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造作的楚狂人2021-06-23 11:45:54

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答:

一、兵力對比

《孫子兵法》有云: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古代將領大部分熟讀兵書,對於孫子的這一套用兵之法稔熟於心,大體上也都按照這個原則行事。通常來說,攻城一方的兵力是守城一方的五倍到十倍。這是必須的,沒有這麼多的兵力,在冷兵器時代是不足以攻下一座城池的。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一旦城門被破,那麼城內守軍面臨的將是數倍於自己的敵軍。哪怕是進行不在乎兵力多寡的巷戰,攻城一方也能憑藉人數優勢將敵人消耗殆盡。

這時候,大部分將領都會遵循“

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一原則。這一方面是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一方面是儲存有生力量,以圖再戰。

二、心理原因

從心理上來說,一旦攻城與守城陷入僵持,那麼優勢一定會在守城一方。

攻城者從來都是強調速戰速決的。因為他們是“客場作戰”,物資供應困難,且沒有安全的落腳之地,隨時都會被新增援的敵軍包圍,反而使自己陷入絕境。

對於攻城者來說,他們沒有退路。

因為攻不下來,只有兩條路,一是被敵人消滅;二是主動撤退,但這樣一來會導致士氣嚴重受損,將領自身也可能被治罪,甚至處死。對於他們來說,只有華山一條路,便是攻下城池。而守城者是以逸待勞,背靠城市,有穩定的物資供應,並且隨時可以期待援兵的到來。他們守城的時間每增加一分,心理優勢就大一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雙方僵持的基礎之上,一旦城門被破,那麼守城一方的心理會迅速崩潰,而攻方則瞬間士氣高漲,可謂攻守之勢異也。

首先,很多攻城者在作戰前,都會對敵人釋出“屠城”這樣的恐嚇,以圖逼迫對方投降。一旦守城者不投降,那麼這種恐嚇一定會在城破之日成為現實。因為攻城士兵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他們需要發洩,也需要以此震懾敵人。所以城門被破後,守軍首先面臨的就是“屠城”的恐懼,當然,城內的百姓比他們更恐懼,他們很可能出賣守軍,以換取活命的機會。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其次,聰明的攻城將領,通常會給守軍“留後路”,以便他們撤退(逃跑),這是戰場的潛規則。因為不給敵人留後路,那麼敵人只能殊死一搏、狗急跳牆,反而會使自己付出更大的代價,得不償失。這也是一種巧妙的心理戰術,正是因為有後路,守軍們在恐懼的加持下,城破之日便無心再戰。

三、戰略原因

城破之日,巷戰對於守軍來說,是一場不可能成功的戰爭。

只有毫無希望、甚至瘋狂的人,才會做出這種自殺式的決策。

因為此時戰場的主動權,根本不在守軍。攻城者恐怕早已佔領了城內的重要設施,搶奪了所需的物資。你想打巷戰,人家完全可以不跟你打,只是把你包圍,困死你就可以達到目的。

而這時,守軍也根本不必指望會有救援。

因為城門告破,就宣佈城池失守,高層的決策者只會在地圖上將這座城池標記,可能會劃上一個叉,至於城裡還有多少殘兵,就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了。即使他們知道有殘兵在做最後的掙扎,也不會派兵去救,因為代價太大,也根本救不過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所以說,守軍一旦決定巷戰,就一定是做好了赴死成仁的準備。他們的上級自然也會尊重這個意願,成全他們。但這一點掙扎,對於攻城者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可是我們想想,這得到了多麼絕望的境地,守軍才會如此拼死一搏?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呢?因而城破之後,仍然留守準備巷戰的守軍不是沒有,只是非常少。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都會選擇撤退的。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史秀2018-04-01 15:02:35

一般來說,城池被圍,首先意味著圍守雙方實力失衡。圍城方實力大於守城方,並且出現明顯軍力、戰術心理對比傾斜才會出現被圍的狀態,或出現區域性實力對比失衡,也就是說守勢是被動被迫的,但凡實力對比平衡一些,都會選擇反擊,避免出現被圍困的窘境。守城方僅僅依託堅固的城防工事才能勉強達到實力的平衡。而且細心的夥伴會發現,攻守方式也會因為每個時代裝備科技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並不能一概而論。

古代軍隊並非不巷戰

古代攻城戰並非城破後不肯巷戰,如果不能選擇突圍儲存實力,那麼巷戰也是在所難免的。

由於先前提到的實力對比失衡問題,一旦城破,守城方軍力明顯弱於攻城方,即便在巷戰中,也往往會出現一邊倒的壓倒性變化,攻城方由於心理和實力上的優勢,會選擇碾壓守城方。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曾國荃湘軍克復金陵圖

在遠端武器,尤其是火器不發達的古代,選擇巷戰守城方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優勢,反而因為建築物易燃,敵人居高臨下等原因,失去依託的守城方最終以失敗告終。

慘烈的攻城戰之後,城破往往意味著大屠殺

由於攻城方攻城時一般損耗較大,因此攻破城池後,部分情況下會選擇屠城,這也是為什麼守城方寧可選擇突圍或投降,也不選擇堅守的另一原因。

其中較為出名的就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

1645年)發生在清軍攻破嘉定後,曾效忠於大順和明朝的清軍將領李成棟由於其弟在此前的一江伏擊戰中被殺而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

七月初三,李成棟匯同太倉清兵攻城,日夜炮轟。城中矢石俱盡。初四大雨滂沱,守城士民,漸不能支。清兵趁機急攻,破東門湧入城內。辰時,李成棟入城下令鳴炮屠城。小街僻巷,無不窮搜。每遇一人,大呼獻寶,獻若不多,連砍三刀,物盡則殺。許多平民遇害。三日後,自西門至葛隆鎮,浮屍滿河。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多鐸因清軍攻打揚州傷亡甚大,攻陷揚州後惱羞成怒下令屠城。

僅太平天國時期大規模圍城戰之後的屠殺就有許多:

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蘇州守將譚紹光被部下汪有為殺死,蘇州被克復。淮軍奪回蘇州後,李鴻章違反不殺降的諾言,將降將射殺千餘人。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隨後清軍屠城,許多當地平民被殺,(之前在太平軍入南京時亦有不少滿族平民遭到屠殺)。

其實這樣的行為,直到近代仍時有發生,例如南京大屠殺也是在守城城破後伴隨的屠殺行為。

總的來說,古代農民起義軍、叛軍和外族入侵往往比較常見圍城後屠城行為,黃巢、蒙古帝國、張獻忠、清朝、洪秀全,包括漢光武帝劉秀起義時期都有過攻城屠城的行為。官軍這類報復行為也存在(安史之亂時,李唐為奪回江山,卑躬乞求匈奴回紇收復洛陽,應允任意搶掠三日,使洛陽成了一片廢墟。),但相對數量沒有上述一種多。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古代中原王朝的視角,

這種報復行為從古至今一直被認為是極為不道德的行為,如此行事的圍城者一般都會被史書記錄成為劊子手等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歷史救生圈2018-08-18 20:42:08

其實在任何攻城戰當中,守軍在城破以後,第一選擇都是突圍。除非實在沒有地方可以跑,或者預定援軍很快就會抵達,才會進行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因為,突圍是最明智的選擇,可以保持有生力量,畢竟戰鬥骨幹的培養是非常困難的。我們以太平軍安慶保衛戰為例子。在安慶城外,是曾國荃的1萬湘軍和多隆阿的1萬多八旗軍。

而李續宜湘軍為預備隊,在江面上是楊載福的湘軍水師,在太湖是胡林翼統一指揮。在南邊是21000湘軍,堅固保護糧道。

陳玉成大軍雖然在外圍拼命救援,但是清軍死死頂住了太平軍一浪高過一浪的進攻。陳玉成的核心主力此時都在安慶,在赤崗嶺有4000人,在菱湖有8000人,在安慶還有1萬多人。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結果,赤崗嶺太平軍被攻破,4000人全部巷戰戰死。菱湖太平軍投降以後,8000人全部被斬首,最後安全被攻破2萬太平軍被殺。安慶一戰,雖然壯烈,但是陳玉成的3萬精銳全軍覆沒。

