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的人生追求?

庖丁的人生追求?suyang2021-05-19 16:15:35

我國先秦時期有一位傑出的工匠,他完美地體現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為我們作出了垂範、樹立了榜樣——他就是成語“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我們在研讀《莊子·內篇》中的《庖丁解牛》一文時,無不為庖丁的工匠精神所震撼。當前,我國的學術研究正需要庖丁這樣的匠人精神。

首先學習庖丁的敬業精神。庖丁是屠宰牛的工匠,他熱愛自己的職業,勤勤懇懇,磨鍊手藝,勤于思考,細心觀察工作物件,達到了由表及裡、見人之所不能見的境界。我們從事學術研究也應這樣,愛崗敬業,踏實勤懇,認真鑽研業務。這是一個科研工作者最起碼的職業精神。如果每位科研工作者都熱愛自己的職業,並願為之奉獻終身,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國的科研水平和創新水平定會突飛猛進,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正如庖丁一樣,解牛之時,“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種境界正是我們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的。

其次學習庖丁精益求精的精神。庖丁解牛技藝所達到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這個過程必然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和辛勞,其中也必然會有失敗和沮喪,只有確立目標,長期堅持不懈地付出,才能使技藝不斷精進,達到令人讚歎的地步。

正如庖丁對文惠君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樹立的目標是高遠的,他所追求的是“道”,是總結規律、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去思考一些現象,而非一般的技術、技巧。正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我們在確立科研目標時也一定要高遠,不能為了科研而科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進步。

庖丁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的技藝最後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我們從事學術研究也應該像庖丁一樣不斷學習總結,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我們從庖丁“始臣之解牛”、“三年之後”、“方今之時”這三個不同的時間段看出,庖丁在學習解牛的過程中,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不斷使技藝精進,沒有停滯不前的現象。這也啟示我們,從事學術研究不能滿足現狀、止步不前,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斷超越自我,更新自己的學術認知。如此,才能使科研能力日臻完善,不斷攻克學術難題。

再次學習庖丁守正創新的精神。庖丁對於解牛技藝的學習,是在守正基礎上的創新。“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這就是說,庖丁解牛是根據牛體固有的經絡骨架進行的,不違背牛體組織結構,所以,他解牛技藝的刀法是在遵循牛體本身規律的基礎上提高的,並非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來解牛。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庖丁的技藝達到了“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的境界。學術研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有在遵守學術規範、尊重前人研究成果、遵循學術規律的基礎上的研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創新。趙逵夫先生就說:“所有研究都是在前人基礎上進行的,學術上的重大成果、重大突破更是如此。研究需要推進,不過必須遵循科學規範,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新……我以為,學術研究在強調創新的同時,還應強調守正,要做到在守正前提下的創新。”趙先生的話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最後,學習庖丁持之以恆的韌勁。從古至今,任何一項技能和手藝的掌握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學習和練習才能獲得,要有持之以恆的韌勁堅持到底。庖丁對文惠君說:“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庖丁從事解牛的工作至少在19年以上,解牛的數量也多達數千頭,我們不能不為庖丁持之以恆的韌勁所折服。從事學術研究更需要像庖丁一樣持之以恆的韌勁。因為學術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地實驗和論證,最終得出科學的結論,這一過程如果沒有持之以恆的韌勁是無法做到的。

總之,“庖丁解牛”的故事啟示我們在學術研究上要時刻具備和發揚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學術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庖丁的人生追求?條友小菜2021-05-19 16:15:29

庖丁的人生追求,用自己最嫻熟的手法,做出最美味的食物。

庖丁的人生追求?使用者71332729653172021-05-19 16:15:16

庖丁的人生追求,是把技藝發揮出最高極限,或超越。庖丁解牛的故亊己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