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遊戲歷史達人2021-05-12 18:19:52

北魏之於南朝就好像前秦之於東晉,要是苻堅聽王猛的話不去討伐東晉努力經營北方。北方肯定被前秦控制的死死的。也就不會有北魏什麼事。說明無論前秦還是北魏對比東晉還是南朝並不佔據絕對優勢。並且很可能會被反殺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Mer862019-11-04 13:40:04

北魏對南朝確實有很大軍事優勢,自統一北方後,就不斷得蠶食南朝的領土。但是這並不表面北魏就有統一全國的實力。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劉宋王朝。這一年是南北朝的開始。

當時統一的主動權在南朝手裡,因為當時的北方還處於分裂狀態。除了北魏外,赫連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權,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政權,也都頗有實力。

公元422年,劉裕籌備北伐,但籌備還沒有完成,他就去世了。

劉裕去世後,劉宋王朝內部因帝位之爭發生火拼,北伐一事告吹。然後北魏皇帝拓跋嗣趁機南下,把勢力推進至黃河南岸。(之前以黃河為界)。

不過正當魏軍準備進一步南下時,公元423年,拓跋嗣突然病死了。

拓跋嗣死後,拓跋燾繼位。他原本打算進一步南下,趁劉宋內戰之際渾水摸魚。不過他還沒行動,北方的柔然聽說拓跋嗣死了,就南下侵魏,捅了北魏的後背。

柔然大舉南下,拓跋燾不能不還擊,畢竟北魏首都平城就在草原南側,一個不小心,國都就會被柔然人端掉。

於是公元424年,拓跋燾抽調北方精銳,御駕親征。

拓跋燾也是一代雄主,他的才能是有的,不過這時候的他還太嫩,實戰經驗不足。魏軍殺入草原後,很快就被柔然人重重包圍。拓跋燾左突右衝,好不容易才殺退柔然人。

就在北魏和柔然血戰之際,劉宋王朝的帝位之爭終於結束。宋文帝劉義隆繼位。他一繼位,劉宋內部立時穩固,北魏渾水摸魚的機會沒有了。

看到劉宋內部穩定,拓跋燾扼腕嘆息,他很清楚侵宋的時機已過。於是他就把主力全部轉移到了北方,決定先打死柔然。

公元425年,拓跋燾派遣五路大軍北伐柔然。柔然人不敢硬碰硬,直接北遁。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與柔然開戰的時候,劉宋方面進一步完成中央集權。劉義隆是被權臣扶上位的,權力受限制,所以他繼位後,就韜光養晦,慢慢清除權臣,逐步大權獨攬。

此後,他鼓勵耕織,休養生息,南方的生產秩序得到了恢復,國力也小有增長。

公元429年,北魏與柔然再次開戰。拓跋燾派遣遠征軍突入草原四千裡,把柔然殺了個雞飛狗跳。

第二年,已經大權獨攬的劉義隆逮住這一機會,搶在魏軍還沒有南歸之際,發動大規模北伐。

這一戰,宋軍前期取得大勝,把國境線又推回到了黃河一線。然而魏軍反應神速,很快就展開了反擊。宋軍不敵,鎩羽而歸。第一次北伐就以失敗收場。

431~439年,南北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北魏主要在黃河以北活動,先後消滅了北燕、胡夏。劉宋則繼續休養生息,積蓄實力。不過在此期間,劉宋內部也有小規模的內訌。有劉宋第一大將之稱的檀道濟被殺,這極大的削弱了劉宋的軍事力量,為後來劉宋屢次北伐失利,埋了個大坑。

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方。至此,南北對峙的格局最終形成。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公元440~449年期間,南北雙方依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彼此都在積蓄實力,都在等待第二輪交手。

在這一期間,劉宋人口增長到了600萬,這是南朝人口的巔峰。(南北朝期間,人口隱匿情況很嚴重。劉宋官方統計的人口是600萬,但實際人口應該遠超1000萬)

公元450年,狼煙驟起,這一次是北魏搶先出手,拓跋燾親率大軍10萬南進,連克劉宋數郡。劉義隆聽說後大怒,遂發動反擊。

這一戰,宋軍30萬,起傾國之兵。然而由於準備倉促,決策失誤,所以開戰之後,宋軍很快就全線潰敗。

北魏軍隊擊潰宋軍後,遂即發動反擊,拓跋燾指揮五路魏軍伐宋,總兵力40萬,也是以傾國之兵出擊。

魏軍擊破宋軍防線後,長驅直入,飲馬長江,兵鋒推進到劉宋王朝的國都建康。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不過由於魏軍也是倉促南下,沒有做好準備,所以這次南征,魏軍殺到長江北岸後,過不了長江,最後也是草草收場。

戰後,由於劉宋江北地區被肆虐一空,元氣大傷,於是圍繞著此次北伐的責任應該由誰承擔這個問題,劉宋又開始鬧起了內訌。劉義隆和太子劉劭相互敵對,雙方矛盾一觸即發。劉義隆哀怒交加,動了廢太子劉劭的念頭,這讓劉劭非常不滿。

公元453年2月,太子劉劭先發制人,派軍攻入王宮,將劉義隆殺害。

劉宋王朝至此由盛轉衰。

劉宋在內訌,北魏也一樣在內訌。

由於魏軍在南征期間遭遇瘟疫,死傷也是極其慘重,拓拔燾非常鬱悶。再加上北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部不穩定因素很多。所以大戰之後,北魏國內暴亂此起彼伏,拓跋燾也是被折磨得心力交瘁。

在內外交困之下,拓拔燾神經兮兮,他覺得太子對自己不利,再加上一個叫宗愛的太監跟太子有點矛盾,頻繁告太子黑狀。於是太子就又氣又怕,一病不起,嚇死了。

太子一死,宗愛擔心自己告黑狀的行為會被拓拔燾發現。於是他就在公元452年發動宮廷政變,殺了拓跋燾。

就這樣,拓跋燾和劉義隆這對冤家就在幾乎同一時間,都離開了人間。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兩個鬥了將近30年的冤家先後去世後,南北朝也各自繼續著內訌。

先是北朝。太監宗愛殺死拓跋燾後,立拓跋燾的另一個兒子拓跋餘為帝。沒多久,宗愛看拓跋餘不順眼,就把他殺了。

宗愛殺拓拔燾時,北魏一些大臣因為害怕拓拔燾,便默認了宗愛的行為。但此時宗愛又殺拓拔餘,一些大臣就看不下去了。他們認為宗愛做的有些過分,於是就組了個團,擁戴拓拔燾的孫子拓跋濬(jun)登基。

拓跋濬是前太子的兒子,也就是曾經被宗愛氣死的那個皇太子的兒子。他上位,宗愛這一下是徹底完蛋了。被拓跋濬下旨咔嚓,屍體切了餵了狗。

接著是南朝。劉劭弒父上位,滅絕人倫,作了大死。於是他的三弟劉駿發動叛亂,把他趕下了皇位,並把他腦袋剁了。不過劉駿比劉劭更殘酷,他當了皇帝后,為了防止兄弟們以自己為榜樣,他就大開殺戒,幾乎把對他有威脅的兄弟們殺了個精光。

拓跋濬和劉駿各自登基後,南北雙方基本上處於相安無事的狀態,大家還時不時開啟雙邊貿易,做點兒互通有無的買賣。(拓跋濬和劉駿的在位時間也大抵相同,拓跋濬上臺的時間是公元452年,去世於465年;劉駿上臺的時間是公元453年,去世於464年,兩人執政時間基本重合)

公元464年,劉駿去世,他的皇位繼承人叫劉子業,是他的兒子。這個劉子業堪稱是劉駿的加強版,簡直是畜生皇帝的典範。

劉駿當年大肆屠殺手足,沒有做得太絕,有幾個對皇位沒有威脅的弟弟都活下來了。可劉子業上位後,覺得這些人礙眼,便把他老爹當年沒殺絕的叔叔又蒐羅到一起。有的被關押,有的被殺頭,有的被肢解。劉裕的子嗣因為此次屠殺,幾乎被殺絕了。

劉子業胡鬧了一年多,宮裡的一些大臣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便發動政變,殺了劉子業,扶持被劉子業整得奄奄一息,但還留一口氣的“豬王”劉彧登基。(劉彧被劉子業當豬狗一樣折磨了半年時間)

幾乎與劉子業被殺同時,北魏的拓跋濬也去世了,他兒子拓跋弘繼承帝位。

這一年,拓跋弘才10歲出頭,大權把持在權臣手中。拓跋弘人小志大,隱忍不發,在中國歷史上著名女強人馮太后的支援下發動政變,誅殺權臣,重新奪回了大權。

劉彧上臺和拓跋弘發動政變,都發生在公元466年。又是這麼巧。北魏和劉宋皇帝堪稱是三代好基友。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劉彧上位之後,劉子業的三弟劉子勳對他很不滿。劉子勳在劉子業被殺之前,以誅殺昏君為由,率軍進京,準備殺了大哥上位。

但是他還沒到京城,劉子業就被殺了,讓劉彧撿了便宜。所以他很不滿,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扯旗造反了。

一開始,局勢對劉彧非常不利,劉宋王朝的版圖,劉子勳至少佔據了80%。但是為了保住老命,劉彧爆發了驚人的潛力。他逆勢而上,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居然就把“飛龍騎臉”劉子勳打死了。

搞死劉子勳後,劉彧自信心爆棚,他下旨北伐中原,決定玩票大的。

然而,劉宋搞內鬥是一把好手,搞外鬥卻都是慫包。

公元467年,也就是劉彧幹掉劉子勳的第二年,宋軍精銳北上,向魏軍挑戰,結果被打得一敗塗地,丟城失地。

就是在劉彧手裡,南朝最重要的北伐前哨站山東丟了。也是在劉彧時期,北朝的實力徹底壓過了南朝,此後再也沒有扭轉過來。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劉彧被北魏揍了一頓,心灰意冷。他害怕擔責任,就大開殺戒,也學劉子業一樣,剷除了所有可能威脅他地位的皇室宗親。

公元472年,劉彧病死。他死後,他9歲的兒子劉昱繼承了皇位。

四年後,23歲的拓跋弘忽然駕崩,死因不明,成為歷史上的一樁懸案,他同樣也是9歲的兒子拓跋宏繼位。

拓拔宏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

劉昱繼位後,別看年紀小,但他的心機非常毒辣。他小小年紀就兇殘成性,發明了一大堆錘子、剪子、鑿子、刀子之類的東西,看見誰不順眼就命令隨從把他們殺死。並且劉昱還有解剖屍體的怪癖,嚇的人人自危。

大臣們見劉昱小小年紀就如此兇殘,長大了那還了得。於是在公元477年,以蕭道成為首的權臣發動政變,殺了這個小變態,擁立劉昱的弟弟劉準繼位。

廢立皇帝,這是大忌。所以蕭道成廢了小變態劉昱後,他就下定了篡位的決心。

公元479年,蕭道成清除異己,於是在同一年,他強迫劉準禪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蕭齊。

劉宋王朝至此滅亡。

劉宋滅亡後,天下終於消停了。南齊首任皇帝蕭道成與其子蕭賾都是賢君,他們都不喜歡打仗,熱衷於搞建設。於是南朝在亂了二十多年後,終於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盛世,史稱“永明之治”。

南朝在恢復建設的同時,北朝也在改革。孝文帝拓跋宏在馮太皇太后的支援下,銳意革新,大規模推行漢化改革,為遊牧色彩濃厚的北魏過渡為農業大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親政。在他的主持下,北魏遷都洛陽,實施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改革,史稱“孝文帝改革”。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孝文帝改革的同一年,蕭賾病死。其孫蕭昭業繼位。他又是個小畜生,繼位之後倒行逆施,南齊接二連三地發生政變。南齊因此實力大損。

南齊陷入內訌,北魏則在穩固前進。經過漢化改革,國力大大提升。

公元498年,元宏(就是拓跋宏,漢化改革之後把姓由拓跋改成了元)大舉南下,聲勢駭人,大有滅了蕭齊之勢。

面對魏軍的南下,蕭齊將領團結一致。北魏在南征過程中,雖有一些小斬獲,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極大,可謂是傷亡慘重。

同年9月,眼見南征無望,元宏撤兵北歸,途中他染病不起,於次年春季去世。繼位的是他的次子元恪。

不過這次逼退北魏後,南朝又陷入內訌,將領被殺者甚多。

公元500年,趁著南朝鬧內訌的機會,元恪再次興兵南下。魏軍這一次勢如破竹,佔領了南朝的荊州、揚州、益州等地。

南朝在江北地盤,幾乎全丟了。

眼睛南朝要完,公元502年,蕭衍篡齊,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而蕭衍本人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褒貶不一的“菩薩皇帝”梁武帝。

公元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梁軍與魏軍在淮南一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雙方基本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

雖然說,梁軍沒能擊退魏軍,但好歹算是遏制住了北魏的蠶食。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公元515年,元恪去世,其子元詡繼位。

第二年,北魏再度南征,與南梁在安徽壽縣一帶劍拔弩張,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勢。梁武帝大耗民力,興師動眾地興建浮山堰,意圖用水攻的計策迫使北魏撤退,結果殺敵一千也自損八百,擊退北魏後,梁軍也是元氣大傷,只好各自罷兵。

