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代男人為什麼都留鬍鬚?是多大開始留鬍鬚的?

古朝代男人為什麼都留鬍鬚?是多大開始留鬍鬚的?大鬍子說史2017-10-24 13:09:32

關於鬍鬚,遠古社會的先民早早地便認識到了以下兩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一、男性一旦具備生殖能力(也就是“成年”),就會長鬍須;二、鬍鬚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除非把它連根拔起,否則,即便你把它刮掉,過不多久,它又會重新長出來。這樣一來,古人便自然而然地把鬍鬚和生殖、生命聯絡起來,形成“鬍鬚崇拜”。

這種對鬍鬚的生殖崇拜神秘化或者神聖化之後,就會跟人格掛起鉤來,進一步強化鬍鬚的地位。性心理學家藹理士曾經說過:“鬚髯的培養是因時代與文明程度而有不同的。但在未開化的民族裡,培養的功夫最為精到;這種民族甚至於把個人的鬚髯認為與人格的神聖有關,不許侵犯。”(參見潘光旦譯《性心理學》)

我們最熟悉的創世神話是盤古開天闢地,盤古死後,鬚髮恰恰就是變成草木。《孝經》開宗明義就說,“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對中國的古人來說,“孝”無疑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對鬍鬚的妥善保護成了“孝之始也”,由此可以看出鬍鬚之於人格完整的重要性。所以,中國古代民間許多關於鬍鬚的禁忌,如不輕易剃鬚,不把剪下的鬍鬚亂扔,理髮、剃鬚需要挑選特定的日子,都可以上溯到《孝經》。

有趣的是,中國古人對鬍鬚的生殖崇拜,透過中醫理論的轉化,在中醫典籍中得到了傳承。

中醫理論體系以“陰陽五行說”作為基礎。根據這一學說,腎屬水,而須屬腎。腎水旺,則鬍鬚濃黑茂盛;腎水虧,則鬍鬚枯黃稀疏。換句話說,從一個男子的鬍鬚多少,可以判斷他的生殖能力強弱。最早建立陰陽五行醫學理論體系的《黃帝內經·素問》就說腎“其華在發”,《黃帝內經·靈柩》對此進一步闡發道,“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把代表男人精力的血氣與鬍鬚長短掛上了鉤。

《黃帝內經》以後的中醫典籍,都繼承了“腎之華在發”這一說法,並加以發揮。以中醫典籍集大成者《本草綱目》為例,李時珍對長在面部不同位置的鬍鬚作了詳細區分,說:“唇上曰髭,屬手陽明;頦下曰須,屬足少陰、陽明;兩頰曰髯,屬足少陽。其經氣血盛,則美而長;氣多血少,則美而短;氣少血多,則少而惡……”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醫方都不乏以鬍鬚入藥的記載,如《本草綱目》就在“人部”中列入了“發”和“亂髮”。這印證了江紹原的觀點:“人與自身的發須爪的同感是有繼續性的,我們能使它們與人身分離,但不能斬斷那同感的關係。”也就是說,鬍鬚就算離開了人體,也能繼續“寓有人之生命與精力”,一經服用,就會轉為己有。

關於對鬍鬚的生殖崇拜如何沉澱成為中國人深層次的文化心理,中醫是最佳例證。正是這種文化心理,為鬍鬚發展成中國人的文化審美符號奠定了基礎。

擺脫了原始的生殖崇拜色彩,轉而成為文化審美符號的鬍鬚,往往被人們認為象徵著陽剛、雄豪、魁梧的男子氣概,“鬚眉”也成了男子漢的代稱。《南史·褚彥回傳》記載了一個故事,山陰公主愛慕褚彥回,想要嫁給他,褚彥回拒絕了公主,公主說他“君鬚髯如戟,何無丈夫意”:你明明長了一副好鬍鬚,怎麼一點也不像個男子漢呢?這說明,在古時女子眼中,男子蓄鬚能體現大丈夫氣概。《褚彥回傳》說他“美儀貌,善容止,俯仰進退,鹹有風則”,更說明了鬍鬚長得好,是男子外貌俊美、氣質出眾的表現。