從此英王陳玉成實力大減,只能幻想去招募鼠首兩端的地方團練,被擒殺。由此,可以知道,如果有突圍的機會,一定不能困守在孤城當中巷戰。城市還有機會奪回來,要敢於大踏步的前進,也敢於大踏步的後退,在運動當中尋找戰機。因為,百戰磨練的軍官和士兵一旦成建制損失掉,短時間內就再也補充不回來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如果在安慶守軍,有那怕三分之一可以突圍,陳玉成就可以利用這1萬人為核心,重整軍力。但是現實卻是全部損失掉,英王陳玉成和整個太平天國也從此走上了最後的末路。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而知而行的歷史2018-04-01 17:57:09

《孫子兵法》有云: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因此,一般而言,攻方多是實力強勁的一方,在心理上佔據優勢,起碼看起來人多勢眾,氣勢洶洶。

古代的城市,多是作為物資集散基地的功能,一般興建在戰略要地,選址頗為講究,一般利於排水、利於交通,且規模一般不會很大。憑藉著城市裡儲存的糧秣,守方可以憑城固守一段時間。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攻城戰)

可是一旦城破,城池為敵所有,整個城市能埋伏下來計程車兵也是很有限的。由於缺少補給和增援,巷戰的戰鬥對戰局的發展意義已經不大,只能作為一種兵員消耗的方式存在。

一般而言,王朝建設城市,都會根據行軍路線來選擇,一處城堡被擊破,在數百里之內,必然還有另外一座堡壘,這是中原王朝往邊疆運兵運糧的戰略選擇。因此邊疆一處城池淪陷,在背後還有其他城池可以起到阻攔索一樣的作用。

如果敵人不是輕兵簡從,繞城而過,那麼依託有利地形,逐地而戰,也是一種的戰法。如明朝後期的東北防線,就有很多堡壘群。後金軍打了很多城市,發現前面還有更多的城市。

所以,除非城市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牽一髮而動全身,比如都城之類,一般很少有巷戰,因為一處城池的爭奪並不關乎大局。

再者,如果守方堅決抵抗,一般而言,攻方會受到重大損失。自古以來,驕兵悍將難制,很多將領在戰前動員時甚至會許諾城破之後允許搶掠。攻守雙方殺紅了眼,往往就失去了人性。古今中外,屠城案例比比皆是。攻方損失越大,報復心理越強。守方如能撤退,還能尋得一線生機。如果巷戰,在氣勢被奪的情況下,基本發揮不了多大的威力,所謂兵敗如山倒。

雖說如此,人類文明史上每年平均發生的2。6起戰爭(不完全統計),也會有很多巷戰的案例。當一個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時,迸發的戰鬥意志也足以讓攻方付出慘重代價。

如金朝最後一戰——蔡州之戰。

1234年正月,金哀宗召集百官,傳位給東面元師完顏承麟。完顏承麟初執意推卻。金哀宗苦苦哀求,說:

“朕將江山社稷託付給你,這也是迫不得已。朕身體肥胖,不能策馬出征。萬一城陷,必難突圍。考慮到你平昔身手矯健,而且有將才謀略,如國有幸逃脫的話,可延續國祚,這是朕的心意。”

故此,完顏承麟唯有答允繼位。

正月十一日,皇帝登基正在行禮,宋軍突破城牆,諸大臣亟出抗敵。宋軍攻破南門,蒙軍攻破西城,雙方展開激烈巷戰,四面殺聲震天。金軍將士頑強抵抗,幾乎全部戰死或自殺殉國。金哀宗自縊於幽蘭軒,享年37歲。完顏承麟聞知金哀宗死訊,率群臣入哭,諡曰哀宗,哭奠未畢,外城被攻破,退保子城,同日,完顏承麟死於亂軍中。

宰相完顏忽斜虎率最後的1000多金兵巷戰,終於不支,邊殺邊退。在得知金哀宗自縊的訊息,完顏忽斜虎仰天嘆息:“吾的君上已經駕崩,我還何以為戰呢?我不能死於亂軍之手,將投汝水自溺以追隨我的君上!諸君可善自為計。”

話一說完,完顏忽斜虎奮身一躍跳入水中自殺。餘下金軍將士血滿身,淚滿臉,相顧言道:“完顏相公能死國,難道我輩不能嗎!”

於是上至參政、總師、元師,下至兵丁,500多人都跳入汝水殉國。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蔡州之戰中的宋將孟拱)

可見,城牆一旦被突破,不到一日功夫,整個城市就將淪陷。守軍即使想巷戰,巷戰的空間都不會很大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南京巷戰)

這與現代城市巷戰不一樣——現代城市規模大,各種設施完善,能夠提供巷戰所需的各種物資。但不管怎樣,巷戰都是所有戰爭中,最為慘烈的短兵相接,是戰鬥尊嚴的最後底限——不成功即成仁。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WarOH協虎2018-11-08 11:04:41

讓我們想象一下,一座城池被軍隊團團包圍起來了,這個場景像什麼?沒錯,甕中捉鱉!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在古代戰爭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一旦城池被包圍起來,往往就意味著攻守雙方的力量嚴重失衡。守軍需要依靠城池來彌補雙方之間的力量差距,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城門被破,就說明攻城方的實力已經完全碾壓了守軍。

守軍在擁有城池的情況下,都輸給了攻城方。那守軍在城池中進行巷戰的結果可想而知,結局一定是被攻城方碾壓。在這種情況下,

與其留在城池裡進行巷戰、做無謂的犧牲,守軍不如突圍出去,為己方儲存有生力量。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另外在古代戰爭中,守軍進行巷戰並不能像現代戰爭一樣,依靠熱武器以及地形屏障獲得巨大優勢。

在現代戰爭中,守軍往往能夠依靠熟悉地形的優勢,在城市中利用房屋、壕溝等屏障保護自己,暗中使用熱武器,遠端攻擊敵人。

同時守軍還能依靠現代的電子通訊技術,聯絡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計程車兵,組織進攻防守。

而在古代巷戰中,指揮官卻無法及時地組織軍隊,士兵們往往只能分散作戰。

同時冷兵器時期的守軍,因為需要貼身進行搏殺,地形等屏障優勢並不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巷戰的結果可想而知。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所以古代攻城戰城門被攻破之後,守軍往往只會突圍撤退,為已方儘可能地儲存有生力量。

只有在突圍不成、有援軍、有死戰決心等情況下,守軍才會進行慘烈的巷戰。

比如在南宋末期,便發生過壯烈的巷戰。

當年元世祖忽必烈,派軍攻打襄陽、樊城地區時,遭到了當地軍民的頑強抵抗。這場戰役整整維持了六年之久,直到鹹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城破,守將範天順力戰不屈,城破自殺殉國。

統制官牛富在城破之後,仍然率領百餘將士進行巷戰,渴飲血水,繼續戰鬥。

最後因為身負重傷,牛富投火自盡。何其壯烈!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所以古代守軍在城門被破之後,也有可能會選擇巷戰,但往往是在萬不得已或者有援軍的時刻才會進行巷戰。

另外進行巷戰,這種抵抗到最後一刻的做法,往往會招來攻城方的瘋狂報復,這種報復往往就是屠城洩憤。

在樊城被破之後,襄陽守將呂文煥便是為了避免城破後百姓被屠殺,才決定向元軍投降。至此,長達六年可歌可泣的襄陽樊城保衛戰才結束。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南航山東大叔2018-04-01 17:52:03

還巷戰?樓主該吃腦殘片了,什麼是巷戰?有槍才有巷戰,躲起來放黑槍就跑,誰也抓不到,可以以小博大,古代就大刀你巷戰個屁!出去讓人一群敵人看見就死翹翹,只能抱團突圍,一個人落單就是死!樓主玩遊戲玩多了,以為一個人一個刀能割草一樣砍死一片人!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隨雨飄渺2018-04-01 09:33:54

