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護具,散打比賽會更“精彩”嗎?

取消護具,散打比賽會更“精彩”嗎?學武陟境2019-11-12 19:47:05

散打比賽取消護具不見得會更精彩,來了解一下儒家思想與護具文化

而中國武術受儒家等文化的薰陶,“點到為止”、“以武會友”、“勝人而不傷人”的思想貫穿武術發展之中,漸漸形成了不少武術替代物以及獨特的“護具文化”,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武林美談。

取消護具,散打比賽會更“精彩”嗎?

武德是武術的重要品質

當代武術家蔡龍雲先生曾講述其父親蔡桂勤先生受到日本武士挑戰的故事:在蔡桂勤先生與日本武士比試的過程中,蔡用的是雞毛撣子,日本武士用的是劍,在日本武士將劍劈向蔡時,蔡側閃同時用雞毛撣子點在日本武士的手腕上使其劍掉落,日本武士撿起劍之後又一次進攻,蔡直接將其劍打落隨即把雞毛撣子架在日本武士的脖子上,這次日本武士明白自己徹底輸了,因為如果對方拿的是劍的話,自己已經殞命。在這場比試中,蔡桂勤先生將雞毛撣子作為劍的替代物,點到為止,戰勝對手卻不傷對手,而且使對方輸得心服口服,不僅在武技上而且在武德上完勝對手。

取消護具,散打比賽會更“精彩”嗎?

明末清初吳殳在練習兩人對扎槍時,會用葦絮裹住槍頭,在胸前綁上厚厚的竹片來進行對刺。這就是一種護具思想,既可以起到磨鍊技術的作用,又不會使對手或自己受傷。

武術散打雖說是一個年輕的專案,但對中國武術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總想把散打和其它同類項目相比較,覺得沒有圍繩的擂臺不倫不類,覺得沒有肘膝的格鬥不夠精彩,覺得穿著護具的對抗不夠激烈等。

取消護具,散打比賽會更“精彩”嗎?

對此,我認為:

第一,是其它格鬥類專案在觀眾視野中先入為主的原因,先看到搏擊,後看到散打,總會拿它們進行對比,總覺得後看到的東西種種不及先看到的東西;

第二,是缺乏文化的認同與自信,試想如果散打的技術、場地、規則等等都和其它專案一樣了,那散打還是自己嗎?任何事物,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創造不一樣的價值,才會有相應的吸引力,一味地趨同只會迷失自己。

取消護具,散打比賽會更“精彩”嗎?

第三,大多數的“趨同”者,其實根本看不懂散打,或者沒有親身到現場看過散打比賽,他們接受不了雙方對峙時的周旋,理解不了纏抱時的等待,欣賞不了看似無力的鞭腿反擊等技戰術,只喜歡你一拳我一腿的重擊對轟,殊不知散打當中的戰術有多麼重要。

取消護具,散打比賽會更“精彩”嗎?

從觀眾視角看,看得懂戰術了,有無護具根本不再重要,護具只是一個對運動員的保護,相對於比賽的看點而言,不值一提。就像看足球一樣,進球固然精彩,而球員之間戰術的配合,輕巧的過人,直截了當的突破,甚至一個停球、一個漏球,都可以讓觀眾賞心悅目。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對所看的東西有認同感,在認同的基礎上去批判,而不是在排斥的基礎上去批評。

當我們明白了一個問題,即“看散打到底看的是什麼”的時候,一切外在形式都將不再重要,前路還長,散打還需要去普及,讓更多的人認識、參與其中,才能逐漸解開人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