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泵達豐2019-10-30 15:46:56

殺于謙的根本原因是明英宗復辟需要藉口和空間,直接原因是于謙性情耿直,得罪了小人石亨等人,被誣陷至死。一下是于謙的主要生平簡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94310417小云2019-11-25 03:18:13

土木堡之役明英宗朱祁鎮領大軍50餘萬人御駕親征,禍國殃民的大太監王振為衣錦還鄉改變線路,被瓦刺丞相也先探知於土木堡埋下大軍2O餘萬而突然襲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時年1449年,訊息傳來舉國震動。皇太后召集眾臣商議如何是好,眾大臣驚恐萬狀失魂落魄亂作一團,翰林侍讀徐珵言遷都南京,有許多大臣隨聲附和,內閣大學士于謙大人厲聲駁斥遷都者當斬,今日之情形類同於當年北宋亡國之形勢。奉請太后立朱祁鈺為帝國一日不可無君,皇太后大喜信有力挽狂瀾的於大人似定海神針鎮住了局勢,景帝朱祁鈺召令于謙為兵部尚書總理京機抗噠噠進軍事宜,思那于謙乃文臣賢補深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知召獄中有總兵官石享有罪積壓,乃言於景帝令其戴罪立功以解危局,帝大喜令石享上朝聽封從於謙排程差潛,於大人令各州府急速勤王救國難,有令各總兵千總各司其職分兵把守於誠外,布神機營於各處。也先大軍浩浩蕩蕩瘋擁而來,見京師城頭錦旗招展聲勢浩大戰鼓宣天不免心頭疑惑驚慌,京城九門各有神兵數十萬,也先令全面進攻但收穫堪微被打的大敗,也見識了紅衣大炮和神機營的威力,連攻數日死傷慘眾,有卑鄙無恥的將英宗推於陣前退陣滅威。被于謙辮明陰謀乃令見英宗處不可炮轟擊,於二翼狂轟爛炸,令也先怒不可遏損失萬餘騎人馬,時各地勤王軍馬紛擁而至,於少保令內外夾擊大敗也先於城下,也先狼狽不堪潰敗而逃,石享也因拼死拼活擊敗也先而封侯榮耀。而徐珵因鼓吹遷都被下放州府羞澀萬分。皇太后景帝大喜過望,封于謙侯爵高位正一品大員,但于謙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兢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無私奉獻著。大明王朝也在貞臣良將補佐下錚錚日上國泰民安,瓦刺丞相見英宗以失去利用價值有意歸還英宗回國,但景帝恐兄回朝帝位不保,推三阻四無迊回之意。有過二年大明王朝遣使臣於瓦剌使臣國士無雙口才雄辯天下,給也先呼油的飄飄飄欲仙,僅答應奉還太上皇,使臣令僕告於帝備迊還宮,但景帝朱祁鈺不冷不熱免強令各州縣低調侍奉,到京之日落架的鳳凰不如,太上皇被送入南宮軟禁起來,時英宗妻皇后以哭瞎雙目殘腿而居,聞太上皇歸感凱萬分,似囚徒般的以皇后識手工而活命。有愈一年景帝欲廢前太子朱見深為王眾大臣多無異而從,時徐珵改名徐有貞因有政績有升回京機為官。而景帝也有重疾於身,徐有貞素有陰謀,乃患和石享等臣欲迊回太上皇而撐控朝政。在萬般驚恐中石徐二人狼狽為奸患通一囂就集了千餘眾兵丁悍勇往南宮而去,釋出太上皇殺往皇宮,時天將大亮,宮門緊閉高牆深蠡攻擊不入,眾人紛亂中太上皇大吼一聲朕太上皇奉皇太后召入宮見弟以顯手足之情不可嗎?禁衛將軍大驚乃開門拜服,被石享等揮刀斬去,自此英宗復避成功,眾大臣早朝時見太上皇怒顏而亦無它法跪地表忠而拜。自此徐有貞雞毛飛天,石享膽大包天任由胡為。但徐有貞和石享與於大人有仇乃報於帝意殺之而後快,朱祁鎮思于謙乃匡世重臣豈可誅殺,乃囚於獄中令刑部逼審,皇太后怒斥英宗乃絕食於宮中,奈奸惡小人徐有貞妖言惑眾下,於次年底殺于謙於午門外,有令錦衣衛操於大人家,但見粗衣簡社,家無餘財,只有景帝賜的莽袍寶劍貢於偏室令錦衣衛千戶淚留滿面羞愧難當。當於謙被誅幾月后皇族宗親言明瞭於大人之冤情,反叛謀逆實為徐有貞奸言害人,令英宗後悔萬分。在幾位忠臣良將諫言下罷了徐有貞之官,免死為民。石享因其侄尋私枉法亦被罷官失爵削官收監而亡,明英宗非昏庸無道之君,出此下策出於無奈,復位後有立先後仍為皇后,真情流露令人感動,有執政七八年而亡,仙逝前下遺召為於大人平反招雪,有廢除了皇妃陪葬制度,於大人之粉身碎骨之義令千秋萬世仁人志士仰其事而恭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公子霜塵2019-12-18 22:36:37

無欲則剛,出自《論語 公冶長》,說的是人只要做到沒有世俗的慾望,才可以大義凜然的境界。用它來形容於謙,不為過。若是尋常人家,倒無大礙;對於政治人物而言,卻難以善終。

縱觀于謙一生,長於謀國,為天下蒼生社稷;拙於謀身,終致殺身之禍。

少年時期

于謙出身於官宦之家,祖父曾是朱元璋時期的兵部主事。年少時期,于謙的文學才華,在當地小有名氣。一次當地巡按偶遇,身穿紅衣騎馬的于謙,見其談吐頗像讀書人,便考其對子:

紅衣兒騎馬過橋

。于謙馬上以“

赤帝子斬蛇當道

”相對。巡按頗高興,賞銀十兩,並推薦參加縣學考試。

家中祖父藏有文天祥畫像,是愛國主義的啟蒙教材。于謙特地為文天祥撰寫詩詞,用以歌頌其一生的事蹟:

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忘身,捨生取義……萬古修傳,我瞻遺像,清風凜然。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要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于謙也是照著這些“座右銘”孤獨前行的。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剛正不阿

1420年,于謙時年23歲,以第六名的成績考取舉人。但在之後的會試中,因於謙直指施政多處不當,言辭激烈,最後在殿試中僅列三甲第九十二名。可以看出未入官場,就擁有錚錚鐵骨的氣質,絲毫不擔心自己的仕途,眼裡只要正道。

進入仕途後,在宣德朝受到宣宗皇帝重視,于謙在1427年出任江西巡按。江西是寧王的封地,王府屬吏仗著主子的身份,橫行無忌,魚肉百姓,欺行霸市。于謙無畏強權,對王府屬吏予以嚴懲,街市為之一清,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兩年後離開江西之時,當地百姓都捨不得。調回北京,在天子腳下為官應該更難,但于謙仍秉公執法,會同錦衣衛打擊走私食鹽的權貴,毫無妥協。

在1430年又升任兵部侍郎,巡撫豫、晉兩省。時值兩省災荒,餓殍遍野,于謙多管齊下自己帶頭捐獻,還號召當地富商捐款,並上疏請求以當地紗布帶起稅糧,將糧食留在當地。設立預備倉,以備災荒。此外規定府、州、縣官期滿,若預備倉糧食不足,不能升遷或調走。從而將當地官員的仕途跟民生捆綁在一起,使得官員不敢懈怠。時人傳唱的歌謠中這樣歌頌于謙:

引領看看作餓殍,津液耗幹無淚流。忽聞巡撫到此邦,開倉賑濟飢與荒。示人出粟自捐俸,諄諄復諭富賢良。

當然,于謙的剛正不阿,肯定也得罪了一批人,但畢竟他還不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直至1449年,宣德皇帝長子,英宗皇帝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孫太后(英宗生母)下詔:英宗弟弟朱祁鈺監國;重用兵部尚書于謙總攬北京城防務。于謙居中排程,力挽狂瀾,打退了瓦剌的進攻。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眾矢之的

瓦剌首領見硬的不行,便來議和。于謙義正辭嚴:

我方與彼方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從道理上講,不可言和。彼方一向貪得無厭,滿足他們的要求,會使我方坐遭損失……從形勢上講,也不能言和。

從國家社稷層面是這麼一個理,這是理性層面;但從感性層面呢,“資深”皇上肯定是辛酸的。

“國不可一日無君”,于謙認為社稷為重君為輕,主戰不主和。迫於形勢的孫太后,下詔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擁有擁戴之功的于謙,加上京城保衛戰立下的功勳,終於成為了“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在這過程中的行為種種,也成了于謙日後被殺的理由:

擁立朱祁鈺為帝。客觀上使得英宗皇帝,在政治上失去了價值,但朱祁鈺之後,因擔心威脅到皇位,對於迎回英宗極為消極,等於將擁立代宗的于謙,置於英宗的對立面;

于謙帶頭嚴厲斥責首議南逃遷都的徐有貞。之後于謙答應其,會在代宗說好話,保舉其升遷,但因代宗未允,徐有貞將這兩筆賬算在了于謙頭上;

石亨在京城保衛戰之前,因在大同戰場逃跑被免職,是于謙的保薦得以復職,從而一戰成名。但因於謙不許其子覲見代宗,而斥責其“不以公行事”,結下樑子。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三股政治失勢的政治勢力,在1457年在代宗病重之時,發動“奪門之變”,使得英宗復辟,從而秋後算賬。一代名臣于謙,竟然在崇文門外,這片他曾經拼死保衛的地方,被處以極刑。

後記

《大學》第一章 所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意思說外物存在根本部分,也有末節部分;事情的發生有結束階段,也有開始階段。知道了這一切便接近了“道”。或許于謙知道“無欲則剛”的結果,只是不暇顧及,一心只為心中的“道”,是衛道者,是捨生取義,亦或是某人多心了。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歡迎點贊留言^_^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盪漾飛劍2019-04-05 21:17:00

大明王朝是我們最喜歡的王朝之一,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相當的硬氣,完美展現中華民族的傲骨,于謙,我們稱其為“救時宰相”,在明朝歷史上可是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大明朝如果沒有于謙,那可要早結束兩百年了,甚至還有可能使我們中原大地在經歷一次五胡亂華這樣的惡劣的事件,給我們中國歷史再一次抹黑啊!

1449年,明英宗再奸臣的不斷慫恿之下,御駕親征瓦勒,最終在土木堡陷入重圍,明中更是被俘虜,堂堂大明皇帝居然被生擒,哪有一點兒洪武大帝南征北戰,戰無不勝的樣子,這貨是不是被狸貓換太子給換了呀?怎麼這麼菜呢?這可是明朝立國百年以來從未發生過點奇恥大辱!之後明英宗更是被當做“擋箭牌”,一路南下,誰敢放箭,誰又敢舉起刀兵,所以瓦勒一路直逼京城而來,宋朝的“靖康之恥”似乎就要在明朝重演。

但是命運就是這麼的奇特,也許正是大明王朝命不該絕吧,宰相於謙站了起來,擁立郕王為帝,如此一來明英宗就成了太上皇,天下都是皇帝的,重來沒有人說過天下是太上皇的呀,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一點都不顯得突兀,拒絕了所有議和,使官軍們決心背水一戰。於是晚上趁著夜幕,主動發動夜襲,斬殺瓦剌軍數百。這雖然只是一場不起眼的小勝,但對於穩定軍心,十分重要,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明英宗,當時可就在瓦勒的隊伍中當俘虜呢?于謙這麼牛,瓦勒的軍隊極有可能當時殺了明英宗來洩憤,可以說雨天直接把明英宗陷入了險地,怪不得明英宗重新即位之後立馬殺了于謙了,實在是當時的情況太兇險了,立馬就要上去與朱元璋朱棣團聚了。

最終瓦勒知道無法再用明英宗當擋箭牌了,就將他放回去了,想看看太上皇與皇帝之間的較量,畢竟皇帝大位如此的誘惑,只要兩位皇帝開戰,明朝必定陷入風雨漂泊之中,可以讓瓦勒更輕鬆地攻佔明朝,于謙也是深知瓦勒的算計,因此,明英宗一回來就被于謙可以說是監禁了起來,但是非常無奈的是,新皇駕崩了,朱祁鈺居然這短短几年就駕崩了,而且朱祁鈺的孩子也還沒有長大,所以也就給了明英宗重新登基的理由,這哥倆可真是有意思,互相輪流著當皇帝。

明英宗當了皇帝,那就要好好跟于謙算算賬了,首先,于謙趁夜晚攻打瓦勒,不顧及明英宗的死活,明英宗差點兒當場被祭天。其次,正是于謙的努力之下,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而他明英宗莫名其妙的就成為了太上皇,可以說是于謙剝奪了明英宗的皇位,這放到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忍不了啊。一個小小的臣子,居然剝奪了皇帝的皇位,這讓皇帝今後怎麼混吶?這哪裡還能有威信可言。最後一點,那就是明英宗被瓦勒放回來之後,于謙居然膽敢監禁於他,朱祁鈺這個新皇都沒有說什麼呢,于謙居然就幹自作主張,由此也可以看出,于謙在朝堂中的威信,太高了,已經到了功高震主的邊緣。不能留,不能留啊,因此,最終明英宗下令將於謙處死,並且抄家。

