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8881866222382020-04-30 13:17:17

張居正透過的一系列的政治操作,在嘉靖時期是徐階的弟子,譽王的幕僚,高拱同僚,後期與他們夥扳倒了嚴嵩嚴世藩父子,得到了隆慶的重用,在後期萬曆即位後更是張居正把持朝政,萬曆初期張居正對萬曆嚴格要求,對朱家王室的人處處針對,當時王室的貪腐嚴重,造成百姓積怨已久,而張居正本身在後期已經變化,位高權重,一人把持朝政,更是引起了萬曆的排斥,內憂外患,萬曆把這些都歸罪為張居正的名下,就此成長的萬曆在王室內部與外臣不斷述說張居正種種不是之下,對張居正下了手,滿門抄家,對他已往的功績全面否定。可是後期的明朝已經積重難返,民心起義四起,內閣中的朝臣也是自私自利的人,當看見這個王朝已走向衰落之時,更是無所忌憚,權利之間勾心鬥角,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古今事皆付笑談中2020-04-29 02:43:53

不是嘉靖至萬曆期間的內閣爭鬥頻繁,而是

明朝中後期都是這樣,或者說,就是從嘉靖朝的張驄開始的

正因為嘉靖朝至萬曆這段時間的內閣能人輩出,所以更突出了鬥爭。

7次科舉也名落孫山的張驄憑著“大禮議”事件而平步青雲。

後來為人豪邁,才能過人,縱橫議論的夏言趁張驄年老病倒而取代他的位置,成為內閣首輔。後被嚴嵩和嚴世蕃父子迫害至死,夏言死後,嚴嵩禍國殃民,專擅國政近十五年之久。

而得到夏言提拔的徐階,在隱忍16年後終於一舉解決嚴黨,將國家撥亂反正,帝國正常走回正軌。隆慶二年徐階主動讓位致仕,內閣由高拱主理,之後被張居正和馮保聯合幹掉,皇帝勒令其致仕,後卒與家中

在打倒所有對手後,張居正在內有馮保管公章,外有戚繼光守邊界的情況下,一生鞠躬盡瘁,勵精圖治,奮發有為,解除了明朝政治經濟危機,一度促成了“萬曆中興”。

內閣人數通常3-7人,但首輔的位置只有一個,而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之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擬權, 次輔不敢與之抗衡。 在內閣之外,內閣首輔也已成為文臣之首。故大家都想盡辦法爭奪這一位置,在論資排輩的明代,要想往前爬,只能把前面的鬥倒,所以就產生了鬥爭。

除了只顧保住自己的位置而不顧國家的嚴嵩,其餘幾位其實都是同一類人,目的都是坐上首輔位置,顯示自己的權力,然後為國家做事,為人民謀福利!

在張居正之後,內閣的爭鬥並沒有消停減少,申時行,王錫爵,童一貫,葉向高等都依然繼續著鬥爭,並且還結黨營私,出現了東林黨,浙黨,閹黨等,越演越烈。

正所謂,明亡,實亡於黨爭。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瀋陽有青山2020-04-27 23:11:49

嘉靖至萬曆年間的內閣爭鬥,說白了其實主要是首輔之爭,也是權力之爭。

文人相輕古來有之,加上個人的地域、出身、師承、學派的不同,更加大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權力的分配問題。

自從朱元璋因“胡惟庸案”廢黜了中書省和宰相後,就建立了早期的內閣雛形,“大學士輔政”制度,大學士的主要權力只是顧問,並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建文四年,大學士又改稱為學士,具體職能還是延續朱元璋時期的性質。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由於他經常御駕親征,不能對政務面面俱到,就派解縉、胡廣、楊榮入值文淵閣,內閣就此產生。但這時的內閣並沒有具體的實權,它的工作性質就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到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繼位,任命東宮舊臣楊榮、楊士奇入內閣,因為這二人本身都兼任尚書職位,使得內閣權力開始加重。

景泰年間,王文以吏部尚書的身份進入內閣後,內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基本上已經可以和皇帝相抗衡了。嘉靖朝時嚴嵩由於他在內閣任職二十餘年,造成了他的權力已經與事實上的宰相別無二致了。到萬曆朝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因為萬曆年幼,使得皇權失控,張居正已經相當於現代的一國首相了。

正是因為內閣權力的巨大,就造成了朝野上下為之爭鬥的遊戲。從嘉靖朝嚴嵩任內閣首輔開始,以嚴嵩為首的利益群體逐步形成。同時次輔徐階也有意識的建立了自己的利益團隊,與嚴嵩相抗。自此開始直到明末,這種鬥爭幾乎沒有停息。

