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誓與願為12020-03-07 04:31:22

任何謀士謀算不見得有曹高明,更因他求才若渴,果斷武趕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豹眼看歷史2020-04-21 22:35:15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說曹操,曹操到。這說明曹操跑得快,而且是個閒不住的人。每有大戰都喜歡親自下手,不太願意麻煩別人。這是其優點,也是其缺點,但更多的是出於無奈。

第一,手下大將不給力,不得不親自出徵。

也並不是每戰必親自出徵,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派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征討李傕,夷滅其三族。李傕也是個狠角色,曹操並沒有親征。

類似的情況也很多,顧不過來的時候就會分兵征戰。

就在同一年,徐州呂布再次反叛朝廷,與已經稱帝的袁術勾結,派遣高順、張遼攻打沛城,擊敗了劉備。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也被高順打敗。

夏侯惇去了不辦事,木得辦法,曹操只能親征。曹操一出馬,就把呂布給活捉啦,不去能行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攻漢中,駐守大將夏侯淵傻乎乎地帶領四百軍士離開大營,跑到十五里外的鹿角陣地去修補被劉備攻破的陣地,被黃忠趁機斬殺。

夏侯淵作戰非常勇猛,但不太會用兵。曹操多次提醒他,但也沒把他教會。曹操木得辦法,只好親自前往漢中前線坐鎮指揮。

第二,曹操對手下將領也不是很放心。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東郡太守任上提拔陳宮出仕,並十分信任,委以重任。

就在曹操征討徐州牧陶謙時,陳宮聯合陳留太守張邈等人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致使曹操傾家蕩產。不是程昱勸阻,曹操就投靠了袁紹。

像賈詡、張繡這些夥計,咋能讓曹操放心呢?曹操走到哪就帶到哪,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曹操帶著這些將領和謀士出場,自然是戰鬥力爆棚。但曹操既不放心把他們留在家裡,也不放心他們結夥外出哦。

程昱、郭嘉反覆提醒曹操,不要放走了劉備。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北上投奔袁紹。曹操一時疏忽,就派遣劉備、朱靈去截殺,結果劉備帶著部隊就跑到徐州,斬殺了徐州刺史車胄,佔據徐州,反叛曹操。曹操的腸子都悔青啦。

同時,車騎將軍、獻帝的老丈人董承等人,假借衣帶詔搞曹操。誰保證荀彧就不會逮住機會辦他嗎?還有孔融等一幫夥計在,都是不安定分子,曹操不得不防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進攻襄樊,曹仁支撐不住,曹操就派遣大將於禁帶領三萬大軍救援。結果被關羽水淹,于禁投降。這讓曹操非常絕望,他說“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于禁會投降”。

曹操的嫡系部隊是曹氏、夏侯氏子弟,但畢竟能力有限。張遼、徐晃、于禁、張郃等五子良將,都是從敵營中投奔而來。在漢末三國時期,跳槽是家常便飯。能投靠曹操,也就可能再投靠別人。讓他們帶領大軍外出征戰,的確風險很大。

官渡之戰最後階段,曹操處於被動,其手下將領有許多人跟袁紹眉來眼去。在曹操戰勝袁紹以後,就發現了許多將領、謀士給袁紹的信。曹操大度,全部燒燬啦。

這些情況,讓曹操不得不謹慎,曹操多疑也就情有可原。江湖險惡,不多個心眼哪行哦?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第三,這也說明曹操的駕馭能力高度還不夠。

曹操自己本事很大,手下大將不是能力不夠,就是不太放心,這決定了每逢大戰,曹操必定親征。

但從另一個角度,也看出曹操境界不夠,駕馭能力有限。曹操沒有一統天下,與之不無關係。

從劉邦與韓信的關係,就看出曹操帶領團隊的套路,與劉邦相比,還是差了一截。

韓信是很可能反叛的,但畢竟沒有反叛。這就足以說明劉邦很有一套,證明了他爆棚的掌控力。

如果曹操能夠像劉邦那樣使用五子良將,其結局就很難說。有可能會被他們害死,但也可能一統天下。

而曹操選擇的是親征,這自然減少了風險,但也沒有能夠走得更遠。

第四,還有一個情況,豹眼在別的問答中說過,那就是曹操在戰事失利時,跑起來方便。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只要掌控了軍隊,即便戰事失敗,走到哪裡一樣繼續割據,成為一方諸侯勢力。如果將領帶著軍隊跑掉,那就啥也不是啦。

因此,在豹眼看來,曹操每次大戰親征,無非就是將領能力有限,對將領忠誠度沒有把握。同時也是曹操管理團隊的策略不同,親征是一種選擇,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這與曹操駕馭團隊的能力不夠及自信心不足有關。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Mer862020-06-18 16:41:24

這個問題要分階段看。

公元190~200年期間,曹操草創基業,從一個依附於袁紹的光桿司令,發展成為北方第二大軍閥。麾下部卒也從四五千人,如滾雪球一般的擴編到了七八萬人。

不過儘管如此,此時的曹操仍然沒有穩坐釣魚臺,當甩手掌櫃的資本。

因為一方面,曹操是軍閥,他麾下的部將也都是軍閥。比如樂進、李典、張遼、徐晃等人投奔曹操時,都是帶兵來投,麾下都有自己的私兵。曹操要是不親力親為,死死的把兵權捏在自己手上。到時候這幫人背叛他了怎麼辦?張邈、陳宮叛亂可都是前車之鑑。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另一方面,曹操比較信任自己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曹操還是很希望他們能獨當一面的。但此時的諸夏侯曹氏,還沒有成長起來。曹操的這些親戚出外帶兵,一般也就帶幾千人,相當於只是曹大帥手下的師長、旅長。曹操讓他們去烏龍山剿個匪,他們還是可以勝任的。但要讓他們獨當一面,去滅了呂布、劉備,他們顯然就不能勝任了。

比如說夏侯惇,曹操最信任他,結果他出徵兩次,兩次全輸,先是被呂布教做人,後又被劉備虐。他是真不適合負責獨當一面的工作。站在曹操的角度來說,他希望夏侯惇能替自己分擔壓力,但也不希望他出事。

因此縱觀曹操戎馬生涯的前十年,夏侯氏和曹氏都是被曹操當作保安團長在用,沒有讓他們獨當一面。

還有一點。經過早期的諸侯兼併,當時北方剩下來的諸侯,如呂布、劉備、張秀等,都不是吃乾飯的。劉備、張繡等人就都曾經說過,雖然我不是曹操的對手,但曹操手下的諸將,自己還是不放在眼裡的話。

所以在這種有能力的人,曹操不信任。信任的人,又能力不足,並且曹操又輸不起的大背景下,他只能是親力親為,自己親征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接下來是第二個10年,即公元200~210年。

在這個階段,曹操實力更盛,一躍為天下最大的軍閥,北方霸主。除了他本人用兵越趨出神入化之外,手下優秀的將軍,如外姓于禁、張遼、張郃、徐晃、樂進,以及如親戚曹仁、夏侯淵等人的能力也有進步。按道理來說,曹操是可以把兵權下放的了。

但此時的曹操仍不願意下放兵權,依然牢牢把兵權捏在手裡。

之所以會如此,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經過混戰後,當時存活下來的軍閥都是實力派。以曹操的實力而言,他不可能對兩個軍閥同時開戰。比如他掃清袁氏在河北的殘餘勢力時,就沒有餘力對劉表開戰。他要想對付劉表,就只能從河北抽兵。而這樣一來,他就只能親征了。

第二個原因是曹操當時任人唯親的心態比此前更甚,對外姓人比較防備。比如曹操第一次頒佈《求才令》時就反覆強調,自己對人才沒有道德要求,希望人才都能出仕。可是他卻沒說自己對人才的出身沒有要求。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求才令》

通篇不提,這也就表明,曹操對人才的出身還是有一定要求的。像張遼、于禁這種有帥才潛質,但出身不高(都是草根出身),並且還不姓曹,也不姓夏侯的外姓人,自然就只能被曹操降一等,當作將才使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戰後,曹操曾提拔曹仁為南部軍區司令,全權負責荊州事宜。他則回朝專心對付企圖煽風點火的人。可結果曹仁卻被孫劉聯軍虐的很慘,丟了江陵。而這也導致曹操第一次試圖把軍隊交給宗族獨當一面的計劃,不得不擱淺。

此後的幾次大戰,比如伐孫權,伐馬超,伐漢中張魯,仍然是曹操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最後是第三個10年。這一階段的前期,沒有變化。大仗仍然由曹操親征,小仗則交給部將負責。到了後期,由於地盤大了,軍隊人數也翻到了幾十萬,曹操開始面臨了兩線甚至是三線作戰的局面。

所以攻滅張魯後,曹操正式開始放權。當時他把地盤和軍隊分成了四部分。

其中南面的淮南戰場,交由夏侯惇負責,配屬張遼、樂進、李典等人輔助,防備孫權。

南面的襄陽戰場交由曹仁負責,防備關羽。

南面的漢中戰場交由夏侯淵負責,另配以徐晃、張郃、曹洪、曹真、曹休、郭淮等一票大將輔助,防備劉備;

至於大後方,則由曹操親自坐鎮,留曹彰和于禁在他身邊,作為機動部隊使用。

所以說,這一個階段時,曹操實際上已經分權了。他不再凡是都親力親為,而是把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了朝廷內政方面,為他篡漢稱帝做最後準備。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只不過,還是老問題。曹操不信任外人,但宗室又總是出岔子。劉備攻打漢中時,曹操起先對夏侯淵很放心。他當時在長安整整逗留了半年時間,沒有率大軍入漢中助戰,就是因為他信任夏侯淵。

可結果,夏侯淵卻陰溝裡翻了船,在陣前被黃忠斬殺。這導致曹操猝不及防,不得不臨時趕鴨子上架,完成了人生最後一次親征。

後來,曹操兵敗漢中,灰溜溜撤回長安。可屁股還沒有坐熱,襄陽方向又傳來訊息,曹仁也被關羽打爆。曹操不得以下,只能讓于禁率精銳先去,他在長安監視劉備。

然而,于禁這一去也被關羽打爆,三萬精兵被團滅。曹操當時極為被動,甚至為此還動了遷都的念頭。

幸虧在此時,孫權的使者來了,表達了合作意願。曹操遂就坡下驢,與孫權修好。這才有了後來的呂蒙襲取荊州。

夏侯淵被斬殺,曹仁、于禁被打爆,又一次證明了,曹操的部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特點。戰鬥級的作戰,他們能勝任。但面對更高級別的對手,負責戰役級作戰時,他們的能力就顯得不太夠了,必須要由曹操親自來救火。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總的來說。曹操手下的確有很多名將,但他面臨的對手爺很強。即使曹操親征,很多時候也都是命懸一線,沒有十足的把握。交給部將負責,曹操不放心。這是曹操經常親征的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曹操性格多疑。其實親征,劉備孫權都有過,有的礙於形勢,有的受限客觀環境,有的是非自己莫屬,什麼原因都會有。但曹操與他們不同。曹操的親征明顯帶有政治意味。他要給諸夏侯曹,保就業,保地位。而五子良將在他眼裡,自始至終只是中層打工仔的設定。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不沉的經遠2020-04-21 20:38:21

曹操總是親征一是因為他自己能力強,二是不放心軍權旁落。

在曹操剛起家的時候,手下本身兵力就不是很多,因此都是親自帶兵打仗。比如像征討青州的黃巾軍、為父報仇攻打徐州、呂布的袞州爭奪戰等,都是曹操自己領兵征戰。此時曹操手下的夏侯惇等人主要是承擔留守後方的責任。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不過隨著曹操勢力的擴張,他需要兼顧的方向增加,此時就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了,有時候就會派手下武將帶兵出征。

以和劉備的戰事為例,衣帶詔事件後,劉備佔據徐州,和袁紹聯合反曹。曹操先命劉岱、王忠東征徐州。在劉岱、王忠被劉備擊敗以後,曹操才留下於禁牽制袁紹,自己帶兵親征徐州。

還有劉備依附袁紹期間,兩次在汝南率兵攻打許昌。劉備第一次進攻許昌被曹仁擊退,第二次則殺死了蔡陽。曹操隨即親自帶兵南下,劉備主動退走。

此後在曹操征討河北時,依附劉表的劉備再次北上襲擾曹操後方。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等在博望坡和劉備對峙,結果被劉備擊敗。