這次大戰之後,北魏陷入內亂的泥淖,民族問題和解階級問題一次性全爆發了。

民族問題就是鮮卑人、匈奴人、漢人以及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階級問題就是孝文帝強推的漢化改革,導致了鮮卑民族出現了邊鎮和朝廷階級分化的情況。由於元詡當時還是個孩子,他的母親胡太后又沒什麼本事。所以這個階級矛盾不可調和後,就爆發了著名的六鎮起義。

PS:北魏建國初期,為了抵抗北方柔然人的南侵,就在北部邊疆地區設立了一支力量龐大的邊防軍,由鮮卑貴族當中的能征善戰的人才統御。隨著柔然的衰落,邊防軍的地位漸漸有所下降。孝文帝推進漢化改革時,老派貴族扎堆的邊防軍又極力反對,元宏說服不了他們,就把他們扔在邊疆。此後這些人的地位越來越低,對朝廷越來越不滿。

六鎮起義爆發後,邊防軍紛紛樹起反旗脫離朝廷控制。當地有些地方豪強大族也趁機招兵買馬,擴充勢力,其中有一個叫爾朱榮的土豪實力很強。當他配合朝廷鎮壓完暴動之後,他便成為北魏頭號大軍閥。堪稱是北魏版的曹操。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公元528年,元詡與胡太后的矛盾爆發。元詡密詔爾朱榮進京,誅殺胡太后及其黨羽。

胡太后得知訊息後,搶先下手,命人毒死了元詡。當時爾朱榮已經出發,不能退縮,於是他幾乎打著為元詡復仇的旗號,直撲洛陽城,把胡太后淹死在河裡,並立元子攸為皇帝。緊接著,他又以為祭奠元詡為由,把北魏宗室子弟和朝中大臣召集到一起,大肆屠殺。這次事件史稱為“河陰之變”。

之後,爾朱榮返回太原大本營,並在朝中廣佈親信,在太原遙控著洛陽的政局。

當時元宏有一個侄子,叫元顥。爾朱榮在洛陽大肆屠殺的時候,元顥恰好在外打仗,逃過了一劫。聽聞洛陽慘案,元顥害怕被爾朱榮追殺,便南下投奔了南梁。

北朝人來投,這是新鮮事。梁武帝本著噁心北魏的初衷,派遣陳慶之率領一支7000人的軍隊護送元顥回國奪位。

梁武帝一開始,其實沒有對陳慶之北上抱有太大的期望,他的目的僅僅只是給北魏搞個小動作,噁心一下對手。可他沒想到,陳慶之居然那麼能打。

公元529年5月,陳慶之率七千人,居然攻入了洛陽,並扶持元顥稱帝。這是南朝歷史上第一次扶持北朝人建立傀儡政權。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不過陳慶之的行動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他被元顥那個坑貨給坑了。

元顥繼位後,手裡有點實力,就跟陳慶之對著幹。爾朱榮率軍殺向洛陽,陳慶之建議元顥允許梁軍主力北上助戰,卻被元顥以懷疑南梁會吞併他為理由,一口拒絕了。

梁軍主力不來,陳慶之腹背受敵,內外無援。無奈之下,陳慶之只好撤退。元顥見陳慶之撤了,他也倉惶逃出洛陽,但被爾朱榮率軍追上,一刀殺死。

之後,爾朱榮在中國北方橫掃群雄,蕩滅其他割據勢力。

到了公元530年,爾朱榮已基本上把中國北方收入囊中,一躍成為能夠與南梁分庭抗禮的人物。

不過成功的背後是爾朱榮樹大招風,成了大家的眼中釘。

公元530年11月,被爾朱榮扶立的傀儡皇帝元子攸受夠了窩囊氣,便密謀了一次暗殺事件,在宮中埋伏武士,召見爾朱榮進宮,然後親自上陣,亂刃齊下,在大殿裡砍死了爾朱榮。

爾朱榮死後,爾朱氏一家人發飆,攻入洛陽,手起刀落,砍死了元子攸,改立元恭為傀儡皇帝。

元子攸一死,爾朱榮活著時的頭號大將高歡立刻變臉,他打起為先帝報仇的旗號,脫離爾朱家族,宣佈與弒殺皇帝的爾朱家族不共戴天。

公元532年4月,高歡擊敗爾朱家族,進入洛陽。他殺死元恭,又另立了元修為帝。

與之同時,在關中一帶,還有一股勢力強大的軍閥,領頭人叫賀拔嶽,他原先也是爾朱榮的戰將,地位僅次於高歡。爾朱榮還活著時,他曾力勸爾朱榮殺高歡。所以賀拔嶽和高歡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傀儡皇帝元修見賀拔嶽可以利用,就下密詔讓其討伐高歡。不過賀拔嶽還沒準備好,高歡就搶佔先機,在關中策動內亂,殺了賀拔嶽。隨後他派遣爾朱榮時代的三號大將侯景到關中接管賀拔嶽的軍隊。

侯景喜出望外,以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大搖大擺的去關中,結果卻發現賀拔嶽的部下已擁立宇文泰當了大哥。侯景只好灰溜溜的又逃了回去。

公元534年,元修與高歡的矛盾激化。他在著名大忽悠斛斯椿的建議下,逃離洛陽,跑到了關中,投奔宇文泰。(元修投奔宇文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宇文泰娶了他妹妹,他是宇文泰的大舅子)

高歡一看皇帝跑了,索性隨手就立了元善見為傀儡皇帝。然後繼續用大魏的國號——史稱東魏。

高歡擁立元善見的同一年,宇文泰殺死大舅子元修,另立元寶炬為傀儡皇帝。然後他也繼續用大魏的國號——史稱西魏。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至此,北魏一分為二,正式滅亡。元善見和元寶炬雖然名義上是皇帝,但實權都分別掌握在高歡和宇文泰手中。南北朝也進入了最後的收關階段。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2021-03-15 09:38:29

自439年滅北涼後,北魏統治了北方近百年。

其間,北魏保持了大約80多年的強盛,出現了太武帝、孝文帝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主。

不過,儘管北魏屢屢對南朝發起進攻,並多次取得大勝,但終北魏一世,始終未能平定南方。

在這場近百年的對峙中,南北雙方的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南朝,換了3個朝代。因此,北魏未能完成統一的原因,也應分階段來說。

北魏與劉宋的大戰

南北朝開局之初,南朝是佔據主動地位的。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就疆域而言,劉宋立國之初,不僅佔據淮河以南,還在青、徐、冀、豫、兗控制了大片經濟發達地區。而北魏儘管疆域遼闊,但境內各種矛盾尖銳,統治不穩,且經連年戰亂,破壞尚未得到恢復。

就形勢而言,劉宋立國前,劉裕北伐,氣吞萬里如虎,尤其是曾以“卻月陣”重創北魏騎兵,表現出了很強的戰略進攻能力。而北魏的軍隊連年征戰,幾乎沒有休整,士卒疲憊,且背後還有強大的柔然威脅。

因此,劉宋立國後,就積極採取了大規模北伐。

450年,宋文帝北伐。

北魏充分發揮騎兵優勢,放宋軍大舉北進中原後,發起全線反攻,大敗宋軍。

隨即,北魏大舉反擊,連戰連捷,直抵長江北岸,但是,始終不能渡江。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其後,北魏數次攻伐劉宋。

雖然還是無法渡江,但是,到469年,北魏攻取了青、徐、冀、兗州及豫州淮西地區。

由於這些地區都是人口稠密、資源豐富、生產力發達的區域,因此,北魏由此奠定了“北強南弱”的格局。

北魏不能滅劉宋的原因

北魏與劉宋作戰,屢屢大勝,但是終究不能滅劉宋,並不意外。

首先,雙方實力對比上,北魏優勢尚不明顯。

劉宋立國之初,疆域尚廣,且劉裕當年的精兵猛將大多還在,戰鬥力極強。

儘管北魏大勝,但損失也非常慘重。到抵達長江北岸時,大軍損失近半,已經是強弩之末。加之淮河南北大片領地仍然為宋軍所掌握,後路有憂,只得退兵。

其次,民族對立情緒尚非常嚴重。

立國之初的北魏,漢化程度非常低,各族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

因此,北魏每次攻城,必然遭到最激烈的抵抗,而當北魏不攻城,長驅直入時,各城堅壁清野,使之野無所掠,補給困難。

最後,兵種、兵源劣勢。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以鮮卑騎兵為主。

在中原,騎兵所向無敵,但是,到了江淮水網縱橫之地,缺乏水軍,受制於人。

加之鮮卑騎兵不習慣南方的氣候,一攻到淮河以南,往往發生疾病,戰鬥力下絳。

其實,北魏遇到的這些問題,都是非常正常的。

就像後世的蒙元一樣,如果北方政權改革得當,是可以彌補、改善這些不足的。

歷史給了北魏近百年的時間,比給蒙古人的還要多。

那麼,北魏統治者是怎麼作的呢?

北魏伐齊

在與劉宋的角逐中,隨著攻取青徐冀兗及豫州淮西地區,“北強南弱”的格局已經鞏固,實力優勢不明顯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隨後,北魏開始著手解決第二個問題:正統。

“漢化”,是其確立正統,完成統一的基本條件。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因此,北魏開始學習漢人文化,並遷都到洛陽,試圖化身為名副其實的中原政權。

在3次徵齊的過程中,北魏做出了一些變化。

比如,在第三次伐齊時,北魏已經改變了遊牧民族的劣習,將所掠奪的人口悉數釋放,以收復人心。

同時,北魏為了獲取伐齊的大義名分,還將劉宋、南齊政治上有影響力的流亡人物拿出來作大旗,以減輕抵抗。

不過,從結果上看,北魏對南齊的戰爭,收效是最少的。

這是因為:改革,都有一個“陣痛”期間。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3次伐南齊,其中,第2、3次,都一度取得了非常有利的局面。

不過,由於剛遷到洛陽,北魏內部反對漢化派的動亂,都使北魏被迫半途而廢。

隨著改革渡過陣痛期,北魏終於迎來了實質性的機會。

錯失良機

504年,良機到來。

南梁的秦、梁二州行事帶著漢中投降北魏。

邢巒奉命而來,不僅平定了相關區域,還擴地“東西七百,南北千里”,甚至一舉控制了蜀中天險劍閣,直逼涪城。

漢中、劍閣即下,奪取益州,自然不在話下!

邢巒上表:再給我25000人,我就可以奪取蜀郡!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一旦四川平定,再在四川打造戰船,順流而下,南朝很難抵擋!

當時,北魏用兵,動輒數十萬!而且,當時南梁在東線並沒有發起大規模進攻,北魏完全有能力抽出兵來!

但是,朝廷拒絕了邢巒的請求,還把邢巒調走了!

這次錯失良機,使北魏失去了最佳的機遇!

永失機會

機會錯過了,就不再來了。

北魏連續攻戰,奪取了洛陽以南的南陽等地,一直打到了樊城。

當然,毫無懸念,缺乏水軍之利,北魏打不下樊城。

此後,不明智的鐘離之戰,使北魏永遠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鍾離之戰,北魏將其短板暴露到了極致。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先是幾十萬大軍,圍攻只有3000守軍的鐘離,打不下。

其後,由於在水網地帶難以施展,在韋睿等人的20萬大軍的攻擊下,魏軍“死者十餘萬,斬首依如之”。

這是一次致命打擊。

由於中原北魏軍隊元氣大傷,已經難以壓制留在北方,尚未漢化的六鎮軍隊。

17年後,六鎮起義爆發,北魏迅速走向衰亡。

尚未完成的改革

北魏之所以最終未能完成統一,主要是其改革尚未完成。

北魏“漢化”後,學習中原文化,任用漢族官吏,已經隱然有中原王朝的形態。

後世隋唐的許多制度,都是源自北魏。

如果論虛心學習漢文化,北魏統治者比後世的蒙元有過之而無不及。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可是,北魏的一塊心結,使其改革只能停在最危險的半空中。

北魏啟用了許多漢人人才,制定了很多有利於民族融合的政策,但是,在槍桿子的問題上,仍然走不動!

北魏軍的常備軍,自始至終,以鮮卑人為主體。

至於其他民族,只是臨時徵發,以防止其武裝起來。

北魏拒絕邢巒取蜀中的建議,當然不是其不知道魏晉平蜀滅吳的歷史,恐怕就是擔心軍隊結構的變化。

正因為如此,只依賴鮮卑人的北魏,始終不能組建有力水軍,始終不能克服其對南方環境的不適應。

除此之外,北魏儘管任用了各族將領,但指揮權,一直在拓跋氏將領手中。

所以,儘管北魏國力、軍力比早年強了,但由於拓跋氏將領才能不及其前輩,指揮能力又下降了···

最終,隨著鍾離之戰的重大損失,在北方尚未漢化的六鎮起義,終結了北魏的盛世。

如同歷史上任何一個佔據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一樣,北魏要想完成統一,需要在制度上、文化上、軍事上,都做好準備。

北魏的改革,使原本只是“胡人”的北朝變得適應了中原文化,在文化、制度上做好了統一的準備。

可是,在敏感的槍桿子問題上,北魏尚未得要領,遇到瓶頸。

因此,北魏的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終不能完成統一。

幸運的是,後世沿著北魏開拓的改革之路一直走下去了,北周改革,為北朝統一天下做好了準備,而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最終結束了漫長的分裂!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善發歷史說2019-11-08 00:27:37

不是不想南下統一,而是實力不允許呀!