在嘉靖和萬曆兩朝,基本每年都有尚書這一級別的官員被罷官,主要原因就是內閣大臣都兼任六部尚書,只有擔任了尚書職位,才能進入內閣,進入內閣就代表掌握了權力。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嘉靖和萬曆兩朝,對內閣大臣的任用期限、權力的大小,都沒有明確的定例,內閣首輔和其餘閣臣之間的權力相差巨大,這也加劇了大臣相互間的爭鬥激烈程度。

這種愈演愈烈的爭鬥,致使大明朝野日益腐敗,直至大明王朝轟然倒塌的時刻也沒有停息。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未濟2020-10-17 12:52:40

內閣爭鬥,對於皇帝來說是有利的,便於皇帝制衡。內閣的爭鬥都是皇帝預設的,其實內閣沒有實權,皇帝說撤誰就撤誰,皇帝不聽他們的意見,內閣就是個擺設,由於從嘉靖到萬曆,這三位皇帝都有他們的性格缺陷,使得內閣爭鬥一直沒有停止。

嘉靖是以藩王的身份入主大內,楊廷和等人想讓嘉靖認明孝宗為父,稱自己的父親為伯父,由此爆發了大禮議之爭。從這件事上,嘉靖就明白了,自己根基不穩,必須有支援自己的大臣,必須有大臣幫自己制衡那些反對他的人。在此事中,張璁和夏言因為支援嘉靖而獲得信任。夏言更是打壓異己,給嘉靖時代內閣爭鬥開了一個壞頭。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當夏言逐漸失寵,嘉靖必然要扶持另一個人來幫他制衡大臣,這個人就是嚴嵩了。內閣閣臣之間的爭鬥更是可以讓嘉靖放心地修道,嘉靖何其聰明,何其擅長玩弄制衡權術,內閣首輔和次輔是天敵,是嘉靖手裡的黑白二子。當嘉靖不得不廢掉嚴嵩的時候,徐階靠著他幾十年的隱忍終於把嚴世藩送去了西天。內閣若是一派祥和,那才是嘉靖最不願意看到的。

隆慶是個性格溫和的皇帝,他放心讓內閣大臣去做事,進行改革,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在他還是裕王的時候就支援他了,所以隆慶很放心。然而誰又不想當首輔呢?何況徐階也老了,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扳倒了嚴嵩父子,他的精力和心氣也不允許他再大刀闊斧地改革了。何況高拱是隆慶的老師,高拱戰勝徐階是遲早的事。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高拱性格過於急躁,對人不夠溫和,尤其是看不起馮保。再加上萬歷剛登基時還太小,太后害怕高拱專權。此時,張居正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是萬曆的老師,萬曆當然更信任他。張居正與馮保交好,李太后,馮保,張居正這鐵三角形成,高拱退休就是必然了。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張居正於明朝有功,但是也逃脫不了權臣的名聲,畢竟萬曆還小,也不懂。張居正對萬曆的管教是比較嚴的,當張居正去世,萬曆開始清算了。萬曆真正自己說了算之後,內閣再次成為皇帝的代言人,皇帝說啥就是啥,誰能得皇帝寵信,誰就當首輔。內閣輔臣的質量嚴重下降。到了天啟年間,天啟皇帝把大權交給魏忠賢,內閣更是個擺設。

嘉靖到萬曆年間的內閣雖有爭鬥,但是這輔臣也確實是有本事,為明朝的改革作出了貢獻。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上將軍潘鳳2020-04-28 21:47:26

一個名臣雲集的時代

一:大臣猛皇帝更猛

藩王登基本身就是歷史少見得事件,朱厚熜這位仁兄好像是天生的皇帝,十七八歲正是年少輕狂的時候,而朱厚熜同學卻顯得十分少年老成。一進宮門就給朝中大臣結結實實上了一課,連幾朝元老楊廷和也被朱厚熜擺了一道,可見朱厚熜在玩心眼方面不比朝中的老油條差。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二:權利背後的眼睛

坐穩位置的朱厚熜同學開始了修道之路,妄想成仙走上長生不老的境界,從此君王不早朝,好好的大明朝開始被嚴嵩父子把控二十年之久。期間民間百姓苦不堪言,朝中也哀聲怨道,可是嘉靖同志就是死活不動嚴嵩,所有的髒活累活嚴家父子擔了,嘉靖則穩坐釣魚臺在背後跟朝中的大臣鬥。