在漢中之戰時,曹操也是先命夏侯淵、曹洪等人和劉備交戰。直到夏侯淵死後,曹操才親自帶兵前往漢中和劉備交戰。

而在關羽北伐襄樊期間,曹操也是先命于禁、徐晃前去救援襄樊。自己率軍在後接應,並沒有親征。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曹操並不是每一戰都是親自帶兵去打。有時候會在次要方向派曹仁、夏侯惇、于禁等人前去應付,直到他們對付不了才會親自率軍前往。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曹操在軍事能力上確實比較強,像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人和他相比有一定差距,一旦遇到勁敵還是自己親自帶兵去比較放心。

二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這軍權自然非常重要。曹操在亂世中起家,軍權也是牢牢抓在自己手裡。曹操派出去單獨領軍的通常都是曹家、夏侯家這兩個自己的親族武將。外姓大將能獨擋一面的機會極少,也只有于禁、徐晃、張遼等少數心腹有一定機會。

而且曹魏的幾個精銳部隊曹操一向都是自己抓在手裡。比如曹操手下最精銳的騎兵虎豹騎,原本是曹仁弟弟曹純統帥,曹純死後曹操就親自統帥。這種情況下自然其他人只能負責次要方向,主要敵人還是得等曹操自己來對付。

因此曹操親征次數多也就不奇怪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隱者司馬2020-04-21 15:13:30

曹操親征能鼓舞軍隊計程車氣和鬥志,戰場上的形式是瞬息萬變,曹操在軍中可以隨時根據情況的變化做出判斷。當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兩面性,曹操在三次大的戰役中,幾乎丟了性命。

一,曹操赤壁兵敗,關羽義放曹操

曹操赤壁兵敗後,逃到華容道是隻剩下三百多丟盔卸甲的騎兵。曹操興兵攻打劉備和東吳時,號稱雄兵百萬。現在只剩下狼狽不堪的三百多官兵,曹操是羞愧不已。曹操走著走著突然大笑起來,部下眾將都莫名其妙,都問:*丞相因何大笑?*曹操笑著說:*世人都傳說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我看來也是無能之輩。如果在華容道通往荊州的小路上埋伏好軍隊,我們都得束手被綁。*

曹操的話還沒有說完,一聲炮響,五百多刀斧手衝了出來。為首的大將是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騎著赤兔馬,截斷去路。曹操的官兵見了,是嚇得魂飛魄散,面面相覷。曹操說:*到了這個地步,只能決一死戰了!*眾將說:*人不怕,可是馬累的已經不行了,怎麼能打仗呢?*這時程昱說:*關雲長重情義,恩怨分明;丞相以前有恩於他,今親自求情,可脫身。*

曹操沒有辦法,只得提馬向前欠身說:*將軍別來無恙!*關羽也欠身說:*我奉軍師之令,等候丞相多時。*曹操說:*我今兵敗,無路可走,希望將軍念以前的交情為重。*關羽說:*以前關羽承蒙丞相厚恩,我已斬顏良,誅文丑,解了丞相的白馬之圍,已經報答丞相了。今天的事,我不敢以私廢公?*曹操說:*過五關斬六將,還記得,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關雲長是個義重如山的人,想起當年過五關斬六將之事,怎麼能不動心呢?看見曹軍都是人心惶惶,都要哭了,心馬上就軟了下來。於是把馬頭勒回,對士兵們說:*都讓出一條路來。*曹操一看馬上就和眾將衝了過去。雲長回頭大喝一聲,曹軍都下了馬,哭拜於地,關羽又不忍。這時張遼騎馬走了過來,關羽見了又想起舊情,長嘆一聲,把曹軍都放了過去。

古語有:君子留路後來走。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二,馬超興兵雪恨,曹操割須棄袍

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潼關,馬超是白袍銀鎧,手持長槍,立馬陣前,身後是龐德和馬岱。馬超看見曹操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挺槍就殺了過來,曹操身後于禁迎了出來戰馬超。兩個人戰了八九個回合,于禁敗走。張郃出戰馬超,兩個人打了二十多回合,張郃也不敵馬超敗走。曹將李通迎戰馬超,幾個回合被馬超一槍刺死於馬下。馬超把大槍一揮,西涼鐵騎衝了過來,曹操的軍事大敗。西涼鐵騎來勢兇猛,曹操的將領們低擋不住。馬超、龐德、馬岱率領騎兵殺入中軍來捉曹操。曹操在亂軍中,只聽西涼鐵騎喊:*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馬上就把紅袍解下扔了,又聽:*長髯者是曹操!*曹操嚇得拔出佩刀把長鬍須給割了。軍中有士兵們告訴老馬超,馬超大喊:*短髯者是曹操!*曹操嚇得是扯旗角包住勃子逃跑了。

曹操正跑著,回頭一看馬超追來,身邊的將校看見馬超,都逃跑了,只剩下曹操。馬超大喊:*曹賊休走!*曹操嚇得把馬鞭都掉到地上。馬超馬頭已經追到曹操的馬尾了,馬超用槍扎來,曹操騎馬是繞著大樹跑,馬超一槍紮在樹上。等馬超把槍拔出來,曹操跑遠了。這個曹洪、夏侯淵帶領一百多士兵們趕到,馬超自己怕中埋伏,於是撥馬回去了。

三,曹操宛城撩妹,引殺身之禍

曹操的率領大軍攻打宛城,宛城守將張繡率領大軍投降了曹操的。曹操是兵不血刃就拿下宛城,於是就殺豬宰羊犒賞三軍。還邀請張繡等守城的將領攜帶家眷參加。曹操高興喝大了,在酒席中看中一個風姿綽約的少婦,就接著酒勁把她掠走了。這個女人是年齡不大輩分大,是張繡的嬸孃。

張繡感覺受到了侮辱,於是和謀士賈詡商量好,夜裡突然偷襲曹操的營寨。曹操的大軍白天都喝多了,被打得是懵頭轉向,潰不成軍。曹操是嚇跑了出來,連戰馬都找不著了。這時張繡帶領軍隊殺進曹操的中軍,大將典韋在身上中了十幾處箭傷時,還拼命殺敵。這時,曹操的大兒子曹昂牽馬跑了過來,把曹操扶上馬。然後是拼命掩護曹操逃跑。

此戰,曹操的大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都戰死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大河橋下流2020-03-08 16:13:32

曹操一生征戰無數,每有戰事必親自出馬,能不麻煩別人就不麻煩別人。這倒不是因為曹操有多勤快,而是他不得不這麼做。

軍隊的控制權對一方諸侯來說,那就是生命。如果交由他人來指揮,時間久了必然導致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下降,就有被架空的危險。軍隊一旦被心懷叵測的人掌控,自己就將有性命之憂。

士氣是勝利的保證,一支沒有士氣的軍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鼓舞士氣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將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但一馬當先也會帶來極大危險。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八月,曹操與呂布在濮陽展開激戰,曹操作戰不利,幾次被呂布擊敗。但呂布也無法將曹操驅走。

呂布唆使濮陽城中大戶田氏向曹操詐降,詐稱獻城。曹操又一馬當先想要進城,手下一個將領攔住了他說道:“主公且在城外等候,容我等先進城看看”。曹操聞聽厲聲喝叱:″我不自往,誰肯向前!“說完當先入城。

結果被呂布包圍,困在城中。軍隊被呂布衝擊得七零八落,失魂落魄的曹操隻身一人尋路逃命,迎面正撞上呂布,還好呂布不認得曹操,只是向他打聽:”曹操何在?“曹操魂都嚇飛了,忙胡亂指了一下說:“那個騎黃馬的就是。”這才得以脫身。隨後被趕來的典韋救走。安全回營的曹操又使計詐死。誘呂布上當,呂布夜襲曹營被包圍,損失慘重。曹操又扳回一局。

曹操在征討劉備時,還曾被魏延一箭射中嘴巴。幸好離得遠,這一箭已是強駑之末,曹操只是被射掉了幾顆牙。雖然吃飯不方便,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高風險也給曹操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士氣高昂的曹魏軍隊四處攻城掠地,打下了比蜀國和吳國合起來都多的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為曹丕篡奪漢室江山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春哥談2021-03-17 12:16:24

我覺得曹操親征,主要有三方面的考慮。首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後盾和底氣,就是曹操的兵權。亂世當中,武力的作用關乎生死存亡。雖然曹操的軍隊是曹操自己組建起來的,在軍隊裡,曹操有絕對的權力。但是,曹操把漢獻帝擁護起來,名義上是匡扶漢室,實則挾持皇帝,假借皇權發號施令,漢天子在當時是天下公認正統的中央政權,曹操擁立漢獻帝,在政治上相對於其他亂世軍閥佔據了制高點,可以讓自己打著中央的旗號對各路地方軍閥號令討伐,但同時也給自己頭上戴了一頂緊箍咒,因為皇帝畢竟是皇帝,曹操權力再大,畢竟是大漢的臣子,誰都可以拿君臣關係來指責和壓制曹操,隨時都可以給曹操扣上謀朝篡位的帽子。每次出征大部分軍隊都要上戰場,曹操必須親自出徵,牢牢地抓住主力部隊軍權,才能擁兵自重,控制漢獻帝,以免派出去的軍隊打著漢獻帝的旗號殺自己的回馬槍,同時手握重兵震懾大後方,防止漢獻帝組織文臣發動政變翻盤,把自己堵在門外面,無家可歸,畢竟漢獻帝在政治上,依然是最高領導,號召力還是有的,部分文臣依然擁戴漢獻帝。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第二,曹操的最終目是自己建國稱王當老闆,漢獻帝就是一個暫時利用的政治工具而已,所以曹操必須樹立自己的絕對威望,必須達到功高震主的程度,才能在軍事和政治上取得大家的認可,那麼曹操在每一次出征,就必須親力親為,必須親自立下功勞,絕不會把立功的機會讓給其他人,讓其他人獲得威信,分自己的威信,他必須保持自己在漢獻帝哪裡一家獨大。否則就是給自己樹敵,給漢獻帝培養一股可以牽制自己的軍事政治勢力,這跟曹操最終稱王圖霸的野心是相違背的。所以曹操每次親征,就是要抓住每一次立功的機會,不斷的蓄養自己日後自立為王的政治資本。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第三,有人認為曹操有軍師,有相才,就是沒有帥才,所以必須親自出徵。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曹操的部下能人輩出,在孫劉曹力裡面,曹操的人才是最多的,能培養出很多的帥才,像司馬懿、張遼、郭淮、曹真、于禁等人,哪一個稍加培養歷練,就是帥才,尤其是司馬懿,天生的將相全才。但是曹操為什麼不培養呢?原因還是曹操不想培養,也不敢培養。因為曹操跟這些人畢竟在名義上,都是漢臣,是上下級的同事關係,他們上面還有一個名義上的老闆漢獻帝。一旦他們威信提高,就可以跟曹操分庭抗禮,只需要漢獻帝的授權認可就行了,想必漢獻帝也巴不得出現那樣的事情。那樣以來,原來的上下級隸屬關係就成了同僚競爭關係,曹操肯定不會培養出很多的帥才,這就註定了曹操一定會打壓排擠其他能成為帥才的人,其中被他打壓最嚴重的人就是司馬懿跟荀彧,所以在曹操沒有正式稱王,把上下級關係變成老闆與員工的君臣關係之前,曹操絕不會給其他人成為帥才的機會。即便他稱帝了,以曹操的性格,也不會在自己政權未完全鞏固時冒然培養帥才,埋下叛亂復辟的禍根,除非這個人是自己的兒子。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歷史步行街2020-03-08 12:20:58

先說觀點:

在我們的印象中,曹操一生中親征的次數很多,從早期的戰黃巾、鬥呂布、打徐州,到後來大規模的官渡、赤壁、渭南之戰等。

如果說在事業早期,曹操作為一把手,事事親力親為自己動手還情有可原,那麼到了中後期,曹操早已位高權重,為什麼還要親率大軍呢?