南朝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北魏一口氣吞不下來,期間北魏也多次南下,但是都沒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北魏分裂之後,北朝又忙於內訌,直到北周滅北齊之後,天下形勢逐步清晰,南朝也走向了末路。隋代北周後,公元589年滅陳,天下一統,離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滅北涼重新統一北方,已經過去了足足150年。

我是善發,愛發歷史說,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善發歷史說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的崛起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拓跋部發源於內蒙古鄂倫春旗阿里河鎮西北的嘎仙洞,屬於東胡的一支,兩漢之交時拓跋部南遷到了呼倫貝爾草原,在北匈奴被東漢擊敗之後,拓跋部隨即往西南遷徙到達陰山河套佔據了匈奴故地。

西晉末年,拓跋部開始形成國家的雛形,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拓跋部的首領什翼犍建立代國,定都盛樂,後被前秦所滅。

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大敗,短暫統一的北方又迅速分裂。公元386年的時候,什翼犍的長孫拓跋珪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定都平城,從此北魏建立。

北魏建立之後,不斷地進行擴張,歷經三代人,滅北燕、胡夏、蠶食後秦領土,逐漸佔有了北方的大部分州郡,公元439年,更是一舉滅亡北涼完成北方的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南朝的建立

正當北魏在北方迅速崛起的時候,南方岌岌可危的東晉政權出了劉裕這樣一個人物。

劉裕擊敗桓玄之後,成功控制東晉朝廷,為建立功勳好稱帝代晉,他率領著強大的北府兵發動了北伐,並且一舉消滅了南燕和後秦,收復了關中、河南、山東等地,將南方政權的疆域直推到黃河南岸一線。

在平滅後秦的戰役當中,劉裕的北府兵和北魏多次發生衝突,但是憑藉北府兵高超的戰術和強勁的戰鬥力,劉裕總算打退了北魏從中作梗影響北伐的念頭。

公元420年,58歲的劉裕終於如願以償代晉自立,建立了南朝宋,史稱劉宋政權,開啟了南朝170年的歷史,這時的南朝正是最為鼎盛的時期,疆域推進到黃河南岸,和北魏處於強強對抗的階段,南北方之間的實力相當。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南方的北伐

劉宋建立之後,北魏和劉宋直接形成了一種對峙的局面。北魏統一北方之後,作為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北魏政權,非常諷刺的要開始面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柔然的襲擾。

在北魏的北方,有柔然不時南下侵擾,而南方,則有時刻想著北伐收復中原的劉宋,加上內部的各種矛盾,北魏的南下大計劃一再耽擱。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領十萬大軍南下攻打劉宋,結果在攻打今天的河南汝南時,圍城四十二天久攻不下,最後只好退兵。

這一來,就大大的刺激了劉裕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劉義隆不顧群臣反對,決意北伐,可惜用人失當,結果一敗塗地,得到了“元嘉草草”的局面,還反被拓跋燾打到了長江北岸。

不過,由於北魏這次南下糧草缺乏,補給全靠一路南下向百姓搶掠所得,可等北魏軍隊南渡淮水之後,百姓們早已嚇得四處逃竄,北魏軍缺少補給,之後在一陣大肆破壞之後迅速撤軍。

劉義隆的這一次北伐,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從此南北朝之間陷入到了北強南弱的局面,也為劉宋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這個時期,南方的實力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路,北強南弱的局面已經形成。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迅速分裂

劉宋很快衰敗,北魏趁機佔領了劉宋之前的山東、淮北之地,等蕭道成代宋建齊之後,南朝的疆域對比劉宋明顯萎縮。

南齊建立之後,也很快就陷入到了內亂當中,而此時的北魏在孝文帝的時候進行了系列的改革,由於孝文帝元宏南下遷都洛陽,也不斷南下攻打南齊佔據南方的一線土地,但是這是北魏仍然無法一舉南下吃掉南齊。

接著北魏隨著一系列的內亂和起義,很快就陷入到了衰敗當中。

這個時期的南北雙方,都各自忙於內部鬥爭,期間雙方雖然也有爆發戰爭,可卻無法撼動整個南北對峙的局面。但是總體來說,北強南弱的局面是越來越明顯,北朝吊打南朝的情況成為經常性的事情。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東西魏的對立

公元534年,這一年是具有非常重大意義的一年,不甘心做高歡手中傀儡的北魏最後一位皇帝——孝武帝元修西逃長安,投奔了了佔據關中的宇文泰。高歡於是另立元善見為帝,而宇文泰不久也殺了元修,擁立元寶炬為帝。至此北魏分裂為了東西兩個政權,史稱東魏和西魏。

東魏和西魏從建立之日起就是高歡和宇文泰手中的傀儡政權,雙方之間經常大打出手,而南邊的南梁此時也不太平,侯景之亂徹底將南梁的盛世打破,侯景之亂後南梁更是隨即陷入到了無休止的內亂當中。

總體來說這個時期,南北三方誰吃不了誰,但是南方是更加弱了,很快還成為了東西魏南掠的目標,南朝的疆域急劇收縮。

總體實力來說,東魏強於西魏,南梁最末。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新三國時代

公元550年,東魏傀儡政權被高洋徹底廢棄,北齊建立;公元557年,西魏的宇文家族也把西魏皇帝廢除,北周建立;北周建立的同年,陳霸先代梁建陳,南朝進入了最後一個朝代陳朝,陳朝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狹小的一個政權。

此時,北周的實力強於北齊,南陳最末。

公元575年,北周發動滅齊之戰,經過兩年的時間,公元577年北齊滅亡,而此時的南陳也距離滅亡不遠了。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隋朝完成南北統一

公元581年,身為北周外戚的楊堅建隋代周,公元589年隋朝南下滅陳,天下終於重歸一統。

總結,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這個心還得有這個實力,而實力的養成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

關注、點贊

評論

,謝謝。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薩沙2020-09-19 08:24:09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這是因為北魏沒有統一的實力,原因如下:

第一,北方有強敵柔然。

北魏漢化是很厲害的,進入中原以後基本放棄了以往對大漠和東北的控制。

由此,很快大漠上出現了同屬鮮卑人的柔然,北魏成為蠕蠕。

柔然是遊牧民族,在北魏時期實力達到頂峰。

柔然的不但控制了蒙古高原,最北到貝加爾湖,最東到大興安嶺,最西到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地盤比北魏還大。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而且柔然是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騎兵眾多。西域當時有很多遊牧部落都很強悍,然而柔然將西域諸國包括烏孫和鐵勒全部打垮。

北魏和柔然鏖戰多年,一度還非常不利,無力南下攻打南朝。

之所以遷都洛陽,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藉此躲避柔然的威脅,畢竟洛陽在遠離大漠的南方。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第二,北魏的內部問題很多。

北魏鮮卑人本來是遊牧民族,在孝文帝時代才開始真正的封建化。

但北魏實力派反對漢化的中央集權制度,要求按照以往的習俗保持自己部落的權力。

這就為北魏埋下嚴重的禍根。

北魏真正具備南征實力的時代,就是孝文帝時代。

然而,孝文帝才去世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隨後國家很快滅亡。

另外,北魏宮廷的問題也很多。

傳承遊牧民族的野蠻制度,以往皇子之間爭奪大權,甚至互相殘殺都是尋常事。

更重要的是,鮮卑人是遊牧民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女人也可以干政,這又增加了高層不安定因素。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尤其皇子的母親往往都是大貴族大部落出身,導致外戚專權。

北魏朝廷為了防止外戚篡權,推行極為殘忍的子貴母死制度,即後宮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生。

但這種制度在篤信佛教的北魏宣武帝被廢除,最終造成外戚專權。

孝明帝時期,胡太后不但淫亂宮廷,還長期專權。母子出現矛盾,孝明帝暗中要求大將爾朱榮領兵入洛陽協助他奪權。

結果胡太后手段毒辣,搶先一步將親兒子毒死。

連親兒子孝明帝都殺的惡劣行為,引起天下震驚。爾朱榮也騎虎難下,在國內各勢力支援下攻入首都,殺死胡太后。

由此,北魏等於滅亡。

如果沒有胡太后和孝明帝的內鬥,北魏是不會玩蛋的。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第三,南朝實力不弱。

在齊武帝去世時,御庫中總共有錢八億萬之巨,金銀布帛不可勝數。

529年,梁武帝派陳慶之攻陷洛陽。

總之南朝知道梁武帝被侯景逼死之前,都頗有些實力,不是這麼容易對付的。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亭安讀書2019-11-02 17:00:10

公元439年拓跋燾基本統一北方,直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這將近一百年之間,之所以沒有進行南下大統一的原因有幾個:

一、南朝並非無抵抗之力,劉裕等人尚能威懾北方

北魏統一北方其實是自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的第二次統一局面

,前一次統一局面之時,前秦符堅揮師南下,最後敗於淝水功虧一簣,導致前秦大好局面喪盡最後慘遭滅亡。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拓跋燾統一北方之後,選擇穩定北方不舉全國之力南下滅南朝,很大原因是

南朝劉裕等人,依舊有著抵抗之力,北魏並無輕鬆取勝的把握。

北魏統治者就不得不去考慮,

如果如前秦那般敗於南朝,會導致北魏分崩離析

相對而言,學習漢民族制度、文化等內涵,發展國力,徐徐圖之,更適合北魏的發展。

並且,

南方自進入劉宋之後,也並非對北魏沒有一戰之力。

劉裕統一南方建立劉宋之時,南方勢力也是自西晉滅亡之後的一次大一統局面,相比北方由民族構建的胡族政權,

南方一直都是漢民族政權,真要雙方形成生死存亡之戰的局面,北魏也並非真的勝券在握。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而且自東晉以來,

南方王朝沿長江以北構建防禦

,北魏南下如果形成不了全面壓制優勢,自身會有巨大的損失。

劉裕之後,

劉宋

接連發動數次規模浩大的北伐;進入

南齊

之後,南方勢弱,但也先後有幾次北伐經歷;梁武帝時,

南梁

大舉北伐,雖然最終優勢喪盡,但白袍

陳慶之

等人北伐成績斐然。

看南朝幾代,面對北魏國勢強弱的不同階段,都選擇北伐,這與南朝對北方的對戰態度有著很大關係。

即便面對北魏強勢之時,被侵入江淮一代,

南朝也依舊發動救亡圖存的北伐,這是以攻代守,消耗北魏有生力量的無奈選擇。

面對南朝不甘於偏安和妥協的不斷北伐和反抗,北魏就不得不去考量南下是否得大於失。南朝的反抗不斷,也是北魏這一百多年選擇使用懷柔的策略,不主動強勢南下的原因。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二、除了南方還有北方等強敵,不能舉全部國力南下

另一個北魏不強勢一統的原因,是跟

北方柔然等勢力的威脅

分不開。自拓跋珪立國之後,北方柔然勢力,就是北魏不得不去花大精力對抗的勢力。

面對北方柔然的不斷騷擾,北魏不敢耗費全部國力,去對峙南方,反而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警惕北方遊牧民族柔然的侵犯。北魏北方六鎮的設立,就是為了對峙北方柔然等遊牧民族的侵犯。

拓跋燾時,為了避免被北方柔然和南方劉宋的夾擊,在消滅胡夏政權之後,想要集中力量去打擊柔然勢力。當時北魏朝中大臣,就建議拓跋燾要警惕劉宋趁勢北上,可見當時

北魏雖然基本統一北方,但也依舊是腹背受敵的狀態。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柔然-北魏-劉宋示意圖)

從這個角度看,北魏想要舉全國之力南下或北上,都可能面對背面受敵的情況,因此北魏即便對峙南朝有著很大優勢的情況下,依然不敢強勢南下統一。直到北魏後期,柔然衰弱,高車國崛起,也依舊有威脅北魏的實力。

以上可知,北魏並非無南下一統的意願,這無論是出於不想置北魏腹背受敵局面,還是實現中華統一局面來說,北魏一統天下的打算一直都在。

只不過,

面對北方西方遊牧民族的威懾,北魏不能大張旗鼓南下,需要在北方六鎮等地設定大量兵力警惕柔然等勢力南下。

而對於南朝,北魏的對抗方式,只能是徐徐圖之,逐漸蠶食南朝國勢之後,直到隋朝建立之後,才在對峙南陳有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揮師南下統一天下。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三、內部紛亂不斷,需要顧及平衡內部勢力

北魏統一北方的這一百多年裡,雖然還未面對北齊、北周和南陳的三國鼎力局勢,但內部紛亂也一直存在,主要有幾方面的內部矛盾:

1、北魏皇權傳承混亂

與南朝四朝類似的狀況,北魏內部皇權歷代傳承也紛亂不斷,拓跋珪被兒子拓跋紹刺殺,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所殺等情況,讓