在劊子手行刑的時候,一個冷血的劊子手,竟然覺得於謙太冤枉了,不忍下手,最終行刑的劊子手自殺而亡,不願殺這個挽救了大明王朝的大恩人吶!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焚劍煮酒2019-12-20 12:19:30

于謙是一位忠直之臣,而且是一個從不參與政治鬥爭的忠直之臣,但他最後卻死於政治鬥爭之中,這是那個時代最大的悲哀。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穩定了時局,且其人不爭權、不貪利,是名副其實的清廉能臣,最後卻被以謀反的罪名殺害。

不得不死的理由

當年秦檜用“

莫須有

”三個字迫害了岳飛,今日徐有貞用“

于謙不死則奪門無名

”害死了于謙。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將領石亨得此訊息後,聯絡太監曹吉祥、御史徐有貞等人策劃迎接太上皇朱祁鎮復辟;正月十六日晚,石亨、徐有貞率一千家軍直奔幽禁朱祁鎮所在的南宮,擁護朱祁鎮重登帝位。史稱:“

奪門之變。

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

”——

《明史》

朱祁鈺繼位本就是一時權宜之計,雖然他後來貪戀權位,導致兄弟貌合神離,但現在他已經病重,而太子也早早的去世,皇位如何也會回到朱祁鎮這一脈手裡的,即使是沒有奪門這一回事。

石亨是保衛京師的有功之臣,也深得朱祁鈺信任,所以他掌管著禁宮大門的鑰匙;而石亨得知朱祁鈺病重後,第一時間便是找到曹吉祥,商議朱祁鈺死後的退路在哪裡,於是便想到了關在南宮的朱祁鎮,若是成功擁護朱祁鎮重登帝位,那就是從龍之功!

於是一場政治鬧劇就這樣在三個野心勃勃的政治投機份子手中開始表演了。

徐有貞,奪門的主角之一,本名徐珵,因在土木之變後建議南遷而遭群臣所指後不得不改名去外地做官。徐有貞對天象學有些研究,曾因準確預料土木之變而令人側目,後來提議南遷時因為一個人而遭受屈辱,這個人便是于謙。

土木之變後,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

“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所以徐有貞最恨的人就是于謙,在他看來是于謙令他遭受屈辱,因此徐有貞想殺了于謙,以前是沒有機會的,但現在有了。

朱祁鎮重登帝位後,當日參與奪門的大臣均受到重賞;徐有貞藉此機會獻上一份名單,所錄都是該殺之人,名單最前面的兩個名字正是于謙與王文。(傳言王文曾勸朱祁鈺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

出乎意料的是,朱祁鎮把于謙的名字給劃掉了,並笑說:“

于謙是有功的。

”徐有貞也愣了,但他馬上就穩住了心神、整理好了思緒,他知道,只要說出這句話,于謙必死無疑!

“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

這句話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程度是可以和“

莫須有

”相提並論的,同樣是奸臣當權、同樣是一句話、同樣死了一位忠直功臣。

為何說奪門無意義,本來就會發生的事情,(

指朱祁鎮重登皇位

)只是在幾個政治投機份子的操作下提前了兩天罷了;而奸臣得到了高官厚祿,國家卻失去了棟樑之臣。

忠心義烈 昭彰千古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奸宦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效仿成祖朱棣北征大漠,最後卻因指揮不當而兵敗,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俘虜了去。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土木之變後,最頭疼的不是朱祁鎮,最頭疼的還是在京城的朝廷百官,因為瓦剌軍快要打到京城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快要不保了。

在群臣驚慌之際,有的人提議派人求和,有些人提議南遷南京(如徐有貞),只有一個人沉著冷靜,他突然站出來大喝一聲:“

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

不錯,此人正是于謙。于謙力主抗戰的主張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援;國不可一日無君,即使英宗被虜,但也不能影響國家的運轉,於是朝中眾大臣在於謙、王直等人帶領下,向皇太后請示立郕王為皇帝。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

“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於是受命。”

作為主戰派的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他抽調各地兵馬、整頓京中軍備,只待瓦剌大軍到來。

九月,郕王即帝位為代宗,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著說:

“敵寇得意,要挾持扣留太上皇,這樣形勢下他們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

于謙本為一介御史,因痛斥漢王朱高煦而得明宣宗朱瞻基賞識,而保衛京師一役才是他的人生之輝煌。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古人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必修身、齊家、治國而平天下!”

于謙做到了這些,“他潔身自好,不結黨、不擅權;他持家有道,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他治國有方,邊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他保大明有功,於京師一役中親上城樓督戰,保大明再續江山社稷!”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

史載:天下冤之!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死後,英宗命人抄其家,結果堂堂一品大臣家中無百兩餘銀,唯有正屋關鎖的嚴嚴實實,裡面只有朱祁鈺賞賜的蟒袍、劍器,原封不動。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于謙幼年時曾以石灰為題作詩,而他的人生正如其詩一般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重名節,輕名利”

于謙敢於為民請命,從不畏懼權貴;而且清正廉明、盡忠職守,不贈送禮品、不收取賄賂;兩袖清風為官,光明正大做人。

“重成仁,輕殺身”

孔子說:“有志於仁道的讀書人和具有仁德的人,不會為了保全性命而傷害仁德,只有犧牲性命來成全仁德。”在於謙心中“

上皇被虜”

是做臣子的莫大恥辱,唯有以死抗敵、以死報國方可。

“重社稷,輕君王”

無論是朱祁鎮還是朱祁鈺,誰做皇帝對於謙來說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大明的江山是否永固。于謙諫言立朱祁鈺為皇是沒有私心的,所以他沒有接受朱祁鈺的賞賜;于謙自從土木之變以後,發誓不和敵人共生存,整日操勞國事,即使在朱祁鎮復辟後,于謙依然如往常一樣,並無半分改變。

結語

如“當年明月”所說:“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于謙的死是那個時代最大的悲哀,一個忠義之臣,從不參與政治鬥爭,最後卻因政治鬥爭而死,實在是悲哀至極。

于謙雖死,但他光明磊落的一生必定名垂千古,受萬人所敬仰!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朝史暮想2019-11-06 16:16:09

朝史暮想:

為什麼領導大明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的于謙,最後卻以謀逆罪被誅殺?很多人歸結於皇帝的昏庸,于謙的功高蓋主等等。其實事情也沒這麼複雜,說到底,就是權鬥。

第一,于謙並無穩固的基礎,他的上臺,是兩派勢力妥協的結果

我們知道土木堡之變,明軍慘敗,明英宗朱祁鎮都被蒙古瓦剌少帥也先俘虜了。之後,文官集團在京城發動了針對王振餘黨的一次政治清算。清算一結束,明代宗朱祁鈺登基繼位。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圖:朱祁鈺 劇照

朱祁鈺的上臺,一方面是國家危難時刻,需要一位成年老持的君主,另一方面是朱祁鈺和舊文官集團達成了利益交換。即以清算王振一黨為代價,取得文官集團的支援。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第三方的于謙,起到了調和作用。而正趕上于謙身為兵部主官,負責統領京師防務之責,在其打贏北京保衛戰之後,輿論上對其的推崇也達到了頂峰,所以于謙才成功以第三方的姿態,作為新貴上臺執政。

但所有人都沒看到,在於謙的光環之下,是他薄弱的根基,是他和皇帝,和舊文官集團並無切身的利益捆綁。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說要殺于謙,都沒有人為他求情的原因。

第二,于謙剛直廉潔,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

一個官員做到不貪,其實不難,難的是當身邊所有人都貪,而你依然能夠堅持不貪。

于謙無疑是做到了,但是卻付出了代價。這種性格,是很難讓于謙取得其他朝臣信任的,也很難讓皇帝能夠放心用他的,甚至會遭到諸多小人的猜忌迫害。

很不幸,石亨,徐有貞就是這樣的人。石亨因為推薦于謙兒子做官,得到了于謙的訓斥;徐有貞因為在土木之變之後提議南遷,而被于謙否決。二人都心懷怨恨。而當這兩個人後來擁護明英宗朱祁鎮復辟之後,于謙的剛直自然深深打了二人的耳光,事實上,于謙的存在就是與他們強烈的對照,怎能不殺之而後快?

第三,于謙下令向蒙古軍隊開炮的時候,結果已經註定

也先的騎兵南下,隊伍裡是裹挾著明英宗朱祁鎮的。雖然新帝已立,但是朱祁鎮依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也先也多次利用朱祁鎮去騙城騙關。在對蒙古人對京城發動進攻的時候,朱祁鎮毫無疑問地再次被也先利用,安置在明軍炮火的射程之內。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圖:蒙古騎兵

而火炮是明軍對抗蒙古騎兵的重要依仗。于謙毫不猶豫地下令開炮。一個是被俘的廢帝,一個是滿城的百姓,于謙遵照了自己的內心。但是這個舉動對朱祁鎮來說,無疑是大不敬的,甚至是認為于謙就想置自己於死地。

所以當朱祁鎮復辟上臺後,于謙必定沒有好果子吃。

第四,朱祁鎮復辟的遮羞布,于謙必須死

朱祁鎮是透過“奪門之變”重新復辟上臺的。所謂的“奪門之變”,不論史書裡如何渲染朱祁鎮的得民心,本質上就是朱祁鎮串聯了一眾朝臣,聯合王振餘黨發起的一次政變。

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朱祁鈺不久便駕崩了。這個時候,就是清算的時候。而很顯然,朱祁鎮已經和舊文官集團達成了某種協議,保證了他們的利益,他們才願意承認朱祁鎮上臺的正統性。

但是,終究是要推翻到前朝舊人的,終究是要有人同朱祁鈺一起背鍋的。很不幸,于謙這種第三方勢力,就是最好的人選。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圖:于謙

所以,即使于謙民望極高,即使于謙品性高尚,即使于謙能力出眾,力克外敵,但于謙終究逃不掉被誅殺的命運。這是時代的悲哀。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陸棄2019-03-28 08:36:23

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主力盡失,英宗被俘。于謙力挽狂瀾,使大明王朝得以延續。可是他終究沒有避免被殺的悲劇,這是為什麼?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第一,代宗皇帝將大明全權交給於謙,明英宗又把皇位搶了回去,這樣一來,明英宗勢必把于謙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況且朝中大臣有很多於謙的親信,這麼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肯定會對明英宗的政權產生不利影響。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第二,英宗被蒙古人俘虜以後,于謙選擇立他的弟弟為皇帝,並不是指揮軍隊去解救他。這使得明英宗對於謙懷恨在心,是一生抹不去的傷痛。況且根據當時孫太后和他立下的諾言,英宗弟弟可以做皇帝,但是必須要立英宗兒子為太子。也就是說,他弟弟總要將皇位還給他兒子。但是朱祁鈺登基後的第三年,就把太子廢掉了,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由此,明英宗對於謙真的是忍無可忍,最後下定殺心。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麒麟閣論史2020-02-19 22:59:04

引言

封建時代,政治人物的前途命運,不在於你為國家立下多大的功勞,而在於你是否效忠於最高統治者,是否能在關鍵時刻站好隊。許多時候,大臣為國家立的功勞越大,統治者越忌憚,大臣又不懂得韜光養晦,有性格、有自己的意見,關鍵時刻站錯隊,那真的是境遇悲慘,這就是封建時代的一條規律,一個悖論。 無能、無功的人能夠封妻廕子,而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反而棄屍於街頭。

于謙的性格不夠圓滑,比較剛正,不擅長也不屑於專迎。

于謙的這種性格與他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有關

于謙的性格來自於他父親的遺傳。于謙父親是於彥昭,秉性耿直,經常對鄉里的人施以救濟。我們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親這樣的行事作風從小就影響到了于謙。後來,權監王振向于謙索要賄賂時,于謙說只有兩袖清風。說明於謙對那些透過逢迎而驟得高位的人非常看不起,也體現了他耿直的性格。

于謙的這種性格也是受到當時明朝官學,理學的影響

理學強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所以于謙非常看重氣節。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件就是他經常把宋代文天祥的畫像,放在身邊,時時刻刻以文天祥為榜樣,做到死而後已。于謙又是浙江錢塘人,受到自宋以來陳亮為代表浙東風氣的影響,鑄造了他“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情操。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的做官經歷也促進他剛直不阿性格的形成

。于謙在考中進士以後,起初擔任的御史。明太祖在設立御史,規定御史就要任用那些血氣方剛,且剛剛進士及第的人,因為這些人還沒有受到官場不良風氣的影響,敢於不畏權貴,仗義執言。于謙還是小小一個的御史時,就把朱高煦罵了一個狗血淋頭。後來于謙擔任了巡按、巡撫。這些都是帶有監察性質的官員,需要具備的素質就是敢為民做主,打擊豪強。于謙在十幾年的巡撫生涯,官宦生涯遍及河南、江西,贏得百姓的尊重,在他死後,當地百姓還給他建立宗祠來紀念他。長期作為司法官員鑄造了于謙剛直不阿的性格,不然他不會得到百姓的懷念。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在景泰帝朱祁鈺與明英宗朱祁鎮之間站錯了隊。