01 百將易得,一帥難求

帶領數千人,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和統率十萬大軍,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這是兩個級別的概念。縱觀整個三國時期,能夠獨當一面的統帥級人物屈指可數。蜀漢的劉備、關羽、諸葛亮,東吳的周瑜、陸遜,僅僅幾人而已。

我們看曹魏一方,曹操時期雖說謀士如雲、猛將如雨,但最終成長為統帥的,我認為僅有夏侯淵、張遼,以及後期的張郃三人。夏侯淵總領雍、涼二州事務,與劉備對抗。他陣亡後,張郃接過重擔。而張遼則是在東南方向與孫權抗衡,讓東吳勢力無法踏入江淮一步。

其餘將領,比如夏侯惇,由於少了一隻眼睛,早已負責守備和後勤。曹仁、曹洪、徐晃等宗親將領和五子良將,鎮守城池綽綽有餘,但要統率大軍,能力尚顯不足。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02 曹操與荀彧的完美配合

自從曹操奉迎天子到許昌,總覽朝政大權之後,曹操集團和漢室之間就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曹操為自己和漢室之間如何相處,找到了一種很好的模式。即曹操負責領兵在外作戰,而大後方交給荀彧,負責糧草供應,同時更重要的是由荀彧保證與漢室的溝通。

事實證明,這一套模式行之有效,從建安元年開始,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曹操與漢室保持了相對穩定的關係。而曹操也在這段時間內,掃平北方,成為天下最強的勢力。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03 唯曹操能整合各方力量

曹操麾下的勢力組成非常複雜,宗族大將、外姓將領、士族子弟、寒門文人,而且每一股勢力都不弱,形成一種複雜的均衡態勢。這個苦惱孫權和劉備也需要面對,但曹操的難度是最高的。

要想在作戰時將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發揮出最大功效,除了曹操本人之外,曹魏陣營中再沒有其他人有如此能力和威望。因此,凡是大規模出征,曹操必須親自統兵,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舉。而在曹操之後,無論是曹丕、曹睿,都沒有能力統率十萬人以上的大軍,更多時候是處於防禦狀態。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可見,曹操親征不僅是出於能力上的要求,也和軍事以外的各方面因素相關。在一次次的帶兵出征中,曹操獲得軍事勝利的同時,也在完成內部各方力量的整合,一步步走上封土建國的道路。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Shuai為愛停留2020-11-06 08:22:53

在曹操剛起家的時候,手下本身兵力就不是很多,因此都是親自帶兵打仗。比如像征討青州的黃巾軍、為父報仇攻打徐州、呂布的袞州爭奪戰等,都是曹操自己領兵征戰。此時曹操手下的夏侯惇等人主要是承擔留守後方的責任。

不過隨著曹操勢力的擴張,他需要兼顧的方向增加,此時就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了,有時候就會派手下武將帶兵出征。但是即使如此,他親征的次數也不少。特別是遇到棘手的戰事,他更是會親自帶兵前去。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以和劉備的戰事為例,衣帶詔事件後,劉備佔據徐州,和袁紹聯合反曹。曹操先命劉岱、王忠東征徐州。在劉岱、王忠被劉備擊敗以後,曹操才留下於禁牽制袁紹,自己帶兵親征徐州。

還有劉備依附袁紹期間,兩次在汝南率兵攻打許昌。劉備第一次進攻許昌被曹仁擊退,第二次則殺死了蔡陽。曹操隨即親自帶兵南下,劉備主動退走。

此後在曹操征討河北時,依附劉表的劉備再次北上襲擾曹操後方。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等在博望坡和劉備對峙,結果被劉備擊敗。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在漢中之戰時,曹操先命夏侯淵、曹洪等人和劉備交戰,自己則在長安作為預備隊。夏侯淵戰死後,曹操親自帶兵前往漢中和劉備交戰。而在關羽北伐襄樊期間,曹操也是先命于禁、徐晃前去救援襄樊。自己率軍在後接應,並沒有馬上親征。所以我們不難看到,曹操並不是每一戰都是親自帶兵去打。有時候會在次要方向派曹仁、夏侯惇、于禁等人前去應付,直到他們對付不了才會親自率軍前往。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曹操在軍事能力上確實比較強,像他手下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人和曹操相比有一定差距,一旦遇到勁敵還是自己親自帶兵去比較放心。

二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這軍權自然非常重要。曹操在亂世中起家,軍權也是牢牢抓在自己手裡。曹操派出去單獨領軍的通常都是曹家、夏侯家這兩個自己的親族武將。外姓大將能獨當一面的機會極少,也只有于禁、徐晃、張遼等少數心腹有一定機會。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而且曹魏的幾個精銳部隊曹操一向都是自己抓在手裡。比如曹操手下最精銳的騎兵虎豹騎,原本是曹仁弟弟曹純統帥,曹純死後曹操就親自統帥。這種情況下自然其他人只能負責次要方向,主要敵人還是得等曹操自己來對付。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信陵侃史2020-11-19 23:36:38

曹操為何總是親征?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反觀三國三巨頭曹、孫、劉三人,除了孫權外,曹、劉二人都非常喜歡親征,其中最根本的區別是曹、劉二人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而孫權只算是擴大家產的守業者,而作為江東開創者的孫堅、孫策父子也是常常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為何創業者愛親征?

創業者屬於白手起家,早期會出現將領不足、能人不足的情況,所以很多事都要事事躬親,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連創業者自身都不衝在最前頭,低下的人又怎麼能盡心地給你打工呢。

當然了就曹操而言,除了是創業者出身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一個是曹操自身能力強,適合掌兵

,就三國三巨頭來看,可以說曹操的軍事能力是最強的,劉備奮鬥了半輩子連個像樣的地盤都沒有,而孫權作為一個“守業者”極少掌兵,大多交由四大都督負責。而唯有曹操的地盤是越打越大,先後滅掉了漢末最強的袁氏兄弟,一舉成為漢末最大的軍閥,可以說曹軍對外的重要作戰都有曹操的身影。

另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此人比較多疑,不能放心地將兵權交給外人

,這也是曹操為何會選擇重用宗族兄弟子侄的原因之所在,曹操在創業初期,因為部下的反叛,差點丟了性命,曹操的多疑也是有緣由的,所以,在曹操看來只有牢牢控制住兵權才是對自己百利而無一害之事。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任克說2021-02-16 14:45:28

曹操為什麼總是要親征,這和曹魏集團的兵制有關,所以籠統地去說曹操害怕軍權丟失,是不負責任的觀點。曹魏的主力軍隊,也就是跟隨曹操四處征戰的是中央軍,除此之外曹魏的軍隊分為內外兩部分,而這兩部分中央軍自然是內軍,外軍則是地方兵的州郡兵力。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在建安年以前,曹操當時沒有名分,只是一個東郡太守,所以直接管轄的軍隊是屬於地方軍,也就是自己所招募的兵源。這時候曹操要去討伐敵人,自然是隻能帶走自己麾下的軍隊,他也沒有兵力可調了。而且調走了軍隊地方鎮守沒有了人,曹操留在後方也不過是寡頭司令,所以曹操才要去前線親自操盤大局,這也就是曹操總是南征北戰的原因所在。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但是在迎奉漢獻帝之後,以及曹操統一了北方之後,曹魏的兵制則是發生了變化,為了能夠鎮壓地方叛亂,曹操在每征討一處時,需要留下一部分的兵力作為留屯軍,並且任命一個將領管轄這些留屯軍。而這裡的留屯將領是由中央委派的,所以中央可以直接任命和調換,之後則是發展成為了一種新的制度,也就是所謂的都督。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即分為內外兩部分軍隊,其中設定幾大軍區,軍區最高統領是都督,所負責的是轄區內郡縣的留屯軍。而都督管轄一支機動軍隊,也就是軍區的中央軍。曹魏內部的軍隊則是正統中央軍,兩者合二為一歸為大將軍管轄,大將軍職位在太尉之上,主要就是調動各地和中央的中央軍。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時期曹操要四處征戰,而到了曹丕時期則是沒有親征的原因所在。所以這和兵制有很大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曹操擔心軍權丟失。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後,雖然有著留屯軍隊,但是因為這是中央直接任命的,所以還是沒有地方部隊。於是司馬朗則是建議:“外備四夷,內威不軌”,也就是開始在地方實行地方武裝。而這也就是州郡兵的形成,但是州郡兵和中央軍以及留屯軍是有區別的,即不屬於內軍,也不屬於外軍,只是地方的防衛武裝。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而且這一類的州郡兵是由太守所掌官的武裝力量,所以帶來的後果就是州郡長官也開始有了兵權。這是後話,但觀看前者就能明白曹操之所以要四處親征,原因是外軍都需要作為地方防護,實際能調動的只有曹操所管轄的中央軍。而等到兵制形成之後,曹操就很少親自出徵了,就算是漢中之戰曹操親臨戰場,但很快也迴歸都城,這也是因為兵制影響所導致的結果。

別忘了漢中之戰的主要統帥是夏侯淵,之後則是張郃,並非曹操。曹操親臨戰場只是調動了增員部隊,而且一開始是坐鎮長安督促整體戰役,而並非前往前線,這也算不上親征。而後曹操則基本未出現在戰場上,更多的是處理內政。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一國之君歷史研究2020-11-10 14:13:12

但凡開國之君在亂世之中打天下的,無一例外都是親自率軍打仗,就連劉邦這樣表面看起來沒啥軍事才能的人,無論是在反秦戰爭,還是在楚漢戰爭,或者是在平定異姓王的戰爭中,哪怕是病得打不動了,但凡有一口氣,劉邦都會硬著頭皮親自率軍作戰。

劉邦在晚年又老又病的時候,英布起兵叛亂,劉邦不想親征,於是想派太子劉盈率軍作戰,結果呂后不同意了,又說太子能力不足,又說太子管不住手下,總之就是逼著劉邦親征,劉邦到最後不也拖著病體上前線作戰嗎?作為皇帝來說,劉邦都已經統一天下,就不能休息休息,享樂一下?何苦要親征呢?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

當然了,皇帝之所以需要親自率軍打仗,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牢牢控制兵權和穩定政局,自古以來,兵權就是建立一個政權最基本的實力,只有牢牢控制兵權,才能有實力去打天下,否則就像陳勝、吳廣一樣,死於自己人手下,但是,曹操雖然與劉邦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是不一樣的地方,秦末的天下與東漢末的天下也是不一樣的。

東漢末年董卓作亂時,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共11路諸侯,只有曹操是沒有朝廷正式職務,於是曹操給自己上個官職叫奮武將軍,雖然曹操起兵打的是討伐董卓的旗號,但是董卓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討伐,首先你得有個名聲,其他11路諸侯都是朝廷命官,東漢的地方官,只有曹操是個例外,因為他需要奮武將軍這個名號。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八虎騎

這是曹操首次起兵的情況,當時曹操在兗州陳留郡招攬了五千人的兵力,這五千人是曹操第一次起兵的資本,是曹操的第一支軍隊,你說曹操不親自帶著軍隊出戰,回過頭這支軍隊還會聽曹操的嗎?這是曹操首次親征的理由,控制兵權,曹操的一生從首次率軍親征到他人生的最後一戰,不是親自率軍作戰,就是在率軍作戰的路上。

曹操的一生按不同的政治階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這三部分雖然都是曹操親自率軍作戰,但是理由和意義各不相同。

第一階段:從曹操首次起兵到迎立漢獻帝之前

曹操的兵都是自己花錢和找贊助人拉出來,在陳留招攬的五千兵,除了曹操自己花錢之外,還有當時人衛茲的支援,還有自己家族的支援,前面說過曹操招兵的名義是討伐董卓,沒有這個政治名義是不能招兵的,招了兵之後,就需要開始作戰了,這是曹操的第一支軍隊,當然是自己指揮,當然是親自打仗。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五子良將

這五千兵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自己宗族的人帶過來的,比如曹仁就直接率領一支軍隊加入曹操,此外,還有夏侯惇、夏侯淵、曹純、曹洪都在這個時候加入曹操,他們或多或少帶了一部分族人加入曹操,這是曹操的軍隊基礎,這些人對曹操不僅僅是忠心,而是把自己家族的命運與曹操綁在了一起,所以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所以後來才會具備部分的兵權。

討伐董卓失敗後,曹操開始在東郡發展,並且大敗黑山軍和匈奴聯軍,又在兗州擊敗了百萬青州黃巾軍,一下子就收編了百萬人口和30萬青州黃巾軍,並抽調部分精幹組成青州兵,之前曹操軍隊少,自己一個人外加宗親就能帶過來,現在軍隊多了,就面臨管理和兵權問題,尤其是像青州兵這樣不守紀律的軍隊,除了曹操本人能控制之外,包括後來的曹丕,以及整個曹魏都沒人能控制住,這也是曹操必須親征的理由之一。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曹操的軍事能力超強,

在剛開始打天下的過程中,除了曹操能掌控軍隊,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能力掌控,所以曹操只能親自率軍打仗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親征

第二階段:從196年迎立漢獻帝到赤壁之戰

公元196年,曹操迎立漢獻帝到許都,由此開始了挾天子令諸侯的階段,這個時候曹操的情況複雜起來,漢獻帝雖然是個傀儡,但也代表著天下和朝廷,漢獻帝本身不是一個人,同樣有很多朝廷中的官員和護送他的軍閥,比如董承、種輯、吳碩、王子服、吳子蘭等人,這些人也基本是後來參與衣帶詔的人。