北魏皇權的傳承不能平穩過渡,影響北魏內部穩定。

某些資料當中,拓跋燾晚年曾經遠征南朝,面對南朝劉宋的潰敗,本有一統之勢,但卻在飲馬長江之後,為了平定國內太子與宗愛之亂,不得不揮師回朝。北魏失去了一次消滅南朝的機會。

2、權臣亂權

北魏內部政權也並非君臣和諧,權臣亂權的事情時有發生。

爾朱榮、劉騰、高歡和宇文泰等人的謀權亂政,讓北魏國勢離散。

多方勢力之間的對抗,讓原本統一局面被破壞,最終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與南朝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無法再對南朝形成強大優勢。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3、胡漢矛盾

北魏是由多民族共同組建起來的政權,其中胡漢矛盾也一直存在,雖然有拓跋燾、拓跋宏等人的漢化改革,甚至遷都洛陽,但

北魏內部的胡漢矛盾依然沒有消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雖然加快了民族融合,但也傷害了北方鮮卑貴族的利益

,這也是導致北魏後期北方六鎮等多方起義的原因。北方貴族當中爾朱榮甚至南下攻陷洛陽。

北魏內部的矛盾重重,讓北魏從拓跋燾統一北方時對南朝的優勢逐漸消減。北魏分裂之後,一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北方,北方才重新具備了征服南方的優勢局面,此時的南陳國土已經是南方四朝當中最少的王朝,北方南下一統也順勢而成。

結語

北魏之所以不能趁著統一北方的優勢,南下消滅南朝,原因無外乎南朝依然有著一戰之力,北方有柔然等背後威脅,以及自身內部矛盾重重。這也就造成了,北魏不僅沒有在一統北方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消滅西晉成功實現一統,而且最後還被內部勢力瓦解分裂,重新早就了南北朝時期三國鼎立的局面。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穿越再現彼岸2019-10-28 15:55:01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辛棄疾的詞中描寫的是南朝劉宋的建立者劉裕和他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都進行了北伐,但結果卻截然相反。

南北朝對峙時期,不單單是北方想統一南方,南方政權也想統一北方。

拓跋燾為何沒有統一南方。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當時的北魏群敵環伺,北有柔然,西有胡夏、山胡、吐谷渾、北涼、東有北燕,南有劉宋。自拓跋燾424年即位後,經過將近二十多年的對外戰爭統一了北方。(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劇照)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此時的劉宋政權皇帝是宋文帝劉義隆,也希望能夠統一全國,拓跋燾和劉義隆兩個人的目的是一樣的,巧合的是宋文帝劉義隆423-453年在位,拓跋燾424-452年在位,南北雙方的主要戰事都是兩個人在爭鬥。

劉義隆一生髮動了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430-431年)劉宋軍隊以慘敗收場,第二次在450年,北魏拓跋燾率領十萬軍隊進攻劉宋,未有多少戰果就被迫撤退了。此時劉宋發動了第二次北伐,被拓跋燾打敗,北魏軍隊直逼長江北岸,和劉宋的都城隔岸對峙。雖然拓跋燾孤軍深入劉宋腹地,但想要滅亡南朝宋卻沒有多少能力,長江以北的很多城池還在劉宋軍隊手中,拓跋燾雖然氣勢洶洶,但內心也擔憂不已,打敗了劉宋的代價太高了,軍隊的戰馬損失過半,軍隊戰損和疫病使很多士兵失去作戰能力,在北方劉宋軍隊的威脅太大,要斷絕拓跋燾軍隊的後路,衡量再三隻好撤軍。

北魏和劉宋誰也吃不下誰,如果硬要攻打會造成兩敗俱傷的結局,拓跋燾無力統一南方。(宋文帝劉義隆像)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其實,北魏的軍隊主要以騎兵見長,在中原的平原上機動作戰能力非常強,但到了江淮一帶,水網密佈,騎兵的長處也施展不了,南北雙方的戰爭在中原和江淮地區拉鋸,各自利用各自的特點,誰也不能取得壓倒性勝利。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452年死於宮廷政變,被宦官殺死;宋文帝劉義隆趁機第三次北伐,一年後,劉義隆也被自己的兒子發動政變殺死了,轟轟烈烈的南北統一大戰從此落下帷幕。此後,南北朝雙方形成均勢,誰也滅不了誰。

拓跋燾之後北魏為何無力統一南方?

北魏統一後,北方成為多民族雜居的王朝,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處於鮮卑人的奴役之下,民間起義不斷,必須要整合國家的基礎,於是拓跋燾之後直到北魏孝文帝時期的北魏皇帝都致力於民族融合,消除民族差距引起的社會矛盾。

北魏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改革是比較成功的,大力消除了民族之間差異,國力日漸增長。這是為將來北方的隋朝政權能夠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可惜的是,雄才大略的孝文帝(499年去世)只活了33歲就去世了,如果再給他二十年的話,北方絕對有統一南方的能力。(北魏孝文帝形象圖)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孝文帝的改革使得民族融合加快,鮮卑貴族和漢族士族地主聯合掌握政權。不過北魏已經建國已經一百多年,官僚體制腐敗,鮮卑貴族和漢族士族地主聯合壓榨底層百姓和士兵,最終引發了北魏末年的

“六鎮起義”

(524年),其他還有

山東起義,關隴起義,河北起義

等,幾乎北魏的主要地區都在起義。鎮壓起義後,北魏迅速衰落,並且一分為二,建立了西魏、東魏兩個政權,代之而起的則是北周和北齊。北魏分裂的兩個政權和南朝的南梁、南陳形成

了“新三國”

局面,一時半會誰也消滅不了誰。(北魏農民起義形勢圖)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南朝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雖然更替,但朝代更替大都是權臣宮廷軍事政變的形式,國家整體並沒有太大損耗,南方王朝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仍在,也不會給北方政權太多可乘之機。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心向青山2019-10-29 16:16:16

按一般的劃分,南朝始於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建宋,北朝始於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之前則是東晉十六國時期。

1,歷史的發展並非割裂的,拓跋燾一定不知道自己開創了北朝時代,而北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國時期的代國;拓跋燾也不知道北魏的統一北方為後來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至少在當時,拓跋燾也只是穩定了北方的亂局,而北方的民族關係依然十分緊張。這從南朝劉宋的劉義隆北伐被拓跋燾擊敗後,拓跋燾南征之時的心境便能看出來。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這一年是公元450年,擊敗想要“封狼居胥”的劉義隆後,拓跋燾實現了“飲馬長江”,但拓跋燾一定想到了當年的苻堅,他知道執意滅宋反而可能葬送北魏,使北方重新大亂,於是最終還是北歸了。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2,我們從後人的角度看當時的歷史,南北朝的發展主線確實在北不在南。由於華夏文明從黃河流域發源,那裡雖然屢經戰亂但依然經濟、人口、文化、軍事等均遠超南方長江流域。應當說,在當時北方一統天下是歷史的大勢所趨,這與宋朝之後我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不完全相同。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可是,北方能否統一天下,卻取決於北方的民族能否融合,不再內亂,苻堅之敗便是明證。

苻堅想要透過滅東晉取得正統地位,而北魏最終的選擇是漢化,遷都洛陽,重建華夏正統。

不過,民族的融合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紙詔令就能解決。魏孝文帝的改革觸動了鮮卑舊貴族的利益,最終引發了“六鎮之亂”,並導致了北魏的分裂――西魏(宇文泰控制)~北周和東魏(高歡控制)~北齊。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重新統一北方,至此再無力量阻擋北方的統一之路。

因此,從歷史的大勢來看,主導南北朝發展的確實在北不在南,但北方能否完成統一,則取決於能否完成北方民族的融合。

至鮮卑融入華夏,我國第二個大一統時代――隋唐便到來了。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尋根拜祖2021-02-13 16:32:04

北魏不是不想完成統一大業,而是受制於內部矛盾的激化,根本無力向外。我們熟知的孝文帝漢化改革,其實並不是北魏皇權的主動變革,而是社會矛盾激化之下的被動之舉。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386年,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正式稱帝;423年太武帝拓跋燾即位,用了16年時間裡,先後滅掉大夏、破柔然、克北燕、降北涼,於439年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

從拓跋珪建立北魏,向前推200多年,鮮卑人還是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的遊牧部落,拓跋部也僅是鮮卑的一個小部落。從漁獵為生的“村民”,短短二三百年就成了北方帝國,過速成長讓鮮卑人呈現嚴重的“缺鈣”——治理龐大帝國的文化基因不成熟!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遊牧部落善於征伐掠奪,短於國家治理,尤其是對農耕文明的統治,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經驗值。由此,那道橫亙在所有草原民族眼前的“世紀難題”開始發威,他們面臨兩個選擇:

一是固守草原文化,重新退回到原始的遊牧生存狀態,從中原掠奪補充營養;

二是積極漢化,把自己變成中原漢人,從此“鮮卑”僅僅是他們逝去的神話傳說。

你可能認為,一個選擇題而已,有那麼難嗎?其實不然,無論哪一種選擇,其背後都是政治利益的抉擇,有人笑就有人哭,如果不想哭,就只能用刀爭取笑的權利!比如,以北魏皇族拓跋氏與漢人士族集團的刀鋒相向。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政治上向左還是向右:鮮卑舊貴族與新門閥的較量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改革中有一項重要舉措——遷都,他用欺騙的方式,逼迫舊貴族跟他一起南下,把都城從平城遷移到洛陽。為了遷都,孝文帝可以說是得罪了所有鮮卑舊貴族。多年後,他的兒子太子元恂,因為企圖回到平城,遭到廢黜並被殺害。

你可能覺得奇怪,遷不遷都至於弄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嗎?其實不是那麼簡單,孝文帝遷都的政治風向標很清晰:擺脫鮮卑舊貴族對皇權的掣肘,建立以漢民族和漢化鮮卑貴族為政治核心的新門閥政治!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所以,“漢化”兩個字,背後的代價,是鮮卑舊貴族將被集體踩進爛泥塘!

孝文帝為何要漢化?以拓跋家族為首的舊貴族,都是皇親國戚,由他們擁護皇權,難道不比毫無血緣關係的漢人士族集團可靠?

還真不能這麼簡單地看問題,北魏以舊貴族為政治基礎的統治模式,就相當於西周的宗法社會。這種結構看起來很美,其實皇權受到的掣肘很嚴重,未來宗室瓜分皇權,導致帝國分裂就是必然的結果!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漢民族早已經走過了這個“低階階段”,發展到中央集權的“高階”模式。我們做個簡單類比,西周模式相當於家族企業,帝制模式相當於股份制企業。家族企業在建立階段作用很大,但到了發展壯大階段,就成了絆腳石,搞不好就兄弟相爭,四分五裂,這時候股份制才是必然選擇。

孝文帝為了帝國未來,選擇“股份制”,拉攏“新股東”漢人士族集團,肯定會傷害“老股東”北魏舊貴族集團。

因此,包括遷都、官制改革、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政策,其背後都是刀光劍影。元恂為何被殺?哪是想回到平城生活那麼簡單,而是元恂在舊貴族的慫恿下,想另立中央,跟孝文帝對抗!這才是孝文帝對親兒子痛下殺手的原因!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經濟上集中還是分散:奴隸制莊園與封建地主的較量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孝文帝漢化改革,在經濟上秉承奶奶馮太后的政策,大力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製。

我們可以忽略對這些政策的詳細解讀,就用一句話來說明其核心:三大經濟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強化中央對經濟的直接控制,廢除宗主對經濟的盤剝,以更有利於農耕經濟發展的封建地主階級,取代莊園制的奴隸主階級。

這項政策從經濟上閹割了鮮卑舊貴族集團,把他們不受中央政權控制的錢袋子被沒收了。而新興計程車族門閥集團,則在經濟上支撐了中央財政,從而得到皇權的垂青。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當政治和經濟兩大權利都被皇權沒收後,鮮卑舊貴族集團僅剩下最後一個對抗的武器——軍事!

軍事上向南還是向北:地方軍閥與中央集權的較量

北魏的軍制採取的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就是特定族群世代為兵的職業軍人制度。為了防禦北方的柔然,他們在北部邊疆,設定了六個軍事重鎮,即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

這兩項制度,帶來一個惡果,以六鎮為首的軍事集團,慢慢演變成舊貴族控制的部曲武裝,中央政府對他們的掌控力很薄弱。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說到這兒,相信很多人恍然大悟,這不是藩鎮割據嗎?事實上,它比藩鎮割據還要嚴重得多,藩鎮對中央政治的滲透力有限,而北魏的軍事集團,其背後的大老闆是鮮卑貴族,直接參與朝政決策!