這個觀點首先我糾正一下,不是說于謙在當時有迎合統治者的一面。是當時的環境使得於謙

無形

中站了隊。

于謙選擇朱祁鈺是當時環境決定的

。土木堡之戰後,朱祁鎮被俘,景泰帝是監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當時年幼,是皇太子。在這種局面下,于謙深知,必須拋棄朱祁鎮,迎立年長的朱祁鈺,才能提高天下臣民的信心,打敗瓦剌。果然這樣的建議得到了大臣的響應。此後朱祁鈺和于謙君臣二人配合,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也被提拔為了少保,總管京營事物。于謙也就被所有人看做是景泰帝的支持者。景泰帝執政的八年間,遠比之前的明英宗正統年間要好,所以于謙從心裡上也願意接受景泰帝對他的欣賞、提拔。

我感覺于謙對朱祁鎮是不太喜歡的

。雖然史書記載,明英宗能夠結束俘虜生涯,全靠于謙。這只是于謙作為一名臣子應盡的義務,體現了理學對他的影響。實際上于謙是不願意讓朱祁鎮再做皇帝的,在景泰八年,朱祁鈺病倒之後,關於由誰來繼承皇帝,朝中大臣分為兩派,一派主張擁立朱祁鎮,而於謙主張迎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我覺得於謙這樣的一種做法是對朱祁鎮治國能力的一種懷疑。這種做法自然引起了朱祁鎮的不滿。

從中我們分析到于謙的心態,在各種力的作用下,他自熱而然的站到景泰帝一邊,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又反對朱祁鎮上位,這樣當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以後,于謙的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這時候的朱祁鎮是不會考慮,于謙為明朝立下多大功勞,只記得于謙曾經反對過他,沒有迎合他。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結語

《明史·于謙》傳中有一個僧人評價于謙:“他日救時宰相也”。

我覺得這句話對於謙的評價是中肯的,于謙能做到“治世之能臣”,但他做不到“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有能力,有耿直的性格就行,奸雄需要有曹阿瞞那樣的機變之術,能做到和光同塵,于謙是不可能這樣做的,但是我想九泉之下的于謙應該不會為他的選擇而後悔,因為他的理想就是留清白在人間,要是讓他違背自己的本心,向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那樣的人,隨時改換門庭,貪圖榮華富貴,就不是于謙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每日一段歷史2019-11-01 10:03:22

于謙太正直,太有才,而政治太黑暗,太庸俗。

第一,于謙得罪了小人。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英宗受王振蠱惑,率五十萬大軍出塞抵禦瓦剌,結果全軍覆沒於土木堡,英宗被俘。訊息傳到京師,舉朝震駭,不少大臣建議南遷南京以避瓦剌。徐有貞(當時還叫徐珵)就是其中之一。

結果於謙站了出來,大聲斥責他說:今天凡是建議南遷的都應該斬首!你們難道忘了晉、宋的教訓了嗎?

于謙義正辭嚴,輿論導向立即扭轉,徐珵只能灰溜溜地滾蛋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在於謙的力主和大力整頓下,守衛京師的軍隊很快增加到22萬人,也先的瓦剌軍隊傷亡慘重,被于謙在北京城下打到懷疑人生。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轉危為安。

延續大明二百年國祚者,于謙實第一人!

于謙得罪的第二個小人,是武清侯石亨,石亨也不算絕對小人,他在抵抗瓦剌的戰爭中立有戰功,戰爭結束後,他敬佩于謙的為人,便向代宗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做官,沒想到于謙堅決拒絕,搞得石亨很沒面子。而且,于謙提督軍務雷厲風行,石亨等人往往只能唯唯諾諾,久而久之,以石亨為首的軍官對於謙很不滿意。

于謙得罪的第三個小人,是整個勳貴集團。《明史。于謙傳》說:

“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號令明審,雖勳臣宿將小不中律,即請旨切責。片紙行萬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至性過人,憂國忘身。”

于謙太能幹,太負責,太高效,國家倚之為柱石,反襯出整個勳貴集團無所事事,尸位素餐,使得平庸之輩倍感壓力,從而召來他們的嫉恨。能力太強,得罪人太多,已經註定了他的悲劇。

這裡,《明史。于謙傳》又說:

謙性故剛,遇事有不如意,輒拊膺嘆曰:“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視諸選耎大臣、勳舊貴戚意頗輕之,憤者益眾。

第二,于謙得罪了太上皇明英宗。

也先在北京城下慘敗後,見明朝已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繼續扣留英宗無利可圖,便於景泰元年七月提出放還英宗。代宗本不願迎英宗還朝,結果於謙堅持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明英宗)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于謙的面子,代宗不能不給,於是當年八月英宗回到北京,但一回來就被軟禁在形同冷宮的南宮,代宗供養甚薄,嚴加監視,英宗一下子從九五至尊跌落到連平頭百姓都不如,當然把這筆賬算在了于謙頭上。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他所不知道的是,要不是于謙向代宗施加壓力,自己可能真的要葬身大漠了,哪還有機會復辟?

明代宗景泰八年正月,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趁代宗病重,發動政變,奪南宮門,迎英宗登奉天殿復位,史稱奪門之變。英宗復辟,逮于謙等下獄,文官集團群起攻之,誣陷於謙“謀立外藩”,意圖迎襄王繼位。

英宗收到于謙罪狀,猶豫說:謙實有功。這時小人徐有貞說:不殺謙,則此舉無名。回想起自己在南宮的七年囚徒歲月,英宗殺機已動。

于謙可能早就料到了自己的結局。正如他的《石灰吟》所說: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不死,則後世視之不過張居正,楊廷和之輩而已,于謙既死,則勝張、楊遠矣!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一帆風順jxh2019-10-30 16:20:14

于謙名垂千古,一首<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字裡行間他的性情耿直,剛毅不阿。于謙經歷朱祁鈺及朱祁鎮兩皇帝爭位中,國家處於一種動盪不安之中,為了避免明朝重蹈靖康之恥,他一身正義勝過了敵手,然而,官場妒賢忌能,爭權奪利。他能保住大明,力挽狂瀾化大明之危機,卻被奷臣誣陷至死。只留下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的千古絕句,讓後人敬仰,讓萬人崇拜。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縹緲峰下一粒沙2019-10-30 15:55:46

這位於謙可不是郭德綱的老搭檔謙兒哥,而是明朝名臣于謙。

無論是當時的明朝人,還是現代人,都知道于謙絕不可能謀反,明英宗朱祁鎮殺他,主要是為了洩憤。

于謙對大明是有功的,土木堡之變中,瓦刺軍抓了朱祁鎮,準備用他叩開邊關,一時人心惶惶,朝堂震盪。

很多人建議南遷,于謙堅決不同意,說服了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帝,並親自督戰,打贏了接下來的北京保衛戰,保住了大明基業。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他的一切所為可以說都是出自公心,為的是大明和天下百姓。

但是,被放棄的朱祁鎮只感覺到了背叛。他被俘一年,雖然最終平安歸來,但對當初那些擁立朱祁鈺的大臣肯定沒什麼好感,尤其對於謙,那更是恨之入骨。

瓦刺無條件放他回來,一方面是不敢殺他,怕引起明朝的激烈反彈;另一方面也是存心看好戲,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現在明朝有兩個皇帝了,坐看你們怎麼鬥!

朱祁鈺不想他回來,說:“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意思是我本來不想當皇帝,是你們非要讓我當,現在長兄回來了,我還坐得穩這皇位嗎?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但于謙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意思是名分已定,不會再有什麼更改,他就算回來也只能當安養晚年的太上皇,您才是皇帝。

朱祁鈺只好說:“從汝,從汝。”意思是都依你。

明朝這才迎回了朱祁鎮。但朱祁鎮雖然知道自己能回來有于謙的功勞,卻還是記恨當初他提議立朱祁鈺為帝。

此後朱祁鎮被軟禁在南宮,和朱祁鈺只有表面上的兄弟之情,經常處於恐懼當中,以為自己這一生都沒有希望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誰料朱祁鈺不是個長壽人,幾年後生了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還沒有繼承人。

于謙等人已經商議好了,準備奏請朱祁鈺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下一任皇帝,不料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看出其中天大的機遇,闖入南宮救出朱祁鎮,擁立他登基復辟,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

接下來朱祁鎮大肆報復朱祁鈺一派的人,于謙被斬首。

但人人都知道于謙是冤枉的,《明史》中記載朱祁鎮後來後悔了,但我覺得他沒有,他是真恨于謙。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總之,土木堡之變對大明最大的打擊還不是軍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此事讓皇帝們發現,臣子是有可能放棄自己的;而大臣也發現,無論自己對大明有多大的貢獻,皇帝就殺就殺。

於是此後君臣離心,誰都不敢信任對方。皇帝扶植宦官集團貫徹自己的意志,文官集團結黨對抗。直到明朝亡了,南明那個小政權裡大家還是爭鬥不休。

這一切的開端,就是土木堡之變。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冷兵器研究所2019-10-31 18:06:05

為什麼奪門之變後,于謙會被殺呢?

其實根本上來講,這隻有一個原因——明英宗腦子也不夠,,而且人品太差。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其實于謙被殺和北京立下大功之間沒有任何關係,關鍵是明英宗認為于謙擁立了景帝朱祁鈺,首先這個觀點就是錯誤的。而這個錯誤的觀點還導致明英宗產生了更加錯誤的判定——應該殺了于謙。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實際上明英宗後期才想明白一件事——景泰帝朱祁鈺死後,不管如何,自己都是要繼位的,根本不需要奪門。因為朱祁鈺沒有太子和其它兒子作為繼承人,當時朱祁鎮作為太上皇,是唯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人選,所以奪門之變根本就是一個不必要的操作。對於朱祁鎮而言,奪門之變是錯誤選擇,由於他被囚禁在南宮,過於遭罪,所以他再也不願意等待下去,才答應了參與奪門之變。可當時要是要是朱祁鈺病好了呢?他就必然要杯具的。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實際上對於朱祁鎮後期而言,他也意識到奪門之變是錯誤的,更不應該誅殺于謙。而當他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他直接就悔過,並且誅殺了絕大部分所謂的奪門功臣。朱祁鎮的情況實際上說明了他的愚蠢,如果他當初就想明白,就不會急於誅殺于謙,最多就是囚禁,也不會留下千古罵名。實際上朱祁鎮對於事情的判斷極度荒唐。土木堡的慘敗就是明證。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總之,對於朱祁鎮而言,誅殺于謙實在是巨大錯誤,他在根本不需要奪門就能繼位的前提下,參與了奪門之變。而於謙也就不存在所謂的迎立外藩的行為,另外,他自己當年能夠回來,和于謙據理力爭、並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也有非常大的關係。如果沒有于謙,他很可能已經死於草原的荒郊野嶺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只可惜可嘆一代忠臣,死於昏君之手。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璽言春秋2020-10-15 21:23:20

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三大營潰散、武將勳貴戰死者不計其數,即將亡國的慘淡愁雲籠罩著大明京師。

大明該何去何從?

