猇亭之戰中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

猇亭之戰中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青史煮成灰2019-01-01 14:22:05

回顧猇亭之戰,諸葛亮的態度很是微妙。史書中沒有記錄他對劉備此次出征的直接勸誡,但是,卻留下了另外一段記錄:

諸葛亮與尚書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及漢主伐吳而敗,時正已卒,亮嘆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傾危矣。”————諸葛亮和法正,兩人性格愛好不同,但在公事上卻相得益彰,諸葛亮經常稱讚法正的智術超群。夷陵之戰失敗時,法正已經去世。為此,諸葛亮曾經感慨:要是法正還活著,應該能夠勸止主上東征;就算是勸不住,最後也不會敗得如此之慘!

這裡引申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諸葛亮自己勸了沒有?

第二,劉備難道更加信任法正嗎?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諸葛亮自己勸過劉備嗎?

應該是沒有當眾勸。

為什麼?因為不能勸。

作為集團二把手,諸葛亮如果當眾反對劉備的決定,那麼必然會造成內部的重大分裂,對於蜀漢這個立國不久的國家來說,這將是巨大的災難。

因此,諸葛亮即便再有想法,也只能憋著。如果說百官的職能之一是對皇帝進行勸誡。那麼,諸葛亮以當時丞相的身份,對劉備的決定就只有配合,只能配合。

由此可以推想,劉備在決定伐吳之前,必然已經私下徵求過諸葛亮的看法。而諸葛亮應該也表達過反對意見,但是被劉備說服了——或者說,諸葛亮最後表示了同意。

這才是高階領導之間解決分歧的方法。主要領導若是想推行一項決定,那麼一定要在決策層內部先尋求支援,醞釀成熟以後,才能公開。

而蜀漢此時的內部決策層都有些什麼人呢?

算來算去,其實就三個:劉備自己,丞相諸葛亮,車騎將軍張飛。

張飛的立場自不消說。因此在這個三人圈子裡,諸葛亮屬於少數派,只佔一票。這種情況,他又憑什麼說服劉備呢?

所以諸葛亮才會感念法正。如果法正還活著,那麼他也會是這個高層圈子裡的成員,這樣諸葛亮最起碼還能尋找到一個支援自己立場的盟友,不至於勸誡無力。

而且,即便到時候不能說服法正支援自己。以劉備以往對於法正的信任,法正是一定會隨軍出征的。有了他在,大軍不至於大敗到如此地步。

因此,並不是說劉備更信任法正,而是諸葛亮在此時,迫切需要一個高層和他站在一起,支援他的立場。因此,他才發出了那番感慨:“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