為了防止六鎮尾大不掉,孝文帝對此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一方面從經濟上給六鎮減供,一方面阻斷其仕途。長此以往,原本充斥著豪門子弟的六鎮,淪落為囚犯的“修行”地。

本來六鎮地處偏遠,土地貧瘠,全靠中央財政輸血,這種歧視性的政策,導致六鎮經濟破產。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不過,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北魏全面漢化,雖然解決了胡漢民族矛盾,強化了中央集權,對經濟發展促進非常明顯,國力也迅速進入巔峰期,但很快弊端也紛紛暴露出來。

首先新門閥集團迅速腐化墮落,成了蛀蝕國家的蠹蟲。以元氏、崔氏、李氏、王氏等家族為代表的權貴們,相互結親,互為朋黨,把持朝政,吸食民脂民膏,讓孝文帝改革紅利,很快被揮霍一空。

為了彌補國庫的空虛,增加賦稅徭役,就是統治者常用的手段,其結果就是平民百姓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當這個矛盾蔓延到六鎮時,火藥桶終於爆炸了。六鎮起義爆發,讓北魏帝國從此滑入深淵,再也沒有翻過身來。

當初被排斥在政治中心的六鎮軍頭們,靠槍桿子強行操控朝政,由此北魏逐步進入軍政合一的門閥政治時代,皇權被徹底架空。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北魏被一分為二,東魏被出身於懷朔鎮的高氏篡奪,變成了北齊,西邊被出身於武川鎮的宇文氏篡奪,變成了北周。

回過頭來一看,孝文帝漢化改革,在滅掉了鮮卑舊貴族的威脅後,卻又被一手扶植起來的新門閥坑死了!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當32歲的孝文帝英年早逝後,繼任的宣武帝元恪,雖然一度攻克漢中,把疆土向南大大推進,但那僅僅是北魏的迴光返照。

元恪跟父親一樣,也是32歲駕崩,他把一個內部暴亂頻發,上層極度腐化的爛攤子,留給了5歲的孝明帝元詡,由臭名昭著的胡太后垂簾聽政。

到這時候,幽暗的燈光籠罩下的北魏帝國,聽到的是自己的喪鐘,統一全國,留在孝文帝的遺夢裡吧!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慕信2019-11-06 21:31:55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北魏其實多次嘗試南侵,但囿於自身實力、外部環境等,無法完成天下一統。

南北朝對峙169年(起於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代晉,止於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期間大小戰爭138次,其中北魏對劉宋33次,北魏與南齊33次,北朝與蕭梁54次(北魏534年分裂為東、西魏,其時為梁武帝蕭衍中大通五年,之後北方只能稱為北朝而非北魏了)。

可見北魏與南朝戰爭頻繁,連年征伐,這其中有幾次大的戰役。

422年,北魏明元帝趁宋武帝劉裕新喪,出兵南侵,攻佔了劉宋的滑臺、虎牢、洛陽三鎮和青、充、豫三州所屬的一些郡縣,將北魏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黃河以南,但此時,北魏尚未統一北方,南侵只是區域性擴張,佔領戰略要衝。

430年,宋文帝劉義隆趁北魏太武帝與柔然,胡夏作戰之際出兵北伐,結果大敗,北魏由於北有強敵,南北兩線作戰,也沒有乘勢南侵。

450-451年,此時北魏已經統一北方,又擊敗柔然,主動南下攻宋。劉義隆防守反攻,乘勢進行二次北伐,東西兩路並進,結果先勝後敗。北魏乘勢侵入兩淮,兵臨瓜步山,飲馬長江,隔江遙指建康。此役為北魏與南朝間最大一次戰爭,劉宋兩淮之地,遭受極大破壞。但劉宋軍民的英勇抵抗,讓北魏無法取得全勝,同時也讓北魏朝野上下意識到南侵的困難,後來孝文帝在遷都和南伐之間讓臣民選擇,臣民都選擇了遷都。

470年,宋明帝時,趁南朝宋內亂之際,北魏取得劉宋青齊之地(山東)。

透過一系列戰爭,北魏將疆域從黃河漸次南移至淮河,奪取南朝大片領土,但並不能徹底滅掉南朝政權,一統天下,這是因為內外環境都不支援。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從南朝奪得更多土地,南北實力此消彼長

首先內因來看

封建王朝要有所作為,主要還看帝王本人。

北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到515年孝明帝元詡登基,其實也就不到八十年時間,孝明帝之後,北魏動盪,爾朱榮、高歡、宇文泰等權臣相繼,孝武帝出奔關中,北魏分裂為東、西魏。

這八十年間,凡歷五帝(隱帝不計),為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及宣武帝,

太武帝一代雄主,統一北方,征伐柔然,是有機會南下混一中國,但是北方剛統一還不穩固,柔然又是心腹大患,要投入重兵征討,而此時南朝是宋文帝劉義隆,拓跋燾與劉義隆,二人可謂一世敵手,太武帝生於408年,424-452年在位,宋文帝生於407年,424-453年在位。劉義隆治下得元嘉之治,正是南朝國勢最盛之時,兩強相遇,劉義隆是落個倉皇北顧,但北魏也難突破長江天塹,征服南朝。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後期太武帝酗酒嗜殺,被宗愛所弒,北魏最可能一統天下的機會溜走了。

太武帝之後是文成帝拓跋濬,由於太武帝多年征戰,北魏國力空虛,亟待修生養息,是以文成帝與南朝休兵,專修內政,北抗柔然。

獻文帝拓跋弘,少年即位,先是有乙渾之亂,後期文明馮太后長期執政,獻文帝不念情於世務,常有出世之心,早早傳位幼子拓跋宏,自己為太上皇帝,後來更英年暴斃。

孝文帝拓跋宏幼年登基,文明太皇太后二次臨朝稱制,長成親政之後,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改姓易服,革俗習新,是為太和革新,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孝文帝文治隆盛,但武功稍遜,對南朝也多有用兵,但成拉鋸之勢。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孝文帝圖

宣武帝元恪,前期多次對南朝用兵,但僅征服鍾離、潁川等地,取得區域性勝利。後期由於六鎮,關隴起義,國勢軍力漸衰。

此外北魏皇帝大多不壽。

太武帝被宗愛所弒,享年四十五,居然是北魏最長壽皇帝。其他如文成帝得年二十六,獻文帝二十三,孝文帝三十三,宣武帝三十三。北魏皇帝們短短一生導致很難進行一統華夏這種需要長期部署,一以貫之的工作。

同時,

北魏

作為勃興之國,國勢上升迅速,但

統治基礎並不牢固

,國內胡漢雜處,矛盾叢生,後期六鎮、關隴等地流民起義,給北魏統治以沉重打擊。

可見,北魏與南朝的實力對比雖然隨著北魏統一北方,逐漸變成北強南弱,但北魏並沒有對南朝形成壓倒性優勢,北魏出兵南侵雖能取得區域性勝利,佔領些許領土,但南朝仍能立國。直到南朝陳時,南朝已經喪失長江以北及四川等領土,北朝對南朝形成壓倒性優勢,隋朝才能順利滅陳,再造華夏一統,江表王氣,終於三百年。

從外部環境看。

北方柔然,乃是北魏心腹之患

,從太武帝到宣武帝,年年征伐,大小戰役數十起,這嚴重的牽制了北魏的軍事力量,沃野、懷朔等六鎮邊軍也是為了防備柔然,後來成為北魏滅亡的催命符。

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

”,北魏騎兵可在中原、江淮逞威,但

南朝更有長江天塹

,難以逾越。憑江河之險,劃江而治,隔河對峙本就是古代天下分裂的重要原因。太武帝反擊劉義隆第二次北伐,北魏盡佔江北之地,但對長江以南就只能仰天長嘆。

孝文帝遷都之前,北魏都平城,

統治中心偏北,對南方也有些鞭長莫及

。遷都之後,六鎮被棄,導致流民起義,終成亡國之禍,也是始料未及。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每日一段歷史2020-02-16 22:53:56

北魏不是不想,是沒有這個實力。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是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權,從第一代國君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北魏就在與慕容燕、赫連夏、柔然等割據政權的不斷征戰中開闢疆土,到公元439年,由於不世出的梟雄太武帝拓跋燾的出現,北魏終於統一北方。

而此時,中國南方的劉宋王朝建國已十九年,正處在宋文帝劉義隆開創的“元嘉之治”的鼎盛時期,此時的北魏只能算一個可以和劉宋匹敵的政權,但尚無力和劉宋面對面爭霸天下。

因為此時的劉宋,佔據了山東大部,河南南部,陝西南部,以及西起四川,南到越南,東到大海的廣大疆域。經過東晉以來一百多年的經營,人口繁盛,經濟發達,遠不是飽經戰火的殘破的北中國能比的。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位時的南北朝態勢

到公元450年,自毀長城冤殺名將檀道濟的宋文帝好大喜功,以王玄謨為主帥北伐,結果被拓跋燾所擊敗,在這次戰爭中,劉宋最為繁華的青州,冀州,豫州,北徐州,南北兗州六個州受到很大破壞,國力大衰,人口下降到兩千萬,自此北魏在南北對峙過程中開始取得了主動。

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宋再一次北伐遭遇慘敗,淮河以北的州郡幾乎全部落入北魏之手,這時是北魏對於南宋優勢最大的時期,然而由於北魏內部也出現了權臣與後宮輪番把持朝政的現象,並未能有效擴大對南宋的優勢。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公元450年左右的魏宋對峙態勢

南齊建立之後,親政三年的北魏孝文帝於公元493年從平城遷都洛陽,宣佈全面漢化,這說明北魏已經從政治上為統一全國做準備了,然而孝文帝於公元499年猝然去世,其子宣武帝元恪繼位以後繼續南進,宣武帝並非雄才大略之主,北魏軍於公元506年在鍾離被南朝梁的名將韋睿及曹景宗擊敗,數十萬大軍損失殆盡,南北力量對比再一次進入平衡,自此北魏實際上已喪失了統一中國的實力。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魏齊繼續對峙,戰線南推至淮河

宣武帝於公元515年去世後,胡太后把持朝政,政治腐敗,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北魏的北方六鎮軍民不堪鎮將壓迫,相繼聚眾反魏,史稱六鎮起義,隨後,關隴、河北和山東等地掀起了各族人民起義的浪潮。對北魏造成了沉重打擊。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在鎮壓葛榮起義的過程中掌握了北魏兵權的軍閥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殺死胡太后,幼主和大批宗室大臣,控制北魏朝政。次年,梁武帝派陳慶之北伐,攻克北魏都城洛陽,雖然後來被爾朱榮反攻打敗,但給搖搖欲墜的北魏政權帶來了很大的混亂。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東西魏和南梁三國鼎立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不甘心做傀儡的北魏孝莊帝設計殺死爾朱榮,其侄爾朱兆起兵又殺死孝莊帝,另立元恭為帝。普泰二年(532),在韓陵之戰中,以晉州刺史高歡為首的六鎮鮮卑聯合河北大族武裝大敗爾朱氏軍。不久,爾朱氏勢力消亡。高歡居晉陽,遙控北魏朝政。

隔年,高歡所立的北魏孝武帝元修逃往長安,投奔另一大軍閥宇文泰。高歡不得已,擁立元善見為帝,由洛陽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公元535年正月,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南北對峙變成了三國鼎立,此時的中國,已經沒有北魏什麼事了。

東、西魏,以及後續的北齊和北周之間為了爭奪北中國統治權又進行了四十多年的激戰,直到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所以儘管南朝也在內亂和農民起義打擊下衰敗不堪,北朝卻始終無力統一中國。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世界人文通史2020-09-18 19:20:55

很簡單,北朝其實並不如想象中那麼強大,南朝也並非如想象中的那麼弱小。

真正拉開了南北朝差距的是南朝的第三個王朝南梁(蕭梁)時期發生的

“侯景之亂”。

不過即便如此,北方還是花了幾十年時間才滅掉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南陳”。

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齊、北周

南朝:宋、齊、梁、陳

公元420年,東晉權臣劉裕在建康(南京)稱帝,廢晉恭帝司馬德文,建立了南朝的第一個王朝,史稱

南朝宋

或者

劉宋

宋武帝劉裕建國的時候,是在東晉完成了兩次北伐(

滅南燕得山東、滅後秦得關中

)的基礎上開始的。當時劉宋的北境已經是在黃河一線,史稱為

“劉裕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東晉大將劉裕的北伐,北推至黃河)

在南方已經形成統一的時候,北方地區還在相互攻伐。

當時的北方除了有北魏王朝以外,還有西秦、北燕、大夏、北涼等一系列的割據政權。

北魏一直到439年左右,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才統一黃河流域,與此同時還要與南方的劉宋進行

南北戰爭

因此,南北朝的初期形勢是“南強而北弱”,因為北魏直到439年才統一北方。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可是,由於

南方的宋武帝劉裕去世得太早、宋文帝劉義隆不知兵、劉宋的統治階層矛盾重重

等客觀性的原因,北魏王朝在與劉宋的戰爭中不僅沒有吃虧,反而是越打越強大。

北魏是一面在與劉宋開戰,一面則在統一北方的其他政權,足以說明當時北方鮮卑軍隊的戰鬥力強於南方軍隊。

“草包”宋文帝劉義隆所發動的元嘉北伐損失慘重,宋朝勞師遠征,不僅沒能消滅北魏,反而還被北魏軍隊打過了長江。劉宋的江淮地區因為魏軍鮮卑騎兵入侵變得一片狼藉。

可以說,宋文帝劉義隆把宋武帝劉裕奠定的大好基礎丟得一乾二淨。此時,南北朝基本進入了勢均力敵的狀態。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南朝的四個王朝