監國朱祁鈺召集留守京師的文官武將舉行朝會,徐有貞說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南遷。

正當眾人盤算著朝會一結束就趕緊回家收拾細軟之時,于謙“建議南遷者當誅”的一聲怒吼給了朱祁鈺堅守京師的底氣,接著,朱祁鈺登基、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于謙經過一番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終於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然而,僅僅八年之後,奪門之變發生,朱祁鎮復辟、朱祁鈺駕崩,土木堡之變後力挽狂瀾的于謙因被誣陷謀反而遭斬決。

于謙是不是必須死?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從大明立國講起。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以大都督府管理各級武將、統領天下兵馬,以中書省管理各級文官、負責處理政務。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生,明太祖廢除中書省、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

從表面上來看,胡惟庸案使得文官、武將勳貴都遭到了重大打擊,但是,由於明太祖朱元璋規定非軍功不得受爵,所以,洪武時期武將勳貴勢力要強於文官勢力。

建文帝繼位後,開始全面重用文官治國理政,文官終於等來了自己的春天,只是,這個春天僅僅持續了不到四年。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軍攻入京師(今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登基,改年號為永樂。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永樂一朝,大家確實都很樂呵:戰爭頻繁,武將勳貴們不斷的加官進爵;國本確立,文官們藉助內閣形成了文官集團;朱棣扶持,宦官侯顯代表朝廷出使遼東、西域,宦官鄭和率領水師揚威四海。

明仁宗繼位後,武將勳貴勢力、文官集團回過味來了,率領水師、代表朝廷出使怎麼能讓宦官去做,所以,鄭和下西洋停了、侯顯出使停了,宦官被打回原形。

明宣宗繼位後,大明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武將勳貴勢力遭受打壓,文官集團權勢不斷膨脹。

為了防止文官集團的權勢過於膨脹,明宣宗透過設立內書院給宦官集團登上大明權力舞臺打開了一扇窗。

明英宗繼位時,三楊內閣早已名滿天下,武將勳貴勢力由於遭受打打壓已經失去了不少話語權,宦官集團羽翼未豐。

看起來,文官集團已經在大明的權力舞臺上佔據了絕對優勢,可是,正統十三年發生的一件事令文官集團明白了這不過是黃粱一夢。

根據《萬曆野獲編·補遺》中的記載,事情是這樣的:大寧都指揮僉事李暠,道遇祁州知州李玉不避道,杖之,其時都司之橫如此。

僅僅因為祁州知州李玉不讓道,大寧都指揮僉事李暠就用軍棍像打小兵那樣將他打了一頓。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十年寒窗苦讀,數年兢兢業業,再加上運氣才能升任知州,結果因為一次不讓道就被一個都指揮僉事打了一頓,這讓李玉如何接受、讓整個文官集團如何接受。

不僅如此,宦官王振成功透過明宣宗開啟的那扇窗登上了大明權力舞臺,並且力壓武將勳貴和文官集團。

經歷了建文朝的重用、經歷了永樂朝國本之爭的勝利、經歷了三楊內閣的名揚天下,結果李暠用了一根軍棍打了整個文官集團的臉。

痛過之後,文官集團才猛然驚醒,原來,大明的權力舞臺上,主角不是武將勳貴就是宦官,自己雖然戲份增加了,但卻一直都是配角。

面對這種情況,文官集團必定心懷不滿,當不滿積攢到一定程度,他們就會奮起反抗,恰好,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發生。

土木堡之變,王振攛掇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卻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將大明拖入深淵,武將勳貴身經百戰、戰功卓著,卻無法挽救三大營的潰敗。

土木堡之變後,時任兵部尚書的文官于謙僅憑一己之力重新整頓了三大營、清除了王振餘黨、率領明軍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最終力挽狂瀾、將大明從深淵中拉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透過對比土木堡之變前後宦官、文官集團、武將勳貴的表現,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充分證明了自己才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自己才應該成為大明權力舞臺上的唯一主角。

景泰一朝,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在輔佐明代宗修復土木堡之變帶來的創傷時,還做了兩件事:

一、于謙以三大營戰力不強為由,廢除三大營,設立十二團營,自己為兵部尚書兼任團營提督,並將宦官排擠出團營;

二、于謙以便於指揮明軍作戰為由,將各地的巡撫、鎮守文官合二為一,令巡撫成為朝廷派駐各地的最高軍政長官。

這兩件事做完之後,文官集團確實成為了大明權力舞臺上的唯一主角,可是,宦官、武將勳貴卻連當配角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坐在臺下當觀眾。

從主角到觀眾,宦官、武將勳貴心中的不滿可想而知,作為文官集團的代表人物,于謙自然成了他們發洩不滿的物件,再加上一直都因遭受打壓而對於謙心懷不滿的南遷派文官,大明的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倒於勢力。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倒於勢力覺得有機可乘,所以就在宦官曹吉祥、武將勳貴石亨、南遷派文官徐有貞的帶領下發動了旨在幫助明英宗復辟的奪門之變。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英宗成功復辟後,皇帝對於謙提督團營寢食難安、武將想要廢除巡撫、宦官想要擠進團營、南遷派文官想要發洩心中不滿,他們一合計,發現想要同時實現這些並不難,只要幹掉文官集團的代表人物于謙就可以了。

為了合情合理的幹掉于謙,他們給於謙安上了謀反的罪名。

其實,于謙完全可以率令團營阻止奪門之變的發生,並在平息奪門之變後迎立藩王,可是為了避免內耗,他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還選擇了認命。

在皇帝、宦官、武將勳貴、南遷派文官都想幹掉于謙和他自己認命的情況下,等待于謙的只能是必須死的結局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十點烏托邦2019-11-26 20:39:04

這道題,我來答。

于謙曾經作過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這首詩也貫穿了于謙的一生,忠誠為國,不懼犧牲;重名節、輕名利。于謙兩袖清風,只為社稷安定,最終卻因權臣奸臣的誣陷而身亡。

“奪門之變”後的“莫須有”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在正月時,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迎接朱祁鎮恢復帝位,立即把于謙逮捕入獄。

先前于謙的

作風耿直

,雖然是為社稷著想,政績也不錯,但也因此

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

於是,三人為了自身的地位,也為了報仇,誣陷於謙等人有不法企圖,以謀反罪,判于謙死刑。

當時,一起入獄的王文因不能忍受誣陷,急於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爭辯有什麼用?”

在判于謙死刑前,明英宗還有些猶豫,說:“謙實有功。”但是,有人告訴他,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

出師無名

。最終,明英宗為了自己的皇位,還是決定處死於謙。

史書評價于謙之死:“天下冤之”。

于謙之死,可以說與“莫須有”有得一拼,是權臣、奸臣和皇帝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私心,一手策劃的冤案。

後來,石亨等人的罪行暴露,明英宗竟然後悔處死於謙。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米南德王問道2018-10-18 19:12:26

于謙的確在土木堡戰敗後的北京,力挽狂瀾。但對於明英宗來說,于謙的動作對他個人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何況,于謙本身也已經在當時被明朝內部的兩股勢力盯上。這三方因素彙集在一起,就決定了他的死期。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在明白于謙為什麼必死之前,首先要看到當時明朝內部政治生態的分佈格局。

在當時,朱元璋時期扶起來的宗室藩王集團,已經因為朱棣和他孫子的數次削藩政策,變得弱不禁風。這就給政治生態圈留出了很多空檔,皇帝也必須用新的力量予以補充。結果,軍人集團、文官集團和太監,成為了三分天下的狀態。

但因為制度問題的限制,文官已經逐步在朝廷中佔據了主要位置。

軍人集團因為隨時有被牽涉殺頭大罪的威脅,而一直被壓制。只有少數朱棣時代留下的老家和他們的後裔,還能稍微支撐一下。至於太監集團,則完全聽命於皇帝個人。在當時還沒有壯大到和文官撕破臉的地步。王振看似權勢很大,但也絕沒有後來魏忠賢那樣的好運和時機。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土木堡之戰,可以算是對武將+太監集團的一次沉重打擊。

證明前者的戰鬥力並不可靠,無法做到禦敵於國門外。後者也被文官趁機打壓為無法輔助皇帝的累贅,還有阻礙視聽和矇蔽皇帝之嫌。

至於文官集團自己呢?

先是證明了自己先前反戰主張的正確性,然後又在北京保衛戰中證明了自己有捍衛國土安全的能力。于謙就是這個過程中,湧現出來的明星級大忠臣。甚至為了擺脫明英宗被俘後所受到的牽制,敦促朝廷又擁立了景泰帝出來主持大局。實際上就是將自己和整個京官隊伍都向上邁了一步。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但問題是明英宗沒有死在蒙古。

瓦剌人也不是白痴,明白將明英宗放回去的好處比留在自己手裡爛掉要好很多。這就給後來的事情埋下了伏筆。

從明英宗的角度來說,文官隊伍已經過於膨脹,幾乎形成了威脅自身的政治集團。

這些人在土木堡戰前一味的拆臺而不提出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在自己被俘後不想辦法和談營救。最後還把自己的弟弟搬出來壓制自己。于謙則更是這些大惡人中的罪魁禍首!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於是,明英宗很自然的同太監與武將軍人集團聯合起來。主持奪門之變的兩個主謀,一個就是太監曹吉祥,另一個就是老派武將石亨。

他們都需要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團去爭取一片活路。明英宗的態度與參與,是最好的大旗與武器。于謙本人則是必須進行斬首的文官集團中樞。

因此,奪門之變的事情就水到渠成。

文官集團在毫無抵抗力的情況下,被皇權+軍權的對手幹掉。于謙儘管在後世留下了美名,但基本上得益於嘉靖朝時期的政治轉向和宣傳套路。放在當時,奪門之變就宣告了文官集團在明朝歷史上的首次“搶班奪權”被鎮壓下去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也是由於于謙的死和文官集團的被壓制,明朝在之後的60多年裡,還保持了最基本的戰鬥力與外交水準。

一直到明武宗暴死,明世宗上位,文官集團才依靠企圖綁架皇權來進行第二次嘗試。這種嘗試在明穆宗時代,終於初見成效,在萬曆時代發展到頂峰。

當然,你從這個時間線也能看出:

文官集團距離成功越近,明朝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輕浪五更風2019-12-19 12:50:14

于謙被殺之前,朱祁鎮知他於江山社稷有功,便有些猶豫,但是徐有貞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所以,于謙以謀反罪被殺,只是朱祁鎮復辟奪權師出有名的“名”。

奪取政權從來不只是靠簡單的武裝起義,還要有看似正當且正確的理由。于謙被加以意圖謀反的罪名,那麼朱祁鎮重掌皇權對他誅殺,就是絕對的政治正確。這裡的政治正確,不是要自己正確,只要把對方強行放在錯誤的位置就夠了。

于謙雖挽救了國家,卻得罪了英宗。

想當年明英宗朱祁鎮受宦官王振慫恿,御駕親征迎戰瓦剌也先,無奈大敗後全體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瓦剌軍兵臨城下,以朱祁鎮的政治價值為籌碼要挾朝廷,朝廷內外亂作一團,大明王朝處於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最後一刻。于謙力排眾議,反對遷都,另立新帝朱祁鈺,整兵對抗,挽救社稷於萬一,史稱北京保衛戰。

于謙不僅保住了大明王朝,也救了失去政治價值榮升為太上皇朱祁鎮的命。

大權旁落的朱祁鎮自然不會從大局著想,于謙自然成為他嚴重的頭號政敵。

英宗回朝之後,自知現在朝廷已改朝換代,自己無力對抗只能服從安排,退居南宮。

身處南宮養老的太上皇朱祁鎮的生活並不好過,先皇回宮對朱祁鈺來說自然心裡極不好受,所以他將朱祁鎮軟禁在南宮中七年,並且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將宮院附近樹木全部砍伐,以免有人藏匿暗中聯絡。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而這邊頭號功臣于謙深受朱祁鈺的厚待和信任,有人受寵,就有人受冷落。落魄的先皇和憤恨的臣子自然站隊。

擁立英宗朱祁鎮復位的三個最重要的人。

徐有貞,原名徐珵,當初因英宗被俘,極力鼓吹南遷,被于謙當堂斥責後而懷恨在心。于謙並沒有將他視為仇人也沒有阻止他升遷,但後任左都御史的徐有貞卻“嘗切齒謙”。

石亨,原紫荊關總兵,後因犯軍法而下獄,為阻擋也先保衛北京,于謙給他求情而得到重用,使其在德勝門大捷中因功受封武清侯。石亨自愧,想報恩,在軍功薄上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于謙推辭,說石亨假公濟私、自己“絕不敢以子濫功”,弄得石亨更是愧恨。

曹吉祥,曾隸屬於王振的太監,于謙當初誅殺王振全族,自然對他憤恨在心。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他們三人趁明代宗患病南郊齋宮,裡應外合,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復位,當日,他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二十二日以謀逆罪將二人處死,籍沒其家。而後,朱祁鎮為斬草除根,之前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全部受到波及。

沒錯,于謙的死是朱祁鎮復辟用來祭天的。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史》中提到,對於于謙,英宗亦悔之。但事實上他真的是真心懺悔嗎?根本不是,從頭至尾,朱祁鎮都是徹頭徹尾毫無心胸的卑鄙小人,

他冷眼報恩,並沒有饒恕被判流放戍邊的于謙家人,反而為奸臣王振,立祠刻像,招魂而葬。

明憲宗朱見深登基之後,將於謙兒子于冕赦免, 于冕回朝後上疏為父伸冤,于謙得以平反。朱見深寫到

“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以上。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小哥燴史2019-10-30 20:24:06

感謝邀請!

于謙對大明有再造的不世之功,這點不容置疑,但是大明是大明,英宗朱祁鎮是朱祁鎮,兩者之間並不能簡單的劃等號,更何況還有輔助英宗復辟的石亨、曹吉祥之流呢。

于謙的死,其實是一種必然!

