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代皇帝認識不到開封的弊端嗎?

宋朝歷代皇帝認識不到開封的弊端嗎?逾洋史話2020-04-24 00:20:07

如果說開封最大的弊端是無險可守,宋朝的皇帝們能夠認識到,但是他們也沒辦法!想定都洛陽?宋太祖也只能說:“朕做不到啊!”

宋朝歷代皇帝認識不到開封的弊端嗎?

西安和洛陽已經衰敗

前朝舊都西安位於關中平原,關中平原在先秦及西漢中期之前都是司馬遷所記載的“沃野千里”,而且氣候溫暖,是全國有名的產糧地,但是 由於是唐中期開始,隨著溫暖期漸行漸遠,小冰河期再次襲來,亞熱帶南移,豐潤的關中平原重又變得寒冷乾旱,糧食產量就需要大量從江南透過漕運運到西安。

但是從洛陽到西安的大運河運輸能力不足,長安一遇到災荒根本吃不飽飯,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紛紛到洛陽。名義上去巡遊大運河,實際上解決吃飯問題,過了災年再回到長安城。隋煬帝和武則天直接定都洛陽,不用像其他皇帝那樣擔心吃飯問題。但是洛陽依舊距離江南甚遠,而且唐末以來,戰亂頻發,洛陽城屢遭破壞,至宋朝時已是一片廢墟,不適合定都了。

宋朝歷代皇帝認識不到開封的弊端嗎?

開封強勢崛起

交通方面,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兩千多千米的大運河中段聯通黃河與淮河、貫穿汴州的汴河,開封漕運開始崛起。延至五代後周時,開封交通更加便利,從水路有通往南方廣大地區的汴河,通往齊魯的五丈河,通往陳蔡穎許的蔡河。陸路更是四通八達。所謂:“大梁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荊湖之運漕”。也因此,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定都於開封, 稱之為“東都”或“東京”,這一時期開封正式取代了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宋朝歷代皇帝認識不到開封的弊端嗎?

軍事方面,國家防禦的重心已經由西北轉到了東北之地,在唐朝之前的時候,中國的威脅主要還是遊牧民族,來自於西北方的匈奴,或者是吐蕃,突厥。所以他們才會把都城設在長安之地,以便於軍事力量的集結,而在唐朝末年之後,威脅者主要是在東北地區,因為當時北宋的敵人最主要的就是遼國。定居開封有利於調兵遣將防範契丹的進攻。

宋朝歷代皇帝認識不到開封的弊端嗎?

宋太祖在開封、洛陽之間的猶豫

開寶九年(976年),時距宋朝開國不過十六年,趙匡胤到西京洛陽祭祖,留洛期間,便與近臣發生了一次是否要遷都的辯論。

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有意遷都於洛,祭祀完畢,便在洛陽行宮住了下來,不欲回東京汴梁。隨行的群臣不知如何是好。

宋朝歷代皇帝認識不到開封的弊端嗎?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進言:“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若慮遷都,臣實未見其便。”李懷忠的意思是,東京縱有千般不是,但畢竟得運河之便,每年可以從江淮運入漕糧數百萬石,京師數十萬駐軍,全靠它吃飯。陛下如果搬居洛陽,得從哪裡弄到這麼多的糧食?因此,遷都之事,極不可行。

趙匡胤又說:“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晉王趙光義說:“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隨後趙匡胤聽從了晉王的意見,遷都之事作罷。

如果宋朝建都洛陽會有什麼後果?

從趙匡胤的角度看,洛陽易守難攻,戰略位置很重要。但是除了這個優點,洛陽幾乎喪失了其他能作為都城的優勢。如果定都,首先就要面臨糧食問題,五代中的後唐就定都洛陽,導致幾代後唐天子都為了吃飯發愁,《舊五代史莊宗紀七》記載:

“軍士乏食,乃有鬻子去妻,老弱採拾於野,殍踣於行路者。州郡飛挽,旋給京師,租庸使孔謙日於上東門外佇望其來,算而給之。”每天站在東門外看糧食來了沒有,想象一下這個場景就知道缺糧有多麼嚴重。

宋朝歷代皇帝認識不到開封的弊端嗎?

況且這才是建國初,都城規模不大,一般隨著戰爭減少,都城人口規模會迅速增大,糧食需求會越來越大,那時又該怎麼辦?無論如何,開封已經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戰略城市,無論是不是都城都要派重兵把守,試想一下契丹南下,佔領開封,洛陽就已經成了甕中之鱉,餓都能餓死。總之,定都洛陽會讓新生的宋朝面臨嚴重的漕運壓力,以及尤其引發的財政壓力,糧食危機甚至軍事壓力。

所以,就算是皇帝,也不得不順應歷史趨勢,屈從現實,開封是宋朝定都的唯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