如果說之前的曹操還只是軍閥,那個時候曹操的性質就變了,變成了以朝廷為背景的東漢政府軍,而且還面臨複雜的政治鬥爭,不僅僅是軍事鬥爭,曹操需要一面應付朝廷,一面以朝廷為名義對外征戰,曹操在當時的官職是司空,錄尚書事,這個時候,軍隊對曹操的作用比以前更加重要了。

在政治鬥爭逐漸強烈的時候,曹操首先必須控制軍隊,然後還要控制朝廷和皇帝,曹操採取的是異地控制,皇帝在許都,但曹操不在,經常率軍四處征戰,

曹操用親征來掌控兵權,同時還要親征來建立戰功,一步一步獲取威望名聲和朝廷高位,才能繼續走上權力頂峰,這個階段曹操的親征,除了為自己擴大勢力之外,還必須親征獲取戰功,

看看後來無一軍功的曹爽企圖親自率軍攻蜀建立戰功獲取威望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

第三階段:從赤壁之戰後到曹操去世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政權內部開始不穩定,一時之間唱衰曹操的聲音出現,同時曹操的攤子比以前更大了,即使親征打仗也只能顧得了一方,比如曹操在長安時,孫權率軍10萬攻打合肥新城,曹操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東西兩大戰場,只能適當地給予其他將領兵權,在合肥之戰中守城的是張遼、樂進和李典三將,這三將互相不歸屬,是彼此平等的,互相制衡,誰也不能獨大,實際上,命令還是曹操下,這從張遼看到曹操的詔書果斷下令出擊就能看出來。

曹操這個時候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率領軍隊作戰了,但是他必須保持自己所率領的中央軍有著絕對的優勢地位,能夠壓住一切地方軍以及其他將領所率領的軍隊,比如五子良將,儘管他們能征慣戰,但是對於曹操來說,他還是必須親征,以在軍事上保持絕對的優勢地位,就能保持整個曹魏的政治穩定。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親征

同時,曹操還將邊境劃分給自己的宗親親信來鎮守,比如夏侯惇守淮南及合肥,曹仁守荊州,夏侯淵守關中,這相當於邊防軍,實力雖然比郡縣兵強,但是曹操手下真正的精銳卻是曹操直接率領的中央軍,哪裡有重大戰爭,仍然是曹操率領這批中央軍親征,比如襄樊之戰,關羽威震華夏,所以曹操從關中趕往襄樊,同時派出徐晃、張遼等將領救援,如果徐晃、張遼戰敗,那麼下一步就是曹操親征了。

所以,

曹操晚年還保持親征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主要兵權,震懾郡縣兵和邊防兵,保持絕對的政治穩定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中孚鑑2020-12-01 20:44:31

提到曹操,大家並不陌生。可能由於《三國演義》的因素,讓人覺得曹操是一個奸詐陰險之人。當然在歷史上,曹操也是一位一手遮天的權臣。

不過,就以當時的情勢而言,曹操雖然欺壓天子,但他確實對漢朝有功。

東漢末年,天下動亂,漢室勢弱,內有權臣專權,外有諸侯割據擁兵自重,同時漢天子也屢遭權臣挾持,其中曹操就是一位。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以天子之名征討四方,經過他多年的東征西討,確實掃滅了不少割據勢力,並且還統一北方,對於衰弱的漢朝而言,確實給漢朝帶來了一些生機,當然,曹操的地位、威望也確實越來越高。

但對於整個漢朝和天下大勢而言,曹操征討天下、統一北方,確實是有利的。正如他自己所說“若沒有我,不知天下幾人稱王”,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

至於曹操的功過是非,歷史早已定論,這裡不做多言。

當初曹操在掌權時,每到戰爭之時,他總是親自出徵,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亂世造英雄,在亂世之時,以武略為主。也就是以掌握兵權為主。誰掌握了兵權,誰就掌握了權利,誰就可以控制一切。

曹操後來的地位為什麼越來越高。就是因為他掌握兵權,每當出戰他親自出徵,打了勝仗,自然都是他這個主帥的功勞。打的勝仗越多,他的地位就越穩固。

就算打了敗仗,他有地位、有兵權,誰又敢造次亂來。只要牢牢的掌握兵權,就控制了一切,又豈能輕易的把兵權委託他人。

委託之人若忠心還好,若有二心,豈不是地位不保。

曹操親自出徵,不僅可以得名利之功,而且還可以牢牢的掌握兵權,所以他總是要親自出徵。

其次,曹操親自出徵,可以在戰爭之時,招攬人才為自己所用。畢竟他是主帥,別人投靠的自然是他。

若是讓他人帶兵打仗,招攬的人才雖然名義上是他的下屬,但實際上卻非自己的嫡系。

所以,親自帶兵又有招攬人才、穩固地位的功效。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最後,自古以來都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

所謂上馬打天下,講的就是武略,跨馬出征、衝鋒陷陣,想要打天下,就需要攻打城池、攻佔地盤。而想要取得城池、地盤就是靠打。

雖然常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但是若不先打下江山,又治理什麼呢!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打江山就是治江山的起源,所以打江山就需要親力親為,在以武略征戰天下、征服四方。

在古代開國皇帝中,不少都是常親自出徵的,而把留守後方的事交給信任的、有能力的大臣。

比如劉邦,他就是常親自帶兵,雖然在楚漢相爭的前期,他屢次敗於項羽,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親自出徵,而把後方交給蕭何治理。

曹操也是如此,他親自帶兵征戰天下,留夏侯惇為了治理後方。和曹操同時期的劉備,也是常親臨戰陣。

所以,打天下還是需要親力親為、親自出徵,這樣來看,就不難理解曹操為何總是要親自帶兵了。

當然,也有的皇帝很少親自出徵,但是他有得力的助手。比如李淵,他做皇帝后,大多是在京城,而把征討天下的大任交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是李淵之子,子代父出征,也可以體現出開國親征的重要性。

而李世民後來為什麼能發動政變成功,就是因為他常年的親征,不僅為大唐建功立業,得以位高權重、地位顯赫。重要的是,他透過帶兵,可以掌握軍權,得以在軍中有一大批的忠實追隨者。這些追隨者,雖名為大唐李淵之臣,但其實卻是李世民的嫡系心腹。李世民在軍中有權利地位,自然發動政變容易成功。

由此可見,打江山親自出徵是很重要的。

總的來說,曹操之所以親自出徵,就是為了牢牢的抓住軍權,絕不讓別人染指軍權的機會。同時他也沒有絕對信任之人,所以才不放權。因為一旦所託非人,自已的處境就慘了。

曹操透過親力親為的出征,得以奠定了曹魏政權,但他的子孫後來做了皇帝,就開始安坐龍庭而少於戰陣,把征戰之事就交給手下大臣(

當然,很多朝代的皇帝都是如此

)。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曹魏政權落到了曹爽之手,但曹爽豈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雖然在曹操時期不怎麼出名,但在曹丕、曹叡時期他可是一個牛人,成為了一個專門帶兵的帥才,他帶兵的時間久了,就和曹操一樣,自然也積累的一大批的追隨者,後來他發動政變,徹底取得的曹魏政權,從此曹魏政權盡落於司馬氏之手,為後來司馬炎以晉代魏奠定了基礎。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臥牛說歷史2020-03-06 18:04:11

曹操親征都是大事,官渡、呂布、赤壁、馬超等等,讓別人帶兵對曹氏政權來說不安全,監軍制就是在三國時期萌芽發展的。

夏侯惇等都有獨自帶兵的事蹟,不過都是小陣勢。

我忘了是誰評價司馬睿、司馬紹,大意是:司馬睿。司馬紹要是親自帶兵,而不是委託給他人,東晉皇族還是有希望翻盤的,不至於淪為士卒傀儡。

曹睿將西方讓給司馬懿,結果呢?司馬懿得到雍涼軍隊的支援。

魏晉制度的問題,特別容易形成割據勢力。坐鎮地方的都督一般都兼任一州或幾州刺史,都督掌兵,刺史管民,軍民合一,權力有多大。

所以你看魏晉歷史就特別糾結。

曹操不重宗室,結果被權臣司馬懿搶走。

西晉重用宗室,結果司馬氏自己把自己玩死。

東晉皇室更是淪為地方、中樞計程車族傀儡。

劉裕一上臺,首先下令:非宗室不得出鎮地方,尤其荊州。、

結果劉宋又是屢次宗室內亂,最後又便宜給權臣。

蕭衍別叫特殊,他主要是能活,自己玩死自己。

知道隋唐才初步解決地方大族對中樞的威脅。這些都是制度問題。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君山話史2020-12-03 19:53:00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曹操掃滅的群雄無數,幾乎每場重大戰事,他都親自指揮。他是喜歡打仗,還是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呢?

下面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曹操麾下缺乏帥才

我們讀三國史會有個印象,曹操麾下能戰善戰的將領雖然多,但是幾乎沒有一個可稱為帥才。我們說說幾個重要將領吧,在曹操麾下,能獨當一面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大約只有曹仁與夏侯淵,但此二人也只能說勉強合格,算不上十分優秀。

曹仁曾打敗眭固、劉備,在官渡之戰時,曹操親自去偷襲烏巢,曹仁頑強頂住袁紹大軍潮水般的進攻,應該說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曹仁也就是苦力型的將領,兢兢業業,卻談不上高明。赤壁之戰後,他坐鎮江陵,與周瑜對峙一年,最終棄城而逃;後來關羽北伐,曹仁鎮守的樊城差點就保不住,被打得非常狼狽,可見斯人算不得帥才。

再說說夏侯淵。從指揮作戰的水平與謀略來看,夏侯淵似乎在曹仁之上,在平定關西之戰中,他表現出良好的軍事素養,比較果斷、雷厲風行,確實是曹軍中難得的一員大將。但是在接下來的漢中之戰中,中了劉備的詭計,最終命喪定軍山。他是個不錯的將領,但與周瑜、魯肅、陸遜這些帥才相比,仍然相去甚遠。

正因為曹操麾下缺乏帥才,所以每每有重要戰事,曹操都親自出馬,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第二,曹操強敵太多,非親自出馬不可

一方面是麾下帥才太少,另一方面是敵人太強,這樣一來,曹操非親自出馬不可。親自指揮可以更直接瞭解前線的情況,並且可以根據戰局變化作出戰略戰術上的調整。如果一個指揮官的級別不夠,遇到重大事件要請示上級,那麼往往就錯失戰機。所以,親自指揮是有親自指揮的好處。而且,作為一位領袖人物,親自指揮大軍作戰,不僅可以牢牢地掌握兵權,還能得到將士們的擁護與愛戴。

在曹操征戰史上,無論是徵陶謙、戰呂布、鬥袁紹、擊劉備、破馬超、伐孫權等,這些敵人都是勁敵,誰也不是省油的燈。如果曹操只是派出大將出戰,未必是敵人的對手。比較典型的例子,曹仁被周瑜擊敗,于禁被關羽生擒,夏侯淵被劉備所殺,曹操不自徵,這些將領還真靠不住。

第三,三國是極尚武之時代,領袖親征是時代特色

其實在三國時代,不僅曹操每戰親征,多數軍閥頭頭都是這樣的。比如說袁紹吧,他也每戰親征啊,打公孫瓚、打黑山軍、打曹操,都是親自出馬。劉備就不用說了,是從戰鬥中成長起來的,到後來的益州之戰,漢中之戰乃至夷陵之戰,哪場戰事不是親征呢?孫策同樣如此,平定江東,消滅無數割據勢力,小霸王也是常在戰場。乃至後來的諸葛亮,以一介文人領兵,南平叛亂,六出祁山,哪次不是親自上陣呢?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當了皇帝,雖然沒什麼本事,卻也三次親征東吳,這就是時代精神。

從軍事能力上說,孫權是比較差的一個。差有差的好處,孫權給予麾下大將更多的表演舞臺,故而東吳湧現的帥才是最多的。孫權雖然不像曹操、劉備以及哥哥孫策那樣每戰必親自指揮,但也有過幾次親征,實在打得太差了,後來親征就比較少了。魏、蜀、吳先後建立後,戰亂就沒那麼頻繁了,此後各國君主就在敢溫室中的花朵,不像第一代領袖那樣在戰場上縱橫馳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古籍書庫2020-03-07 08:24:37

