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逍遙宇宙a2019-04-16 19:20:59

本章為《道德經》第四十五 洪德

意為:最圓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最充實好似空虛,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最正直好似屈曲,最靈巧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會辯說。春夏陽氣升動,熱極則寒 ;秋冬陽氣潛降,寒極則熱,這都是自然而然;清靜無為可以為天下的準則。

本章論萬事萬物相反而實相成,即大德也。(洪,即大。)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馬振廷12019-05-06 13:10:51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蔑視一切,清靜為自身正。老子所寫的,天下,國家,聖人,都是暗指修行者個人身體。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山澗一清泉2019-04-17 00:38:51

一、原文解釋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什麼是大呢?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強字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也就是說大就是道的意思。上一章講人有身、貴名,對世間萬物總是甚愛多厚藏,而無論你怎麼藏,總之不可能藏盡天下萬物,藏此必丟彼,如此可稱之為小成。而道無身亦無名,對萬物不愛亦不藏,這樣看似什麼都不藏,卻是真正的大成,看起來似乎總是缺這缺那!站在道的高度看這就是大成若缺的意思,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有弊病。

2。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現在道的高度看,真正的圓滿就像虛無一樣什麼都沒有,而懂得這個道理其用不窮。為什麼呢?一個杯子裝滿了就再裝不下了,因為他有形,這是小盈。而什麼是大盈呢?就是放空萬物,虛空的東西才能裝任何東西。老子前面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形的東西你就只能用他這個物品,而無形的東西卻可以用處無窮。怎麼理解呢?比如說一棵樹如果你只把他看成是有形的樹,那麼他的用途就很少了“,有”只能帶給你便利。而如果在你心裡沒有樹的概念,那麼你就可以把樹加工成房子、藝術品、傢俱、玩具等等,在“無”卻可以給你帶來無盡的用途。故古人常教導:有無之辨,利用之理,為人主者,不可不深察也。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真正想往前走道路卻總是曲折的,所謂曲徑通幽處,意思一樣;真正的藝術品是靠人的技術雕琢出來的嗎?不是的。最好的藝術品是靠大自然不經意胡亂雕琢出來的,所以我們形容一個藝術品最高的境界就是說他鬼斧神工,非人力可為,乃自然而為,這就是大巧若拙的意思;因為天下失道而人道盛行,人們用在用自以為是智慧的東西爭去爭來,你說你的對他說他的妙,可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是小辯而已。什麼是大辯呢?在老子看來,你們都不要爭了不要說了,你們都不對,循自然就好了。這就是大辯若訥(nè)的意思。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那些說話大聲喋喋不休的人總是沒有道理的,試圖用語言去為自己正名;反觀那些一言不發看似呆若木訥的人卻是成竹在胸。

4。靜勝躁,寒勝熱。

說文解字:躁,愁而不安也。人們因為爭論不休故而愁而不安,這樣還不如安靜下來思考思考,大自然是用什麼方法處理這個事情的,是謂靜勝躁;寒冷可以剋制炎熱!這些都是自然之理!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5。清靜為天下正。

什麼是清呢?清與濁相對,水裡沒有雜質自然就清了,寓意是人不要有太多欲望。那什麼是靜呢?說文解字:靜,審也,周密謹慎而不亂也,寓意不亂作為。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是清靜,就是要我們去除慾望的雜念、不妄為,這是狂正天下最善的方法啊,也就是說人人如此,天下自正!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

就是告誡我們: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不可窮盡天下的美好,有缺陷的美才是真實的,完美的東西只存在於想象而不存於現實。保持清靜才是行走天下至善之法!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網聞博報2019-05-06 09:36:57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修成大道的人,總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陷,這就促使他永遠追求除弊鼎新。越是充滿大智慧的人,越是虛懷若谷求知若渴,這就促使他能夠不斷得到進步和提升。能夠最快到達目的地的光明大道,看起來總是顯得曲曲折折。最具有巧妙智慧的人,看起來總是顯得愚昧笨拙。最具有思辨能力的人,看起來總是顯得不善言辭。沉靜能夠剋制煩躁,寒冷能夠戰勝酷熱。只有清靜無為道法自然以正治國,才能實現天下太平。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以萬乘之主而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內心無形之氣的厚重,是看輕外界有形之象的根本。平心靜氣,恰恰是急躁舉動的主宰。因此,得道者日常處事總是以內心厚重為根本,周圍雖然有靚車豪宅珠光寶氣的榮華富貴景象,但自己卻始終能夠身輕如燕淡然處之而不染俗氣。那麼,貴為一國之主的統治者,為何反而行為浮躁輕視天下民心呢?行為輕浮就會喪失根本,急功近利輕舉妄動就會喪失理智。

