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哪些歷史典故?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哪些歷史典故?設計師葉滿溪2019-06-27 08:11:31

我來給大家講一段有關趙匡胤和李重進的有趣歷史~

陳橋兵變之時,李重進正駐守揚州,名義上,他仍是侍衛都指揮使。 趙匡胤稱帝后,也給了李重進一箇中書令的虛銜,削去了他的其他職務。這好比別人用空頭支票換走了自己的真金白銀,李重進心裡很不舒服,但他的表現還算剋制,沒發牢騷,還主動上表請求到開封覲見新皇帝。 奇怪的是,李重進的請求報上去以後,並沒有等到進京許可證,而是等來了一份詔書,具體內容我就不囉唆了,最關鍵的是這麼幾個字“修朝覲之儀,何須此日”。 歸納起來就一個意思:你不用來了。 李重進向趙匡胤俯首稱臣,實在是一大利好訊息。趙匡胤為什麼要拒絕呢?

說到底是信任度問題。畢竟,李重進在軍中資歷和威望實在太高,一到京城,即使本人沒什麼心思,也保不準被人攛掇出點事情來。如果趁機對李重進下黑手,又難免讓其他節度使兔死狐悲,不利於收服人心。 遭到趙匡胤拒絕後,李重進疑心重重,動起了起兵造反的念頭。 此時,刺頭李筠已經第一個跳了出來,李重進聽說後,派親信翟守珣去和李筠聯絡,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性。

也怪李重進所託非人,偏偏這個被自己視為親信的翟守珣很不地道,覺得跟著他混沒前途,果斷出賣了他。 翟守珣離開揚州,沒有去潞州找李筠,卻到開封去求見了趙匡胤。見面後,翟守珣原原本本地介紹了李重進的情況,還積極替趙匡胤想辦法。 趙匡胤唯恐李重進和李筠同時作亂,讓自己陷入兩面作戰,要求翟守珣回去想盡一切辦法穩住李重進,拖延起兵時間。 於是,翟守珣回來後一個勁地勸李重進儲存實力,不要輕易動兵(養威持重,未可輕發)。

如果說在用人上,李重進不在行,但在軍事上,他總該是個老手。造反這種事情最講究時機,本來就是弱勢一方,還養什麼威,持什麼重,再不動手,等著被各個擊破不成? 可事情的發展很邪門,翟守珣這番拙劣的說辭居然真的起了作用。 總之,不管你信不信,李重進反正信了。

就這樣,從得到趙匡胤稱帝的訊息起,直到李筠被剿滅,這小半年裡,李重進一直在“養威”,一直在“持重”,說白了,就是一直在猶豫。到了六月,李重進再也沒法猶豫了,他收到了朝廷傳來的訊息,讓他調任平盧節度使(駐地青州)。 調離自己的防區,就好比老樹拔根,成活機率接近於零,李重進當然不肯就範,開始整軍備戰。 而就在這時候,他又猶豫了。

因為朝廷釋出調令後不久,又派人給他送來了一份“免死鐵券”。 所謂“免死鐵券”,可以看作是皇帝寫給大臣的一種書面保證,只是載體不是紙張,而是一塊鑄鐵,據說只要誰獲得了這麼一塊鐵皮,哪怕犯再大的錯,也不會掉腦袋。此券發行量少,增值潛力大,一經問世,深受廣大文臣武將喜愛。擁有這種鐵片,堪比某些城裡人搖到了車牌號,實在是可喜可賀。

但仔細思量一下,這鐵片還是有缺陷的,唯一的缺陷就是萬一發券人(皇帝)不打算履行承諾,你也拿他沒轍。反過來說,若皇帝看你順眼,這鐵片也用不上;若看你不順眼,就算不讓你死,也可以搞你個生不如死。 綜合前後形勢分析一下,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判斷:李重進收到的,基本上就是一張廢紙,不,就是一塊廢鐵。 李重進打仗在行,玩政治不在行,捧著鐵券,又開始出現了選擇性障礙。 磨蹭了幾天後,想想實在躲不過這一關,李重進還是決心造反。 此時,已經是九月。

李重進一再錯失良機,又自知實力不行,所以絞盡腦汁找盟友,萬般無奈之下,他向鄰近的南唐求援。 要說他的這個舉動可太不靠譜了。只要不失憶,就應該還記得,南唐國主李璟當初自己被柴榮打得沒脾氣的時候,曾經暗中寫信拉攏李重進,結果李重進二話不說就把信交給了柴榮。 這回你捱揍了,還有臉來找我? 李璟也很實在,直接把信轉交給了趙匡胤。 李重進徹底絕望了,還未動一兵一卒,卻已經毫無鬥志。

李重進在猶豫,趙匡胤卻沒有。 十月,趙匡胤命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等人率禁軍出征揚州。同月,趙匡胤再次下詔親征。 十一月十二日,宋軍抵達揚州,張燈連夜攻城,當天即攻克城池。 李重進敗得毫無懸念,甚至比李筠更加脆弱,他最終選擇了和李筠一樣的結束方式——赴火而死。

撲滅兩股反抗勢力後,新生的宋朝完全站穩了腳跟。 大宋建隆元年,趙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一年,終於在有驚無險中度過了。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哪些歷史典故?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哪些歷史典故?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哪些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