1、於公於私,朱祁鎮都沒法容得下於謙

於公,朱祁鎮復辟,收了代宗朱祁鈺的皇權,師出有名,作為朱祁鈺一朝的扛鼎人物,倔強和清高的于謙是不可能低頭向擁戴朱祁鎮復辟的那幫賊人低頭的,那以朱祁鎮為代表的這屆政權正統性從何而來,所以必須得拿于謙的性命祭旗,說于謙謀反,斬立決。

於私,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擄往北國,在於謙的力主之下,朱祁鈺的明政府對他這位先皇愛搭不理,要不是瓦剌人心裡有搞亂大明的小九九,朱祁鎮可能這輩子也回不來北京了。好不容易被放歸,在南宮的幽禁歲月,更是讓他痛苦絕望,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他是嚐了個夠,箇中原委,于謙肯定難辭其咎。于謙一直也沒把他當作皇帝看待,至多是個失敗的前任,所以一直刻意不聞不問,這種冷漠很難不讓朱祁鎮心中怨恨,報復的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2、派系權力鬥爭,于謙根本無法脫身

于謙作為朝廷文官系統的統領者和頭牌人物,長期以來對於武將、宦官系統的壓制,態度和手段都是比較狠的,尤其是土木堡之變,這兩派的低劣表現可以說讓于謙逮夠了把柄,所以不管是道義也好,實力也罷,于謙的做法都讓這兩派深深地抬不起頭來。

正是由於這樣的壓迫太狠,這兩派只能選擇聯起手來,尋找一切機會進行反撲,最終,朱祁鎮的出現給了他們機會,政變成功,以石亨為首的武將和以曹吉祥為首的宦官徹底打了一個翻身仗,揚眉吐氣了一把。

秋後算賬,于謙的命運,已經由不得他自己了。

3、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于謙,可以算得上是儒家正統觀念裡古代臣子的典範,剛正不阿,清廉奉公,心繫蒼生,堅強不屈,行得正走得直。

這樣的個性讓他力挽狂瀾,成就功業,卻這種眼裡揉不得沙子的形象也讓他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樹敵頗多,與他人之間有了無形的疏遠,張力太強,魅力缺失,其實是非常不利於統一戰線的。

在國家危難時刻,這是優點,但在波詭雲譎的政治鬥爭中,這卻是致命的弱點,並不是說明哲保身多好,但太剛易折,有伸有屈,反倒能達成最終的目標,適當的時候彎一下腰,以退為進,變通轉圜,其實更是一種生活哲學。

如果於謙能夠團結石亨、曹吉祥,又或者是朱祁鎮,那他的成就也許就會更高,後世的張居正,其實就是這樣的典型。不過,真是這樣的話,于謙也就不是我們認識的于謙了。

以上,小哥愚見,歡迎指正!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行話歷史2019-10-30 15:32:17

誠邀,這裡是行話歷史,歡迎關注點贊!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首先,請讓我用於謙的兩句詩來表達我對於謙的敬意。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故事的開頭

還要從明英宗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說起。當時的瓦剌部落借自己的使者沒有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為理由,開始侵犯明朝的邊界。

當時在位的正是明英宗朱祁鎮,這個哥們在那年23歲,正是青壯年,血氣方剛,原來有三楊管著他,這時候都已經不在了,朱祁鎮就想自己做出一點成績來,經不住王振的攛掇,又是什麼您一出馬,掃平瓦剌,等等。然後朱祁鎮就信了,準備了不到半個月,就去打仗,結果當然是肯定的,

朱祁鎮被抓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的戰場

在古代不比現在,現在一個國家突然沒了領導人都是大事,何況那時候皇帝就是天,天塌了啊,他兒子當時才兩三歲。京城頓時亂成了一鍋粥,沒幾天瓦剌就打到了京城。是

于謙

在這個時候扛起了這個擔子,先是推舉朱祁鎮的弟弟上位,主持大局,同時自己擔當起京城護衛軍首領的角色,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

京城保衛戰。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在這場戰鬥中,于謙展現了非常好的素質,無論是組織各地軍隊來進行解圍,還是籌備軍事用品,還是守城戰術都可圈可點。可以說,是這一仗保住了京城,保住了大明。最後被攆出去了塞外。

于謙的悲劇

雖然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但是卻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現在相當於明朝有兩個皇帝,怎麼辦?朱祁鎮現在在瓦剌那裡就是一個燙手山芋,巴不得趕快還給明朝。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可是這邊朱祁鈺還在啊,也是經過於謙的勸說,才把朱祁鎮接回來當了太上皇,可以一來他太多心,身體不好,二來朝中有殘存勢力,依然希望朱祁鎮當皇帝,最後朱祁鎮成功了。

那麼對於朱祁鎮來說,于謙就是一個謀逆的小人,他不考慮于謙做了多大的貢獻,他只記得于謙擁立了別人,因為于謙,自己在各個關口讓開關都沒人搭理。

一代忠臣,就這樣隕落。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平章事2019-11-21 22:04:48

講到于謙,大家很多人都想到那個抽菸,喝酒,燙頭,同時岳父還是蒙古國海軍總司令的于謙。

當然這個題目的于謙並不是這位當今的于謙,而是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的于謙。可以說,大明朝要是沒有于謙,很有可能會和宋朝一樣,丟失北方領土。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但是這樣一位對於大明王朝做出了極大貢獻的臣子確遭到了陷害,無他,只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罷了。因為他的靠山倒了,於是他便也跟著倒了。

功成

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明王朝發生了一件舉國震驚的事件,那就是皇帝北狩了,當然說著是北狩,其實就是被北邊的瓦剌人抓了,於是有兩個選擇擺在了大明臣子的面前,戰?和?,有人選擇戰,有人選擇和。最終主戰派于謙,發表了一錘定音的意見:”建議南遷之人,該殺。”緊接著他又說:“京城乃國家之根本,如果就此遷都,大勢必然不可挽回!難道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嗎?”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也就是因為這一句話,讓于謙成為了“北京保衛戰”的領導者,北京保衛戰的成功也讓于謙這個名字在大明朝徹底的響了起來。

身死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明英宗發動了奪門之變,於是大明王朝的主人從明代宗朱祁鈺變成了明英宗朱祁鎮。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在朱祁鎮復辟後改年號為天順。當天,朱祁鎮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同時於天順元年(1457年)一月二十二日以謀逆罪殺于謙、王文,棄市,籍其家。並迫害於謙所薦之文武官員。

至於為何要殺于謙,

只因不殺則師出無名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香茗史館2019-03-25 22:16:01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一場“土木堡之變”不僅葬送了明朝大量精銳,更差點讓這個立國還不足百年的王朝差點就此走向毀滅,時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謙此時成為了力挽狂瀾之人,他阻南遷、擁郕王,避免朝廷陷入混亂,更是打贏了之後的北京保衛戰。然而,奪門之變後,這位為大明立下赫赫功勳的名臣,卻不可避免的站在了已經復位的明英宗對立面,這或許就是政治鬥爭的殘酷吧。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的死,只是權力鬥爭的結果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正統十四年(1449年),歷經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對於立國還不足百年的明朝來說,正處在蒸蒸日上的階段,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卻差點使這個王朝陷入萬劫不復當中。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土木堡之變示意圖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在明朝在仁、宣兩朝戰略收縮之際崛起的瓦剌軍隊,在太師也先的率領下南下,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將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以異母弟朱祁鈺留守監國,而自己則親率大軍出征,意圖重現永樂大帝的輝煌。

然而,由於軍政事務皆由宦官王振專斷,在出關與也先大軍短暫交鋒失利之後,大軍便開始回撤。在王振的胡亂指揮下,大軍路線屢次變更,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大軍先入居庸關以保安全,王振卻堅持讓軍隊在土木堡修整,結果在土木堡遭遇慘敗,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功勳和文武大臣戰死,二十萬大軍更是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英宗朱祁鎮於土木堡被俘

明英宗被俘的訊息傳回京師,朝野上下頓時大亂,侍講徐珵(即徐有貞)建議遷都南京,時任並不左侍郎的于謙極力反對,在他的建議下,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下令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同時調通州糧庫糧食入京,這才使得局勢稍稍穩定,而於謙也被升任兵部尚書,全權主持籌劃京師防禦。

隨後,于謙聯合大臣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朱祁鈺逐於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明代宗,明英宗朱祁鎮則被遙奉為太上皇。隨後,在於謙的主持之下,明朝在北京城外大敗也先,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先後戰死,迫使也先最終退出中原。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瓦剌太師也先

北京保衛戰結束之後,原本被也先認為“奇貨可居”的明英宗朱祁鎮,在明朝已經另立新君的情況下,反而變得沒有了任何用處。在也先率先求和的情況下,在於謙的建議下,明朝將留在北地一年之久的朱祁鎮重新接了回來,但卻隨即便被朱祁鈺囚禁於南宮之中。

“奪門之變”爆發,功臣于謙反被處死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晚,趁著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率兵來到囚禁朱祁鎮的南宮,簇擁著朱祁鎮直奔大內,憑藉朱祁鎮太上皇的身份,兵不血刃的衝入皇宮。被囚禁了長達七年的朱祁鎮,重新被扶上了奉天殿的寶座,史稱“奪門之變”。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奪門之變

在石亨敲響鐘鼓後,早已等在午門外的大臣們依次入內,在發現皇帝寶座已經換了主人後,大臣們全都驚住了。就在眾人猶豫自己,徐有貞表明了朱祁鎮復辟之事,朱祁鎮也率先表態,“景泰皇帝 (指朱祁鈺)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群臣眼見事已至此,只得跪倒參拜。

在朱祁鎮成功復辟之後,于謙和大學士王文等人隨即便被逮捕入獄。在石亨等人的主持下,科道官員隨即以“製造不軌言論,且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為由上奏,經過都御史蕭維禎審判,于謙、王文等人逐被坐實謀反之罪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其實已經看的很明白

對於欲加之罪,王文還待反駁,于謙卻道,“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

奏疏上陳之後,明英宗朱祁鎮尚且有些猶豫,說道“謙實有功”。然而,徐有貞卻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

于謙逐於同年正月二十三,在崇文門外被處斬。

于謙是否有功於大明,明英宗朱祁鎮其實心裡很清楚,否則他也不會說出“謙實有功”這句話了,然而正如徐有貞所言,如果不殺于謙,那麼他們的復辟便師出無名。作為土木堡之變之後最為活躍的官員,于謙已經深深的打上了明代宗朱祁鈺的印記,他有功於大明不假,但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他也只能成為皇權更替的犧牲品。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朱祁鎮明知有冤,也不得不殺

于謙不僅有功於大明,甚至有功於明英宗朱祁鎮,是他在危急關頭挽救了大明,更促使了朱祁鈺將其接回,但權力的鬥爭從來都是血腥的,這不僅是于謙的悲哀,更是所有被捲入權力漩渦之人的無奈。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丁強8882019-03-25 20:56:59

歸根到底,于謙的悲劇和景帝的短命和無嗣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也是由於于謙大公無私,寧願以自己的死換得江山社稷的安穩。

相對於英宗來說,景帝在位的八年是勵精圖治的八年,景帝和于謙君臣在英宗被俘,北京被圍的情況下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大明王朝不致半道夭折。而且景帝時期的朝政相對英宗時期清明得多。

可惜景帝始終是英宗的代替者。而且在好不容易改立了自己兒子為太子,偏偏唯一的兒子還夭折了。而且自己在位期間國事操勞。身體還累垮了,眼看生不了自己的兒子。江山還是要還回哥哥手裡。不甘心啊。

明眼人都知道,奪門之變其實英宗不是奪景帝的帝位,而是奪兒子朱見深的位。應該景帝病重。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肯定只能立前太子,侄子為繼承人。

偏偏這時候野心家石亨,徐有貞等攛掇英宗發動了奪門之變。當時的于謙掌握京城防務。據說要是想鎮壓這一次政變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但于謙選擇了按兵不動。也就選擇的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了英宗等人手裡。

至於于謙按兵不動的原因。如果他鎮壓了這一次政變,英宗一系就只能以叛亂蓋棺定論了。馬上喪失了皇位繼承權。而宣宗只有兩個兒子。景帝無子。而且現在病重。勢必只能在藩王裡找尋繼承人。引起大明王朝新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于謙的死,真的是一場歷史的悲劇。悲劇中折射的,是于謙高尚的道德情操。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筆下點史2019-10-30 16:35:31

作者筆下出文化,文化內涵見歷史,我是小作者,我來分享。

答:因為于謙是忠臣,並且于謙是擁護景泰帝的,假如不找藉口殺了于謙,于謙很有可能會干擾到英宗的復辟,

所以“不該死的人偏偏就這麼被含冤致死”。

因為他,歷史上的明朝的躲過了滅頂之災,就這麼一個可歌可泣的忠臣,最後只能落到一個冤死的下場,不得不說真的是諷刺至極。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序:

在明宣宗去世之後,才剛剛九歲的皇長子朱祁鎮即位,這就是惡名昭著的明英宗了,一個怎麼洗都洗不百的人。

在明朝十四年間,瓦刺軍進犯,邊防一度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所以一直在在向京城求援。

明英宗身邊有一個太監,叫做王振,王振對於軍事那是一竅不通,並且對於瓦刺軍那是一點認知都沒有,智慧拍明英宗的馬屁,他告訴明英宗:

“只要皇上御駕親征,站在那裡,那些蠻子就會嚇得退卻的。”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還跟明英宗說:

“皇上是天命之子,有天人眷顧,不用害怕的,我們應該學宋真宗那樣出征,這樣以後您就流芳百世了(說的我都吐了)”

明英宗平日裡就喜歡這個太監,認為這個太監極好,所以這一次也認為沒有說錯,並且平時也想著像自己曾祖父那樣數次入漠北建立赫赫戰功(其實真的不看看自己是什麼德性)。

這一次明英宗聽了這個太監的話,認為自己親征才能夠打敗這群人,便都不與大臣們商量意見了,直接下決定,兩天之後御駕親征,

這也為後續“于謙”之死埋下了伏筆。

中:

上面說到因為聽信其太監王振的說法,自己御駕親征了,然後這就釀成了大錯,即

“土木之變”

(可百度得知),這也使得明英宗成為了俘虜,真的是自己好好皇帝不做,非要作死。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在當時明朝是任職兵部侍郎,知道此事不妙,瓦刺人一定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為了防止瓦刺人利用明英宗對明朝進行政治訛詐,于謙火速進宮。

進宮後的于謙幹嘛呢?找到了皇太后,跟皇太后說:

“明英宗不顧明朝政治,一意孤行,如今被俘,臣唯恐瓦刺藉此機會危害大明,特求皇太后立朱祁鈺為帝,以防萬一”。

皇太后同意了于謙的意見,所以朱祁鈺上位,奉“景泰帝”,明英宗直接退位為太上皇。

之後的一切自然就是朱祁鈺一系列的任命以及佈置,各種的授權給於謙,于謙打敗了瓦刺,並領導部下贏得了“北京保衛戰”。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北京保衛戰在明朝的歷史乃至中國的歷史,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是確保了明朝北京的安全,避免了

“二次宋朝南渡”

的悲劇發生(宋朝南渡悲劇可查史書,不做詳細言表),可以說對於明朝算是不世之功了。

尾:

瓦刺知道大局已定,繼續扣留明英宗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一個被遺棄的太上皇根本沒有一點利用價值,所以就將明英宗放回去了。

回到明朝的英宗恍若隔世,知道這已經不是他的大明瞭,這是人家景泰帝的大明,自己只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太上皇,但就是這麼一個無權無勢的太上皇將於謙搞si了。

1457年,景泰帝病重不起,然而太子因為早逝,所以皇位繼承成為了一個非常尷尬的事情,這就給了明英宗一個很好的機會,那就是趁機“復辟”。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英宗聯絡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野心家,在正月十六日凌晨發動政變,史稱“奪門之變”,之後一系列的運作明英宗成功的復辟。

明英宗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廢景泰帝為郕王,景泰帝因為這個事情,一個多月後病故,享年三十歲。

沒有了後臺的于謙,本身就被明英宗所不喜,正是因為于謙主張放棄明英宗,才導致明英宗在外顛沛流離,這坐上皇位可不就秋後算賬的機會來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英宗授意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復辟功臣以“謀為不軌,迎立外藩”的罪名將於謙逮捕。

1457年1月22日在押赴刑場,處死。

結語:

于謙的死是必然的,因為明英宗復辟了,沒有了景泰帝的支撐,于謙死亡是遲早的事情,沒有人可以替他求情,求情之人最後都是會死的。

任何的皇帝都不能有汙點,雖然史書的是勝利者寫就的,但是于謙這位臣子在的一天,明英宗就不得不想起那段流落在外的屈辱史,這是沒辦法忍受的。

明英宗死後,明憲宗即位,于謙的冤情在短短時間之內就被平反,可見這個兒子其實都看不過去明英宗所為,就算在祭文之中把于謙的死因歸結為徐有貞、石亨等人,但這只是身為兒子必須要做的表面工作罷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臨石觀海2019-10-30 16:59:07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是本人非常欣賞的一位名臣,他也是擁有偉大人格的清官。他在明朝遭遇土木堡之變後,勇敢的挑起重擔,擊退瓦剌大軍,挽狂瀾於既倒,力保大明江山,實是大明一等功臣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為官清正,心繫百姓,這樣沒有汙點,又立有大功的官員為什麼最後會被誅殺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為國不為君

土木堡之變後,朝廷震動,人心飄搖,眾大臣六神無主,紛紛提出南遷避禍,而於謙力排眾議,死守北京,更提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這口號喊喊簡單,但真正能執行的人寥寥無幾。這也刺痛了皇權為上的封建統治者。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為臣不結黨

于謙是一個正直剛強的人,不與奸佞小人為伍,而他力阻南遷,訓斥投降派的行為更是為一些小人所記恨,其中以徐有貞為代表人物。而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三人組更是發動“奪門之變”,也是他們欲除去于謙而後快。

政治犧牲品

奪門三人組乘朱祁鈺病重之際,重新擁立明英宗朱祁鎮復位,而朱祁鈺不久也鬱鬱而終,而因為奪門之變師出無名,故而他們以于謙意欲謀反的荒唐理由誣陷並殘忍殺害。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總結:于謙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自小有遠大的理想和為國為民的抱負,而且貫徹了他的一生,而他死後抄家,發現家徒四壁,只有書籍為伴,讓人不覺潸然淚下,併發自內心的肅然起敬。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苦水君聊史2019-11-25 12:43:55

歷朝歷代總有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臨危不懼,拯救江山社稷的人,如唐朝郭子儀,宋朝岳飛,明朝于謙等,看來於謙不但可以撫慰郭大叔孤寂而火辣的內心,還可以領兵打仗,拯救江山,呵呵,只不過此于謙非彼于謙。

明朝于謙是明朝重臣名臣,名族英雄,字廷益,號節庵,明英宗時任兵部侍郎,1449年6月曾被趕至蒙古的瓦刺,又開始蠢蠢欲動,開始騷擾明朝邊境,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御駕親征,親率50萬大軍,由於明英宗昏庸寵信太監王振,軍政大權全由王振把持,王振其人,善於阿諛奉承,溜鬚拍馬,胸無點墨,大軍在行軍途中,隨意更改路線,一等公朱勇為大將軍,但在王振面前竟然讓跪著走;戶部尚書王佐請英宗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裡,直到天黑才能起來。隨徵的文武大臣卻不讓參預軍政事務,全憑王振喜好,軍內自相驚亂 ,說是行軍打仗,其實更像是一場鬧劇,王振讓英宗行軍是繞遠經過他家鄉,以顯示衣錦還鄉,行軍路線屢屢隨意更改,幾十萬大軍疲憊不堪,結果導致大敗,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刺軍生擒,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英宗被生擒,50萬大軍,近百位大臣全部戰死,訊息傳到京師,滿朝震動,群臣都驚慌失措,徐有貞等人提出遷都南京,那樣明朝必會失去半壁江山,此時兵部侍郎于謙力排眾議,以宋朝南渡為樣分析利弊,主張抗戰,得到了朝中正直之士和皇太后的支援,懲治王振的黨羽,以安撫群臣激憤,提高朝廷威信,但是國不可一日無主,太子當時只有幾歲,為穩定民心鼓舞士氣,于謙奏請太后立英宗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後世稱景帝。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代宗任於謙為兵部尚書,主持京師防禦,此時京城僅剩軍隊10萬老弱病殘,于謙調取了各地的備軍,加緊操練,整頓軍備,軍心民心漸漸安定下來。

1449年10月瓦刺進犯京城,于謙親自披甲保衛京師,率領22萬大軍與瓦刺大軍決戰,大敗瓦刺軍,又乘勝追擊殺敵數萬,于謙力纜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為大明江山的穩固立下不世之功。瓦刺人看到明英宗已經無用,在其身上得不到任何的好處,第二年二月便將英宗放回,但國無二主,天無二日,明英宗回來代宗便將其軟禁在宮中,稱其太上皇。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直到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于謙為人正直,剛正不阿,難免得罪一些人,其中以徐有貞和石亨為代表,他們視於謙為眼中刺,想方設法除掉于謙,正月十六,徐有貞和石亨發動奪門之變,迎回太上皇明英宗,英宗成功復位後貶代宗為郕王,立即抓捕于謙,罪名是‘謀為不軌,迎立外藩’,顯然是明英宗恨極了于謙,擁戴朱祁鈺當皇帝,而不是營救自己,對於自己的昏庸無能,寵信宦官,導致幾十萬精銳部隊覆滅的過錯,完全忽視。

此時後宮太后及滿朝正直之士紛紛站出來,為于謙求情,太后甚至以絕食抗議,這時候成功復位的明英宗心中也曾動搖過,他心中很清楚,于謙為人剛正不阿,盡心盡力的為朝廷辦事,為大明就江山立下不世之功,然而徐有貞進言說于謙不除,復位則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為了防止代宗奪位,也必須除掉于謙。就這樣于謙在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斬首示眾,據說于謙被斬首時,百姓和送行的官員都跪下為他送行,斬首的劊子手因不願落個,殺害忠臣英雄的名聲而自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可嘆于謙為保大明江山,立下不世之功,最終還是抵不過皇帝的昏庸和姦臣的迫害,就這樣于謙和岳飛一樣,含冤而死,史書上評價只有四個字‘天下冤之’。成化元年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為于謙沉冤得雪,發誥文公示全國。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並賜墓建祠,以後人奉拜祭祀。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西府趙王爺2019-11-21 18:08:09

于謙不僅僅拯救了郭德綱老師孤獨的心靈,還拯救過大明皇室的錦繡山河。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只不過此于謙非彼于謙,此于謙乃是歷史名臣,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將軍。 于謙身為文臣,卻頗具大將之風,並且憑藉著自身的學識與能力,拯救大明於水火之中。

1435年,九歲的小娃娃明英宗繼位為帝,自幼便缺少父愛的明英宗,將宦官王振看做自己的童年玩伴、人生知己。

太監王振得權之後便開始勾結黨羽,禍亂朝政。

王振的越權行為最終釀成了足以顛覆大明江山的“土木堡之變”。昏庸的明英宗淪為瓦刺手中的俘虜,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瓦刺為了徹底擊垮明朝,企圖利用明英宗發動“政治詐騙”。瓦刺逼迫明英宗發號不利於大明統治的命令,試圖一點一點的架空大明皇室的權力。

好在於謙一早便看穿了瓦刺的邪惡計劃,並率領文武百官扶立明英宗的弟弟登基為帝,如此一來瓦刺手中的明英宗便成為了有皇帝之名卻無皇帝之權的空殼子。 明英宗的弟弟上臺後,命令于謙主管兵部,負責京畿地區的守衛工作。

于謙利用瓦刺大軍的輕敵心理,命令部隊假裝戰敗,同時在撤退的途中命令火炮營、神槍營、步軍營在道路兩旁的山林中埋伏。

當瓦刺大軍在追殺明軍的途中闖進于謙所設下的陷阱之後,火炮營與神槍營萬彈齊發,步軍營蜂擁而起,瓦刺大軍在慌亂之中被明軍殺得丟盔卸甲、人仰馬翻,最終大敗而歸。

瓦刺大軍被于謙擊敗後不久,知道來硬的不行,於是便將明英宗給送了回來。這下可就麻煩了,明英宗雖然回來了,但弟弟明代宗可不願這麼就將皇位拱手交還。於是明英宗就被軟禁在了深宮之中,兄弟二人開始積怨。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最終,明代宗病重,明英宗靠著奪門之變重掌大權。奪權之後的明英宗開始了一系列的報復。

明英宗對於謙積怨頗深,因為當初于謙主張扶立自己的弟弟為皇帝,導致明英宗的權力被剝奪了八年之久,所以明英宗重新掌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處死於謙。 明英宗以“謀為不軌,迎立外藩”的罪名,賜于謙死罪。

所謂“圖謀不軌”就是說于謙沒有及時發兵救明英宗,所以明英宗認為于謙一早便有擁立他人為帝的心思。

所謂“迎立外藩”就是說明英宗認為自己的弟弟不配當皇帝,只配當“藩王”,而自己的弟弟已經過世,明英宗只好將滿心的火氣發洩在於謙的身上。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其實說實話,當初要不是于謙,英宗估計都回不了京城。當時瓦剌人提出要放英宗還朝,明代宗顧及皇位,壓根兒就沒想讓哥哥回來。是于謙站了出來,力排眾議,將英宗接了回來。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明英宗)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另外,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頗有“功高震主”的嫌疑,而且在這期間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了奪門之變中幫助英宗復位的石亨、徐有貞等人,這些人一致要求明英宗殺掉于謙。

謙性故剛,遇事有不如意,輒拊膺嘆曰:“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視諸選耎大臣、勳舊貴戚意頗輕之,憤者益眾。

所以奪門之變後的于謙,其實就是眾矢之的,大家都想報復他,自然也就是冤死了。

但是,無論怎樣,他們抹殺不掉于謙的功勳,若無于謙力挽狂瀾,估計明朝早就亡了,這是當時天下人的共識。只是明英宗壓著,大家不敢說而已。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英宗過世之後,他的兒子明憲宗為了安撫天下不忿于謙只悲慘遭遇的不平之士,親自為于謙平反,並讚揚于謙是“俊偉之材”。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漁經獵史小仙女2019-11-04 19:47:47

每當談起于謙,我就會忍不住想要嘆息呀 (。í _ ì。)

于謙不僅從瓦剌的手上保住了大明,為官清廉,處事正直,就連明史也給予他高度的評價。

《明史·于謙傳》:

“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至性過人,憂國忘身。”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這樣一個高風亮節的人,為什麼會被認為犯下謀反罪,最後被誅殺呢?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功勞過高,招人嫉妒

于謙的聲望在北京保衛戰以後,就被推到了一個新高點。

當時,朱祁鈺屢屢封賞,還不止一次親自前往探視於謙。朝政上有什麼問題,朱祁鈺都會徵詢于謙的意見,地位幾近一位攝政王了。

早在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時候,于謙就和徐有貞結下了怨恨。

後者因為提議南遷避開災禍,而被于謙在眾目睽睽之下嚴加苛責。徐有貞覺得受到羞辱,從此就開始怨恨于謙。

按《明史·于謙傳》:

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溫馨提示:徐珵就是徐有貞本名~)

另一個嫉妒于謙的小人就是石亨。此人其實曾和于謙合作參與北京保衛戰,當時就是于謙向皇帝推薦,讓他掌管五軍大營的。沒想到這個石亨在事後,居然覺得自己功勞最大,鋒芒卻全被于謙佔去,而感到憤憤不已。

大家知道小人遇到小人會怎麼樣嗎?那就是一拍即合呀!

