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年輕時在求學之路上栽的最大跟頭是什麼?

王陽明年輕時在求學之路上栽的最大跟頭是什麼?何處可安身立命2018-12-07 17:48:41

王陽明很小的時候就立下了“成為聖賢”的偉大志向,但怎樣才能成為聖賢,立德、立功、立言的下手功夫在哪裡呢,王陽明心中是很迷茫的。

王陽明跟著父親在京城居住期間,曾遍尋朱熹的著作,如飢似渴地閱讀。當時他和好友錢氏熱烈討論如何才能成為聖賢的問題,最後他們達成一致,要想成為聖賢,必須要掌握朱熹所說的“格物窮理”。

如何“格物窮理”呢?父親就職的官署中有許多竹子,王陽明看到朱熹的著作中有“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一句,便和錢氏一起按照朱熹的“格物”說來下手格竹子了。

二人每天從早到晚默默地對著竹子,竭力格其中之理。三天之後,錢氏因為疲勞過度病倒了,不得不放棄“格竹子”。王陽明覺得這是因為錢氏的身體太弱,所以更加發奮圖強、不分晝夜地全力“格竹子”。

但格了七天的竹子之後,王陽明也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了。最後,王陽明和錢氏嘆息說:“聖賢是做不得的,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去格物。”就這樣,王陽明暫時放棄了宋儒的格物之學,轉而潛心於神仙養生之道。

王陽明的“格竹”為什麼會失敗呢?朱熹的“格物窮理”,是對於經驗中的事物,一一窮究其理,經驗、思辨、觀察得多了,然後豁然貫通。朱熹認為,天地萬物存在總的“一理”,但分開來每個事物又都有各自之理,即“理一分殊”。

王陽明生來富有豪氣,他不想循序漸進,希望透過“格竹”一氣呵成地立刻悟出總合天地萬物的大的“一理”,這是導致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王陽明有志於朱子學時還不到二十歲,年齡、學識和經驗都很不成熟,再加上他想直接悟出曠世大儒朱熹所說的“物之理”,由於缺乏積澱和不切實際,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