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人類無所不能2021-06-18 00:47:52

明軍還是敗於黨爭。明軍有軍事才能特別高的人物,比如說孫承宗,他曾經擊敗過阿敏,如果讓孫承宗或者那一類的軍事能人指揮松錦戰役或者薩爾滸戰役,勝算會很大。即便對方是皇太極或者努爾哈赤,孫承宗也會完勝。但是明朝著名的將領比如說熊廷弼、袁崇煥、毛文龍,都是黨爭而死而敗。孫承宗也因為黨爭下野,後來被後金殺死。李自成進北京,唐通勤王卻因為反感太監監軍而投降李自成就是最有力的證據。薩爾滸之敗有黨爭的因素,比如閹黨挑選無能的楊鎬做主將。松錦之戰,皇帝非要發號施令,影響了主帥洪承疇的發揮。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深度工場2019-01-24 18:40:40

1641年4月,明朝出動,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出擊遼東。這已經是明朝最後一支精銳野戰軍團。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

當時的形式是,清軍已經征服了關外所有土地,打敗蒙古和朝鮮,後方不再有危險,內部安定,實力充足。而明朝內部,李自成,張獻忠陸續攻克洛陽,襄陽,明朝急需洪承疇在關外取得勝利,隨後立刻入關蕩平李自成和張獻忠。因此,明朝必須要速戰速決,耗不起。心態的不同,很多時候就會影響整個戰爭的結局。但是,明朝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優勢,明朝曾經引以為豪的火器,現在已經是清軍佔據上風。

明軍紅夷大炮太少,其他各種小炮雖然很多,但是根本不具備與紅夷大炮對陣的實力。清軍烏真超哈野戰重炮兵佔據了戰場火力優勢。在崇德五年至八年的松錦和廣寧之役中,被攻佔之明軍各城堡所配置的大小紅夷炮總數不過約18門。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

到崇禎十六年,遼東巡撫黎玉田題報清軍在錦州可能共擁有紅夷大炮100門,而作為明朝關外重鎮的寧遠,卻只有紅夷大炮10門,且寧遠以西各城均無大炮。也就是所謂:酋以大炮百位排設而擊,即鐵壁銅牆亦恐難保……以物力言,酋鑄百炮而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

騎兵衝突明軍打不過清軍,打陣地戰,清軍100門紅夷大炮轟擊,明軍車營和步兵陣列又擋不住。各種小炮三眼銃雖然有上萬具,但是哪有能力對戰大炮?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

御史楊若橋要求聘請湯若望鑄造大炮抵禦清軍,結果,左都御史劉宗周反對曰:“臣聞國之大事,以仁義為本,以節制為師,不專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國,止用若望鑄炮小器,恃以禦敵,豈不貽笑邊方!”也就是說一直到最後,明廷當中,還有一股保守勢力在反對西洋火器。

清軍在戰馬,野戰能力,重炮火力上都是絕對優勢。明軍最後才會因為,一點突發事件,就造成全軍崩潰。短短几天,清軍殲滅明兵五萬三千七百人八十三人,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赴海死者甚眾,所育馬匹甲胃數以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

時人談遷評價道:“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正是松錦大戰的失敗,才導致李自成乘虛而入攻破北京。否則,洪承疇大軍還在,李自成那有實力攻破北京。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於左2018-08-25 14:10:36

多謝朋友邀請!

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是決定明朝國運的兩次重要戰役,明軍分別敗給了努爾哈赤領導的後金和皇太極領導的大清。

從明軍的角度講,這是兩次不該打的會戰。贏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遼東的問題,輸了卻讓自己大傷元氣。所以這是根本錯誤的一點。此外,兩次會戰,臨戰指揮的官員都受到朝廷的反覆催促,出於無奈而出戰,導致大敗。

具體來看,兩次慘敗各有具體的原因。薩爾滸之戰,明軍明顯佔據優勢,楊鎬因此輕敵,戰前公佈自己的作戰方略。將明軍兵分四路,無所側重,而且各路人馬在行動上缺少統一協調,給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機會。在用人方面,楊鎬讓態度消極的李如柏領導非常重要的南路,幾萬人馬毫無作用。最終,四路人馬三路被殲,明軍死傷慘重,努爾哈赤從此開始戰略進攻,在遼東所向披靡。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