這種審美觀,在典籍中處處都有體現。史書描寫男子外表,常常會特意提到“美鬚眉”、“美鬚髯”等生理特徵。也正因為鬍鬚代表著男性氣概,所以常常就被描述成帝王之象。《史記》提到漢高祖劉邦,說他“為人隆準而龍顧,美鬚髯”,《後漢書》描寫漢光武帝劉秀外貌,也說他“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這類描寫經由司馬遷和范曄確認,幾乎成為後來歷史文字寫作的正規化,於是,“美鬚髯”也就成為帝王的標配,象徵著權力和地位。

不僅帝王需要“美鬚髯”,官員也需要。根據閻步克在《中古士族的容止欣賞與古代選官的以貌取人》一文中的研究,從漢代開始,官員選拔對外貌就有了要求,最基本的要求是“儀狀端正”,即容貌端正;“美鬚眉”則是作為“儀狀端正”的可操作標準,被用來選拔謁者、侍中、太常、大鴻臚這些官員。

這套標準淵源於先秦時期的貴族傳統和儒家傳統。先秦貴族特別注重男子的“容止”(外貌舉止),並把它視為一種教養,儒家經典更是要求君子應該具備“威儀”。所謂“威儀”,指的是讓人既敬畏又愛慕的外表。所以,儘管史籍並沒有孔子蓄鬚的明確記載,在古代所有關於孔子的影象當中,這位“大成至聖先師”都留了一把大鬍子,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儒家倫理所看重的“威儀

到了唐朝,考核、選拔官員的程式發展為“四事”,包括“身”、“言”、“書”、“判”四項內容。擺在首位的標準叫“身”,具體來說,是“體貌豐偉”,美鬚髯自然是要求之一。唐朝男子是否美鬚髯,常常影響著當時的人們對他的判斷。

古朝代男人為什麼都留鬍鬚?是多大開始留鬍鬚的?莫失莫忘1696341212017-09-19 23:50:55

謝邀。

《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又有“百善孝為先”的觀點。

可見天朝人對自己身體上的零部件是極為看重的,所以歷史上“髡”是一種刑罰;清初的時候因為剃頭令也有不少人自殺……

但是有一種零部件,是可以處置的,那就是鬍鬚。

《漢書-西域傳》中描述:“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隨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鬚髯”。說的是西邊的安息國,雖然語言不一樣,但是透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意思都是大同小異,但是這裡人長相眼窩深,多數留著大鬍子。

可見,漢朝之前,天朝應沒有蓄長鬚的習慣,至少不是多數人的習慣。

漢朝人喜歡留鬍子,以“多鬚髯”為美。那古代人為什麼喜歡留鬍子呢?

首先,鬍鬚代表穩重,看起來威嚴,無須看起來輕浮,南北朝時期,南朝就出現了亂刮鬍子的現象,貴族弟子“無不薰衣剃面”,說的就是這些貴族弟子輕浮。

其次,鬍鬚是男性的象徵,在父系氏族社會,留著鬍鬚就彰顯地位……

根據查閱的資料,1961年,著名學著王力和沈從文就此問題進行過辯論……古代人是因為愛好留鬍子,還是必須留鬍子,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古人對鬍鬚確實有特殊情節,無論是漢末三國的美髯公關二爺,還是晉太傅王育,亦或者明朝張居正的“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其鬍鬚都在史書上留了一筆……

至於從多大開始留,基本上有三種說法:

一是鬍鬚只修不剪;

二是從三十歲而立之年開始蓄鬚,從此便可自稱老夫。

三是隨意修剪,不蓄長鬚,這點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唐太宗李世民、清朝皇帝的畫像中可以看出,不蓄長鬚的人從古至今皆有。

其實還有種說法:有些人鬍鬚終身不修不剪。《春秋元命苞》中甚至認為:“發精散為鬚髯。”但是從古代名人畫像中看,確實都應修剪過……

對這方面真的不是很熟悉,查了半天資料,小編以後這麼難的問題不要邀請我了,會長白頭髮滴……哈

古朝代男人為什麼都留鬍鬚?是多大開始留鬍鬚的?林三大壞蛋2020-08-18 17:53:04

古語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