發現嚴嵩的價值使用完畢就果斷放棄,一棍子擼到底把嚴嵩貶為庶民淪落街頭而死,兒子嚴世蕃被斬首示眾,所有罪過嚴家父子全抗了,嘉靖在任期間所有內閣首輔一個個都被玩的團團轉。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三:派系林立鬥爭到底

嚴家父子是一派,徐階、張居正是心學派,夏言、高拱各自為一派,前期嚴家父子是所有內閣成員的公敵,大家同仇敵愾鬥垮了嚴嵩。徐階當上內閣首輔後高拱開始跟徐階鬥,徐階下臺以後高拱又開始獨霸朝政,張居正又開始跟高拱鬥,大臣們鬥得你死我活,嘉靖躲在後面看戲好不快活,這也是為什麼嘉靖放任不管的原因,帝王心術被他參透了,因為大臣不團結自己才能落個清淨。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老鐵文史館2020-09-16 15:59:03

明朝歷史好看的原因就在於這裡,各種能人志士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切的原因都是嘉靖太自負,然後才開啟了這個你爭我斗的時代。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明朝中後期基本都是這樣,嘉靖時期只是個開始。為什麼從這裡開始呢?就是因為嘉靖這個人太過自負。青年時期進宮,十幾歲的年紀就可以壓制各位大臣,把權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一直都成年,他感覺權力不過如此,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勝任,不需要上朝。同時還痴迷於煉丹修仙,一些朝政他不會去親自過問,這就有了很多的死角,就給這場爭鬥提供了場所。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而且當年還有個榜樣效應,有個叫張聰的人,考了幾次都沒有進翰林院,但是因為議禮而上位。這就給各位學子們提供了動力,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就此開始。從張聰到夏言到嚴嵩再到徐階,無一不是把上任首輔往死裡整。而嘉靖就是首輔的工具,誰能把嘉靖掌控了,就能把政敵壓制住,所以說,如果嘉靖不那麼自負的話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被害。明朝的政治環境也就沒那麼差,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爭鬥,也不會這麼早滅亡。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記憶中的歷史2020-04-26 18:03:10

明代的內閣制度是明朝中樞機構的核心部分,尤其是明中後內閣成員儼然宰輔。由於有明一代不設宰相,內閣閣員就成為無數士人嚮往的最高文官,加之明代計程車大夫由重德輕利功事功觀念向重利輕義事功觀念的轉變,導致了明代中後期內閣成員之間的傾軋異常嚴峻。

閣臣群體是明初罷中書、廢丞相後,直接服務於皇權的中央核心輔政官僚群體。這個群體從創立到明朝中後期尤其是嘉靖到萬曆成為朝廷最重要的決策和議政機構,也正由於這種原因,無數文官為了居身其間,爭奪內閣首輔這一最高文官權力,展開了殊死爭鬥。

一、明代中後期內閣權力爭鬥的表現

文人相輕應該說自古以來就存在,然而像明代從嘉靖到萬曆朝這樣激烈的確屬少有。當然這不能不說跟嘉靖皇帝有著莫大的關係,由於嘉靖皇帝的怠政使得大臣們看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同時嘉靖皇帝的有意縱容以及他的喜好無常加劇了這種爭鬥直至張居正的去逝。

明世宗以藩王身份繼承帝位這一明王朝歷史上的皇帝異常更替現象,給明中後期政治帶來了新的機遇。

繼武宗弊政之後,整個社會對新君抱有極大的期望。

但是世宗在皇位鞏固後,就鮮問政事,這樣權力便落到了內閣手裡。

為了迅速形成決策,內閣中就必須有一個最後定奪之人,首輔制便產生了,並且產生了權相。首輔權重,使之成為閣臣相互傾軋的物件;反之,閣臣一旦晉升為首輔,便竭力打壓次輔。如夏言,如嚴嵩,如徐階,如高拱,如張居正等等,莫不如此。嚴嵩的去閣使得一批新貴走進了內閣,高拱、郭樸、張居正的進入使得內閣的鬥爭進一步劇烈化。

二、內閣權力的宰輔化

閣臣群體是中國皇權專制統治發展了幾千年後所出現的具有特色鮮明時代特徵的新的中央官僚群體。朱元璋廢除丞相是為了加強皇權,但他破壞了固有的官僚群體,這樣勢必還是要回到固有體制上。他的兒子朱棣即位後在不違背祖制的前提下搞了個創舉,設內閣,選任閣臣專預機務,內閣輔政順其需要而生,正所謂朱元璋“罷丞相分任六卿,無偏聽獨斷之弊”,但政權必有所屬,則設內閣而擬議以成其變化者。

