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史學家對漢武帝評價不同的原因?

三位史學家對漢武帝評價不同的原因?使用者64191983812792021-10-05 11:30:42

煌煌大漢,巍巍朝堂,金戈鐵馬,紅粉過客,漢武帝神秘複雜的一生塵埃落定。死者長已矣,後人卻爭議不休。譽之者眾,毀之者亦多。在歷史上有三位鼎鼎有名的史學家對漢武帝進行了褒揚指斥。這三位史學家是司馬遷、班固、司馬光。萊垍頭條

首先是生在武帝一朝的司馬遷,對於漢武帝的軍事外交戰略,司馬遷非常矛盾。《史記·匈奴列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少數民族史,司馬遷給匈奴立傳,把匈奴看作炎黃子孫之一,表達了他對這場戰爭的性質定位:這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一場悲劇,戰爭使雙方付出了極高的代價。萊垍頭條

司馬遷與天下百姓一道,親歷家園變廢墟,忍看朋輩成新鬼;一代史家的良心,使司馬遷不可能面對戰爭之害無動於衷,必然會對漢武帝連年征戰,導致民生凋敝有所批評。垍頭條萊

而司馬遷對於漢武帝的儒家統治思想,大為讚賞。漢武帝徹底肅清了諸侯王分裂勢力,鞏固了中央政權。 對此,司馬遷擊節稱道!《淮南衡山列傳》中,太史公日: 淮南衡山,親為骨肉,疆土千里,列為諸侯。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挾邪僻之計謀為畔逆,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萊垍頭條

總體來說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武帝褒有貶,而班固的《漢書·武帝紀》對他的文治大加讚揚 。班固贊曰: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絕口不提漢武帝的武功,表明對漢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萊垍頭條

到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是批評、表揚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敞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萊垍頭條

對漢武帝的整體評價,《漢書》、《資治通鑑》、《史記》各有不同。《史記》中的態度是隱晦不明的,這與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有關,因此對史記的分析更有待於字裡行間的分析。《漢書》中則主要是正面的,雖然班固也提及了漢武帝的一些缺陷,但是他認為瑕不掩瑜。《資治通鑑》中對漢武帝的評價則比較低,認為“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頭條萊垍

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分歧,並不是史學家不負責任,任其性情所致(現在的一些歷史通俗讀物有這個傾向),而是由於這三位史學家所處的時代不同,各人書寫文字的需求不同。司馬遷對於漢武帝時代,既是目擊者,又是參與者。這一方面他的記錄事件本身的可信度非常高,不光能記錄下當時發生了什麼,還能記錄下事件在當時所產生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正因為其身處於這個時代,所以難免“只緣身在此山中”,對於事件餘波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方面就無法顧及了。因此《史記》是一手材料,是感性認知這段歷史最好的文字,是研究的起點,但不應該是終點。萊垍頭條

而班固、班彪所著《漢書》時,正經歷著從西漢滅亡到光武帝劉秀恢復漢書的整個過程。對於班氏家族而言,漢武帝所創造的那個時代既是一段輝煌的過去,亦是東漢王朝正統性以及奮鬥目標所在。因此,站在這樣一個歷史角度,《漢書》中對於漢武帝這一生許多行為都給與了一定合理化的解釋,更多的是關注了漢武帝的一些行為對後世積極面的影響。不僅如此,班固、班彪所處的時代文化與司馬遷時已經有明顯的區別,班固所處的年代儒家已經成為了正統,因此對於很多問題的看法也是基於這樣一個基礎上的,尤其是對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舉措的評價,班固的《漢書》中要正面許多。條萊垍頭

反觀《資治通鑑》,司馬光所處年代無論是離東漢,還是西漢,都已經非常遙遠了。因此《漢書》中所擁有的合理化解釋的傾向,在《資治通鑑》中已經沒有存在的基礎了。同時,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的一大目的就是對皇帝進行歷史教育,而這一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就是與當時宋神宗的施政方針想法相掛鉤,而宋神宗的政治抱負和漢武帝很像,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常常用辛辣的話語指出漢武帝施政過程中的負面印象,從而起到給宋神宗敲警鐘的效果。因此,《資治通鑑》與《漢書》中的漢武帝形象往往是相去甚遠的。萊垍頭條

這三位史學家對漢武帝的評價,可以充分證明作為政治家的漢武帝是多面的。漢武帝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歷史責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殺伐任性;他既立下蓋世之功,又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災難。 而當代史家翦伯讚的品評則妙趣橫生:“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用劍猶如用情,用情擾如用兵。”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