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鐵器可以取代青銅器?

為什麼鐵器可以取代青銅器?青丘觀棋2019-10-11 14:20:33

首先看看兩者的歷史。

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

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在中國,距今50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裡,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裡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現並流行於4000年前直到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獻)中,青銅器有兩種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納(內)、入”

,即盛裝物件;一是“設”即陳設佈列。《禮記·禮器》說得很明確:“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鄭玄注:“金照物,金有兩義,先入後設。” 納是青銅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納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納物件即古文獻所謂“實物(所實之物)”,就是上面所說“三牲魚臘”,“四時之和氣”之屬,實際就是犧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類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諸如此類分別納入鼎簋尊彝等各類器物中,然後作以調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說文》說:“鼎,和五味之寶器。”《呂氏春秋·本味》記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國語·鄭語》記載史伯說:“夫和生實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肢以衛體。”《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都在申明用青銅器調濟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意思。其調和方法就是“濟其不及,以洩其過”,而最終目的則在於和人心,“成其政”。

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銅柄鐵刃匕首,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

該文物年代經檢測認定為冶煉所得。但此文物所代表的年代至冶煉鐵器普及之間,有整整1000年時間中東地區鮮有出土新的冶煉鐵器,故其為十分珍貴的孤例。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距今3510年~3310年之間(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該文物不僅打破了此前由鐵刃銅鉞(北京市平谷縣出土)保持的“中國最古老鐵器”的記錄,同時也打破了由西周虢國玉柄鐵劍保持的“中國最古老冶煉鐵器”的記錄,意義重大。

西周末年是中國的早期鐵器時代。這是中國開始大規模冶煉鐵器並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的時代。初期製作的鐵器多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1976年,湖南省長沙楊家山65 號墓(相當春秋晚期)中甚至還出土了一把鍛制的中碳鋼劍,長38。4 釐米。經鑑定:它含碳達0。5%左右,並經過高溫退火處理,金相組織比較均勻。戰國中期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逐漸替代傳統的銅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鍊鐵技術也不斷提高,鐵器遍佈七國,並傳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冶金業在中國的出現雖然晚於西亞和歐洲,但它的發展卻比它們迅猛,並在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走在世界冶金技術的前列。

春秋戰國時代鐵器的型別有農具、手工具、兵器及雜器,而以農具和手工具為大宗。與銘刻文字有關的手工具有:錛、鑿、錐、錘、刮刀、削、鉤、針、鋸、斧。《管子·海王篇》稱:工匠必有斧、錛、鑿、鋸、錘,是當時手工藝的真實寫照。正如《論語·衛靈公》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鐵工具遠比銅工具鋒利,它在銘刻文字中的運用,如同毛筆在書寫文字中的運用一樣,必然引發一場技術革命和藝術革命,這在石刻文字和古璽文字上尤其突出。

齊國是中國較早發明冶鐵術的國家和地區。《國語·齊語》載:“美金(此處指青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管子·輕重乙》曰:“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鎒、一椎、一銍,然後成為農。一車必有一斤、一鋸、一釭、一鑽、一鑿、一銶、一軻,然後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鉥,然後成為女。”據研究我國的冶鐵術發明於春秋晚期,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冶鐵術發明後,對生產力的提高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②。據《管子》載早在春秋管桓時期,齊國“斷山木,鼓山鐵”就成為重要的手工業部門,故而齊國發明冶鐵術當在春秋中葉。齊地鐵礦資源豐富,《管子·地數篇》載:齊地“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齊故城勘探發現六處冶鐵遺址,其中兩處面積達40萬平方米。漢代全國設鐵官49處,山東就設12處,多在齊地,其中一處就設在臨淄。正因齊國較早地發明了冶鐵術,鐵工具廣泛用於農作,才有可能使齊地多鹽舃荒蕪之地變成膏腴之田。

摘自《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諾斯 著

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結束 二、遊牧民進入歷史 鐵礦冶煉技術的發明也提高了遊牧民的戰鬥力。這一技術直到公元前二千紀中葉才在小亞細亞東北部發展起來;直到約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後,當地的鐵匠才分散到各地,使他們的技術廣泛流傳。冶鐵技術之所以出現得晚,主要是由於冶煉鐵礦的工藝與冶煉銅和銅合金的工藝根本不同。

冶銅時,金屬溶液沉於爐底,而熔渣浮在上面。冶鐵時,至少在古代熔爐所能達到的溫度範圍內,鐵不能完全液化,而是形成一種灰色的多孔體,技術上稱之為鐵塊。反覆錘打熾熱的鐵塊,能使其成為熟鐵,這一發現來得遲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新金屬比起當時已能冶鑄的銅和青銅來,決不是一種進步,因為它不易鑄造,需要更多的燃料,而且其鋒刃較易失去。後來才發現,將鐵反覆錘打、加熱、投入冷水(淬火),並與木炭即一種不純的炭接觸,可以使其堅硬。當時所鬚髮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新金屬,而且還包括一種嶄新的冶金術——對此,憑以往經驗行事的早期鐵匠毫無準備。 雖然改進治鑄方法後鐵比過去堅硬了,但仍然很易生鏽。不過,這一缺陷由於鐵礦較之銅和錫分佈遠為廣泛、制鐵成本相應低廉,而得到補償,而且,這種補償已超過缺陷本身。這意味著,現在普通農民也買得起鐵製工具。農業生產率提高了,農業範圍擴充套件到從前石斧所無力對付的森林茂密區(見第七章第一節)。這種廉價的新金屬對歐亞大陸的軍事平衡也具有重大影響。從前,貧窮的遊牧民不能象城市中心的統治者那樣,以大量昂貴的青銅武器裝備自己。但現在,鐵礦幾乎每個地區都可得到,每個村子的鐵匠都能鍛制比舊武器更優良、更便宜的新武器。因而,遊牧戰士現在不僅在靈活機動性上佔有優勢,而且和守衛文明地區計程車兵一樣,擁有同樣優良、大量的鐵製武器。

總而言之,青銅器的有點,好看,脆性大,製造不易,產量小。(越王勾踐劍所具有的金屬記憶、千年不鏽等技藝是其它普通青銅器不具有的,屬於量少精品,不在此列)。

鐵器的優點是量大,製造簡單,易大量裝備。故秦朝後,鐵器兵器逐漸代替青銅兵器。

為什麼鐵器可以取代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