大家好,我是觀史鑑今,作為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非常榮幸有機會交流這個話題:

一、曹操是白手起家。

創業嘛,就要篳路藍縷,親力親為。不親歷親為的話,自己閒的沒事幹也不是他所願。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二、曹操性格使然。

他性格天生好鬥,願意冒險,如果在戰爭中沒有自己的親歷親為會覺得生的沒有樂趣。所以在生殺予奪中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三、曹操生而有武略,如果不用可惜了。

他在鬥爭中的經驗還是十分豐富的,如果不用就可惜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江湖小曉生2020-04-21 14:52:47

三國一哥曹操,一直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習慣,上戰場總是身先士卒。要知道,曹操手底下那一票猛將,有不少拉出來都可以獨當一面。

諸如張遼、李典、夏侯淵等人全部都可以單獨帶兵鎮守一方,可是我們看三國,曹操總是出現在戰場上。諸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這樣的大戰,曹操從未缺席,一直都是主帥。他為什麼不肯坐鎮後方呢?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第一,曹操必須要牢牢掌握兵權。

1、曹魏集團建立起來並不容易。

曹操雖說是大宦官曹騰的孫子,太尉曹嵩的兒子,可是他的家產,並不足以養活這麼多士兵,為此他四方籌措,這才勉強應付局面。

後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曹操對漢朝古墓動起了歪腦筋,利用死人的錢給自己養兵,好歹算是積攢起了一支強大的隊伍來。

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身處三公之官,而行桀虜之態,汙國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細政苛慘,科防互設,矰繳充蹊,坑穽塞路,舉手掛網羅,動足蹈機埳,是以兗、豫有無聊之人,帝都有呼嗟之怨。——-《後漢書》

可以說,曹操的這一支軍隊,完全是自己辛辛苦苦一點點積攢起來的。當家才知道柴米貴,曹操自然是非常心疼自己的這支軍隊。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2、曹操不想大權旁落。

曹操親自帶兵,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可以牢牢掌握手裡的軍權。伴隨著家業越來越大,其實對主人家來說,其實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主人家必須要考慮,如何守住這些財富。在那個沒有瑞士銀行的時代,曹操就必須要將軍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才能夠安心。

安心的同時,所帶來的自然就是心累。因為他事事都要關心,類似於諸葛亮一樣,處處親力親為,這誰能吃得消呢?

3、曹操擔心小規模不安因素。

在曹操眼裡,其實軍隊的忠誠度是可以的。畢竟是自己一手拉扯出來的軍隊。他倒不是擔心大範圍反叛,只是擔心小規模的叛亂會影響大局。

曹操是一位梟雄,他知道該如何把控全域性。在他看來,全域性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必執著於一場戰爭的勝敗,但是若是有不安定因素的存在,那是曹操不容許出現的。

畢竟軍隊是最容易出岔子的地方,他只有親自時時刻刻掌握著這支軍隊,才能保證不會出現張繡、魏種這樣的小規模叛變。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第二,曹操深通兵法,給別人帶兵不放心。

1、曹操是軍事名家。

曹操對自己的軍事能力,那是相當自信的。他曾經自己撰寫過兵書,就是這輩子對兵法的理解。

此外曹操對《孫子兵法》也做過註解,也是歷代對孫子兵法研究比較透徹的一位兵家。所以說曹操的軍事能力是很強悍的。

《司馬法》曰:“人故殺人,殺之可也。”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已。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孫子略解》

既然自己比較擅長帶兵,他為什麼不帶兵上戰場打仗呢?他認為自己完全可以戰勝對手,而且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

曹操這輩子打敗仗的機會非常少,儘管赤壁之戰和漢中之戰都敗了,但是明顯不影響曹魏的大局。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2、曹操覺得手下人乾的還沒有自己好。

在曹魏創業初期,曹操基本上領銜了所有戰爭。他從來沒有說讓某個將軍單獨帶集團軍出戰的,因為他覺得自己是這個集團軍事實力最出色的一個。

既然自己這麼出色了,為什麼還要讓比不上自己的人帶兵出戰呢?打仗不是兒戲,不是在學校裡上學,錯了還可以改正。

有時候,一旦打輸了,那丟掉的可是數以萬計的性命,甚至是整個江山。為此曹操不可能把這種大事完全交給手下人來做。

3、也曾經交給過手下人,但是不太理想。

曹操曾經交託兵權給手下人,比如說將荊州之地交給曹仁,將漢中之地交給夏侯淵,將合肥之地交給張遼、李典和樂進。

可是交付兵權的效果,似乎沒有曹操想象中那麼理想。比如說漢中的夏侯淵,在與劉備大戰的時候,夏侯淵不僅丟了漢中,還把自己的腦袋給弄丟了。

荊州的曹仁,在赤壁大戰以後,壓根也守不住荊州,只能退兵到襄樊,勉強算是維持住了局面。合肥的張遼倒是比較出色,守住了東部陣腳。

曹操那是分身乏術,又沒有一統天下的能力,所以只能選擇固守等待時機了。由此可見,他這是在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決心之後,才將兵權交付給了手下人。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第三,自己帶兵,帶出來的都是心腹。

創業初期,一定要自己帶兵。曹操早就意識到了這件事,最初他手下也只有三千人馬,可是他知道兵馬會逐漸壯大起來,而最初帶的那幫人將來就是帝國的元勳。

這麼一來曹操就必須要在創業初期,自己親自帶隊。等到把這幫人帶成了軍中主將以後,曹操就能夠輕而易舉地統領千軍萬馬。

太祖還鄴,留淵守漢中,即拜淵徵西將軍。二十三年,劉備軍陽平關,淵率諸將拒之,相守連年。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三國志》

最開始創業的這幫人,對曹操一定是最忠心的。至少在曹操看來是這樣的,為此曹操當然要主動帶兵。

後來天下打的差不多了,那個時候再將兵權,分發給最初最信任的那幫人,曹操這心裡才會踏實。

也就是說,親自帶兵,那是為了培養一批屬於自己的親信。這幫人可以才能一般,但是必須要忠誠。

才能一般可以後天培養,如果不夠忠誠,那將來把一塊地盤交給他,早晚會是養虎為患的下場。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總結:曹操有超世之才,過人天賦。

和劉備孫權不同的是,曹操自己既是主公又是謀士還是將領。可以說曹操是文武雙全的人傑,他可以指揮千軍萬馬,也可以治理天下百姓。

這種人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手底下的謀士騙不過他,將領不敢背叛他,就連百姓對他也是一個個豎起大拇指。

三國之中,唯一勉強可以跟曹操相比較的,或許就是諸葛亮了。不過諸葛亮比曹操差那麼一點的是,諸葛亮武力值比較低,其他方面兩個人是非常類似的。

參考資料:

《後漢書》

《孫子略解》

《三國志》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超級七品小芝麻官2020-10-25 20:06:54

三國時期,我們總有一個印象,那就是我們總是能看到曹操親征,不論是打袁紹、徵江東,還是平馬超、攻漢中,我們總是能看到曹操身在前線,這就讓大家非常疑惑了,曹操手下名將這麼多,為啥不讓他們領兵作戰,非要自己親征呢?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實際上,最開始的曹操實力是非常弱的,在眾諸侯之中,曹操根本就排不上號,所以前期的曹操軍隊少,地盤小,手下名將也不多,這種情況下,很多戰爭就需要曹操自己親自上場指揮了。當時大家都還沒有打出名氣,曹操也不知道手下哪些人能夠真正的獨當一面,也無法判斷出誰是真正的名將,所以無法把軍隊交給他人指揮。事實上,名將都是在一系列的戰爭中歷練出來的,所以說,前期的曹操是毫無辦法,就算他不想親征都沒有辦法,因為根本沒有其他人有能力統領大軍。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那麼中後期的曹操,面對戰爭,為啥還總是親征呢?

實際上,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劇情效果

實際上,當曹操的地盤越來越大,軍隊越來越多時,他一個人是完全做不到掌管一切的,所以他還是提拔了很多將領,幫助他統管軍隊。至於日常作戰,實際上曹操也是命令這些將領出徵作戰的,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曹操更傾向於由宗親領兵,外姓名將參與作戰。這也無可厚非,在那個大亂世,宗親遠比其他人可靠。

而之所以我們印象中曹操總是親征,主要是劇情效果而已。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在小說中,寫曹操親征,才能帶來更大的劇情效果,所以作者會著重對這些戰事加以描寫,而對於其他並非曹操參與的戰事,描寫過少。即便是在正史中,這也是個普遍現象。由於曹操比較出名,所以史官記述事情的時候,總是傾向於多描述曹操參與的戰事,而對於其他戰事描寫相對較少。

其實除了曹操參與的戰事,還爆發了很多精彩戰事,只不過我們沒看到而已。史官們往往以一句話就把其他戰事給描寫完了,而對於曹操的事蹟,總是大書特書,這就給我們造成了曹操老是喜歡親征的印象。實際上,人家曹操也不總是親征,畢竟他是一個人,天下這麼多大事,他也分身乏術,所以很多時候,他也會讓其他人領兵作戰。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二、曹操是曹魏集團最出色的軍事家

儘管大家印象中曹操是一個陰險狡詐之徒,但不得不承認,曹操是當時社會上最出色的軍事家,整個曹魏陣營,曹操的軍事指揮能力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而且,他在曹魏是擁有絕對權威的。曹操中後期,也常常讓手底下的將領單獨領兵作戰,不過當他們不能出色的完成任務,戰局陷入僵持或者劣勢的時候,還得曹操親自出馬,才能解決問題!

漢中之戰時,原本曹操是不想親征的,但無奈夏侯淵被斬殺。夏侯淵是當時曹魏關中方面的總指揮,他的死對漢中曹軍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就逼得曹操不得不親征,以挽回曹魏在漢中的頹勢。

襄樊之戰時,面對關羽的步步緊逼,曹操最開始也是讓于禁統兵前往救援,而當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後,曹操被逼無奈,也只有選擇親征,救援樊城。

可以看到,到了後期,曹操其實也並不想親征,畢竟他歲數也大了,親征可不是一件輕鬆的活,但是很無奈,他的手下似乎能力都不如他,鎮不住場子。逼得曹操親征,才能挽救危難的局勢。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三、曹操喜歡大權在握的感覺

我們可以發現,大凡開國之君,其實大多都是馬背上的君主,都是能征善戰者,他們本是就是集團中最出色的大將。剛開始集團的功勞基本都是靠他親手打下來的,而在一系列的戰爭磨鍊中,他們也逐漸喜歡上了這種指揮千軍萬馬,大權在握的感覺了。

長期征戰的大將,其實都有一顆好戰之心,那種沙場上的熱血沸騰是鶯歌燕舞所替代不了的,沙場的痛快感覺遠非後方的奢侈生活可比。所以當這些君主在安樂窩裡面呆久了,他們也想重新回到戰場,找尋當年的那種痛快感覺。

雖然在後方,這些君主也是手握大權,指點江山,但這遠沒有在戰場指揮千軍萬馬來得痛快。當你跨上戰馬,與數萬軍隊一同作戰時,那種熱血沸騰是後方的運籌帷幄所替代不了的。曹操是以打仗起家的,砍砍殺殺一輩子,早就喜歡上了這種生活。當他在後方待膩歪了之後,很自然的就會想親自前往戰場,再去體驗一把指揮千軍萬馬,大權在握的感覺!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結語

曹操為何總是親征,這得分時間看,前期的曹操實力弱小,手下無人,只能親自上戰場指揮作戰。而後期曹操實力壯大後,還總是親征就主要是以上三個原因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松青說歷史2020-03-06 20:27:51

曹操從軍每次打仗時,從不喜歡在後方指揮軍隊作戰。每戰必身先士卒,況且他的刀槍功夫不錯,所以每次戰事必親自前往。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在亂世的三國,當有戰事發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雙方主公御駕親征的,沒有說有一方在後方指揮作戰的。比如說漢中大戰劉備禦駕親征和曹操面對面的決鬥場面,之後還有東吳孫權親征大軍去攻打合肥,最後大敗而歸。像這種事例還有很多,所以這種御駕親征在三國時期就更像是一種傳統,是每一個主公都需要去做的。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不僅如此,御駕親征還能夠極大的提升己方士兵計程車氣。試想一下當士兵看到自己這邊的最高領袖,也和自己一樣出現在戰場的最前方。我想對這些士兵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鼓勵,他們在接下來的衝鋒陷陣當中也會更加的賣力和積極。畢竟主公在後面看著呢,如果自己表現良好的話,有可能還會被主公看到從而提拔重用自己。