我來告訴大家一個真象吧?古代城市最堅固的往往是是城牆,所謂的高築牆,廣積糧。攻堅固的城往往耗時幾十天,有可能長達一年的圍城。一但破城後,只須封鎖城門,用不著巷戰,因為城裡房屋均為木結構,放火焚燒,古代各家裡只有水缸水罐之類的器具,城市裡只有水井可用,面對大面積的焚燒,燒烤著屋裡的人,街道又窄,火燒煙燻,人能怎樣生存。古代城市最怕火攻,也怕水淹,跟今天城市的兩回事,今天城市街道,防空洞,排水溝,房子水泥磚石及鋼筋混泥土為多。本身不易燃燒。是天然的防禦工事。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一泓清波12018-04-01 09:36:43

在冷兵器時代,高大厚重的城牆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城周圍的護城河與壕溝,與城牆一起組成了牢不可破的防禦堡壘。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想想抗戰時期,鬼子修建的一個個簡易炮樓,就能給只有簡陋裝備的我軍帶來很大困擾。只有解放戰爭中,在萬炮齊發的威力下,古城牆才失去了自己的效用。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城門被攻破就意味著城守不住了。守軍依靠城牆才能夠彌補兵力不足的劣勢,給敵帶來成倍的殺傷。一旦城破,對守軍將士心理的衝擊,對軍心士氣的影響是極大的。除非能快速彌補缺口,否則只能是被圍殲的下場。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人用兵講究圍三闕一,就是讓人感到有生的希望,削弱其抵抗意志。當軍心不穩時,除了突圍,根本組織不起來有力的巷戰。有組織的突圍,才能保持好戰鬥隊形,才能最大程度地儲存有生力量。而放棄抵抗一窩蜂地四散逃跑,就會出現一面倒的屠殺。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突圍而出至少儲存了有生力量,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那個將軍沒有過失敗,都是百戰而生,百折不撓。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小約翰2018-08-19 19:30:45

因為古代戰爭的形式和現代戰爭形式截然不同,武器的不同導致戰術上有極大的差異。

現代人認為城市守衛者應該巷戰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以逸待勞的守軍能夠在巷戰中取得巨大的優勢。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這並非沒有根據,因為在現代戰爭中,士兵普遍使用熱兵器。使用熱兵器的守軍,利用房屋、壕溝、工事等等屏障,能夠對地形不熟的攻城方予以大量殺傷,只要準備充足,守軍能夠擁有巨大優勢。典型的例子就是車臣戰爭中的格羅茲尼保衛戰,俄軍裝甲旅被火力遠不如他們的車臣守軍打的暈頭轉向,近乎全軍覆沒。

但冷兵器戰爭不同,冷兵器戰爭中,房屋工事等等屏障沒什麼用,最終還是要人貼身肉搏。像現代戰爭中一個士兵利用地形殺傷大量敵軍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發生,所謂巷戰,只不過是在城市中打一場肉搏戰而已。

但是,能夠突破城牆的敵軍,大機率是不會怕巷戰的。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有“守大城必野戰”的說法,一個城市想要守住,最好的方法就是出城迎戰,悶在城池裡等人攻城是非常蠢的行為。

如果實在沒辦法,只能守城牆的話,就說明一點——守軍和攻城方的力量已經嚴重失衡,攻城方的數量遠遠多於守軍,守軍只有依靠城牆才不得不勉強維持平衡。

而如果連城牆都被攻破的話,說明什麼呢?

說明守軍已經窮途末路,連城牆都守不住,就真的是一點戲都沒有了。

如果敵軍有能力擊敗守衛城牆的守軍的話,那麼一定也有能力擊敗巷戰中的守軍。而且攻城方一旦破城,將會變得十分瘋狂,守城者則會士氣大衰。這個時候再繼續戰鬥,已經沒有意義,所以聰明的指揮官,都會選擇帶著部隊跑路,不做無謂的犧牲。

聰明一點的攻城方,都會留給守軍一面空白的區域以方便守軍跑路。如果把城池圍的跟鐵桶一般,守軍見到無路可逃,反倒會拼死抵抗。所謂“圍城必缺”,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兵說2018-08-21 14:21:02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歡迎關注!

首先在古代攻城戰中,城破之後也有發生慘烈巷戰的戰役。

歷史上著名的襄陽保衛戰,守護城池的南宋軍隊,在堅持6年之後,城池終被元朝軍隊攻破。在城破的時候,殘存的數千南宋軍隊依然堅持與元軍進行巷戰。但很快被元軍兵力消滅殆盡,最終襄陽城被元朝軍隊拿下,南宋門戶丟失。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其次巷戰只能全軍覆沒,突圍還有一線生機。

在古代攻城戰中,攻防雙方的兵力對比一般都為五比一,甚至更多。這也就導致了守城軍隊的兵力不足,而攻城方可以選擇一點進行集中攻擊,從而突進城中。一旦城破,沒有在第一時間擊退進入城中的敵軍,隨後敵軍的增援部隊便會大量湧進城中。如果此刻進行巷戰只能拿人命去換,擊退不了敵軍,也就只能腹背受敵,從而全軍覆沒。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最後城池一破,守軍心裡上的防線也就坍塌了。

古代攻城戰常常採取的策略為“圍三闕一”,多路佯攻,一路主攻。這樣一來城池被突破之後,守衛其它城門的守軍心裡上也就恐慌,也會很快喪失抵抗的意志,想到去逃命。當然精銳部隊的戰鬥意志和紀律還是很強大。對於守護城池的軍隊來說,畢竟還有一面沒有敵軍圍困,然而“闕一”這面才是最為兇險的地方。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閉家鎖的紅楓2018-08-19 17:21:28

因為巷戰考驗的是部隊主將對基層軍官的掌控程度。而古代絕大多少軍隊都做不到像現代和未來的資訊化軍隊那樣,可以把命令下達到小隊甚至個人。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各國開發的各種近未來單兵作戰系統。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可以實現讓單個士兵與總指揮部做到資訊共享和命令直接傳遞)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部隊在平坦地帶一般都會列陣,無論擺成魚鱗陣還是一字長蛇陣,最關鍵的好處都是讓主將看起來一目瞭然,如果哪個士兵想開小差,馬上能發現。

可一旦陷入巷戰,那麼守城的一支上萬的部隊,必然要分散成10-50人左右的數百個小分隊,在缺乏現代無線裝置的古代,主將很難掌控每支小部隊的動向,基本就是各自為戰了。

事實上這個“各自為戰”還是比較客氣的說法,“各奔東西”可能更接近現實。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時期,軍隊的主體並不是一心報國的戰士,而只是心不甘情不願被拉來的炮灰農民,或者為了點軍餉過來的油滑小子,如果沒有了嚴酷軍紀約束,他們第一反應絕不是和敵人戰鬥,而是趕緊看看旁邊有哪個民居可以打劫一筆,然後趕快跑路。

這時候如果主將們太迷信自己的權威,身邊衛隊太少,卻要跑去收攏軍隊的話。。。。“死於亂軍之中”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吧?

所以主將要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儘量收束一些能掌控的部隊,儘快的跑出城去,再重新編組,恢復軍隊的指揮結構,才能繼續作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那有朋友問了,既然由於城市街巷複雜,守軍處於無法指揮的混亂狀態,那麼攻城部隊不也一樣嗎?