宋、齊、梁、陳

,一個比一個弱。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是南方軍隊的戰鬥力下降得非常嚴重,第二是因為南方王朝的宗室內亂一直非常頻繁。

劉宋的

宋前廢帝、宋孝武帝、宋明帝

殺空了宗室,蕭齊的

齊明帝、齊和帝

也是如此,蕭梁的內亂更嚴重,在侯景之亂後家家稱王,這些因素都極大地阻礙了南朝的北伐。

南朝的第一個王朝,劉宋開國的時候,邊境線還是在黃河一線。

到了劉宋末年,昏庸的宋明帝丟失淮北四州與淮西四郡,邊境線從黃河南岸退到了安徽淮河。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劉宋滅亡後,蕭齊、蕭梁兩個南方王朝的版圖進一步縮小。尤其是梁朝時期發生的侯景之亂,導致南方一舉丟光了巴蜀之地與長江以北地區,龜縮在長江以南。

至此,南朝的版圖進一步收縮,西部從陝西漢中敗退到湖北江陵,東部從安徽淮河敗退到長江一線。

此時,南北朝的形勢已經完全是北強而南弱。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不過即便如此,南朝依然有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可以阻擋北方的軍隊進攻,而北朝在與南朝的戰爭中也是損失慘重。

北魏在與劉宋的戰爭中,也耗盡了國力,不久就在漢化的改革中因為

民族矛盾、階級矛盾

滅亡。由北魏分裂而來的西魏、東魏本身就是死敵關係,在北方相互攻伐,更加無瑕、也無能消滅南朝。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如果不是蕭梁發生侯景之亂,那麼南北朝持續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侯景之亂過後,西魏佔領了蕭梁的大片領土,人口和版圖都得到擴張。

侯景之亂對南朝的影響至少有兩點:一是喪失了大片領土和眾多人口,國力徹底轉入衰落;二是侯景之亂引發了蕭梁的宗室內鬥,由於梁武帝死後群龍無首,國家在內鬥中又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在南方一團糟的時候,北方卻表現出了極強的進取心。

由西魏、東魏演變而來的北周、北齊兩個北方王朝相互對峙多年,最終以周朝勝出,再次統一了中國北方。

同時,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南陳因為承接了蕭梁“侯景之亂”留下的弊端,只能控制長江以南地區,所以北強南弱已成定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大秦鐵鷹劍士2020-09-19 13:33:58

北魏是鮮卑拓拔部建立,立國之初國名為代國,擊滅鮮卑慕容部的諸多燕國後,拓拔部入主中原改國名為魏國。北魏南有南朝(宋、齊、梁、陳四朝),北有遊牧民族建立的柔然帝國,可謂腹背受敵!北魏雖有統一天下之志,奈何時勢不允,南朝雖弱,但滅之不易;柔然既強且韌,幾乎跟北魏同時存滅!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南征最大的困難是長江天險,南朝建都南京,據險而守,佔盡地利之便!當初強大的前秦南征東晉就折戟沉沙,可見在古代長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南朝雖然北伐難有建樹,不過自守還是錯錯有餘!北魏南征雖然有所建樹,但強弩之末難以穿魯縞,深入佔領並統治南朝,北魏有心無力!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作為一個鮮卑族建立的國家,民族矛盾是深深存在的,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需要過程,而過程往往是痛苦的!為了在中原站穩腳跟,北魏皇族推行了漢化和軍戶制度,漢化是固本之舉,軍戶制是戰爭之道!南朝具有的優勢是國民與皇族都是漢民,不存在深刻的民族矛盾!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由於柔然長期侵擾北魏,導致魏國北部邊境並不太平,戰爭頻率和烈度超過南部戰爭!北魏推行軍戶制,鮮卑族從軍打仗,漢民耕地納糧,由於鮮卑族人口少,所以北魏軍隊數量也不足!花木蘭的老父親雖然很老了,但是花家是軍戶,所以徵兵還得徵老花,最後萬般無奈之下,花木蘭替父從軍!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深藍妖火2021-06-20 23:48:16

北魏之所以沒能統一天下,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北魏是由遊牧民族建立,不擅長江南水戰,到了南方戰鬥力銳減。二是因為北魏的統治者拓跋氏,出身遊牧民族,在南方的漢人眼裡,並非正統,所以遇到的抵抗比較嚴重。三是因為北魏前期強大的時候,南朝也很強大,後期南朝稍微衰弱一些之後,北魏自己也開始出現各種問題。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要想弄清楚這件事,我們還得從北魏的歷史說起。

北魏的建立者鮮卑族,本是遊牧民族,分成了很多個部落。而其中的拓跋部落,生活在今天的黑龍江地區。東漢後期,因為漢朝花了幾百年的時間,終於打垮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匈奴,所以漠北草原上出現了真空,於是拓跋部落便開始西遷,進入更加肥沃的漠北草原上生活。

此後,在整個三國時代,因為中原內部戰爭頻繁,對於北方的控制力開始逐漸被削弱。在這個時期,包括鮮卑拓跋部落在內的眾多遊牧民族,開始陸續南遷,逐漸逼近中原王朝的邊境,甚至乾脆被曹魏遷入內地生活。

再之後,三國時代結束,晉朝一統天下。晉朝統一天下後,因為內部的權力鬥爭,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西晉皇族的這場內鬥當中,很多原本駐守在北方邊境上的司馬家王爺們,為了爭奪權力,紛紛帶兵南下,這就使得北方邊境的防務逐漸空虛。許多內遷的遊牧民族,趁勢而起,開始組建自己的政權。最終,北方群雄並起,西晉滅亡,殘存的西晉皇族,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朝廷,史稱東晉。

歷史由此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

就在這個時期,拓跋家的一位先祖,拓跋猗盧,因為幫助幷州刺史劉昆,立下了大勞,被即將滅亡的西晉朝廷,封為代公。兩年之後,西晉滅亡,拓跋家建立的代國,卻一直延續了下來。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不過,這個拓跋家建立的代國,並沒有存在太長時間。因為幾十年之後,北方一個名叫前秦的政權,率先崛起,幾乎統一了整個北方。在前秦統一天下的過程當中,拓跋家建立的代國也被滅了。不過,拓跋部落卻倖存了下來,選擇依附於前秦。

正是因為拓跋家當時投靠前秦的這個選擇,給拓跋氏保留下來一部分火種,才使得後來拓跋家有了再次復興的機會。

不久之後,這個機會來了。

前秦統一北方之後,將目光投向了南方的東晉。前秦皇帝苻堅,決定南下進攻東晉,徹底統一天下。然而可惜的是,最後雙方一場大戰之後,原本在兵力上佔絕對優勢的前秦,卻反倒被東晉朝廷以弱勝強,一戰擊敗。

這場大戰,就是歷史著名的淝水之戰。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淝水之戰後,因為前秦一戰打光了大半精銳,再難壓制那些原本依附前秦的部落。所以,沒過多久之後,原本依附前秦的那些部落,紛紛反叛,北方再次徹底分裂。拓跋氏也和其他部落一樣,紛紛脫離了前秦的控制,自立一國。

這一次,拓跋氏迎來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領導者,拓跋珪。

十年之前,拓跋氏建立的代國覆滅,身為宗室的拓跋珪,領略了國家滅亡的心酸苦楚。十年之後,當前秦驟然衰落的時候,拓跋珪召集昔年拓跋氏的舊部,斬殺了前秦派來統治他們的人,重新自立為一國。

這一年,拓跋珪年僅16歲。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此時的拓跋珪,雖然年幼,卻展現出了極為強大的智慧和勇氣。在接下來的北方混戰當中,拓跋珪一邊對內進行改革,勵精圖治,將原本處在奴隸制體系下的國家,逐步引導走向封建體制。然後拓跋珪又開始連續率軍對外征戰,先後擊敗了賀蘭、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部落,然後和後燕後秦並稱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拓跋珪的奮鬥,奠定了北魏的基礎。而且,拓跋珪上位後,因為自稱為魏王,所以後來的北魏國號,也就由此而來。

不過,拓跋珪早年雖然英勇,但隨著北魏逐漸強大起來,拓跋珪卻開始固步自封,漸漸沉迷於酒色,濫殺無辜,最後被自己的次子所殺。拓跋珪死後,其長子拓跋嗣帶兵入宮,幹掉了自己的弟弟,然後順利登基。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拓跋嗣登基後,倒也算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對內改革內政,任用賢明,對外則持續擴張,繼續擴大北魏的地盤。拓跋嗣在位期間,承上啟下,北魏開始逐漸成為北方的霸主。

就在拓跋嗣在位的這段時間裡,南方也出現了一些巨大的變故。

東晉滅亡,大將劉裕篡位,建立了劉宋政權。

歷史由此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在歷史上,劉裕也是一位戰力彪悍的開國君主,戰功顯赫。劉裕登基之後,曾一度想過率軍北伐,統一天下。然而,就在劉裕剛剛登基兩年之後,劉裕便因病去世了。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劉裕的死,讓剛剛建立的劉宋政權,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就在劉裕去世後不久,北魏的第二位皇帝拓跋嗣,也病死了。拓跋嗣去世後,其子拓跋燾繼承帝位,成了北魏的第三位皇帝。

和之前兩位北魏皇帝一樣,拓跋燾上位的時候,同樣十分年幼,僅僅只有十六歲而已。然而,拓跋燾在能力方面,同樣不輸他的父親和爺爺。拓跋燾登基後,在北魏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率軍征戰天下。十六年之後,拓跋燾終於掃平了整個北方。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此時,天下便只剩下兩大巨頭:北魏和劉宋。

既然只剩下了兩大巨頭,雙方自然要分出個勝負。首先出手的,是南方的劉宋政權。劉裕去世後,其長子劉義符即位,然後劉義符卻是個荒淫無度之人,最後被大臣們廢黜,然後擁立劉裕的另一個兒子劉義隆為帝。

劉義隆和他的哥哥不同,才能極強。劉義隆即位後,對內剪除權臣,很快掌握了大權。然後,劉義隆將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北魏,希望能夠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統一北方,甚至達成中國古代軍事至高成就,封狼居胥。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然而,劉義隆的這場北伐,雖然初期取得了不少勝利,但最終卻被拓跋燾打敗,甚至丟掉了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盤,落得個‘倉皇北顧’的下場。

劉義隆的年號為元嘉,後世辛棄疾的那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指的便是這段歷史。

一場大戰之後,雙方雖然互有勝負,但誰也奈何不了誰,只能繼續保持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就在雙方休戰後不久。劉義隆和拓跋燾兩人,同時因為自身的原因被刺殺,而且兩人被刺殺的時間間隔,不超過一年。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劉義隆和拓跋燾的死,讓北魏和劉宋政權,各自陷入了內亂。為了解決內部矛盾,兩家只能暫時休戰,將統一的事情暫時擱置了下來。

此後的十多年裡,劉宋和北魏雙方,暫時保持了互不侵犯的狀態。而北魏這邊,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先後換了三位皇帝。而且這三位皇帝,沒有任何一個能活得過三十歲。如此一來,北魏的朝政混亂程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直到十多年之後,皇位傳到了拓跋宏手上。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拓跋宏五歲即位,而且壽命同樣不長,僅僅只活了三十三歲。但是,拓跋宏在位期間,卻對北魏做出了極為重要的改革。拓跋宏在位時發現,北魏之所以之前南征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在南方漢人的心中,拓跋家出身遊牧民族,並非正統,所以不接受他們的統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拓跋宏決定,開始進行漢化改革。將原本北魏的鮮卑制度進行改良,推動北方人民通婚,將北魏由原本的遊牧文明,逐漸變成了一箇中原王朝。為了更好地進行漢化,拓跋宏甚至還主動給皇族改了姓氏,由原本的拓跋姓改為元姓。

所以,從拓跋宏開始,此後的北魏皇帝,其實就不再姓拓跋,而改姓為元。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拓跋宏在位期間,南方再次出現劇變,原本強大的劉宋政權,大權旁落,被權臣蕭道成篡位。蕭道成篡位後,建立了蕭齊政權,也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二個朝代。

可惜南方發生劇變的時候,拓跋宏還不到十歲,自然無法帶兵南征。等到拓跋宏有能力領兵之後,南方的蕭齊政權已經穩定了下來。這也使得後來拓跋宏雖然率兵南征,但最後卻無功而返。而且,在這次南征過程中,拓跋宏又身染重病,不久之後便病逝了。

拓跋宏去世後,北魏依然很強大,依然具備南下征伐的能力。但是,隨著北魏開國日久,北魏內部也開始出現一些嚴重的問題。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北魏在國家管理制度上,其實先天就要比正統中原王朝要弱。這主要是因為,中原王朝已經習慣了農耕文明的模式,主導的國家管理制度,也更符合農耕文明的特點。所以,北魏政權的管理模式,哪怕經歷了拓跋宏的改革,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隨著北魏開國的時間越來越長,這些問題,也開始逐漸爆發出來。

比如中下層官員的貪汙暴虐,比如國家機器的整體運作,比如歷代封建王朝都無法解決的土地兼併問題。當這些問題逐漸爆發出來以後,底層百姓開始活得越來越難,所以便只能走向起義的道路。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於此同時,北魏高層也開始出現權臣擅權、外戚干政等諸多問題。拓跋宏去世以後,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北魏先後換了八位皇帝。如此頻繁地換皇帝,再加上內部農民起義越來越多,北魏自然就再沒有餘力去進攻南方了。