除此之外曹操還是一個疑心非常重的人,他不會放心把攻城略地這麼大的事情交到別人的手上,因為一旦出差錯,就有可能滿盤皆輸,前期的所有的努力也會功虧一簣,這種局面是他不想看到的。所以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每次打仗的時候必須要御駕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大馬哈魚122021-06-05 12:05:45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不是曹操喜歡“親征”,而是沒有什麼辦法,因為曹操的人馬最初都是曹氏族人的勢力,還有夏侯家族勢力,為此對於這種以地方勢力起家的部隊,格局非常小,管理機構落後,它只聽命於某個人的命令,並且這樣的軍隊,它的軍紀不嚴。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在曹操統一北方以後,曹氏族勢力以及夏侯家族勢力範圍已經非常的龐大,為此,曹操需要帶著他們,東征西討,以便保持各種各樣的勢力並存,另外一個就是建立起國家的徵兵,訓練,管理以及獎懲制度,為此就需要選拔人才,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問題,各個地方人被選拔出來以後,形成的新的勢力就是司馬懿的人慢慢的佔領了軍事各個方面。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在曹操統一北方,各種各樣家族勢力推出了統治權後,曹操就不會四處征討,因為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在這個時候,一般都是派將領調配不同的軍隊,這時候,兵符印信就是一個體制的行為為主。曹操的軍隊從“私”家軍隊,像“公”家軍隊的轉換。當然了,要是曹操沒有在東征西討裡,完成這種轉換,那麼就只能按照宋太祖趙匡胤的辦法,“杯酒釋兵權”。但是對於私兵,決不能任由自由發展,會造成殺君弒主的問題發生。為此,曹操一直都是親征,不敢掉以輕心。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趙小菜的日常生活2020-03-06 15:10:58

曹操是個文攻武略都不錯的人物,論寫詩作賦,他有霸氣的《觀滄海》、《短歌行》。若論征戰沙場,他不僅精通兵法,還有官渡之戰撐門面。由此看來,他也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

憑藉一生的好本事,曹操從一眾諸侯中脫穎而出,從漢丞相當上了曹魏帝,開闢了歷史的新篇章,此等豐功偉業也足以讓他留名百世。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曹操後期已經是萬人之上的王者級人物了,為什麼還常常要自己親自帶兵打仗,難道他就不怕戰場上刀劍無眼,讓他丟了性命麼?

有些人猜測到,難不成是曹操手下沒什麼能幹的屬下,所以只好他自己親自上陣收拾爛攤子?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我們要知道,曹操手下也是有不少能征善戰的武將的,譬如連襟夏侯淵、族弟曹仁、後降之將張遼等等。別說是外姓將領了,就是他曹家自己人,也有不少的善於統兵的將才,所以說曹操無人可用顯然是無稽之談。那為什麼曹操非要自己帶兵呢?前期是因為手下人不多,曹操的大業正處於起步階段,作為老大他自然要親自上陣。而後期明明可以坐鎮後方,他為什麼還要親自涉險上戰場?

首先,曹操親自帶兵上戰場作戰,目的是為了鼓舞士氣,這就像其他皇帝也喜歡御駕親征一樣,目的是穩定軍心,給前線將士加油鼓勁。而且在必要的時候,他也會給屬下收拾爛攤子,當手下的將領遇到勁敵完不成任務的時候,他這個老大也不能幹坐著,還是得親自出馬解決問題,保證最終的勝利。譬如像漢高祖劉邦就曾數次御駕親征,哪怕年過六旬還是如此,實在令人佩服。不過他顯然不止起了鼓舞士氣的作用,而是真正在統兵打仗,為西漢奠定了穩定的基礎。

其次,曹操親征的目的,也是為了牢牢地掌握住兵權,不給手下人起兵造反的機會。那時候天下還未真正安定,各路諸侯仍不安分的用各種手段搶奪地盤和勢力,一不小心就可能萬劫不復。後期曹操雖然已經實力強大到其他人不敢妄動,但俗話說得好,不怕外面有匪,就怕自家有賊,萬一自己手下人生出了歪心思奪了兵權,曹操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過,當年曹操東征陶謙的時候,袞州就出過叛亂,讓曹操心生警惕,自此更是牢牢地把兵權握在了手中。

再者,親自帶兵還能拉近和底層將士的距離,適時的發現一些人才,然後收為己用。一般來說,透過這種途徑吸納到的優秀將才,大多都十分的忠心,因為他們會更加感恩曹操的賞識。所以說,即便戰場上危機四伏,曹操這個行伍出身的老大,也不能真就只坐後方看戲,親臨戰場才是最好的選擇。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饕餮中國2020-03-06 15:29:02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是個全才,他親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曹操是曹魏的建立者,朝代的開國皇帝幾乎都精通軍事,既然懂軍事,親臨戰場,捕捉戰機,那是再好不過了。況且曹操勇略過人,當年可隻身刺殺董卓,親征又何懼。

二、鼓勵士氣,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若不是他親自上戰場,士兵會有畏懼心理,曹操和眾將士同甘共苦,又有許攸獻計,曹操捕捉戰機,燒掉袁軍糧草,士氣高漲,一舉滅掉袁紹,統一北方。

三、老巢有可信賴的人,曹操每次出去幾乎都會留守夏侯惇,夏侯惇是曹操本族兄弟,值得信賴,讓曹操無後顧之憂。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華夏問長安2020-06-21 12:36:35

對於魏蜀吳三國的建立者,大家往往把曹操的個人能力放在第一位,其主要的原因在於曹操的江山基本上都是自己親手一刀一槍打出來的。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在曹魏政權建立過程中,曹操幾乎參與了其所有的重大戰役。兗州破黃巾、濮陽戰呂布、徐州之戰、官渡之戰、討伐二袁、平定西涼等等,這些戰役中都缺不了曹操的身影。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曹操為什麼要親自參加如此多的戰役?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一、指揮能力極強

首先是曹操本身就具備極強的軍事指揮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縱觀整個三國時期,曹操的用兵水準絕對屬於超一流。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中原大地群雄並起,然而曹操卻能夠在群狼環伺的局面中逐一擊敗各路對手,平袁術、滅袁紹、逐劉備、擒呂布,十餘年間便使北方迴歸一統,可見其用兵能力之強。

其次,曹操用兵能力極為全面。無論是戰役全盤的操控,具體戰術的設定,三軍交鋒的臨場指揮,曹操幾乎全部精通全盤掌握。這樣一個全面的軍事人才,他不把自己放在戰場上還能放在哪裡?

既然指揮用兵是曹操的絕對強項,而軍事交鋒更是那個時代事關諸侯生死存亡的大事,曹操當然更願意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不是把方向盤交給別人,所以在關鍵性戰役的交鋒之中,曹操必然要親自出場!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二、在曹魏政權發展的不同階段,曹操在軍事層面扮演的角色不同

一是創業之初只能自己上手。

在曹操創業之初,依然處於一種兵微將寡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像打仗這樣的大事,曹操當然只能夠親力親為。這是現實條件的侷限,就像所有的創業者一開始那樣,曹操必須要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二是創業中期的“關鍵先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曹魏政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曹操從原先的兵微將寡逐漸的變成了兵多將廣。但是在這一時期,他依然沒有退出戰場,而是扮演著“關鍵先生”的角色。因為從曹營內部將領的素質來看,將才雖然不少,但是真正能夠操盤全域性的帥才還是隻有他曹操一個。此時的曹仁、樂進、張遼等人還遠沒有達到後期獨擋一面的程度,所以類似於官渡之戰這樣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性戰役依舊還是曹操來主持大局!

三是創業後期的中流砥柱。

到了曹操晚年,此時的曹魏政權已經根基紮實,曹仁、張遼、張郃、夏侯淵等將領都已經具備了獨當一面的能力。而此時的曹操因為年老體衰,便極少出現在戰場之上,他更多的時間則是坐鎮鄴城督導全域性。哪怕是當初關雲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整個曹魏全線震動的情況下,曹操依舊沒有親臨一線,由此可見其知道自己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時對於在前線的曹仁、徐晃等將領的能力也已經有底了。

綜合上述幾點,我們會發現曹操也並非完全的親臨一線,而是在不同的時期針對曹魏政權的實際狀況,始終在軍事層面扮演著最為關鍵的角色。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三、親手打造曹魏武裝

最後,我們要談的是曹操對於曹魏武裝力量的打造,這才是他為什麼總是出現在一線作戰的關鍵原因:

一是掌握軍權就是掌握了核心權力。

亂世之中,有槍就是草頭王,只有把“槍桿子”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裡,自己才對曹魏集團有著絕對的控制能力。要掌握軍權,可不是手中有個“虎符印信”那麼簡單,還需要和各級官兵長期在一起,這樣才能建立起緊密的聯絡,關鍵時刻才能馭如臂使!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二是軍隊需要一個核心才能形成戰鬥力。

曹操的軍隊成分十分複雜,既有自己花錢募集的鄉勇,也有剿滅黃巾收編的“青州兵”,還有李典、樂進前來投效時帶來的私人武裝,此外還有徵戰各路諸侯收降的人馬。如此魚龍混雜的隊伍,若不能整合只能是一盤散沙,唯一能鎮得住場子的只有他曹孟德,所以曹操這個核心自然要長時間的和軍隊聯絡在一起。

三是將曹魏武裝徹底私有化。

從曹操去世之後曹魏政權的一系列走向來看,曹氏歷經三代都是一家獨大之局。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便在於,軍隊絕對忠誠於曹氏。曹魏的武裝從一開始便是曹操親手所建立,各類人事安排及兵力部署都是以曹操的意志為主導,所以這支軍隊也幾乎成了曹操的私有武裝。繼曹操之後,曹丕和曹睿之所以能坐穩江山,其最根本的原因也在這裡!

圖/來源於網路

文/華夏問長安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隨風遠馳2020-11-03 14:06:25

先糾正一個觀點,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並不是真實的曹操,畢竟是文學作品,為了吸引人。但如果細讀三國志和一些相關的史書,會發現三國演義中有一些都是錯的。歷史上將曹操評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曹操不以武力見長,但其能力才華也非常人所比。我們先拋棄以前的偏見(不要把曹操當成一個反面人物來看,畢竟以前的作品塑造有些深入人心了,寫曹操讓我有一種“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感覺),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曹操為什麼要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官職所在

公元208年6月曹操才任職漢朝丞相,也就是赤壁之戰之前,曹操的工作職責都是奮武將軍、車騎將軍等。這些職位主要就是統領、監管軍隊。所以在這之前,曹操必須要帶領軍隊去打仗,沒什麼說的。這個時候也不要把曹操看成君主,他不過就是漢朝的一位武將。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刷聲望

起初的時候曹操官職一般,沒有什麼太多的聲望。比如何進、董卓、袁紹,這些的人官職,聲望都遠大於他。他還並不起眼,手裡靠的就是本家夏侯一族的資本,夏侯淵、夏侯惇等這些武將陪在他身邊。何進被太賤殺了,董卓被呂布殺了,都沒曹操什麼事,曹操只不過是討伐董卓的一路諸侯而已,也沒什麼人投奔曹操。在袁紹勢大這段日子裡,曹操在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打了勝仗,並收服青州黃巾軍,使自己的力量逐漸壯大。之後幫助袁紹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及陶謙諸軍。這個時候也是積蓄自己的力量,但這個聲望值說實話漲的挺慢的。真正漲的快的就是196年迎漢獻帝,這一下子就讓天下諸侯都重視起來曹操了,可以說這是曹操政治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但這個時候曹操的地盤還是非常小。不過有了漢獻帝這個旗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擴大勢力。

曹操有了名,但實力還比不上袁紹等人,所以還得繼續刷聲望,要不然沒有辦法讓天下人折服。又數次討伐張繡,吞併張繡的勢力。後來又有一次大漲聲望的機會,就是啥呂布。畢竟呂布殺了董卓,讓天下人都知道呂布這麼個人,曹操殺了呂布,就徹底讓天下人知曉了。滅掉呂布之後曹操的實力就很壯大了,不但控制了徐州,還收服了呂布的部下,張遼、臧霸、孫觀等人,此時投降了曹操。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初具實力

其實從這個時候起,曹操基本不用親自出徵了,手下有張遼、李典、曹仁、臧霸、于禁、夏侯家族等人,後來張繡又投降曹操,曹操手下也是武將雲集。就派他們去擴大地盤,平定各種勢力,穩定後方。這段時間有一個很現實的情況,軍閥亂戰,今天你打我,明天你打他,輸的就去投降。沒有什麼忠心可言,就是靠實力說話。曹操也必須在心中穩定軍心,去掌控兵權,逐漸馴服歸降的人才。曹操也是治軍嚴謹,要把軍隊牢牢的打上他的烙印。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官渡之戰

