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曹操水電2020-07-04 12:35:17

汽車用的減震鋼板硬多了客易斷裂,軟多了沒有彈性,揉中帶鋼就是最好的。這是最形像的解釋。做人也是一樣。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劉戰生曰中2020-07-04 12:23:48

謝友邀題!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所謂“適可而止”即“到了適當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過分。”(第7版,第1198頁)

雖然“適可而止”含有中庸之道“凡事適當、適度(適應程度)、無過不及、知止”幾乎一切要素,然而之所以不將中庸之道稱為“適可而止之道”,就是因為“適可而止”的上述所指,遠不如中庸之道的“中用、用中”概念清晰、直白、明確。也就是說,適可而止的終極指向是“一止為正”,而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則在“中”!

那麼,“中”和“正”又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古人對此有著不無苛刻、嚴謹、嚴格的界定:“中無不正,正有不中”!

由於漢字“中”即四面八方、東西南北中的“中”,即十字座標的原點、源點、中點的“中”,即我們一箇中國的“中”(“一中為忠,二中為患”),又由於“中”是一個可趨而不可即的極限“點”概念,所以幾乎可以斷言:只要我們說話沒有說到“中”上,就是沒有說到“點兒”上。

基於此,以“中”稱“道”,較之以適當、適度、適中,乃至“一止為正”的“正”稱“道”,顯然更具終極歸宿感和目標指向性。

期待與友進一步探討!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小草芳心2020-07-04 14:16:54

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有一定的道理。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菜根潭》中有許多關於中庸之道的金玉良言,如:“人生太閒,則別唸窮生;太忙,則真性不現"。還說:“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華,盡華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意即爵位不必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否則容易陷入危險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過度,否則就會轉為衰頹;言行不要過於高潔,否定就會招未誹謗和攻擊。這是現實生活中的美德和智慧。

孔子說過:“過猶不及"。“故君子不可不拘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同理,在追求快樂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樂極生悲",適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樂。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樂趣;若至爛漫耗醉,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直思之"。意即賞花的最佳時刻是含苞初放之時,喝酒是在半醉的狀態最佳。

凡事只達七八分處才有佳趣產生。正如酒飲微醉,花看半開,則瞻前大有希望,顧後也沒斷絕生機。如此自能悠久長存於天地步域之中。因此,注重中庸並保持淡泊人生,樂趣知足的心態,才能真正體味到人生的無盡樂趣。所以說,說“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雙樵 2020-07-04 14:37:16

中庸是什麼?“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故道德之最正當者謂之中庸“。

真正的中庸,是一種多元化的、最後的一個渾然天成,不露痕跡,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具體說: 中庸就是有節制的行為分寸,表現一個人的中活恬淡,道德涵養。馮友蘭先生說: “闡舊邦以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題主說的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十分有理。我們中國人講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就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過“與“不及“皆違犯自然規律,唯恰到好處的行為分寸之拿捏才是萬物的最佳狀態。所以,中庸是一種變通不易的大道理,是不偏不倚的大境界。作為常人來講,要求不能過高,若能節制慾望適可而止,也就難能可貴,人中之智者也。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魯中居士2020-07-04 11:03:28

″適可而止“本身已經不是”中庸“了!”適可而止“是″度″。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趙日金1412020-07-04 18:10:19

中庸,《論語》孔了曰的是德,子曰:“中庸之謂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一書,去“之謂德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就這樣,“中庸之德”變成了“中庸之道”。然而,德與道,概念是不同的。

“中庸之道”,《中庸》的說法,也不是什麼“適可而止之道”,而是善與惡兩端,“隱惡而揚善”,擇中善。

《中庸》一書,就是後儒託孔子的孫子子思之名的偽作。秦始皇時才有“車同軌,書同文”,西漢之後才有“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 《中庸》竟然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文字!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旅居地球80年2020-07-04 12:06:03

《中庸》是一本書,和《大學》《論語》《孟子》合起來叫做“四書”。子思作的《中庸》傳承了孔子一系儒家學問的心法,其中言:“智、仁、勇、言費隱、言誠明、天道、人道。”非深入聖人之奧,不能達於心口。

漢儒學鄭玄解釋何謂中庸:“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

《中庸》一書的中心要點,便是子思提出學問修養的主旨,必須先要做到“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際心性相關的道體和作用。(文章摘自南懷瑾先生的《話說中庸》)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有話少說2020-07-04 11:27:56

謝謝邀請。

中庸之道,不是“適可而止”,而是“隱惡而揚善”。

白底黑字,印在《中庸》書裡。可惜,解說中庸的人多的數不勝數,卻楞是視而不見。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東仔1557247482020-07-04 13:12:45

中庸是什麼都不做的阿Q,適可而止還是做了點點事的!!![得意][得意][得意]

如何評價“中庸之道就是適可而止之道”?求名逐利時常多爭鬥2020-07-04 18:15:43

中庸之道,就是庸、懶、散之道,和適可而止是兩回事,中庸之道只發生在中國,也是中華文化的處世之道。西方文化是不存在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從來不需要回避的西方文明。中庸之道和孔孟之道一樣,都是中國發展的磐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