因為有著共同怨懟的物件,徐有貞和石亨在知道朱祁鈺病重的時候,就開始密謀想要加害於謙。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之後,徐有貞等人終於盼到了機會。朱祁鈺病危,而下一任繼承者就是大臣們最關心的問題。當時,于謙已經和群臣商議後,復立朱見深為儲。不過,徐有貞等人卻對這個提議感到很不滿意。

因為朱見深即位,就代表著于謙的權力不變,甚至有可能更大。

所以,為了確保能夠將於謙從這麼高的位置拉下來,徐有貞等人急需一位能夠站在他們這邊的當政者。因此,他們想到了已經是太上皇的朱祁鎮。

徐有貞、石亨聯合曹吉祥,發動了奪門之變,而這場奪門之變正是于謙的催命符。

遇上一位昏君

我不知道有沒有看官是朱祁鎮的粉絲,如果有的話,以下內容可能會引起你們的不適,還請不要噴我~(個人實在覺得朱祁鎮是昏君啦(# ̄~ ̄#))

奪門之變實際上是徐有貞等人和朱祁鎮達成的一項協議,徐有貞可以幫助朱祁鎮重登皇位,而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處死於謙。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皇位和良臣之間做選擇,你會選哪個呢?而這個良臣還要是在自己遭罪的時候,擁立別人做皇帝的。我想朱祁鎮可能就猶豫了三秒,便答應了這個協議吧?

按《明史·于謙傳》所記:

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上述這段話是在朱祁鎮復位以後,徐有貞等人想要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處死於謙和支援他的官員,朱祁鎮開始有點猶豫,而在徐有貞說了殺死於謙是為了讓政變出師有名以後,他就決定處死於謙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大好良臣,就這樣沒啦……o(╥﹏╥)o

朱祁鎮幹下的好事我也不想多說,就挑最為人所知的寵信太監王振。

當時王振就曾經將於謙送入過大牢,後來是百姓求情才放出來的。到了奪門之變,遭殃的還是于謙,幕後推手之一依然是朱祁鎮。這昏君是不是于謙命中剋星呀?

唯一值得感到欣慰的就是,當時的百姓並不糊塗,太后也不糊塗,都為于謙的死唉聲嘆氣。

按《明史·于謙傳》:

“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

所以呢,于謙鋒芒太露,易犯小人,而碰到朱祁鎮這樣的皇帝,也只能自嘆倒黴啦~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張御豐2019-11-21 14:59:36

因為個性剛硬,得罪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幫助明英宗復辟的大臣,誣陷他製造不軌的言論,想要冊立襄王。石亨一心想要制於謙死地,英宗還在猶豫,石亨說,于謙不死,復辟就師出無名。遂,英宗決定殺掉于謙。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謀士說2019-03-16 17:13:57

公元1449年秋天,蒙古瓦剌領袖也先進犯明朝,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親征,當時于謙是兵部左侍郎很反對明英宗親征,結果明英宗不聽,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虜。皇帝被俘,群龍無首,北京大為震驚,都不知道怎麼辦。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只好出來監國,召叢集臣商議怎麼對付瓦剌。當時就有人建議遷都南京,于謙表示很反對,並嚴厲譴責遷都的人:“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但搖動則國家大計就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郕王朱祁鈺也肯定了于謙的說法,於是堅決防守。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當時明朝的精銳部隊,全部在土木堡失陷,在京城計程車兵不到十萬,且戰鬥力低下。京城防守並沒有太大的把握,而於謙調集周邊的軍隊。讓各府的官員向京師運糧,並把各地的兵力派往京城防守,于謙晉升為兵部尚書。由於京城無主,太子又年幼。瓦剌的兵不斷逼近北京,于謙等人請求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上。郕王朱祁鈺當時推辭,于謙最後發話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就這樣做了皇帝,即明代宗,年號景泰,又稱“景泰帝”。

朱祁鈺做了皇帝以後,對於謙非常的信任,幾乎什麼都聽他的。于謙在京城招兵買馬,向各地調兵遣將保衛京師。1449年10月,瓦剌首領也先挾持著明英宗,攻破紫荊關,逼近北京。將領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于謙不同意,反對說:“為什麼向他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于謙調兵遣將帶領22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當也先兵臨城下的時候,見明朝的軍隊嚴陣以待,也有些灰心。當時明朝叛變的宦官建議也先,讓明朝大臣邀請明英宗回去,然後索取財物就可以了。但是,這個要求被景泰帝拒絕了。也先只好發兵一萬騎兵進攻,結果作戰失利,也先帶著明英宗向西逃跑。于謙調集軍隊追趕,直到居庸關才退回來,京城的危機也就解除了。瓦剌撤退以後,于謙又立了大功,皇帝又加封賞讓其總督軍務。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1450年3月,瓦剌率領3萬圍攻萬全,于謙又調兵遣將,抵禦敵寇。也先見明軍設防,不久撤退,並派人再次議和。于謙力排眾議,殺了主和的官員,堅決抵禦拉瓦。從此邊境的守將都主張堅守,沒有敢說講和。到了8月,也先又派使者到北京,打算把明英宗宋回去,並對明朝進行朝貢。當時景泰帝很反對,以為大臣們要把他換掉。但是,于謙說即便把皇帝迎接回來,也不會更改。景泰帝聽了于謙的話,把明英宗接了回來。不過,也因此留下了禍患。其實,景泰帝能做皇帝都是于謙的功勞,且景泰帝非常信任於謙。當時朝廷有很多大臣誣陷於謙,景泰帝立保,沒人敢動于謙。但是,景泰帝做了8年的皇帝后,生了重病。公元1457年,景泰帝病重招石亨託付後世。石亨表面遵照他的囑咐,卻背地裡打起了足以。他知道,景泰帝快不行了,為了謀求後路,乘機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位。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英宗復位以後,以石亨為首的大臣誣陷於謙謀反,建議斬首示眾,並把于謙一起供事的大臣全部逮捕。當時的明英宗也有些猶豫,認為于謙的確有功勞。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本來明英宗復位也是石亨和徐有貞策劃的,所以明英宗不敢反對這件事。最後,于謙被殺棄市街頭,並被抄家,家人被充軍邊疆。還有人甚至建議將於謙滅族,並把他推薦的文武官員也全部抓起來處死。刑部堅持原判沒有這麼做,其他人才罷手。造成這樣的結局都是于謙那一個錯誤的決定,結果害了朱祁鈺也害了他自己。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三歲會犁地2019-03-16 18:33:53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明朝名臣于謙吟的一首石灰吟,也是自己的銘志詩,于謙是明朝毫無爭議的一代忠臣。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介紹一下當時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九歲繼位,剛繼位時因為年齡幼小,全憑宣宗留下的老臣扶持,國家在三楊的共同努力下也是國泰民安,頗有一幅明君之像。

但到了長大之後,三楊老去,開始寵信宦官王振,王振把持朝綱,朝野上下弄得是烏煙瘴氣,他還慫恿英宗御駕親征瓦剌,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大軍所俘,明朝精銳損失慘重,在這群龍無首之時,瓦剌大軍又兵臨京師,朝野震盪,人心惶惶,有人建議遷都南京,這個時候于謙站出來了,激昂而又堅定的喝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于謙首先提出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新帝,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鈺為英宗同宗異母的親弟弟,然後開始向全國調兵進京勤王,最後在於謙的力挽狂瀾之下,打贏了可以改變歷史的北京保衛戰,瓦剌敗走,英宗依然成為俘虜,而後隨著迎回英宗。

但代宗並沒還位之意,到了景泰八年,代宗病重,英宗在石亨與徐有貞的擁戴下發起了奪門之變,重新稱帝。

這就是于謙被殺前的經過。隨著英宗重新登基,大家也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英宗急需培養自己的勢力,而石亨與徐有貞擁戴英宗與于謙擁戴代宗不同,前者二人為了自己可以榮華富貴,拜相登閣,他們內心很是忌憚于謙,就對英宗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英宗也知道于謙在朝中的影響力,如果不把于謙殺了,自己的新政權就沒辦法得到鞏固,即使找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也一定要除掉于謙,為了自己的名正言順,因此于謙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英宗以謀反的罪名所抄家,家人充軍。

每每想到這我心裡異常痛苦,于謙論清廉,于謙自奉儉樸,兩袖清風;論能力,于謙膽識非凡,處亂不驚;論人格,于謙心繫國家,義薄雲天;論操守,于謙安於淡泊,剛正不阿。但即使這樣,于謙也是死在了兩任帝王的權利鬥爭中,嗚呼哀哉。

最後的結局是石亨與徐有貞自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而英宗也是追悔莫及,所以才讓其兒子憲宗一上位就為于謙平反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戀戀紅塵7142019-11-09 11:17:03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伴君如半虎 明君何其少。

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的性格很剛強,遇到有不痛快的事,總是拍著胸脯感嘆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哪裡!”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勳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終不贊成講和,雖然上皇因此能夠回來,但上皇並不滿意。徐珵因為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這時把名字改為有貞,比較容易得到提升進用,經常咬牙切齒地恨于謙。石亨本來因為違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請求明代宗寬恕了他,讓他總理十營兵,但因為害怕于謙不敢放肆,也不喜歡于謙。德勝門一仗的勝利,石亨的功勞並不比于謙大,而得到世襲侯爵,內心有愧,於是上書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明代宗下詔讓他到京師,于謙推辭,明代宗不準。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於軍功,極力杜絕僥倖,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張輒因為徵苗時不守律令,被于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謙。

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於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於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奏疏上呈後,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了。千戶白琦又請求寫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佈。

家無餘財

于謙自從土木之變以後,發誓不和敵人共生存。經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明代宗派太監興安、舒良輪流前往探望。聽說他的衣服、用具過於簡單,下詔令宮中造了賜給他,所賜東西甚至連醋菜都有了。又親自到萬歲山,砍竹取汁賜給他。有人說明代宗太過寵愛于謙,興安等說:“他日夜為國分憂,不問家產,如果他去了,讓朝廷到那裡還能找到這樣的人?”到抄家的時候,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開啟來看,只有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于謙死的那天,陰雲密佈,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本來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慟哭。曹吉祥發怒,鞭打他。第二天,他還是照樣潑酒在地表示祭奠。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墓碑

都督同知陳逵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了他的屍體。過了一年,于謙的養子於康將其歸葬於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麓。陳逵,是六合人。曾被推舉為有將領之才,是從李時勉門下舉薦的。皇太后開始時不知道于謙的死,聽說以後,嘆息哀悼了幾天。英宗也後悔了。

沉冤得雪

于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鉅萬。明英宗召大臣進去看,鐵青著臉說:“于謙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明英宗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於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明英宗無言以對。這一年,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了幾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於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明憲宗成化初年,將於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採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萬曆十八年(1590年),改諡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否定先生LYF2019-03-25 17:55:04

因為你能,你就得罪了同行,同行容不下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祝於老師健康長壽!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飄渺孤泓影2019-10-30 16:37:12

1。   明正統十四年,在明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讓人都費解的事件,在太監王振的禍禍下,明英宗盡然貿然率兵親征當時的瓦剌,結果被抓,這就是土木堡之變。而瓦剌這邊當然也沒有給大明任何顏面,一路高歌猛進就打到了北京城。這時候大明內部一致主張遷都南京。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否決遷都決議,整頓京城軍民,最後獲得這場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因為此事一舉成為大明的第一功臣,但是此事卻遠沒有結束。因為,瓦剌手裡還控制著明英宗。你想大明國主還在別人手裡,你打贏了京城守衛戰又有什麼意義。這時于謙和一些朝臣的主張是擁立代宗,從而粉碎瓦剌的圖謀。可以說這是一個很英明的舉措了。也就是這次,雖然拯救了大明,但是英宗也懷恨在心。

2。       于謙做人死腦筋,剛正不阿,樹敵太多,以致後來被人誣陷,無人求情。清官這條路,註定是寂寞而又危險的。于謙一生因為不知變通,不曉人情世故,得罪了不少的權貴。景泰八年,明皇室發生奪權政變,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的謀劃下,明英宗恢復了帝位。政局一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便被逮捕入獄。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斬殺。

3。       NO做NO死,代宗即位後,瓦剌也感覺英宗沒啥用了,就放了英宗。但是代宗肯定不幹了,一個朝廷怎麼可能有兩皇帝,在於謙的極力勸諫下,才迎回英宗。這就為于謙的死埋下了禍根。

4。       死的必然原因,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英宗復位後,沒有實質性軍權,還是需要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的扶植,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

于謙是明朝的大英雄不假,但是死也是必然。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皇權下,臣子最終是皇家的護院卒。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歷史早知道2019-11-21 17:10:36

明英宗御駕親征蒙古韃子國瓦剌,帶領幾十萬明朝虎狼之師,然而沒想到,因為一個太監也想耍威風,衣錦還鄉,隨意改變行軍路線,被瓦剌得知明軍行蹤而在土木堡設下埋伏,結果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成為了俘虜!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取得勝利時是在明代宗時期

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國之棟樑于謙,于謙文韜武略,文能寫詩賦詞,武能調兵遣將。于謙嚴厲批評了那些大臣可恥的逃跑行為,主張調兵保衛京城。于謙勸太后立儲君,以絕瓦刺非分之想,懲治誤國太監王振黨羽,以撫群臣憤怒之情。

于謙周密的籌劃下,京師保衛戰取得勝利,討不到好處的瓦剌悻悻拖著英宗皇帝回家了。于謙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大明江山轉危為安,于謙有再造大明之功!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扶立新皇明代宗登基,卻從不居功自傲,一如以前清正廉明,為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的工作。代宗也十分信任於謙,君臣一心,大明一片盛世景象。

然而在土木堡事變8週年後,也就是公元1457年2月16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斬首示眾!