崇禎十四年的松錦會戰,皇太極傾盡全國之力,以錦州包圍戰為發端,在松山、錦州一帶與明軍鏖戰。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八鎮十三萬明軍救援錦州。從整體來看,雙方勢均力敵。

總督洪承疇和錦州城中的祖大壽都堅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與清軍比拼持久力。但兵部和崇禎皇帝不斷催戰,洪承疇只能揮師進軍。而十幾萬明軍的糧餉主要集中在寧遠、杏山、筆架山等處,與前方軍隊之間形成一大段空隙。

皇太極派兵在松山、杏山之間掘出三道深壕,直抵海濱,截斷明軍的糧道供應。危急形勢面前,諸路明軍各揣心機,在決戰前夜爭相奔逃,臨戰崩潰,導致最終的慘敗。崇禎十五年二月,松山陷落,洪承疇被俘,三月,祖大壽在錦州投降。

松錦一戰,明軍不是必敗之局,明軍敗在決策,敗在指揮,敗在將士們士氣低落。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陳哥論史2018-08-24 11:33:07

明朝取得了另二場勝利 就是袁崇煥指揮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 對比這二次戰鬥可以看出明朝對後金不是沒取勝機會 要最大限度發揮明軍優勢就能克敵制勝 。明軍優勢在於首先築城據守 發揮火器優勢 再則將領本身能力超常 有足夠權力 戰略得當 袁崇煥手頭只有幾千人面對努爾啥赤二十萬大軍 沉著冷靜 據險艱守 硬是用紅衣大炮 打傷努爾哈赤 。而前者如明軍和八旗軍野戰則勝算很少 各路軍隊之間確乏協調 統帥沒有足夠權威和能力 很容易讓八旗軍各個擊破。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青先生A2021-06-18 09:11:53

松錦大戰是為解祖大壽被圍困而起,其實早該撤回山海關,或遼雜兵多在遼東打誘敵深入的伏擊戰和騷擾戰,若戰情惡化,即能運回的運回不能運回的炮械毀滅,還說孔明姜維不行,遼東兵簡直不如姜維百倍。祖大壽死板將全域性全國拖向被動,松錦之戰最好主守,放權給幾個藩王讓他們發展團練深溝高壘,迫敵步戰,步步為營向關外蠶食,若恢復了則關外與中央二三分利,或五五分利或地。

薩爾滸是萬曆三大徵勝了,輕敵了,該以劉珽掛帥,而不是楊鎬這個後勤保障部長專長,打仗外行以人來做主帥。十則圍之,萬曆老祖朱棣五十萬徵蒙古,幾次人都沒追著,別人躲了。十萬去打六萬還四路?晚明睡在兵書上卻以打流氓以打群架方式,那能勝。再說農業又搞不起來,缺吃缺兵器,不重視幹方不計發展,懲腐,使國富民強,才可經得起損耗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十殿閻羅S2018-10-17 08:42:53

薩爾滸大戰的作戰方針 兵分四路 分進合擊。結果是兵分了,仗打了,就是合擊沒有做到,四路沒有同時作戰,所以五天大敗,還有三大因素,天時地利人和不符合,天時,當時正是二月份 剛下完大雪。地利,兵種大部分是南方兵,從福建 江西 江浙籌集的,人和,各個總兵他們或貪功,或怕死 等使不能團結作戰,所以大敗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聰明的白痴let2018-08-27 19:15:32

其實明朝這樣的戰爭從開國陸續打了很多,比如討伐西南土司這些,要麼是慘勝,要麼是小敗,在當時看損失沒有那麼慘痛,但是累計起來傷筋動骨。最典型的打遊牧民族,幾乎沒停過。最後把自己拖垮了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BEYOND黃家駒的歌迷2018-08-24 14:08:57

因為明朝末年,朝政昏暗皇帝昏庸,軍隊軍紀散漫毫無戰鬥力,然而此時的清軍卻是戰鬥力非常強大。在這種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基本上都是一方壓著另一方打,弱小的一方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

明末的“薩爾滸之戰”和“松錦大戰”中為什麼明軍均輸給了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