沒錯,攻城部隊的指揮和組織同樣會被打散,但攻城部隊有幾個優勢:

第一,所有人都明白,攻下對方的府衙意味著戰鬥結束。而守城部隊一般都會在戰和撤退之間猶豫不決。

第二,一般來說軍隊進城前會被授意“放手搶掠三日”,在進城後不同部隊劃分了自己的“片區”,片區內的人員財物都可以放手支配,於是攻城部隊的熱情和士氣一般都比守城者要高漲許多。

所以一旦開始了街巷戰,就算都失去了對基層部隊的掌控(少數親兵精銳除外),進攻一方的主將獲勝的機會,也會大得多。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鄒偉鴻12018-04-01 11:37:23

謝謝悟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在古代打仗攻佔城池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意謂著該城己被佔領,軍隊己經被打跨。一座城的城牆是堅固的,下面還有護城河,在城牆一週最堅固的是城門,有的城門還有甕城,也是相當堅固的。一旦最堅固的城門都被攻破了,士兵的軍心也就崩潰了,所以也就不再會有巷戰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歷史大學堂2018-12-24 13:53:01

說起巷戰,最特出的特點就是短兵相接、彼身肉搏、殘酷。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南京保衛戰都進行了大規模巷戰,攻守雙方死傷無數,巷戰就是一種添油戰術,誰力量大,人多,資源足,誰就能堅持到最後。

尤其是現代巷戰,城市建築多,環境複雜,倒塌的鋼筋混凝土給了守軍很好的藏身之地,往往會給進攻方造成很大的損失。巷戰在現代戰爭很普遍,奇怪的是我國古代卻很少有巷戰發生,大多數情況是城門被攻破,守軍便會逃離,難道守軍不想重創敵軍?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圖1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圖1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有云:“

圖1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作為攻城方,人數必然佔優勢,心理上佔了很大優勢,作為守方,一旦城破,如果進行巷戰,第一考慮的便是對己方有生力量的損耗,古代巷戰不像今天的有遠端武器可用,例如步槍、狙擊槍等,古代士兵即使巷戰,也得近身肉搏,且缺乏通訊協調和有效組織,古代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是不怎麼高的,取勝主要靠的是人數優勢和陣法,面對大量衝進來的敵軍,僅憑少量計程車兵反擊,在缺少補給和支援的情況下,簡直是送人頭,還會消耗大量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和基層指揮人員。

這個方面例子不少,最典型的太平軍的安慶保衛戰,城中有兩萬多的太平軍,作為太平天國的重鎮,安慶的兩萬多軍隊自然不是什麼善良貨色,在清軍圍城後,陳玉成多次率軍救援,但都被清軍頂住了,赤崗嶺的4000核心太平軍全部死於巷戰,安慶城內的兩萬太平軍最後也同樣死於巷戰,安慶戰役的失敗不僅天京門戶大開,軍隊的實力也大減,太平軍也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假如安慶守軍能夠在城破後及時撤離,太平軍也許還有重新奪回安慶的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古代圍城部隊一般不會把整個城池圍死,而是會留一個缺口,供守城部隊撤離,因為攻城部隊也怕巷戰,圍三缺一,瓦解守城部隊死守的決心,城內的守備部隊有活命的機會當然不會硬拼。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圖1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圖1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圖1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古人建造城池會依據行軍路線建設,每幾百裡就有一個城堡,層層抵禦,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一個不重要的城市耗費大量資源和兵力,相反儲存下來的軍隊撤退到下一個城市,還可以為以後反攻儲存力量。

二戰時期的英法聯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是最好例子,英國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才保住這33萬軍隊,為以後反攻德國儲存了力量,要知道兵不在於多而在於精。還有就是城破了,對守軍的心理影響很大,本來人數就少於敵軍,現在失去了城牆的依靠,對於抵抗意志差的軍隊,不用下達棄城的命令就已經奪門而逃了,更有甚者,敵軍還沒開始攻城,就已經逃得沒影,對於紀律較強的軍隊,會在城破後迅速調集兵力到達缺口處,儘快擊退已經衝進城內的敵人,並修補缺口,否則敵軍大隊人馬衝進城內,士氣上已經沒有了優勢,很容易導致軍心不穩,這時候要做的是儘快有組織撤離,避免被圍殲,如果變成潰逃,只有被屠殺命運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圖1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圖1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原因很簡單,在古代進行巷戰是百害而無一利

另外,進行巷戰,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拼死做法,極易受到攻城方的殘忍報復,往往就是燒殺搶掠、屠城洩憤,最著名的就是滿清製造的揚州十日,多鐸率軍攻打揚州,因守軍抵抗強烈,清軍傷亡慘重,城破後,下令屠城,短短十天,揚州損失了幾十萬人口。南宋時期的襄陽守將呂文煥為了避免城破後被屠城,堅持了六年之後,最終向元軍投降。古代建築多為木結構,在攻城部隊無法肅清巷戰的守軍時,為了確保糧道安全,極端情況下還會焚城,迫使守軍撤離。

當然,古代還是有巷戰發生的,一般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一些重要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城市,例如都城這些;二是守軍突圍不成,外有援軍的情況下;三是守軍抵抗意志強,有死戰決心;最慘烈的是金朝最後一戰——蔡州之戰,在金哀宗自殺後,餘下的1000多名金軍進行了視死如歸的巷戰,在大局已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上至參政、總師、元帥,下至普通兵員、隨從500多人均自殺殉國。忽必烈攻打樊城地區時,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襄樊當地軍民頑強抵抗。整整抵抗了蒙古鐵騎六年之久,直到鹹淳九年,樊城才被攻破,主帥範天順自殺殉國。統制官牛富在城破之後,仍然率領最後的百餘將士頑強抵抗,與敵軍進行巷戰,渴了,飲血水,繼續戰鬥。最後因為身負重傷,牛富投火自盡,壯烈犧牲。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圖2 安慶保衛戰 連環畫報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圖2 安慶保衛戰 連環畫報

巷戰是古代軍事統帥一般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採取的下下策,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畢竟一支精良軍隊不是那麼容易培養的,況且巷戰還會丟失大量的兵器裝備,所以,適度退讓,以退為攻亦是一種戰術,參考夷陵之戰,陸遜幾乎滅了劉備的主力。

文:飛揚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致守仁2018-04-01 20:10:01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在古代,巷戰是最沒有意義的一件事。

巷戰的目的是為了拖住敵軍主力,給後續的反攻贏得時間。比如赫赫有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殘破不堪,東拼西湊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依託著斯大林格勒將整個德第六集團軍拖住。並且在後期搭配友軍直接將德第六集團軍消滅。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但是在古代,巷戰是最不能打的戰鬥。

古代的攻城戰,攻方軍隊往往是守方的三到四倍。守方唯一能依託的就是高大,堅固的城牆。如果城池一但被攻破,守軍將會面臨三到四倍敵人的碾壓。在古代,由於缺乏能以一敵多的殺傷性的武器,並且基本都是大刀長矛,就算巷戰也是面對面的戰鬥。先拋開守軍士氣不談,就算守軍渾身是鐵,又能捻幾根釘啊。白白損失有生力量而已。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還有,城破之後,守軍一般都會潰敗,古代守城的軍隊可沒有現代軍隊的素質,兵敗如山倒。就算將軍想透過巷戰來拖住敵軍。又去哪找還能打的兵?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二二331841285852018-04-02 07:11:45

被影視劇毒害的人太多了,對古代軍事缺乏瞭解又懶於查閱資料,就把無知當做真理。在防禦作戰上,現在軍事理論不會比古代軍事理論高明多少,在外圍據點失聯,城門被破,四面合圍,主將只要意志堅決不棄城逃跑,守城軍隊自然會與城共存亡,那就只能是逐屋逐街逐巷的爭奪,以命換命,古代大城市可不光有城牆,城中還有城,城內的巡撫衙門,都司衙門,鎮守衙門,府衙,府學,夫子廟等等建築稍加改造,全是巷戰的據點,舉個例,明朝嘉靖年間的大同二次兵變,朝廷調陝西,遼陽,京營各路兵馬平叛,朝廷軍隊聯營數十里,把大同圍的水洩不通,大同兵時爾棄守城門,時而破關殺出,請君入甕與官軍街巷戰,官軍吃過虧,據守城門完全不敢深入城內,大同兵拆毀房屋阻道,又把死人收集起來,在街上疊屍壘,嚇阻官軍,雙方軍隊在城內殺來殺去,打了半年,死的全是老百姓,第二年開春把蒙古人引來了,朝廷才急急下令以撫以主。城牆破了又怎樣?有成建制的軍隊防守的城市,不消耗上幾年,不把人殺光,不把人吃光,十倍百倍的兵力來攻城也沒什麼用地,這就是古代街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蕭武2019-03-01 23:44:13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在城市被攻破之後,如果還要繼續抵抗,與敵人進行街巷戰,需要幾個最基本的條件。

