,透過摩擦打火的道理差不多。

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

雖然提高了造價,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火繩槍的缺點是需要點火才能發射,一旦遇到惡劣的天氣,就無法發射,射擊效率也很低。

相比之下,燧發槍的優勢就很明顯了,在相對潮溼一點的環境中也能夠發射,而且射擊效率也高。

應該說,從火繩槍到燧發槍,是槍械發展的一大進步。但是整個清朝時期,清朝統治者都沒有意識到燧發槍的優勢。

很多人都認為當時的清朝是因為閉關鎖國的政策,盲目地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思進取,才使得科技嚴重落後於西方,其實,有好幾次戰爭中,清軍都遭遇過西方的燧發槍。

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

比如在清俄的雅克薩之戰中,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的時候,清軍與俄軍都用的是火繩槍,康熙派遣1300人的清軍用了不到三天就把450人的俄軍打得落花流水,擊敗二百多人,俘虜二百多人。

等到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的時候,沙俄士兵捲土重來,這次來了八百多人,清一色換裝燧發槍,再打的時候,清軍是無論如何也拿不下來了。

最後不得不採取長期圍困的方法,切斷沙俄士兵的補給,最終使得沙俄不得不與清朝展開談判。

應當說,當時的清朝統治者還是挺忌憚沙俄的,在簽訂《璦琿條約》的時候,還是做出了很大的讓步。

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

這可能是清朝第一次見識到西方的燧發槍,儘管吃了虧卻並沒有當回事,後來在平定準噶爾戰爭,尤其是乾隆的多次對外戰爭中,其實是飽受槍械落伍的虧。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清緬戰爭,乾隆晚年的時候,把自己當皇帝時候發動的十次平定邊疆戰事合稱為“十全武功”,清緬戰爭也在其中,然而就乾隆這樣驕傲的人,最後評價清緬戰爭時也不得不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徵緬這樁不算成功。”

這場戰爭對清朝來說有多恥辱呢?

清朝以極大的國力,對戰一個小小的緬甸,應該是吊打的事,但是七年出征四次,勞民傷財、損兵折將不說,最後也沒有達成戰略意圖,只得與緬甸談和。

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

前兩次出兵都是以雲貴總督為主體的區域性戰爭,等到第三次出兵的時候,那是派遣了重臣擔任雲貴總督,以兩萬五千精銳進攻緬甸,結果是差點全軍覆沒,主帥戰死沙場。

等到第四次的時候,乾隆直接派遣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傅恆,並且將自己的甲冑賜給傅恆,結果也沒能成功。

其實,緬甸軍隊的實力也並不是很強悍,而當時的清軍雖然不及入關之初,但也處於鼎盛之時,真要是常規戰場也不至於打不過緬甸。

問題的關鍵就是,當時清軍並不擅長熱帶雨林作戰,清軍以北方人為主,主要是發揮騎兵優勢,不但人適應不了熱帶雨林氣候,騎兵也施展不開。

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

在戰法上,緬軍主要採取誘敵深入,然後再進行堅壁清野,頗有點遊擊作戰的風格,就在熱帶雨林中跟清軍繞圈圈,也不跟你決戰,非戰鬥減員特別厲害。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清軍的槍不如緬軍的先進,當時清軍用的還是康熙和雍正年間的火繩槍,乾隆年間造的火器,不斷沒有進步,反而在工藝上有所縮水,給人的感覺是一茬不如一茬。

相比之下,緬軍則大量採取了燧發槍。

熱帶雨林戰場不比正常戰場,由於潮溼的氣候,嚴重影響了火繩槍的發射效率,清軍因此吃了很大的虧。

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

清緬戰爭結束後,就有將領提出要研發燧發槍,但是乾隆並未給予重視。

之所以清軍屢屢不能得手,主要原因不是清軍不敵緬軍,而是緬甸境內熱帶雨林環境特殊,清軍主力大多北方人,無法適應這種氣候,緬甸採取的是堅壁清野,以遊擊作戰的風格,採取誘敵深入,騷擾作戰,切斷補給的方式。

使得清軍在熱帶雨林的氣候中,大規模爆發瘟疫,造成大規模非戰鬥減員,損兵折將。

主要原因就是,火繩槍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不用再投入巨大的研發精力,相比之下,燧發槍雖然在明末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生產,卻另要開闢生產線。

乾隆為什麼不引進燧發槍,而是一直用火繩槍?

很多同學都認為清朝槍械落後,完全是因為不注重火器的結果,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整個清朝時期的官兵持槍比例一直再提升,但是卻都是老式槍械。

主要原因是,清朝統治者並不認為槍械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性火器,只有火炮才是致勝的最終利器。

清軍正是依靠紅衣大炮入關,在入關之後製造了大量的火炮。

在槍械的發展理念上,也是採取重型化的方向,比如清朝最為奇葩的槍械“抬槍”,說是槍,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小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