原來,于謙剛正不阿,懲奸舉賢,得罪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而於謙又受代宗獨寵,石亨等人不敢得罪于謙,只能仇往肚裡咽。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到了1457年,代宗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覺得機會來了,他們幫助回國後被軟禁在宮中的明英宗復辟奪得皇位,這樣一來擁立明英宗有功,享不盡榮華富貴,二來可以藉此殺死於謙報仇。

復辟的英宗諡號帶個“英”字,事實上也不是草包皇帝!他當然知道是于謙給大明續了命,也知道于謙高尚的品格,而且他不想讓于謙死,石亨等人決殺不了于謙,但英宗還是同意處死於謙! 英宗要殺功臣于謙時,百姓鳴冤,百官求情,連太后也絕食議,

英宗皇帝為什麼一定非殺于謙不可?

一、忠臣不侍二主

于謙與代宗君臣同心,于謙是忠貞之臣,應該會反對英宗復辟,並設法營救被軟禁的代宗,這樣將置英宗於何地?就算于謙已經沒能力營救代宗,沒實力反對英宗,但至少不會為英宗服務,忠臣不事二主,于謙固是忠臣。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二、于謙主張廢掉英宗

于謙在明英宗被俘後,不但不想辦法去營救在瓦剌命懸一線吃盡苦頭的英宗,反而擁立代宗,使英示徹底丟了皇位!並且英宗回國後被代宗軟禁,于謙不但不幫忙求情,而且同意了代宗廢掉英宗兒子太子之位,另立代宗兒子為太子,這樣在英宗永無出頭之日,能不恨于謙嗎?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三、斷絕弟弟反抗能力

可以斷絕弟弟代宗朱祁鈺反抗的可能性。代宗必不甘心就這樣被奪走皇位,而於謙是代宗唯一強大的外援。只有于謙死了,代宗就會無反抗之力!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四 、團結新新臣子

石亨等人擁立英宗復辟有天大功勞,既然他們想殺于謙,不如順水推舟,賣個人情,也好團結臣子。

總之,對英宗來說,留于謙有害無利,殺于謙有利無害。所以英宗必殺于謙不可!于謙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有價值的一生,下面是于謙的一首詩,正是他人生的寫照。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筱原1232019-03-16 18:10:07

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明朝于謙有著“救時宰相”的美稱。他入朝擔任兵部右侍郎時,有人提醒官場潛規則,上下左右“打點”。于謙笑著舉起兩袖說:“吾惟有清風而已。”他被處死抄家,“清貧蕭然”,只有書籍,以及皇帝賞賜的璽書、袍鎧、冠帶之類。

董其昌曾評于謙說:“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自幼崇拜文天祥,他以文天祥的氣節來激勵自己。于謙為官清廉,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不攀附權貴。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拯救明朝政權於水火之中。但由於于謙的不肯同流合汙,不明官場潛規則,引起了石亨等人的猜忌,他們以謀反罪名誣陷於謙。清廉剛正的于謙最終被抄家處斬,天下共冤之。

現在有人常常為明英宗翻案,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重情重義,收穫不少粉絲,這個電視我沒看過,在我心中,殺于謙一事,明英宗就永遠翻不了案!于謙之後,更多的是明哲保身的聰明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順勢而為智享未來2019-10-30 15:53:50

說到于謙,就不得不說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

由於朱祁鎮的掉以輕心,土木堡事件不但結束了朱祁鎮的第一個任期,同時也將大明王朝帶入了風雨飄搖之中,皇帝成了瓦剌手中的俘虜,瓦剌自然對大明帝國予取予求,在這樣的環境下,瓦剌大軍完成了對北京的合圍。

是接受瓦剌的條件,還是絕地反擊?歷史選擇了後者,朱祁鈺粉墨登場,是為景泰帝。在此過程中,于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他也是北京反擊戰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能取得勝利的最為關鍵的因素。於是瓦剌帶著朱祁鎮回到大漠,朱祁鎮開始了近七年的階下囚生活。

瓦剌沒能在朱祁鎮身上撈到好處,可以想象得到那七年朱祁鎮所過的日子是如何的悽苦,而這些都是拜于謙所賜。朱祁鎮不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更不是一個不懷恨在心的人。歷史又開了一個玩笑,瓦剌在朱祁鎮身上沒撈到好處,大明帝國在景泰帝和一幫朝臣的打理下國力蒸蒸日上,有鑑於此,瓦拉無條件把朱祁鎮放回了大明帝國。

嚐到了皇帝滋味的朱祁鈺進退兩難,把朱祁鎮迎回帝都吧,是不是要把皇位交回給朱祁鎮?不迎回帝都吧,對家族、對朝臣、對百姓也無法交代,思來想去磨磨蹭蹭了一年多,在得到了朱祁鎮安心做太上皇的保證後,把朱祁鎮迎回帝都軟禁起來。

不知為何,大明皇帝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差,景泰帝也不例外,景泰八年,不到30歲的朱祁鈺一病不起,一群朱祁鎮的舊臣趁機發動政變,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是為奪門之變。而後毒死朱祁鈺,把八年前擁立景泰帝繼位的臣子殺的殺、抓的抓,作為始作俑者的于謙,自然首當其衝。一代名臣就此隕落。

如果您是朱祁鎮,您會怎麼做呢?歡迎留言交流~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北歡小2019-07-21 16:05:28

明英宗復位,奪門之變。在經歷了多年的類似囚禁的生活後,朱祁鎮在徐有貞,石亨等人的幫助下,發動政變,成功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應該說朱祁鎮的一生經歷還是挺豐富的,先是聽信太監王振的話,率大軍親征,結果被瓦剌俘虜,隨著時局發展,他又回到大明,又被囚禁,多年後又復辟。他的弟弟,朱祁鈺,一個在危急時刻被推上皇位的人,憑良心講,朱祁鈺在位期間,還是很不錯的,重要賢臣于謙,自己也是勵精圖治。可惜的是,朱祁鈺只有一個兒子,還夭折了,這樣皇位傳給誰就成了一個問題。

在朱祁鈺病入膏肓的時候,“奪門之變”發生了,一起來的那麼突然,朱祁鎮順利復辟。對於于謙,朱祁鎮也知道于謙力挽狂瀾,保衛北京城,保衛大明,也知道于謙是賢臣,一開始,他也不想殺于謙。可是幫助朱祁鎮復位的那幾個人,早就看于謙不爽了,特別是徐有貞。

徐有貞的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讓朱祁鎮下了決心,于謙難逃一死。真是千古奇冤!“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做到了,可惜慘遭奸人陷害。後來明英宗也知道于謙是冤枉的,徐有貞,石亨等人也都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不正經鳩摩智2019-11-22 08:50:07

于謙之死,與岳飛之死如出一轍。如果說岳飛之死是“三字獄”(即莫須有),那麼于謙就是“二字獄”(即謀逆),都是君王為了剷除臣子而整出來的罪名。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帝王之術耳。

于謙拯救大明的功勞,英宗復位後是心知肚明的,在殺之前也曾猶豫過,但徐有貞進言,說是“不殺于謙,奪門不正”,於是英宗狠下心殺之。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你看,就是為了復位復得名正言順所以才下得狠手,于謙不過是英宗復辟的犧牲品。

彼時代宗上位,乃是事急從權,情勢所迫,一切都是名正言順,此時自己一個威望盡失、退居二線的太上皇奪門造反,這算哪門子事?可不就只能以于謙“迎立外藩”謀逆,自己出手來證明自己奪門政變是正當的。

在英宗眼裡,于謙是於公不虧,但於私,他心理還是記恨這些諸如於謙這樣當初擁立代宗上位的人,簡直是亂臣賊子,本來自己才是正主,回來後卻成了被幽禁的太上皇,說好的代攝朝政呢?皇位回不來不說,自個兒的太子也被代宗廢了,這些賬,早就記在了代宗還有于謙這些人身上。所以後來殺于謙,也是帶著私仇的。

我們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英宗復辟,就必須要培植真正屬於自己臣子,一個功勳蓋世的代宗之臣杵在那裡,英宗怎麼看都是刺,是越看越難受,他于謙活著一天,世人總會想起他的不世之功,同時也會讓世人想起自己這個曾經讓大明蒙羞的狼狽皇帝,就衝這,代宗也容不得於謙。

所以,英宗殺于謙,不過是假借公名,捏造罪名來為奪門之變正名,同時也報了私仇舊恨。

故而後來當石亨等人把謀逆汙水潑向于謙時,于謙也不分辨,而是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更深的意思他早就明白,石亨等人不過就是放出來咬人的狗,背後放狗的人就是英宗,跟狗爭辯有什麼用,這不過就是宋高宗指使秦檜等人害岳飛那套把戲!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鬼才信英宗是被石亨那幫人矇蔽呢!

于謙,就這樣,冤死,跟岳飛一樣。

而他被沉冤昭雪,也已經是明憲宗成化元年,憲宗恢復了他的官職,並賜祭,發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于謙。

而後………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

萬曆十八年,改諡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題寫匾額“丹心抗節”。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祠內的于謙夫婦像)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青史一葉2019-10-30 16:08:08

為什麼于謙被殺?因為他的權力已經威脅到了皇權,而且得罪了朝中小人,所以必死。

明宣宗去世後,皇長子朱祁鎮即位,史稱英宗。英宗專寵太監王振,釀成了土木堡之變,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據《明實錄》記載:

正統十四年八月癸亥,時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洶洶,群臣聚哭於朝,議戰守,有欲南遷者。

兵部侍郎于謙怕瓦刺利用明英宗來威脅大明朝搞陰謀論,於是建議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英宗則為太上皇。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朱祁鈺封于謙為兵部尚書,于謙也不負皇恩。經過了不懈的奮戰,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北京保衛戰大獲全勝後,于謙在朝野聲望變的非常高。朱祁鈺對於謙禮遇有加,多次封賞。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是于謙一個人說了算,可見當時于謙的權力之高。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石亨、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景帝崩。英宗朱祁鎮復辟,以“謀為不軌,迎立外藩”的罪名處死了于謙。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英宗死後,他的兒子明憲宗即位,很快就為于謙翻了案。明憲宗在賜給於謙的祭文中說:

“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材,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說白了就是把于謙之死推到石亨、徐有貞等人身上,實際上于謙的死就是朱祁鎮跟小人奸臣們共同謀劃的,是不容抵賴的。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魅力多彩吉安2019-07-21 16:23:35

根本原因就是在朱祁鎮在“土木堡事變”被瓦刺大軍俘虜,于謙自我決定,說國不能一日無君,聯合一幫大臣,勸服太后,擁戴朱祁鈺即位。後瓦刺大軍與明朝談判,明英宗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出現了一朝兩君的局面。景泰八年,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為皇帝,重新復位。之後,明代宗朱祁鈺被廢掉。徐有貞提醒明英宗,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為了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殺于謙。皇權在古代封建社會是不容爭議的,至關重要的。不管多大功臣,能臣,只要對在皇位繼承有幹攏影響的,殺一個臣子都是很渺小的,可以說于謙是明英宗朱祁鎮與明代宗朱祁鈺爭奪皇位的犧牲品。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金水河道人2019-11-09 12:41:42

後一屆領導當然要打壓前一屆領導的忠臣了,如果不上趕著跪舔,哪怕這個忠臣能力再強也不容易得到信任,這是一種天然的敵對關係,無解。這個古代事件同樣適用於現代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