首先是必須是大城市,小城市道路比較簡單,敵人進城後也不用分散成幾個十幾個人的戰鬥小組,就能進行清剿,自然不需要巷戰。只有大城市道路比較複雜,敵人必須分散成小單位進行清剿,防禦的一方才有機會對敵人造成比較大的殺傷。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大城市的攻防戰基本上都是依賴於野戰的。守大城必野戰,因為越是大城市,其日常生活物資越是依賴於外部輸入。所以古代圍城作戰基本上就是切斷水源,切斷主要的與外界聯絡的道路,切斷城內居民外出打柴的道路,城內守軍一般就堅持不了多久。

所以,這種大城市人口越多,其保衛戰越是要在外圍透過野戰進行,而不是依託城防工事進行。而當城防工事被敵軍突破時,守軍基本上也就連吃飯都吃不上了,就算是還有戰鬥意志,也沒力氣繼續堅持作戰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這就是說,小城市不具備巷戰的條件,大城市不需要巷戰,所以城市攻防基本上就依託城防工事展開,一旦城防工事被敵人突破,守軍基本上就會出現全線崩潰的局面,也根本沒有機會和能力巷戰了。

其次,建築的材料必須是比較堅固的,結構也比較複雜,內部結構越複雜越有利於巷戰中殺傷敵人。中國古代建築基本上以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的建築為主,面對這種建築,如果守軍在城破之後還要堅持巷戰,敵人一把火少了就行了,不用巷戰。

古代條件下,一個城市最堅固的建築,其實就是城牆,所以守軍主要就是依託城防進行抵抗如果城防工事被突破,城牆被摧毀了,或者突破了,城內守軍就沒有條件依託其它建築繼續進行抵抗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一直到了近代,因為帝國主義國家入侵,在國內一些大中型城市修建了大量的水泥鋼筋甚至是石頭建築,才出現了一些比較堅固的建築,具備了進行巷戰所必須的條件。這也是近現代戰爭中為什麼最後被攻破的往往是銀行大樓之類建築的原因。

第三,巷戰主要是利用敵人對城市內部道路和建築不熟悉的條件,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對敵人制造殺傷,比如狙擊手的冷槍,或者是冷炮,或者是地雷,都是可以以極小的代價對敵人造成比較大的殺傷的。當殺傷敵人到一定規模以後,有些敵人就會知難而退。

但古代戰爭都是冷兵器為主,熱兵器比如火器,主要是鳥銃和大炮,都是比較笨重的,主要都是在城防工事上配置和使用,城市內是沒有的。最多就是利用弓箭這種冷兵器時代唯一的遠端殺傷武器偷襲敵人,但是這種殺傷對敵人不可能造成太大規模的人員傷亡。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因為巷戰是小組戰鬥,都是現代軍隊班以下規模的人選組成的戰鬥小組,也就是說,一個戰鬥小組往往不會超過十個人,這樣才能突然對敵人發動進攻,得手後又能迅速撤離。如果人再多,行動起來就不方便了。

而這也就意味著,進行巷戰的軍隊的戰鬥意志要特別堅決,特別頑強,否則是沒有能力在城市失守後還繼續堅持巷戰的。再就是小單位作戰的戰術素養要特別高,如果是依賴比較強的火力壓制才能作戰的軍隊,往往也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

比如我們在《紅海行動》中看到的,其實就是現代化軍隊的小單位巷戰,只不過這只是一支執行任務的特種兵組成的戰鬥小組。所以單兵裝備和戰術素養,基本戰鬥素養都是比較高的。而對手也是由宗教信仰聯結起來的,所以每個人都不怕犧牲,才能進行巷戰。

所以,總體來說,就是古代是不具備進行巷戰的條件的,無論是外在的建築條件,還是武器裝備,還是軍隊的小組作戰的戰術素養,都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月成希2018-04-15 10:35:12

首先,在古代雙方軍隊作戰時,正常情況只有兩種情況下才會考慮守城。一是軍力不足無法主動出擊消滅敵人,並且軍隊陷入困境無法轉移或處於戰略要地不能輕易撤退;二是對方軍隊主力部隊是騎兵部隊,己方是純步兵部隊,這種情況下也只能選擇防守。

其次,攻城方在選擇攻城時,若沒有內應間諜或者錦囊妙計一類的玩意,腦袋稍微正常一點指揮官都知道只要己方軍力沒有絕對優勢,根本不會選擇攻城。這種軍力優勢一般是人數上有著數倍於對方的情況,當然也不排除進攻方單兵作戰素質高的情況。

最後,在古代守城戰中,城牆是重要的城防工事,只有在城牆的防守階段中才能以少量部隊換取敵方大量人員傷亡,一但進入巷戰就意味著守軍會失去有利的地形依託,雙會進入一個正常的傷亡交換比。結合之前的情況,只要敵方是以數倍與己的軍力選擇攻城,一但攻破守軍的城牆基本上就意味著守方已無勝算。

不過,這裡城門破了並不是電視上演的那種,城門一破就跟著投降或者跑路。城門破了守軍會想辦法再堵上,城牆塌了也會想辦法去修補,一場持續數日或者數月的守城戰,城門或者城牆缺口這些位置,往往會反覆易手多次。這種反覆易守的情況會一持續到雙方中的一方,再也無法在奪回這些位置,這個時候往往就是城門被破之時。現在影視作品只不過是用城門被破這種場景,來告訴看電視的觀眾這種城市被攻下。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扈荼2018-06-04 13:57:29

古城相對於現代都市,規模上小了很多。

古代攻城戰進攻方的兵力會大大高於防守方。(進攻方會超過防守方几倍的兵力)

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的主要原因是進攻方兵力擠入城內,防守方的人數遠遠低於進攻方,會被進攻方迅速殲滅。

古代的攻城的戰爭主要就是拼人數。由於雙方的傷亡達到一成就可能引起士氣的崩潰,防守方計程車氣消減的速度很快。士氣崩潰的一方只能被屠殺。傷亡達到三成還不崩潰的軍隊就可以稱得上是鐵軍了。

古城的建築和現代相比,格局小,堅固度低,高度低,大多采用土木結構,並且木頭佔據大部分。

進攻方遭遇防守方巷戰,可以使用火攻,迅速瓦解防守方的防禦。

古代大多是白刃戰,巷戰面對面的格鬥對防守方來講完全處於劣勢。(防守方人數遠低於進攻方人數)

進攻方一般會允許攻入城中計程車兵燒殺搶劫以振奮士氣,防守方在破城後假如不突圍等待防守方的只有死亡。古代,屠城不是很稀罕的事情。一般來講,破城後防守方突圍也很難的。能衝出包圍圈計程車兵都是幸運兒。

古代所謂的“圍三缺一”只是一種戰術,相信雙方的主將都明白。兵力差距太大,主將會權衡是否需要死守,畢竟唯一沒有圍困的地方也一定有埋伏的。請別懷疑古人的智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Johnny親王2019-02-12 00:44:13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 古代攻城戰不是不進行巷戰而是古代一旦進入巷戰的階段, 基本就是困獸猶鬥,死路一條。 不可能像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那樣反敗為勝的。

2點原因

1 中國古代傳統的防禦體系。 古代的防禦體系最著名的就是長城和北京已經拆除的內城城牆。北京內城城牆的城垛有29萬3千多個。 如果有三十萬禁軍守城的話,你可能先興奮的一下,人好多呀!然後又發現 這些人只能圍著北京站一圈。 敵人只要快速攻擊一點,必然會突破防禦。 這下大家明白明清以來北京的駐軍為啥那麼多了吧。 防守面積太大。 中國各個城市基本都是這樣,高大城牆提供無與倫比的安全感,但是也讓守軍無所適從,