另外,就在拓跋宏去世幾年之後,南方也再次劇變。蕭齊政權的宗室蕭衍,成功篡權。至此,蕭齊政權結束,蕭梁政權開始,也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不過,蕭衍雖然是蕭梁政權的開創者,但本人卻是一個奇葩。蕭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曾多次把自己賣入佛門,根本無心北伐。最後,南梁內部,也爆發了劇烈的權力衝突。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北魏混亂的這三十多年裡,南方也沒有大規模的進攻北伐,給了北魏一定的喘息之機。

而北伐這邊,隨著農民起義越來越多,北魏中央政府,對於地方上的控制,也開始逐漸失效。東漢末年的劇本,開始再一次上演了。

為了平定農民起義,北魏朝廷不得不給地方將領更多的實權。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名叫爾朱榮的人,憑藉著鎮壓農民起義,逐漸擁有了雄厚的軍事實力。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此後,爾朱榮開始將目光投向京城。當時恰逢京城內發生內亂,太后把持朝政,小皇帝只能做一個傀儡。眼見太后把持朝政,小皇帝年齡大了之後,自然想要奪權。太后為了繼續掌權,乾脆直接把小皇帝給毒死了。

在得知這個訊息後,爾朱榮打著替小皇帝報仇的旗號,率兵殺向京城,同時擁立皇室成員元子攸為帝。最後,爾朱榮成功攻破京城,擁立元子攸順利即位,成了北魏的頭號大權臣。

此後,爾朱榮開始率領軍隊,平定各地的叛亂。手裡有元子攸這張牌,爾朱榮一路大勝。然而,隨著爾朱榮勢力越來越大,元子攸開始越發忌憚爾朱榮。而且,此時的元子攸,已經被爾朱榮徹底架空,成了一個傀儡皇帝。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為了拿回皇權,元子攸趁爾朱榮入宮之際,派人幹掉了爾朱榮。然而,在爾朱榮死後,爾朱榮的舊部則打著替爾朱榮報仇的名義,將元子攸殺害了。

至此,北魏雖然名義上還是一個國家,但內部早已四分五裂。

元子攸死後,各地群雄紛紛自立,開始進攻爾朱榮的餘部,擴大自己的勢力。在這個過程當中,晉州刺史高歡率先崛起,率兵攻入洛陽,清理掉殘餘的爾朱氏餘部,擁立元修為帝。然而元修上位之後,仍是要處處受高歡的制約,雖然有一部分實權,但仍然與傀儡無異。

面對這樣的局面,元修也曾想過要像之前的元子攸那樣,刺殺高歡,但卻始終沒有機會。而在高歡的步步緊逼之下,元修想到了另外一條路。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這條路,就是逃跑。

元修決定,從洛陽逃往關中的長安,去投奔關中大行臺宇文泰。在元修的精心策劃下,這場逃跑竟然還真的成功了。最終,元修逃入了關中。

但元修怎麼都沒想到,他所寄予厚望的宇文泰,其實也不是什麼好人。

隨著元修西逃,高歡怒不可遏,於是便又擁立的元家宗室元善見為帝。而關中那邊,隨著元修徹底進入關中,宇文泰也露出了自己的獠牙。最後,直接幹掉了元修,尊元寶炬為帝。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至此,北魏徹底分裂,雙方都堅稱自己領導的魏國,才是正統的魏國。此後的二十多年裡,雙方爭戰不休,但誰也沒能奈何對方。原本兩強爭霸的天下,變成了三強鼎立的局面。而在後世史書上,高歡主導的那個魏國,被稱之為東魏;而宇文泰主導的那個魏國,被稱之為西魏。

就在北魏分裂的這段時間裡,南方也再次動盪。蕭梁政權被大將陳霸先篡權,蕭梁滅亡,南陳政權建立,也就是南北朝時代南朝的最後一個政權。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再之後,隨著宇文泰和高歡相繼去世,他們的後人各自篡取了政權。宇文家的後人,建立了北周政權。而高家的後人,則建立了北齊政權。再之後,又過了二十多年以後,北周滅了北齊。然後北周皇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導致外戚楊堅上位。最後,楊堅篡權,建立了隋朝。隋朝開國之後,楊堅派大軍南下,滅掉了南陳,徹底統一了天下。

縱觀北魏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北魏之所以沒能統一天下,其實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第一,北魏是由遊牧民族建立,不善水戰。所以,在北魏初期的那幾次南征當中,基本上打到長江流域,便已經到了極限。想要打過長江,需要強大的水軍,這顯然是北魏政權所不具備的。反之也是一樣,南方的政權因為缺乏強大的騎兵,在陸戰上很難擊敗北魏,所以南北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第二,拓跋家出身遊牧民族,不被當時的南方漢人視作正統。所謂,當北魏南下進攻的時候,會遭遇強大的阻力。

第三,隨著拓跋宏去世,北魏開始進入衰退期。此後的南朝,雖然也開始逐漸衰落,但北魏內部的環境,已經不足以支撐北魏再次南征統一天下。北魏後期,農民起義頻發,高層外戚把持朝政,皇帝短命,朝政混亂。到了這個時候,南北朝雙方內部,都存在巨大的內政問題。大家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國內的內政問題。至於統一天下這件事,自然也就沒人再提了。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十啞君侃談古今2020-09-26 22:56:02

兩晉過後,一隻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始向中原地帶進行遷移,原來一直生活在草原過著遊牧生活的他們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像是意識混沌被啟蒙一樣,他們開始嚮往中原,他們用很多手段使自己靠近中原,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戰爭。

公元386年,前秦分裂之際,當時的鮮卑族首領拓跋珪成代王,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

然後在拓跋珪對漢文化的惡補之下,他覺得用魏這個具有神聖偉大意義的漢字比較好,所以拓跋一氏就改國號為魏了。

後來經過數代拓跋首領的勵精圖治,終於在439統一了中國北方,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燾稱帝,那此時南方是什麼情況呢?

中國歷史上的亂世波及範圍都是很大的,沒有說是北方亂南方不亂的,在北方的前秦四分五裂時,南邊也是很不太平——本是東晉北府軍將領的劉裕殺了晉安帝不久後自己當了皇帝,國號為宋,南朝得到了逐步統一,待到拓跋燾統一時,南北朝對峙格局初步形成。

北朝統一時,南朝宋已經安穩發展了數十年,這時候南朝無論是從軍事力量上還是治民朝政上都比北魏做得好,所以這也是前期北魏不繼續進行武力擴張的原因之一,因為當時北魏的實力遠不及南朝宋。

既然敵人強盛,那我們就要發展,拓跋人在向漢文化靠近的過程中不僅被他的包容廣闊所吸引,其內涵也再同化這些少數民族,於是拓跋一家把家從山西搬到了洛陽並且還換了個性———元,除此之外,為了從根上漢化,他們還和漢性女子通婚,做出這些大膽舉動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的實力得到全面的發展,此時南方的對手呢?

劉宋政權的建立者劉裕在北魏統一的時候已經死了7年了,而他的繼承者都很不爭氣,讓朝堂把握到其他人手裡,在這種情況下那為什麼北魏不趁此機會進兵南方呢?

首先,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北魏歷朝歷代的皇帝自拓跋燾後大多都是短命鬼,很多就是活了不到30歲就死了,所以如何擴張不是北魏首要考慮的問題,如何立儲對於他們才是重中之重,所以他們根本無暇南下,更別說大一統了。

到了後來,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整體的實力大打折扣,後來東魏和西魏分別禪位於高洋和宇文覺,代表鮮卑的拓跋一族正式退出歷史的舞臺,而南朝也分別經過了四個朝代的更迭,而下一次大一統的朝代叫隋朝。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你家,南北朝被歷史定義的話是混亂中些許安穩,王朝更迭之快也證明那個時期需要統一,過了南北朝,便是隋唐!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歷史逸事2019-11-06 21:01:37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從拓跋珪開始,包括他的後代都有南征劉宋,統一的願望。

北魏與劉宋多次爆發戰爭,互有勝負,但均無法消滅對方。拓跋燾率60萬軍隊南下,一度逼近江南,但返回時只剩下不到一半。

公元422年,劉裕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機伐宋,雙方在黃河流域大戰。

公元424年,劉宋文帝立,元嘉之治開始,公元433年,宋文帝趁北魏於柔然作戰之時北伐,欲收復河南土地,被拓跋燾抽空還擊,宋軍大敗。

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此時南北已安定日久,拓跋燾奮力還擊,一直打到長江邊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

公元452年,拓跋燾死,公元453年宋文帝劉義隆死,劉宋和北魏的對峙基本結束。

從這些戰爭可以看出來,北魏想消滅劉宋,還欠火候。

北魏無法統一南方的原因,先來總結一點。

第一、國力對比

“你秀肌肉我也不弱”。北魏很強大,劉宋的國力也不賴,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北魏的南征註定不順利。

“你南征我還想北伐呢”。

宋文帝元嘉北伐,雖然未能成功,卻證明兩朝領導人物都有野心。

在南朝四代之中,劉宋朝的疆域最為廣大。劉宋不僅統一中國南方,還坐擁河南和山東等地,甚至一度收復了關中。

而北魏當時經過連續的戰爭,不斷的征服割據政權。接手的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中原,可謂白骨遍野,民不聊生。拓跋燾雖想統一,就算是戰神再世,卻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後方還有一個強敵柔然。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也正因如此,在拓跋燾被刺殺而意外離世後,繼任者馮太后和孝文帝開始將重心轉移到國力恢復上,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北魏與南齊

當時的南朝,已是蕭齊代替了劉宋。北魏又不斷地和南齊發生戰爭。

可以這樣說,“邊打邊和”。

南北朝時期,南齊統治時間最短,僅23年。這期間,南齊與北魏之間時有徵戰,也互有勝負,

但打著打著,南齊就不行了。但是北魏也傷亡慘重。

齊建元四年(482年)三月,齊高帝蕭道成薨了,其子蕭賾即位,是為齊武帝。

此後五年內,齊與北魏之間基本無戰事

齊永元二年(500年)正月,齊政局繼續動盪,此後,南齊內亂加劇,紛爭不息,又大起宮殿,窮極綺麗,百姓怨怒,軍心離散,再無力與北魏作戰,以至一年後由梁取而代之。

也是這一年,北魏趁著南朝鬧內訌的機會,元恪再次興兵南下。魏軍這一次勢如破竹,佔領了南朝的荊州、揚州、益州等地。

南朝在江北地盤,幾乎全丟了。還好換朝代了,南朝進入蕭梁時代。

公元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梁軍與魏軍在淮南一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雙方基本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

雖然說,梁軍沒能擊退魏軍,但好歹算是遏制住了北魏的蠶食。

後來也是不斷地打,雙方都損失很大。

轉機又來了

,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北魏皇帝不當家了,先是爾朱榮,後來是高歡。賀拔嶽,宇文泰也開始嶄露頭角。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東西魏時與南梁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西魏時期,取得蜀地,攻佔江陵,控制了蕭詧的後梁,力量逐漸超過東魏。

當時東西魏忙著互相打對方,就沒抽出時間去對付南梁。可惜南梁引進一個大禍害侯景(北齊叛臣),結果侯景把南梁攪了個天翻地覆。也使南梁迅速的衰敗。

南北朝對峙後期,出現了北齊(高氏)、北周(宇文氏)、南陳(陳氏)並立的後三國時代。國力弱小的北周在與北齊的戰爭逐漸壯大,最後攻滅北齊統一北方。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然而就在北周準備攻滅南陳的過程中,發生權臣楊堅篡位的事件。

楊堅建立隋朝後不久就發兵50萬南征,於589年統一南北,結束了長達200多年的南北朝對峙。

分析到這裡,再總結幾點原因。

第二

、北魏國內統治不穩,民族政策激起動亂。 北魏是鮮卑政權,對國內的漢人、匈奴人、羌人十分歧視,不斷有流民暴動。拓跋燾徵宋時,盡發漢人、匈奴人為前軍,充當鮮卑鐵騎前進的肉盾。後來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進行遷都,重心開始放在中原,冷落了北方六鎮。北方六鎮又爆發起義,隨後起連鎖反應,各地都有起義,牽制了北魏的很大精力。

然後權臣當道,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互相攻伐,給了南朝喘息的機會。

其實到了南北朝後期,南朝根本就沒有優勢和北朝對抗了。只是在苟延殘喘。

第三

、魏軍以善於野戰的騎兵為主,攻堅能力很差。 鮮卑鐵騎野戰能力出色,但在南征途中卻困於宋軍堅守的滑臺、虎牢等堅城之下,耗費了大量的兵力,導致宋軍有充足時間回防。

再比如北魏沒有超群的漢人軍政人才在旁輔佐,不懂得如何征服漢人等等,都是其最終沒能統一華夏的因素。

後世的北周和隋充分吸取了北魏的敗因,重用漢人,對內部各個民族平等相待;軍事上先佔巴蜀,而後兩路並進,面對的又是南朝中最弱的南陳,可謂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但不可忘記的是,隋朝能統一中國,實在有著北魏勵精圖治留下的家底。隨後出現的大唐盛世,中國成為空前的世界大帝國,始終有著這個逝去的鮮卑前輩的身影。