以經解經,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悟性好的上等智力者聽了道理,馬上就會努力地去做。悟性一般的中等智力者聽了道理,總是半信半疑猶猶豫豫徘徊觀望。悟性差的下等智力者聽了道理,則會大聲嘲笑這簡直是落伍而又不切合實際的蠢話空話廢話。如果不被悟性差的下等智力者嘲笑,那就反而顯示不出大道的高深玄妙了!所以古時候得道者就曾經說,明白道理的人看似很愚昧,修道進步看似乎在倒退,平坦安全的道路卻看似充滿著坎坷磨難。具有上德之人總是虛懷若谷知白守黑,幫助別人滿腔熱忱不求回報自己生活卻總顯得很窘迫,時刻心懷天下克己奉公卻總好像是偷懶耍奸只顧個人逍遙自在。

越是質樸純真就越是盡顯混濁瑕疵,越是純潔坦白就越是盡顯汙漬,越是廣闊高遠的空間就越是沒有邊框稜角,最有用的器具人們往往是最晚才能夠發現,最大的響動反而是沉默寂靜無聲無息,最大的有形之象反而是無形之氣,大道原本就無形無名。然而,只有大道才能夠讓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迴圈往復,並且始終彰顯著生而不有不求回報的天德。

再聯絡上下文來看,人的生命在於運動,不僅僅體現在有形之象的物質世界運動,更體現在無形之氣的精神世界運動。人們物質世界的活動範圍,必須藉助特定的交通工具和技術手段。人們在精神世界的活動範圍,同樣必須藉助特定的思想工具和方法手段。在有形之象的物質世界,人們總想走得更快、飛得更高、跑的更遠。然而,物質世界宇宙時空絕對無限與人類科技手段相對有限的矛盾,卻造成了人類慾望永遠無法滿足的心理挫折感和自卑感。這時,人類如果堅持透過“科技創新無止境”來挑戰宇宙時空的絕對無限,肯定就會陷入拜物主義和“科技工具崇拜”的“自我遊戲死衚衕”。顯然,要想突破這個物質世界的精神屏障,就必須透過自我調整而轉入精神世界尋找出路。問題是,人們在有形之象的物質世界運動,必須要有一個共同遵循的自然時空座標系。而人們在無形之氣的精神世界運動,也同樣必須要有一個共同遵循的自然時空座標系。這個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自然時空座標系,都必須歸於自然法則的“天之道”。事實上,人類世界古今中外的所有矛盾衝突,正是根源於各行其道的“道不同”。

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不管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都是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心善淵”的“道為術之本”。這種“天之道”與“獸之道”的“道不同”,就體現為正邪善惡虛實真偽黑白美醜的核心價值觀之爭。在有形之象的物質世界,如果人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那麼所有“科技創新無止境”的工具手段,便都是“獸之道”的“術為道之用”。包括“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衍生的“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就必然造成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不均衡發展的經濟食物鏈惡性迴圈。在無形之氣的精神世界,如果人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那麼所有“術業有專攻”的思想工具和方法手段,也必然是製造“心靈雞湯”和“精神鴉片”的“知識越多越反動”。

如前所述,老子講道法自然的“清靜為天下正”,是在傳承“三皇”時代的大道,常人們用“五帝”時代以後的常道思維,很難理解這個“道可道非常道”。關鍵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感悟到老子傳遞的大道文明歷史資訊。可想而知,如果“三皇”時代的人穿越到“五帝”時代以後,肯定會水土不服難以生存。因為“三皇”時代的主流社會風氣,原本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而“五帝”時代以後的主流社會風氣,則轉變成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自然宇宙世界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象互相轉化的迴圈往復,本來就是有無相生能量守恆的系統運動。這種天人合一的氣象變化,絕不是空穴來風的玄之又玄。

所謂“上善若水”的“居善地”和“與善仁”,既是說自然地理風水,也是說人為的社會風氣。而從“心善淵”的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角度來講,整治風水首先就要整治社會風氣。在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三皇”時代,因為是道法自然法則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所以就必然是“天人合一”的綠水青山風調雨順。自“五帝”時代以來,特別是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以來,就變成了奴隸制小康社會君臣父子等級禮法的“大道既隱天下為私”。這樣“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世風日下,就導致了私慾氾濫烏煙瘴氣的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再從“獨尊儒術”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拜金主義科技創新系統升級,就進一步加劇了氣候異常的生態環境惡化。那麼,今天整個地球村自然風水人為破壞的“不知常妄作兇”,難道還不是源於人們私慾氾濫的世風日下道德淪喪嗎?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思維能量學2019-04-16 15:58:40

這章主要是闡釋了一些無為的用法,以及體現。

缺,衝,屈,拙,訥,靜,等等,都是一些無為的表現。

但是不要執著於這些具體的字眼,道是正反相承的。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缺憾終有圓滿,圓滿中有缺憾。

比如一個人如果是瞎子,耳朵不聾的話,他的聽力可能就會更敏感,如果又瞎又聾的話,那麼他的心靈感應,或者嗅覺或者味覺。。。某一方面就會特別突出!