圖2 安慶保衛戰 連環畫報

2

圖2 安慶保衛戰 連環畫報

。 一旦進行巷戰, 就是依靠小兵群作戰。部隊再小,也需要食品,武器的補充。可是沒有有線或者無線通訊,總部是不可能對它提供有效指揮,後勤支援。就算是每個小隊都有通訊員,隨時和總部聯絡並且總部精準對各個小隊進行精準的支援 。這就是近代參謀本部的雛形了。這完全超越那個時代,古代分兵3路以上就很難協調了。明清之間的薩爾滸之戰就是個例子。

謝謝大家觀看

圖2 安慶保衛戰 連環畫報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燕北林叢2018-04-04 00:59:59

謝謝邀請。

在古代城池被攻破後,守軍突圍或巷戰,恐怕都不可能。城池守不住,突圍應該是有組織的行動。等城門被攻破了再被迫突圍,只能說是僥倖逃命,比束手就擒好一點,逃出去了撿條命,逃不出去也死個痛快。至於說巷戰,倒不如說是負隅頑抗。以羸弱之軀對虎狼悍將,何異於以卵擊石!

所謂的巷戰,是現代戰爭的一個名詞。冷兵器時代,城池都守不住,也就沒有了巷戰的資本。守不住就逃,逃不掉死守那是最絕望的。在古代,最慘烈的戰例之一,張巡血戰睢陽,他要是能逃得出去,何至於達到吃人守城的地步?這還得說他氣節可嘉,史書上才給他以正面記載。

如果說睢陽戰略位置重要,他守的第一個城池雍丘不重要,他也不會以千人之軀,抗數萬叛軍之眾,堅守雍丘四個月。由於外無救兵,內絕糧草,他只好率雍丘兵退守睢陽、合城父三縣兵馬,死守睢陽這個讓他名垂史冊的小縣城。

在雍丘之戰中,張巡顯示出了超人的軍事才能,到了睢陽,已被唐皇封為河南節度副史。但這時候進攻睢陽的叛軍,也不是在雍丘的令狐潮、崔伯玉和楊朝宗的幾萬叛軍了,而是安慶緒部將尹子琦率領的同羅、突厥等部族的精銳,與楊朝宗、令狐潮合在一起,共有十幾萬之眾。

剛開始的時候,張巡和睢陽縣令許遠等人還能派兵出城襲擊一下叛軍,搶奪一些糧食、馬匹等物資。但到了後來,由於長期被圍困,兵源得不到補充、糧食得不到接濟,守城軍卒只剩一千餘人。這時已經開始吃樹皮了……

張巡殺了愛妾、許遠殺了書童分給士兵吃……

幫助守城的俠士南霽雲,殺出重圍,去搬請救兵,但臨淮和彭城守將卻不肯出兵相救。南霽雲只從真源李賁處求得百匹戰馬和寧陵的三千兵卒。殺開重圍再進睢陽,援軍也只剩下了一千餘人。此時的睢陽守軍已經是飢憊不堪,棄城而逃面臨的是幾十萬敵軍的碾壓,絕無生理。守已是無望。只剩下最後盡節堅持。

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張巡堅守睢陽三個月,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城破。張巡、許遠、南霽雲、姚誾、雷萬春等人被俘身死。

睢陽之役,張巡與叛軍前後進行了大小400餘戰,斃殺敵將三百餘人,兵卒十二萬多人,是安史之亂中最慘烈的戰役。也是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為唐王朝的反擊贏得了時間。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螞蟻陪著大象去旅遊2018-04-03 16:53:27

謝謝,下面就我來說說吧:

1、一旦城門攻破後,守城方與攻城方的勢力相比就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弱強之分。一般情況下,你可以這麼想,我既然有能力攻破他的城門,在力量和兵力方面是明顯比他要強的!很多人都有一個心裡作用在作祟,既然城門破了,沒必要死拼,大不了出去後我也組織更多的人來攻城。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2、城門被破與攻城方的策略有關的,有些時候,不管你城牆多麼艱固,在策略方面是不堪一擊的,比如裡應外合。所以一旦城門破了,情況就會出現一邊倒的現象,就算你再怎麼巷戰,也是以卵擊石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3、還有這種情況,守城方根本就沒能力守城池。就像越王勾踐攻打吳國一樣,當時的吳國已經被越王圍困在城內好幾年了,城內士兵飢寒交迫,根本就無力反擊,哪還談的上搞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4、古代搞巷戰的例子很少,一般守城方沒想到用這個方法去對付敵人,因為這個方法付出的代價也很大,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比如,巷戰時,要怎麼配合?萬一失敗了要怎麼逃跑?逃跑路線的規劃問題?人員安排問題?等等。沒有一個萬全的辦法,是不可能搞巷戰的。除非,早就策劃好了要打巷戰的,那就要提前幾年挖地道,提前佈署方案。再說,古代的戰爭可沒有時間讓你去準備好幾年的,一般情況下,戰爭的發生都是突發性,時間不由人的。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綜上所述,古代城門被破後寧可撤退也不肯巷戰的原因是:

1、心裡作用;

2、裡應外合;

3、實力懸殊;

4、前期準備工作太繁瑣,戰爭突發性太強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小熙為人人2019-04-22 15:20:14

其實古今中外,城門被破後,都會有巷戰的,只不過古代較少發生。

『』為什麼古代一般不巷戰呢?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一、攻防雙方沒有巷戰的機會。

古代圍城一般是圍三缺一,總會留一個方向的缺口不圍。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

a瓦解守城一方的鬥志。

若圍成鐵桶,撤退無望,守城一方便很有可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到頭來的結局便是魚死網破。

b可供守城部隊撤離。

在冷兵器時代,攻城部隊也怕巷戰。若開一個口子,守城的便大多不會死拼,會首選沿缺口撤退。攻城的既輕鬆攻佔城池。也可在缺口附近埋下伏兵掩殺。

二、守城一方沒有必要巷戰。

古代城池會依據敵軍進軍路線層層建設,每百公里左右就有一個城池,這個守不住,就退至下一個,並且都是在敵軍的必經之路上。

還可以在敵軍進犯之路上設伏,以巷戰更有勝算。

三、守城方進行巷戰無異於自殺

古代打仗勝主要靠人數優勢和陣法,單兵作戰是短板。古代沒有利於巷戰的比如步槍、狙擊槍等遠端武器可用,又沒有通訊聯絡工具,一旦城破,上下級便會失聯,根本無能力組織有效抵抗。

面對蜂擁而入、氣勢正盛的敵軍,僅憑無組織的散兵遊勇,又沒補給和支援,簡直就是送死,還會白白犧牲指揮人員與老兵。

比如太平天國的安慶保衛戰,破城後,太平天國兩萬將士悉數在巷戰中死傷殆盡。

『』古代有以下幾種情況才可能發生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一是兵家必爭之地,或者若影響全域性的重要城池;

二是守軍突圍失敗,但外有援軍,於是展開巷戰,裡應外合,以圖反敗為勝;

三是守軍有死戰決心,

巷戰,也叫城市戰,是敵我雙方逐個街道與房屋進行爭奪,通常發生在城市或大型村莊內。

巷戰很難打,原因:

一是敵我貼身肉搏,很血腥。

二是敵中有我,我中有敵,形成犬牙交錯的狀態,很危險。

『』古代最慘烈的兩個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蒙古軍隊攻城)