我是歷史逸事,每天都來簽到,歡迎關注點贊!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鄜延路節度使李2020-09-19 22:22:22

北魏自從入主中原之後,就這一直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北魏是鮮卑拓跋氏人建立的,屬於遊牧民族,當拓跋鮮卑入主之後,草原上漸漸被原來鮮卑人奴隸的柔然人所佔據。而柔然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三天兩頭去騷擾北魏的北部邊境地區。北魏只好在靠近長城的地方設定邊塞,防禦柔然的騷擾入侵。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不僅如此,柔然還與河套地區的胡夏相互勾結打算裡應外合滅北魏,於是北魏只好先去滅掉胡夏,在公元423年和427年,太武帝拓跋燾兩次進攻統萬城,最終打下了統萬城。不久胡夏政權也滅亡了。胡夏滅亡之後,太武帝打算去進攻北涼,於439年打下北涼,自從永嘉之亂之後北魏終於統一了中原。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為了解決柔然的侵擾,太武帝多次對柔然發動北伐,終於在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發四路大軍攻打柔然,豈料後援不繼再加上有人叛逃,最終北伐失敗,人員物資損失慘重。於是太武帝朝著佛教開刀,開始了歷史上第一次滅佛運動。透過滅佛,北魏殺了一批人之後聚斂了大量財富。

南邊的劉宋看到太武帝北伐失敗,於是也發動北伐,打算收復中原,實現封狼居胥的夢想。但是劉宋的軍隊太廢了,不是北魏的對手,南朝宋軍隊根本就不是北魏的對手,太武帝親自率領軍隊打到長江邊上。一路打一路殺,將長江北部地區的居民幾乎殺光。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宋文帝劉義隆只能站在京口(今江蘇鎮江西北)的一座涼亭中,流著淚看著北方的殺戮。真的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這個亭子,就是後世著名的北固亭。拓跋燾在長江邊上停止了南下,最終北返。北返的原因是太子與拓跋燾不和,打算謀朝篡位,拓跋燾不得不回去。但是北魏經過這麼一折騰,國力損失很大,也無力南下了。

公元471年,拓跋宏繼位,就是後世的北魏孝文帝。孝文帝繼位之後,開始對北魏進行改革,實行了均田制遷都洛陽開始實行移風易俗漢化制度。孝文帝決心用漢族儒家思想改革鮮卑舊俗,從各方面推行漢化改革。改鮮卑舊俗。每年四月舉行西郊祭天儀式是鮮卑舊俗中最隆重的一-項活動。先在平城西郊設一方壇,壇上安置木人七個,代表拓跋氏以外的宗室七姓。犧牲用白色小牛、黃色小馬和白羊。皇帝率領朝臣、皇后率領六宮按規定位置站立。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祭祀開始,女巫登壇,邊歌邊舞,接著從皇帝開始,按序朝拜,然後屠宰牲口,皇帝率朝臣再繞壇一週始告結束。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廢除了這一舊俗,改為漢族的南郊祭天。改服裝。鮮卑人原來穿夾領短衣窄袖,以適應騎射的遊牧生活,現一律改穿漢人褒衣博帶服裝。在朝廷上,官吏服裝也完全依照南朝官服。改語言。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正式下詔,不得在朝廷上講鮮卑語。三十歲以上的人習性已久,不易改變,講鮮卑語不算犯禁。三十歲以下的人犯禁要降官爵。改籍貫。規定鮮卑人都以居住地洛陽為籍貫;死後葬於洛陽北邙山,不得歸葬平城。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但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觸動了鮮卑舊貴族的利益,他們蠢蠢欲動,同時因為改革形成了一批既得利益者,他們瘋狂壓榨百姓,民眾苦不堪言。523年,北方防禦柔然的六個軍鎮爆發叛亂,史稱六鎮之亂,緊接著河北地區相繼爆發農民起義,真的是天下響應京師震動了。就在這個時候,爾朱榮攫取了北魏實權,北魏政權名存實亡。

此時渤海漢人高歡起兵,滅了爾朱榮,同時關隴地區的宇文泰崛起,兩人平分秋色最終將北魏一分為二,史稱東魏和西魏。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賬號已登出78562019-11-06 16:09:16

都別搶,我來答。

北魏並非沒有發動過南伐戰爭,次數還挺多,而南朝劉宋政權也沒有放棄過北伐的打算。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感到國內的力量已經準備完畢,打算動員全國進行北伐戰爭,不過可惜的是他在當年五月就因病去世,北伐只能暫時取消。

永初末歲,天子負扆矜懷,以燕、代戎幄,岐、梁重梗,將誓六師,屠桑乾而境北狄,三事大夫顧相謂曰:‘待夫振旅凱入,乘轅南返,請具銀繩瓊檢,告報東嶽。’既而洮弗不興,即年厭世”——《宋略》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而北魏方面沒有放過這次機會,趁著劉宋國內劉裕去世陷入混亂,北魏調動軍隊發動了南伐戰爭。景平元年(423年),北魏軍隊攻佔了洛陽、虎牢、滑臺等地,接著又共計許昌和汝陽,許昌不能破,北魏撤退。

劉宋方面少帝被廢,宋文帝劉義隆登基,經歷了“元嘉之治”後,國力空前繁盛。劉義隆為了奪回失去的河南諸鎮,元嘉七年(430年)趁著北魏正在和北方的柔然交戰,發兵近十萬餘人,成功收復了之前失去的河南等地。

雙方隨後又爆發第二次戰爭,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帶領下,十萬北魏軍隊南下攻宋,劉宋軍隊潰敗,一直敗退到長江北岸,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赤地千里,損失慘重。劉宋軍隊反攻的時候,拓跋燾放縱部下燒殺劫掠,對這六州造成巨大的破壞。

而北魏也在劉宋的反攻中損失慘重,此次雙方的碰撞誰都沒有撈到好處,後來宋文帝又發動了第三次北伐,但是也以失敗告終。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北魏發動了一次南伐戰爭。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北魏孝文帝徵調二十萬大軍,另外又聚集了另外三十六路大軍,號稱百萬之眾,南下攻擊劉宋覆滅之後的第二個南朝政權,南齊政權的襄陽,宛城等地。

不過這一次南伐並沒有取得較大的成果,戰爭打了兩年多,耗費了北魏大量的財力人力。北魏孝文帝總共發動過三次南伐,最後一次北伐由於北魏孝文帝身體患病,駕崩以後魏軍北腿。

應該說,不管是南朝還是北朝其實都沒有放棄過統一中國的打算,不過鑑於當時南北兩邊基本上維持著勢均力敵的力量平衡,所以雙方始終無法打破這一僵局。

而這種僵局直到伴隨著北魏的瓦解,分裂成為東西兩魏,隨即又被北齊和北周取代,北周消滅北齊以後,隋朝取代了北周。

而南朝經過多年的戰亂,最後一個南朝政權陳國在實力上已經不如隋朝,在這種平衡被打破的情況下,隋朝才得以消滅陳朝,順利的統一中國,自西晉以來分裂的中國才再次完成統一。

但猶如西晉一樣,隋朝也只是曇花一現,這種統一的局勢很快又分崩離析,不得不說分分合合,真是天下大勢。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譜寫歷史長歌2019-12-17 14:17:21

北魏沒有一統天下的條件,自然對大一統是是有心無力。

自第二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南征開始,北魏多位皇帝開展大規模南征,和南朝在河南、淮北等地打打拉鋸戰,誰也滅不了誰。

滅南朝需要強大的水軍

南朝有長江天險,這足以讓北方少數民族鐵騎望而卻步,又有強大的水軍堵在長江,北方的王朝如果不建立有力的水軍力量,不可能過的了長江,滅得了南朝。

離成功最近的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宋文帝對元嘉之治信心滿滿,發動三次北伐,均以慘敗而告終。

第二次北伐敗的尤為慘烈,數十萬魏軍分兵數路從黃河反推宋軍到長江邊上。

乃命諸將分道並進:使徵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自洛陽出壽春,尚書長孫真趨馬頭,楚王建趨鍾離,高涼王那自青州趨下邳。車駕自中道。

不過拓跋燾只能看著堵在長江的南朝水軍毫無辦法,“起行宮於瓜步山”,對面就是南朝的都城建康,北魏軍隊只能屯在長江北岸觀望。

淮河要比長江窄的多,魏軍是怎麼渡過淮河的呢?就是割岸邊雚葦和樹木造筏,造了幾萬個成功渡過了淮河,這樣的力量怎麼可能面對南朝水軍呢。

詔刈雚葦,泛筏數萬而濟。

況且魏軍能打到長江邊上,是繞過後方彭城,壽陽,歷城等幾個堅城,也沒有糧草後勤,全靠燒殺搶掠。把南朝劉宋嚇的夠嗆,遣使求和,建康城中的百姓都已經“荷擔而立,”整理好家當隨時準備逃命。

長達六七百里的長江水域,水軍全副武裝,晝夜戒備。

其實魏軍早已是強弩之末,多次圍攻江北重鎮盱眙不克,南朝軍民也堅壁清野,糧草也搶不到多少了。

內外戒嚴,縁江六七百里舳艫相接。

眾所周知,晉武帝滅吳,關鍵在於任命王濬自益州建立水軍,大造戰船,再順流而下多路配合同時滅吳。

另外之後的隋朝滅陳,結束南北朝時代,也是自益州的巴東,荊州的永安和襄陽等地多處水軍東下,掌握長江才能滅南朝。

北魏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政權沒有強有力的水軍拿什麼滅,南朝的梁州益州也沒有攻下,甚至中游的荊州也沒攻破,長江的上游和中游毫無掌控。

氣候不適

北魏軍隊大多由北方各個少數民族構成,一旦幾千裡殺到南方,必然氣候不適應,這樣就容易染病,軍中疾病流行,戰鬥力直線下降,這樣不得不退軍修整。

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劉宋,圍攻盱眙時就“疾疫死者甚眾。”

也不用說江淮氣候了,山東的氣候北方遊牧民族都無法適應,北魏將領叔孫建攻打南朝青州時候就遇到軍中疾病流行,加上青州久攻不下,軍隊損失慘重,部將南人刁雍就勸說其退兵。

兵人不宜水土,疫病過半。若相持不休,兵自死盡,何須復戰?今不損大軍,安全而返,計之上也。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甲乙丙丁戊2019-10-28 21:29:22

勢均力敵。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甲乙丙丁戊2019-10-28 21:29:22

勢均力敵。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超越文體社2020-06-08 23:00:51

我來說說吧。

首先南朝有長江天塹,實力雖然弱,但是不至於毫無還手之力。

其次,北魏的北邊還有更野蠻的柔然,鮮卑人怕他們,就像南朝人怕鮮卑人一樣。

第三,北魏雖然以鮮卑人為主,但是是集合了各民族的一個複雜國家,這些民族的勢力,隨時可以咬鮮卑人一口。前秦的苻堅就是他們的前車之鑑。所以鮮卑人不敢輕舉妄動。

還有,鮮卑人佔據中原後,開始漢化,失去了遊牧民族的特徵。(這幾乎是所有北方蠻族佔領中原後的進化路線。)沒有了遊牧民族的韌性,他們就失去了戰鬥力。

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和困難,導致北魏無法南下,,,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白露為霜657992352019-10-28 18:47:42

各種忙不過來,攻不動而已。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窗外12252020-06-27 00:24:38

因為在北魏最強盛的幾年,南方也進入了南朝時期最強盛的王朝南朝宋的時代。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生成的世界2020-08-05 08:19:29

沒有那個本事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悟空1502180362020-10-19 04:05:24

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的話,不過時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明DT08342020-07-17 07:21:21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第一生產隊男婦女主任2021-03-18 08:46:43

北方雖然統一,但民族矛盾非常複雜,一旦舉國之力對外戰爭,贏了則已,輸了,苻堅就是下場。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帶刀中國人2021-06-22 18:51:46

成大器者,天時,地利,人和,卻一不可。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冰凌講岳飛2021-05-18 10:28:30

1、公元450年北魏雄主拓跋燾率十萬大軍大舉南下,被陳憲、劉康祖、臧質、劉駿擊敗。2、同年劉宋劉義隆大舉北伐,次年打敗,拓跋燾到達瓜步,但沒有突破長江防線。3、公元465年劉宋內亂,北魏派慕容白曜南下,戰三年破山東。4、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親征,至死沒有太大建樹。5、公元505年,因南梁剛剛建立,同時漢中太守夏侯道遷投降北魏,梁軍主帥皇弟蕭宏部潰逃。次年北魏名將元英和楊大眼被韋睿擊潰,這是南北朝北方最慘的一次,沒有之一。6、公元511年,北魏名士盧昶金兵朐山,金連雲港,被馬仙琕擊敗,北軍屬慘敗。7、公元515年高肇二十萬大軍南下,因宣武帝駕崩而撤兵。之後北魏喪亂,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戰爭,再後來分裂為東西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