曹操勢力再想擴大,就得和大佬掰腕子,這個時候袁紹的勢力最大。佔有冀、並、幽、青四州之地。這個時候就是集團軍作戰了,要指揮十幾萬的兵馬,可以說沒有幾個大將能夠勝任。換成地方勢力也是一樣,這個時候是比拼團隊的能力。曹操需要居中協調。而且這一戰非常重要,勝利就是統一北方,失敗了前面的努力就付之東流。曹操這個時候的才能就顯示出來了,他知人善用,聽取能士的意見,合理調配,最後以少勝多,一舉統一北方。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遠征烏恆

打敗了袁紹以後,曹操還需要鞏固自己的勢力和聲望,藉著追剿袁紹餘黨的藉口,去征討烏桓。這個時候曹操時使用了政治手段,同時打敗這種遊牧民族,是有戰略意義。在這種大策略上,是不容有失,曹操必然要親自率隊。而這個時候曹操的手下的將領也都在成長,並沒有太多聲望,而且武將都比較驕橫,誰都不服,只有曹操能夠鎮住他們。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赤壁之戰

說道赤壁之戰,這也是大集團軍作戰了。戰略性作用極大,勝則可以奠定統一南方的基礎。曹操也是十分謹慎,同時把劉備、孫權視為自己最大的兩個敵人,所以必須親臨前線指揮。只是結果不是很好,最後失敗。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平定涼州

實際上曹操這個時候已經有心稱帝了,但還需要再積攢自己的聲望。其實曹操這個時候是一面旗幟了,政治上的作用更大。涼州是馬超和韓遂聯合,有割地賠償等訴求,需要有分量的人去。在此之前都是鍾繇、夏侯淵、曹仁等將領帶兵出征。馬超等人屯據潼關易守難攻,當遇到武力不好解決之時,所以曹操就得帶兵親征,有一點政治手段在裡面,打算先談判看看。談判過程中,曹操使用了點小手段,打敗馬韓聯軍。之後,曹操就撤軍了,由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畢竟他是個丞相,沒有必要再親力親為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所以說曹操在前期親征,是官職所在。後面很多的集團軍大作戰,他是必須要親力親為的,也確實是手下沒有類似於他這種綜合能力的人。曹操也是在些親征中,不斷擴大自己聲望,同時鞏固自己的兵權,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去考察,籠絡那些人才。而關於曹操那些疑心較重等等推斷,個人覺得只是藝術加工,並不可取。要不然曹操也不會有位極人臣的成就。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物華天寶動物樂園2020-03-06 15:29:40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曹操所處的時代是軍閥混戰的時代,一個部隊只要能夠軍糧自籌就可以獨立成為軍閥,無論大小都是這麼來的。如果曹操不親征的話,部隊打下一座城池就可能自立為王,形成新的軍閥。親征可以保證透過合理的人事安排新佔領的地方掌握在自己手裡。

其次,曹操之所以能夠親征得益於荀彧的精明強幹,作用相當於劉邦時期的蕭何。荀彧不僅僅是謀士,他完全可以獨當一面,在曹操親征的時候不僅僅可以穩定中央朝政,還能有力的為前方輸送糧草,保證供給。

最後,三國是亂世,不僅僅是曹操親征,其他勢力領導者一般也是親征,都是同樣道理。比如,劉備攻打益州、漢中、打東吳,都是親征,孫權打合肥也是一樣。馬超、呂布那樣的軍閥更不用說了,完全親力親為。

總之,曹操親征正是根據當時的形勢做出的決定,正如他所說如果沒有他,不知幾人稱王稱霸。這是從主觀上說,客觀上荀彧能夠挑大樑也尤為關鍵。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七鬥2020-03-06 15:49:41

曹操總是帥軍親征大概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

一,避嫌。

曹操與各自佔山為王的孫權劉備袁紹等人的身份不同。

他聽了謀士毛介的建議,把落魄的漢獻帝從洛陽接到許都,諸葛亮罵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曹操集團這方面應該是“奉天子而令不臣”。

一個“奉”字,就說明曹操身份與其他諸侯的不同。

劉備孫權之流,可以各自為政,他們就是各自集團的董事長,而曹操上面還有一個漢獻帝,儘管有名無實,但也是名譽董事長。

如劉備孫權,既然是集團董事長,那就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不然養那麼多經理主任的有什麼用?再說董事長有幾個戰鬥在一線的?

而曹操儘管實際上是董事長,但名義上不過是個總經理,你不親力親為,叫小夥伴們怎麼看?難道你也想坐家裡當董事長?那麼你就被落實了口徑,什麼漢臣,就是漢賊!曹操可不像司馬昭那麼高調,篡位之心,路人皆知,他低調,更是避嫌,所以奉天子令,帥軍親征。

二,本性使然。

曹操骨子裡就喜歡戎馬生涯。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曹操看來,這感覺比在後花園裡與老孃們春花秋月還過癮。

他一腔熱血,英雄氣概,戰場才是他的舞臺,說不好聽的,你不讓他去他還不痛快!

這熱血,痴心不改,到老曹操都未能放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沒辦法,阿瞞就喜歡帥軍親征,他喜歡的事,還問什麼原因,因為喜歡,所以就幹!

魏武揮鞭,就這麼霸蠻!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歷史的波瀾壯闊2020-03-06 15:07:19

我覺得首先是他不具有像曹操劉備一樣的帶兵打仗的才能,我記得他這一生都在攻打一座城池,就是合肥,但是打了六次都無功而返,這幾次倒是打出了很多他的敵人的名氣,而他自己確是越戰越氣餒,他是一個很好的君王,但是卻不適合出去領兵作戰,而且從小到大,他都一直生活在父親和各位兄長的保護之下。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劉備本來就是打仗的好手,特別會用兵,經常過這種打仗的生活,可以說是經驗豐富,他們是那種既有將帥之才,又可以坐鎮後方的人物,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經常上戰場還可以幫助他們拉攏一些身邊的人才,籠絡自己的勢力,也可以讓士兵更加的相信他們,同時還能夠鼓舞士氣。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孫權其實也不是想做一個就在後方等著前線的將士幫他把江山拿下的懦夫,但是那幾次合肥之戰,他都是親自領兵,可是一次都沒有勝利,他每次出去都帶了很多人,但是卻屢次被對手用幾千人甚至是幾百個人就給解決了,有幾次他還差點死在了敵軍的手裡,不得不說本來就不怎麼會打仗的孫權更是嚇到不行啊。

這幾次的失敗對於孫權的打擊可是不小,你想如果你是孫權,本來就不怎麼會打仗,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去了幾次前線,一次都沒勝利也就算了,但是差點小命都快沒有了,你還會再上戰場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領兵大概就是孫權的短板,上天註定他不是一個適合帶兵的人,還是好好做一個君王吧。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疾控君2020-03-06 22:18:44

實在不好意思,我還是想反駁一下其他回答,因為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核心。

一、曹操何許人也?漢臣!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曹操雖位極人臣,卻也始終是漢臣,魏武帝只是曹丕稱帝后追封的。正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曹操正是以能臣的角色,將卓越的才能發揮到了極致,名垂青史。

二、才是各位的答案,略……。

三、當然,這個問題也是有點瑕疵的,一個臣子怎麼能說親征呢?

見諒[祈禱][祈禱][祈禱]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林哥1362937592020-03-06 21:32:32

看好自幾能力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一別成久違2020-03-06 16:58:49

條件不允許啊

說起歷史話題大IP人物曹操,可能每個人都可以說上幾句,自己心中的曹操是啥樣。我心中的曹操,生性大膽,智勇超群,廣開言路,然後自己能斟酌選定對的,隻身刺張讓,攻克兗州,官渡敗袁紹,橫掃袁術,滅烏桓等。可以清楚的看見的是,操作不走尋常路,劍走偏鋒,行險招。一般對手是接不住的,往往越是絕境,他越能折騰,越能反敗為勝。這也是曹操吸引我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曹操總是喜歡親征呢?

因為條件不允許啊,因與董卓政見不同,不願與他為伍,曹操最早逃回鄉里,舉起討伐董卓的大旗,後會盟袁紹,諸侯們大敗董卓軍,在追擊的時候被徐榮擊敗,幸得曹洪相救,不然就掛了。說這段是幹嘛呢?你可以看出曹操是不是還很弱小?連敗軍董卓都打不過,死傷過半,自己都差點交代了。所以,他不親征鼓舞軍士士氣,怎麼和諸侯們打?所以早期曹操基本都是親征,留親信荀彧守老巢。

一直到大敗黃巾軍,收其精銳30萬,組建了有名的青州兵,才開始有資本,調兵遣將,但還是親征的多,你這裡可以理解成一種慣性作用,曹老闆早期成長起來的親征之路,他有了習慣,一時半會丟不下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夢中殺人,借你頭顱用用

曹操為了不被軍士刺殺,在睡覺後,故意說點夢話,引起士兵注意,等士兵靠近,故意殺之。第二天還裝不知道,讓全軍知道,這樣以後,睡覺後的曹操,沒人敢靠近了。

還有一次曹操出征,糧草不夠支撐,每天開飯吃的都清湯寡水,軍士都很憤怒,為了轉移軍士憤怒,叫來了管糧草的頭領,說,我想借你身上一物一用。那人說,何物,丞相想借什麼隨意。曹操說,你的頭顱。我要拿你頭顱,說你貪汙糧草,導致我軍糧草不濟,然後我養你全家,說敗就斬了此人。並下令首級示眾,並犒賞三軍,命令明日全力攻城。

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曹操缺少安全感,多疑,詭詐。

那麼就很好解釋曹操為什麼親征了,不信任唄,不想將軍們擁兵自重。還是我吃點苦,親征算了,兵權是最重要的,後期曹操才慢慢放權給夏侯家族,和自己的曹氏家族。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本人認為

其實原因還有很多吧,我們不能妄自猜測,其實我也覺得,他的身份比較尷尬,他想建功立業以正身。畢竟名聲不好,那麼既然名聲不好,我就建功立業,親力親為建立一個號名望,並且名望在古代是很重要的。

曹操的一生很傳奇,看他的一生,如飲美酒。

謝謝諸位閱讀

作者:一別成久違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戰鬥大黃蜂2020-03-06 15:03:14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這個問題,首先兵權的集中化,其次可以鼓舞將士計程車氣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森林王子19912020-07-03 09:29:31

簡單說有三個原因:

1、兵少,漢末三國天下大亂,人口數量大幅下降,天下又分為許多獨立王國,大家兵力都不多,許多戰爭也多是領頭人自己帶兵出征。袁紹、曹操、劉備、孫權、呂布⋯。

2、軍權,本來軍隊不多,如果失去控制,那自己就什麼都沒有了,當年秦始皇交王翦舉國之兵時的問題歷來都存在。所以像袁曹劉等往往乾脆自己帶兵,甚至軍事一般的孫權也要帶兵出征。

3、分兵,由於兵少,若分兵由大將出徵,一旦失敗就影響很大,所以大多數戰爭是全力投入,這時只有領頭人出場才能很好統領各派力量去打仗。

等到魏立國幾十年後,人口數量大幅增長,兵員財力大漲,情況改變,這時鐘會鄧艾領兵出征就是自然的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青梅煮酒品三國2020-03-06 21:29:27

導語:

個人的觀點。

第一,曹操所具備的魄力,是他眾多部下所不具備的;第二,有很多戰役,如果不是曹操親征是打不下來的;第三,曹操賬下善於防禦的武將居多,而衝鋒陷陣型的武將較少。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的魄力

說曹操為人有魄力,有很多地方可以體現。

例如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展開了大決戰,前期曹操勝多敗少。但到後期時,袁紹大軍前後連營,步步推進,靠著沙堆紮營,東西相連長達幾十裡,曹操連續交戰失利。導致當時曹操的總兵力已經不足萬人,而且其中受傷的又佔兩三層。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堅信荀彧的說法,並沒有撤軍回到許都。正是因為這份魄力,才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獲得了勝利。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親征對許多的戰役都能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說曹操親征對大軍的軍心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

持久戰是古代戰爭中最容易消耗士兵士氣的戰役,若曹操在戰爭的最前線,會打消士兵的很多的負面情緒。

主君在前方指揮大軍,士兵又怎麼會產生退去的念頭。如果一旦換成武將在僵持不下時,武將本身都會產生退卻的念頭更何況士兵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善於攻城陷陣

在三國曆史中,曹魏的武將大多都是防禦型武將,而戰場中真正能攻城陷陣的武將偏少,而作為主君的曹操恰恰善於攻城陷陣型。

曹操沒有親征時派遣的大多都是宗族武將,這些宗族的武將多是早起隨曹操南征北戰的。這些武將軍事能力或高或低,對行軍打仗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這些武將未必會像曹操一樣能聽取謀士的計策。

總結:

曹操善於攻伐,同時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之中,曹操都能夠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是曹操多次絕地逢生的基礎。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一劍吟來2020-05-03 16:30:59

在創業早期親征容易理解,為何集團做大之後仍然親歷親為?企業一把手應當做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劉邦就深諳此道。曹操乃一代梟雄,如此作為是為什麼呢?