金朝最後一戰——蔡州之戰。

金哀宗自殺後,餘下的1000多名金軍與蒙古軍隊進行了慘烈的巷戰。

在蒙古軍隊蜂擁而至,金朝敗局已定之時,金軍上至參政、總師、元帥,下至普通兵員、隨從500多人均自殺殉國。

樊城之戰

忽必烈攻打樊城,襄樊軍民頑強抵抗了六年之久,直到鹹淳九年,樊城才被破城,主帥範天順自殺殉國。

統制官牛富率領最後的百餘將士與敵軍進行巷戰,最後牛富身負重傷,投火自盡。守城將士全部玉焚。

無論古今,一旦發生戰爭,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巷戰!現今,城市化的發展意味著城市巷戰將不可避免,並將成為一種重要的作戰模式。

期盼和平吧!願這一切不再發生!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養車智多星2018-04-02 09:26:58

古代攻城戰而且城破,說明攻受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古代城池最堅固的屏障就是城牆, 城牆、城門、甕城、護城河和壕溝等構成了整座城池的外圍防禦體系。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為了守住城池,守城一方會把大部分兵力投入到城牆和城門的守衛中。攻守雙方會在城牆、甕城和城門之間展開攻守戰,幾番輪迴下來,雙方都會損失慘重。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一旦城門或城牆被攻破,說明守城一方有生力量所剩無幾。而且城破會讓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崩潰情緒會讓抵抗力大大下降。加上十分混亂,通訊不暢,守城指揮者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一方面為了儲存實力,最好的選擇就是棄城突圍,一般事前也會有所安排。另一方面,由於古代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無險可守,即使雙方巷戰,守城一方在兵力、士氣和指揮等方面都是劣勢,最後難逃全軍覆滅的結果。而且會激怒攻城一方,產生屠城的可怕後果。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同時本著“困獸猶鬥,窮寇莫追”的原則,攻城一方的目的主要是佔領城池,同時為了減少損失,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趕盡殺絕。因此一般會放守城一方一條生路。喜歡我的觀點請關注點贊,謝謝!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沉墨歷史2019-04-22 13:21:41

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從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成本與戰爭器械來談。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戰爭成本

冷兵器時代,什麼是最寶貴的戰爭資源?是人口,也就是士兵,只有人口的多寡才能決定士兵的數量,只有數量足夠的軍隊才能最大的可能的贏得戰爭。

在古代的戰爭中,如何有效的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如果有效的儲存己方實力就是最為基本的戰爭學。在古代的攻城戰中,往往攻方的軍隊要遠高於守方計程車兵數量,這在冷兵器時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攻城戰除了糧食供給,器械優良外,重要的就是軍隊人數佔優。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既然軍隊人數的多寡在很大因素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那麼如何儲存有生的戰鬥力量就成了每個統帥必須考慮的問題。如果在守城戰中,城被敵人攻破,守方的第一選擇一定是放棄城池,率軍突圍。

這樣的突圍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希望只有儲存了有生的力量才能有機會做下一次的爭奪,而那種固守城池寧死不退的戰略要麼是無法突圍,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同歸於盡之舉,要麼是無處可去,做戰死成仁之鬥。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戰爭器械

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所有的戰爭武器均設計的是近身作戰之用,城破之後,守城方可以進行巷戰,依託城內建築進行近身防守,但這種選擇往往是自尋死路。城池被破,入城敵軍肯定遠遠多於守城士兵,在近身作戰,沒有長射武器的支援下,三五個人,甚至更多計程車兵解決一個士兵是沒有問題的。

這樣的巷戰幾乎是沒有任何意義,敵人的逐步包圍,控制殘軍的糧食補給等等,守城一方是堅持不了多久,可能大家認為弓箭算是長射武器,可以阻止敵人近身圍困,但是這在巷戰裡弓箭是不好使的,你能利用有效地形進行巷戰,敵人一樣的可以利用巷戰特點進行圍困躲避。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所以,綜上來看,在古代戰爭中,守城一方在城破的情況下,往往會選擇突城而去,極少選擇固守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三生有畫2018-04-02 10:34:20

誰說沒有巷戰啊?

只是古代的巷戰,守城一方基本上是強弩之末,瞬間就被碾碎了。大多數守城的一方,都是弱勢的一方。野戰打不過,這才選擇依靠城牆作為壁壘,從而達到暫時的戰場態勢平衡。

但是這種平衡,會隨著兵力、糧食、水源的消耗而打破。圍城的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補充,而守城的則是純損耗了。

所以,這種新的短暫的平衡,最終又會再一次打破。野戰軍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壓倒性的人數優勢和心理優勢,最終壓垮守軍。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此時,守城一方,心理防崩潰,兵源枯竭,筋疲力盡,沒辦法和攻城一方強大的兵力相對抗了。

本來就弱,打了一輪後,更不是對手了。城破基本上就是碾壓態勢,否則城也就不會破了。

古代戰鬥力,主要是冷兵器,缺乏遠端武器,必須近距離接觸廝殺。你躲在地下室,高樓上,最終還是要和敵軍短兵交鋒。沒辦法給敵人以大的殺傷,這就喪失了巷戰的地形優勢了。

冷兵器拼的是人多和力氣大。城裡面活著的兵力,餓的皮包骨頭,都不夠敵軍塞牙縫的。

而且古代房子,大多是木製的,很容易被火攻,躲在房子裡,反而不安全。

不像現代城市,都是鋼筋水泥,堅固的很啊。關鍵是槍械,槍榴彈等熱兵器,可以遠距離狙殺敵軍,此時沒有防護,暴露在道路上的敵軍,往往成為活靶子了。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城市巷戰,往往是攻城一方的地獄。

~我是三生有畫一書生,第三隻眼讀金庸,第六感彈武俠,喜歡就關注哦~

話題預告:

小龍女被尹志平強姦了,為什麼還要跟著他跑?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鴻哥iouyh福小鋪2018-12-25 09:52:28

很容易理解。

一個人如果斷了脊樑骨,整個人就軟趴趴了,即便他的四肢健全,頭顱還在腦袋上。

攻守就是一股意志力的比拼,城池被破,幾乎就是守方的意志力崩潰,換句話說就是脊樑骨斷了,再也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而攻方目的很明確,就是殺伐和驅逐守軍。

一盤散沙,就算人數再多也擋不住目的明確,有組織效率的攻擊。

所謂兵敗如山倒,主帥再牛也只能影響身邊的人,無法掌控已經一團混亂的局勢,要麼逃跑,要麼只能被圍困殺戮。

因此守軍只能在這種對已非常不利的環境各自逃出,期待重振旗鼓,捲土重來。

再舉個現代戰爭的例子,斯大林格勒戰役,整座城市並沒有完全陷落,後方的支援不斷供應,只是力量的此消彼長而已,故此能夠打一場非常艱困但可以支撐下去的巷戰。

組織和戰鬥意志猶存,純粹的力量和實力的消耗。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浩蕩揚子江2018-04-02 09:21:01

古代攻城一旦城門失手,意味著防禦體系崩潰,已經沒有固守待援反敗為勝的機會,所以大勢已去,只能棄城而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用不著死磕到底。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另一方面,古代冷兵器戰爭破城後面就是屠城,敵我雙方都不是菩薩心腸,對敵人的軍人還是老百姓都一視同仁,斬盡殺絕,絕不心慈手軟。所以城門破後,還要負隅頑抗,與其被俘後沒有好果子吃,不如趕緊遠走高飛。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每個人都有求生的慾望,生命只有一次,三十六計走為上,不丟人。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簡單707970762018-08-23 10:12:03

為什麼守城,因為處於劣勢兵力,在白刃戰時代,劣勢就是人少,還不是一般的少,那是對比相當懸殊的少,一般武力攻城能攻破的最少是3:1以上,一般更多到四至六倍左右。如果堅固的城池六倍也未必能拿下。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你巷戰怎麼打?那可是拿刀砍的年代,不是AK47。別說弓箭,在戰場上那玩意要成堆的出現才會有大的戰力,否則就算你是神箭手又能射出幾箭?打巷戰肯定會分散兵力的,又沒有現在的通訊怎麼指揮?一旦分開就是各自為戰,在人少的情況下只是給對手一個逮貓貓的機會各個擊破而已。所以如果城破最大的生存希望就是在敵人還沒有形成包圍前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往一個方向衝,衝出去你就活下來了。