內閣的出現固然是使權力回到固有的體制上,但它畢竟有別於固有的體制。在內閣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儘管有些閣臣所掌握的權力接近前代的相權,但是閣臣始終未能從典制上得到宰相地位的認可,從明朝前中期開始,百僚稱閣臣為“輔相”、“宰輔”、“宰相”等等皆無所隱晦,皇帝並未加入斥責,甚至連皇帝也免不了稱閣臣為相,閣臣亦隱然以相自居。當然,這與皇帝的放縱是有很大關係的,明世宗亦藩王身份繼承帝位這一明王朝歷史上的皇帝異常更替現象,給明中後期政治帶來了新的機遇。

嘉靖繼位前後,皇權虛空,朝廷事實上形成了以內閣為核心的強有力的官僚行政系統,內閣權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迅速的形成決策,內閣中就必須有一個最後定奪的人,首輔制便應運而生,並且出現權相。

首輔權重,使之成為閣臣相互傾軋的物件;反之,閣臣一旦晉升為首輔,便竭盡己力打擊次輔。

縱觀整個嘉靖朝四十幾年嚴嵩幾乎把持最高行政權力一半的時間,在期間他賣官,殘害忠良,鉗制言官。嚴嵩利用皇帝的怠權和自己的閣權安排自己的親信趙文華擔任通政,使監視不利於自己的彈劾和奏疏,而趙文華也盡心為嚴嵩辦事,由是也不難看出閣權之重。

官場如戰場,政治傾軋始終也沒有停息過,在庚午之變後,徐階漸次得到了世宗的寵信,並最終透過自己的計謀鬥倒了嚴嵩。嘉靖四十一年七月,徐階在嚴嵩去職後,升任內閣首輔,當時的內閣成員只有徐階和袁煒二人,朝中政治暫時平靜。徐階革除嚴嵩弊政,充分放權,以顯示自己的開明和公正,但這只是表面的內閣權重於五軍六部已是事實積重難返。但是不管怎樣作為一個幹練的君主嘉靖皇帝牢牢把權力攥在手裡,他是根據自己的政治需要和個人感情賦予大臣權力。

到了穆宗,情況就變了,他對政治沒興趣,他把駕馭大臣的威柄也轉給了閣臣。因此,在穆宗朝內閣之爭更趨激烈。嚴嵩的倒臺以及高拱等政治新貴的進入帶來了新的爭鬥。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二、士大夫的事功觀

在中國古代社會,士大夫群體作為士群體中的精英階層,被選拔出來,承擔著管理國家、社會和掌握傳播文化知識的社會責任。

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明代社會由有序逐步走向失衡的關鍵時期。在時代提供的展示自己的歷史舞臺上,作為政治精英計程車大夫群體面臨著難得的事功機遇與現實挑戰。如何認識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並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與人格完善,成為士大夫深深思考的一個問題。傳統儒家強調義輕視利,可明代陽明理學已經興起了,陽明理學提倡“知行合一”,士大夫們開始關注品格與現實政治的關係了。可以這樣說,陽明理學深刻影響了明中後期士大夫的義利觀,同時這樣的義利觀也影響著士大夫為官做事的觀念。

義利觀的改變也使這一時期士大夫之間的相互侵軋異常激烈。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赫本人才2020-05-01 11:15:06

我是天晴愛睡覺,我來回答:

內閣爭鬥頻繁激烈是因為內閣的權力變大了

,對人的誘惑也增加了。

這段時間內閣成型已久,又因為皇帝的懶政怠政,大事的決策草擬都落到了內閣手中。

皇帝為了擴張君權,抑制內閣,也是有意挑撥內閣鬥爭

,防止內閣板結一塊集體抗命。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

為什麼嘉靖朝至萬曆朝的內閣爭鬥如此頻繁?潛伏79212020-05-02 00:07:53

嘉靖帝執政早期勤檢克勉,兢兢業業,經過壬寅宮變之後,逐漸不早朝,至後來的完全不上朝,醉心於修道練丹,朝廷的事,只要不是天塌下來,他都懶得去管,對於管財政倒是很有興趣,這是一個心態的變化,以至於出現了一個權利真空地帶,大臣為了權,鬥得不亦樂乎,萬曆帝同樣如此,早期兢兢業業,後期經過,紅丸案,梃擊案,以及礦日持久的國本之爭,同群臣之間的鬥智鬥勇,這同樣也是心態的變化,厭倦了一切,選擇逃避來解決問題。同樣給了群臣黨爭的空間,權利鬥爭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