曹操精通兵法,親自帶兵能一定程度減少傷亡

善於用兵,精通兵法讓他在群雄割據的三國佔一席之地。曹操不是沒有讓下級自己處理過。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進攻陶謙,把家眷和軍需物資交由夏侯惇保護。結果夏侯惇卻被呂布給生擒了,並且提出要用夏侯惇換物資的要求。最後,還是夏侯惇的手下韓浩堅決保護軍需物資,拒不交換,才護住了物資。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討伐劉備,曹操派夏侯惇前去支援,卻不敵呂布。劉備一家老小全被抓走,僅他一個人逃脫。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派部下攻打劉備,結果被劉備火燒博望,損失頗大。

這種事情經歷多了,曹操可能想了想,感覺還是自己在一線靠譜些。

曹操曾遭背叛,不太信任下級

每逢大型戰役,曹操總是親自出馬,即使可能性很小,他也會擔心,萬一統帥反水,後果不堪設想。事實上,曹操確實被背叛過許多次。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張邈和曹操在兒時就是好友,後來也一起加入了伐董大軍。

在征討陶謙時曹操曾囑咐家人:“如果我此次沒有回來,你們就去投靠孟卓(指張邈)!”足見曹操對他的信任。

可是不久之後,張邈在陳宮等人的勸說下無情背叛了曹操,此舉無疑令曹操心寒。

禍不單行。

史料記載:在陳宮、張邈等人叛變時,曹操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只有魏種不會背叛我),然而沒有過多久,魏種也背叛了曹操,曹操再次被社會毒打。

再後來還有于禁等人背叛,令曹操更加對下屬不放心。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親征無疑對樹立威信,把握兵權大有好處

朝堂之上暗流湧動,波詭雲譎,為人臣子不盡君臣之禮,反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擾亂朝綱,無論曹操權勢如何,難免被知情人病詬。親征利於樹立威信,豐滿自己的羽翼。身逢亂世,兵權在手才是硬道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若是有紕漏,歡迎讀者斧正。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愛閤家2020-03-06 22:38:40

不太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故而事必親為之。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影視一下2020-03-06 18:22:32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我個人認為有一下幾點原因。縱觀三國時期三巨頭,我們不妨得出一個結論:曹操喜歡親征,劉備喜歡哭,孫權喜歡偷襲。為了扣題,現在談談曹操喜歡親征的幾個原因。

第一、個人性格與社會環境原因

曹操這一生,可以說是戎馬倥傯。他餘生基本是在戰爭中度過的,幾乎每年都在親征。從攻張繡,敗袁紹,北征烏桓,西征馬超,南下赤壁,哪裡都有他的身影。主要原因是曹操多謀善斷,精通軍事,三國前期其處境險惡,因此多親征冒險。

第二、為了招納天下人才

三國之間的競爭,說白了就是人才的競爭,曹操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曹操是大宦官曹騰的後代,養尊處優,不奮鬥也可以過好日子。可是,他沒有驕奢淫逸,而是積極進取,做了不少大事情。

在打仗休憩的間隙,曹操動不動就會來一首詩歌,讓跟著他南征北戰的手下不得不佩服主公的文采,更加死心塌地跟隨曹操。就這樣,曹操一邊打仗一邊寫詩,實在是一代豪傑,吸引了不少人的投奔。這也是那麼多人在曹操創業初期就堅決跟隨的原因。

第三、軍人情懷

軍人天生就是為了打仗而存在的。這句話放在曹操身上很合適。曹操大半輩子都在打仗,也是老兵。常年征戰,讓曹操由不喜戰爭的新兵成了經驗豐富的老兵。

赤壁之戰後,曹操很快崛起了。他沒有窩在許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會兒在漢中和劉備打,一會兒又跑到了合肥和孫權打。大家看,這不就是軍人的作風嗎?

總結:

曹操認為事業是他和將士們拼命幹出來的!而他的兒子曹丕很少親征,總是派大將出徵,完全沒了曹操的雄風!這就是創業者和守成者的區別,更是曹操的偉大之處!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老夥計1627204152020-03-06 18:38:38

不親征打不了大仗,手下兵過百萬戰將千員,打小仗萬兒八千派員將可以。小能役像定軍山、合肥之戰、戰襄樊三五萬兵馬,方面軍司令偏將幾員足矣。可大戰兵團對陣,將與將誰服誰?非曹操親到不可。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A吧的2020-03-06 19:26:15

因為他自負,凡事都相信自己。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史無止境2020-04-22 20:40:58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因為長久以來,沒有條件,也沒有時間去鍛鍊一個能統領各路大軍的帥才。從190年曹操起兵到220年逝世,曹操縱橫天下大約經歷了3個10年

第一個10年,曹操從一個光桿司令發展成為北方第二大軍閥。這個時期,曹操手下從一兩千人,滾雪球到擁有5~8萬人的軍隊,他本人是軍閥,是這支部隊的統帥。這個時候,他出外打仗肯定是親征,不把軍隊掌控在手裡的軍閥叫什麼軍閥?這個時期,他手下有幾個作戰勇猛的將軍,比如夏侯惇、曹洪、曹仁、夏侯淵、于禁、樂進。這些人出外帶兵,就是幾千人的規模,相當於曹司令手下的於師長、樂旅長、曹旅長。這幾個人為將的能力有保證,但是否有可以統帶一方、指揮多支部隊的為帥的能力,要打個問號。而且曹操統共就這麼大點地盤和兵力,沒有餘力兩面開戰。但這10年,曹操本人鍛煉出了超強的統帥多支部隊的能力。所以包括劉備和張繡等人都說,曹操手下的諸將不是我的對手,但我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官渡之戰前,劉備看見曹操的旗號嚇得放下軍隊就逃走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第二個10年,曹操一統北方,後經歷了赤壁之戰的挫折。這一階段,除了老曹用兵越趨出神入化之外,手下優秀的將軍(師長旅長)增加了張遼、張郃、徐晃等人。這一階段曹操仍然很難兩面同時開戰,但曹操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培養曹仁、夏侯惇等人統帶一方,指揮多支部隊的能力了。有人說老曹你任人唯親了,為什麼不鍛鍊張遼、張郃呢?這是因為,五子等人為將的能力,並沒有體現出比諸夏侯曹更高的水平。你認為曹操任人唯親是因為你開了天眼,你知道他們所有人的數值。既然大家當師長的能力都差不多,我自然要選擇忠誠度更可靠的人作為主將(司令)來鍛鍊了。當然,夏侯惇經過鍛鍊,證明其作為主將是不合格的(打徐州被高順揍,博望坡被劉備燒),而身邊的于禁反而表現出了作為主將應該具備的素質(博望坡對夏侯惇的提醒,誤,應為李典,于禁在淯水之戰、延津前哨站、奪朱靈軍等戰役和事件中倒是體現出了高階指揮官應有的視野和大局觀)。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第三個10年,這一階段,曹操的地盤大了,軍隊人數增多,開始有能力兩面甚至三面開戰了。這一階段,夏侯淵、曹仁、于禁分別被派以方面之任,作為集團軍總司令出征過。但因為這三個的歷練程度太少,曹操仍然是掛帥時間和次數最多的人。其中於禁從赤壁之戰後,就作為中央總預備隊鎮守許昌附近,曹操出征他看家。樂進留屯襄陽,和關羽對峙,也是作為主帥來培養的。但後來移屯合肥,逍遙津之戰前曹操明令樂將軍守城,應該是身體不佳的緣故。果然,逍遙津之戰後兩三年,樂進就因病離世,這位先登王作戰勇猛的戰將,沒有機會統帶一方展示他的指揮能力了。其他包括夏侯淵、曹仁,在鎮守江陵,潼關大戰,平定西北等戰役中體現出的能力,是合格的。但面對更高級別的對手時,漢中的劉備,荊州的關羽,夏侯淵、曹仁的能力顯得不太夠了,還是需要曹操親自來救火。而於禁作為統帥,雖然被水淹七軍,但能力上未必比關羽弱,輸在可調配的資源上。要知道戰船這種高級別戰略資源,關羽作為荊州軍政一把手是可以調配的,但于禁這邊,不,曹魏這邊戰船都未必有多少。當然,于禁作為主將,應變不足也是導致最終兵敗被擒的主因。

在第三個十年最後的階段,曹真、曹休、夏侯尚、曹彰等二代精英作為師長級別的指揮官開始嶄露頭角。曹、劉、孫三個集團多次大規模的衝突中,之前的後起之秀,張郃、徐晃、張遼也終於有機會指揮大兵團進行作戰,體現出的大局觀和指揮能力,實際上是高於曹仁、夏侯淵、于禁的。張郃接手西路主帥,止住夏侯淵被殺的頹勢;徐晃接手24營約3萬人馬,大破關羽解了襄樊之圍;張遼更是把孫權死死按在巢湖沿線不得北進。但遺憾的是,在曹操生前,已經沒有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表現了。到了曹丕時代,雖然徐晃、張遼在上庸、巢湖等戰場體現出了統領多支部隊的能力,但年事已高,同時曹丕的親信和諸夏侯曹第二代人物,比如夏侯尚、曹真、曹休、司馬懿等人多穎而出,他們的機會其實已經很少了。只有張郃,因為長壽,活躍到了曹睿時代,和滿寵、田豫等人都被委以方面之任。張郃成了西線諸葛亮最可怕的對手,別提司馬懿,司馬懿真的不如張郃。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作為後人我們可能會為張郃、徐晃、張遼表示遺憾,如果他們早早獲得與曹仁夏侯淵等人相同的權力,可能三國都無法出現。但更遺憾的是,他們的這種能力,因為缺少機會,無法更早的讓人識別。

我們後世人開了天眼,但卻沒資格嘲笑曹操這位沒開天眼的主人。因為除了識人之外,鍛鍊機會也很重要。

蜀漢其實一樣,關羽如果沒有早期獨守下邳、白馬突擊、絕北道打游擊、青泥被樂進轟走這多次戰鬥戰役的歷練,沒有在荊州軍政一把抓,自己搞兵搞糧食搞物資的經歷,是不可能打出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戰例的。但獲勝之後,不能及時預見自己師老兵疲,後方暴露的弱點,不能見好就收,前線敗給徐晃,後方被呂蒙掏,證明其知進不知退的個性,距離一流統帥是有很大差距。

張飛也是一樣,沒有早年在徐州被攆出來的經歷,沒有入蜀一站一站啃硬骨頭的履歷,是不可能在宕渠聲東擊西打敗張郃,拯救蜀漢政權於危難的高光表現的。但辱慢士卒,被自己人下克上也證明他和關羽一樣,距離一流主將差得太遠。

諸葛亮的能力一樣是慢慢鍛鍊的,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謹慎之至,仍然犯了識人不明的錯誤,葬送了三分之一的蜀軍。但後面幾次北伐,諸葛亮越發指揮若定,除了二伐在陳倉不克而回,三伐、四伐都有很大的戰果。當然,對面的主將變成了不如張郃的司馬懿。再次為張郃感到惋惜。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

綜上,漢末三國時代的一流統帥,諸葛亮、曹操都是經過多年的歷練才有了一流的統率力,東吳那邊也體現出相近的指揮能力的則是陸遜,三個國家其他的將帥,要麼死得太早(樂進、周瑜、呂蒙、魯肅),要麼短板明顯(關羽、張飛、曹仁、夏侯淵、于禁),要麼早年蹉跎機會太少(張郃、徐晃、張遼、朱桓、朱然),歷史並沒有給他們削除短板,提升上限的機會。如果三國提早統一,可能他們中就有機會帶領大軍,揚威塞外,成為外戰中的民族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