成功不要追求完美,要在某一點上追求特別的突出,追求專注,專一,精通,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道是越說越明白,越給予自己就越多,就像和柳江河一樣,只有流動才不會變成死水。

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用之不勤!

很多時候慢就是快,拙就是聰明,那些追求捷徑,追求快速達成目標,而不是按部就班的人,往往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在前進!很多人說要有賭性,但在賭性之下,成功的人是少數,失敗的人,有太多,只是你沒有看到而已!

在實現某一目標的過程當中,所謂的直線,未必是捷徑!

道德經說,曲得全,枉則直!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古之善2019-04-17 02:49:24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注 釋

1、 大盈若衝:河上公本、王弼本同。“衝”或“沖”,簡本、傅奕本作“盅”;“盈”,傅奕本作“滿”;“若”,帛書本作“如”。

2、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屈”字,傅奕本作“詘”,帛書甲本原作“詘”,整理者作“屈”;簡本句序中缺“大辯若訥”。

3、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河上公本、王弼本同,傅奕本近同。帛書甲本“清靜”後多“可以”二字。此句簡本作“躁勝凔,清勝熱,清靜為天下定”。

4、 大成若缺:是指道生化萬物,而生成的萬物,看起來各物都好像有各自欠缺的樣子。

5、 大盈若衝:是指道生成的萬物,萬物之間的行為,看起來好像是激盪、鬥爭的樣子。

6、 屈:委屈、彎曲。

7、 拙:笨拙。

8、 訥(nè):語言遲鈍。

9、 勝:勝過、超過。

10、 靜:覆命、常。

語 譯

道生化的萬物,看起來各物好像都有各自欠缺的樣子,但是它們之間卻會興利除弊。道生成的萬物,萬物之間的行為看起來好像是激盪、鬥爭的樣子,但是萬物之間相互為用自然和諧的目的,卻不會窮盡。即,“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陰陽行為原則”之道德,永不消失。

注:老子稱謂的道德或道之德,是指宇宙本體生化萬物存在永恆、不變的陰陽行為原則或宇宙本體(“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道之德也就是人類倫理道德之上的、絕對參照的道德普遍原則。覆命曰常曰靜,即為宇宙本體遵從“陰陽行為原則”生化萬物曰常,也就是“常道”。

因此,最正直的人,能認識、遵從道之德之行而直,看起來好像委屈的樣子;最靈巧的人,遵從自然的行為原則之道德而作,不強為造作,看起來好像很笨拙的樣子;最卓越的辯才,遵從道之德之行之理而言,不強事爭辯胡攪蠻纏,看起來好像口吃語言遲鈍的樣子。

治理天下的人,更要懂得遵從客觀的道之德的行為原則而行,執政者躁動的行為令人膽寒,而覆命之靜之道德勝過熱衷於好戰,能遵從清靜、客觀的無為(道德理性)而無不為,才是天下的正道之常道。

注:老子的“無”屬精神範疇,不是科學範疇的“無”是“沒有”或“不存在”的概念;而老子的“無為”,即為道之德行之理性。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易德閣玄學堪輿世家2019-04-16 19:47:58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白話譯文:天下最美好的東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天下最充實的東西好像也很空虛,但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筆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辨才好像是不善言辭的。清靜可以克服擾動,寒冷可以克服炎熱。做到清靜無為才可以統率天下。實為修身養性從政之道也。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黃河口巽客2019-04-16 14:28:15

無為乃至於清靜。一心變現天下,天下出自一心。人們對天下認知的錯覺是因為心不能清靜,有為的妄動又是心不清靜的首要原因。當人心歸於平和,天地萬物都將恢復它們的純正常態,自然返本還原。

本章的中心要旨是,老子教人不但要謙虛,還要時刻保持低調。更重要的是敢於否認自己,在生活中最好是能裝得了裝糊塗,扮得成傻瓜。如果能這樣始終如一的堅持去做,不但能練就出一個深沉的智者,還可以在許多地方省心省力。這一章是第二十七章中“雖智大迷,是為要妙”的一個全方位

只有輕浮的人才善於表現自己,道對於清淨心的要求顯而易見,恰恰不彰顯是最真的彰顯,不修飾是最美的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