說點題外話,在古代一般也不會直接武裝攻城,因為那樣代價太大,得不償失,大多都是圍而不攻,或者叫花式攻城,什麼餓死你,什麼放水淹死你呀,斷水乾死你呀,說你主子已經被殺斷你的希望呀……,反正就是不架雲梯衝上去直接跟你幹。等著你受不了了衝出城他才跟你幹,所以古代圍城如果雙方決心和資源都跟得上的話圍個三年五載的都有。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牛市縱橫2021-04-23 22:51:53

第一:古代的城市規模一般比較小,只有少數大城市長寬能夠超過10公里。戰略縱深不夠,而且缺少四通八達的地下設施,沒有長期巷戰的條件。城破之後基本上不突圍,要麼被消滅,要麼就投降。

二:現代戰爭中,進攻方嚴重依賴重灌備(如飛機、火炮、坦克、導彈等),武器的巨大威力使得城牆的作用,就是拖延下進攻方時間和浪費些炮彈,城牆的作用很小。反而城市巷戰的地形條件和雙發人員混戰在一起的特點,極大的抑制了重灌備的發揮空間。而且守城方熟悉地上地下的設施,以逸待勞,能夠獲得了巨大的相對優勢。相反古代戰爭中,城牆的優勢巨大,巷戰的優勢很小,沒有巷戰的必要。

三、古代通訊設施落後,巷戰中只能各自為戰,然後被進攻方一口一口的吃掉。

孫子兵法中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最務實的,千萬不要小瞧古代人的智慧,古人不選擇巷戰必然是當時條件下最優選擇。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百鳥朝我2018-04-02 10:56:30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著,動於九天之上。

城門破了可以再甕城裡阻擊敵人,沒有甕城的開弓放箭用預備隊擊退敵人,把敵人的進攻打退後,要麼反擊要麼修城門。

被敵人嚇破膽了的,就不談了。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赫哲烈2018-04-01 23:46:31

古代的城防建設都是圍建成一座城池,並在城外開挖出護城河,分設門戶來防守或出行,在分兵把守各個門戶之後,無論是想進來的還是想出去的都必須經過城門才能夠進出。要想從其他地方進出,一是翻越城牆,城牆之上都有兵力巡邏,晚上也有值更的人,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被發現,二是挖地下道,從城牆之下透過,但是古代建城有個規矩,任何房屋無論是在城內還是城外在城牆所在的一定範圍內是不準建立房屋住宅的,挖的短通不了,挖的長定位不準也容易挖錯,被發現。甕城也有一定的兵力駐防,透過望臺可以相互觀照,在一定的區域內是可以被監控的,晚上城內值更也是在不斷巡邏的。

從這可以看出在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只要防守緊密每一個進出的人員都有可能被盤查到,再有保甲法的羅織,能夠定位每一個城牆內的人,黃冊圖集更能鎖定每一個人的身份。

在戰爭時期城門一旦被攻破,攻守之勢立刻產生變化,佔領軍將逐漸控制各個城門隘口,守軍在逐漸的失守後,後方已經喪失了保障,一旦進行巷戰在佔領軍能夠控制城門之後,將會對原來的守軍各個進行清剿,原來的守軍就會成為甕中之鱉、囊中之物,戰事一旦穩定,在恢復治安的形勢下按圖索驥將會逐一暴露,沒有藏身之地,因為想要出去只有城門,城門又往往是重兵把守的地方,想要逃出去談何容易,一般都會全軍覆滅,所以在城門一旦被攻破後守軍就會在有限的混亂時期內,在估量自身實力已經不足以再次打退佔領軍控制城池後,要麼選擇就地突圍或在佔領軍防守薄弱的地方進行突圍,要麼從自身還能控制的部分城門進行撤退。

巷戰發生的前提是攻守雙方的力量勢均力敵,都控制了部分城門口而不足以進行全面佔領控制,雙方都沒有足以壓倒對方的力量,巷戰就會在彼此的接觸面發生,或攻或守進行拉鋸戰,直到有一方壓倒另一方為止,之後才會有撤退、突圍的發生。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優己2018-08-19 22:33:12

在古代,攻破城門是件非常難的事!能夠攻破城池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被敵人四處包圍,斷水斷糧,糧食吃光了水喝完了這時候留在城裡不是餓死就是渴死,只能選擇突圍,因此不再具備巷戰的能力了。

其次,就是武器用完了!在古代,主要的武器就是弓箭,石頭,滾木。這玩意兒是有庫存限制的,並不是無限使用的。這些武器一旦用完敵人才能爬上牆頭斬關落鎖,放城門下來。也就是說,這時候守軍已經沒有任何武器了。沒辦法打巷戰。

最後一點,在古代想要攻城,那麼進攻方至少兵力是比守城方高八倍以上的,這樣的兵力才足夠把城池包圍起來並且保證方面兵力的優勢。假如在敵軍完全進城實施包圍的話,那麼守軍將面臨至少八倍於己的敵人,這時候是純粹送死的;而假如選擇突圍,則敵人的一方兵力會與守軍大致相當,突圍的生存率會比巷戰更高得多。

當然,這主要還是看選擇啦!比如,斯巴達三百勇士,他們就是為了掩護友軍撤退,選擇退入城中巷戰,然後成功阻擊了敵人兩個小時,給己方人員贏得了逃命的寶貴時間。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F145606782018-11-14 16:02:04

城的攻防戰,是古代冷兵器時代圍繞城市進行的最後戰鬥,雙方在臨近圍城之前必然進行多方的博弈,城外的橋頭堡、要地、築壘等,解決這些才能達成圍城戰,而這對於攻方來說已經佔據野戰的優勢,對於守方來說兵力已經捉襟見肘,無奈退守城桓,這也意味著守方的對外聯絡被切斷了,但還能守城說明資源與士氣還能維持。

較大的城一般都有城郭、護城河,作為攻方,掃蕩郭是必須的,這是破城必須,而對守方是巷戰的預演,如果要是還有護城河的話,眼睜睜看著郭與護城河被蕩平,就已經說明守方力有不支了,那麼就只剩憑堅城苟延殘喘了!這時兵力損耗攻防差距就很大了!守方兵力分散、展開與調動困難,並處於眾矢之的的核心。

而最後階段,攻方破城是在強大的千鈞氣勢下實現的,那麼此時,守方在或休息不足、或給養不濟、或體力不支、士氣打擊嚴重的情況下,旗鼓還能保全並敲響嗎?還能組織起有效的戰鬥衝擊嗎?

冷兵器時代,由於攻防裝備的限制,是不存在現代的巷戰的,單兵的冷箭與幾個人的刀槍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優勢方佔據街道展開,可以做到分波攻擊,躲到房子裡的人還有什麼用呢,體力、精力耗盡,只有被分割圍獵清剿的份了!

在冷兵器時代城破後,此時巷戰是守方的劣勢!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公考老亞瑟2018-04-02 09:05:32

都被攻破城牆了,說明防守方與進攻方實力差距過大。而且中國古代青壯和百姓也是要幫忙守城的,城牆被攻破,正規軍幾乎已經消耗殆盡,憑藉沒經過訓練的青壯打巷戰更不不可能,他們也沒這個意志。還有就是冷兵器時代,打巷戰,你捅我一刀我捅你一刀,防守和進攻接近1:1的戰損比,更本不划算,只有在城牆上防守才能達到最大殺傷進攻方的效果。不像進入了熱武器時代,從沒經過訓練的婦女扣動扳機都能射殺一名久經訓練計程車兵。還有一個就是通訊問題,熱武器時代,士兵打巷戰可以互相無線電溝通,共同配合抵禦,冷兵器時代到了巷戰各自為戰,很容易被剿滅沒有意義。還有就是在內戰統一戰爭中,大家都是一個民族都是華夏子孫沒必要做到巷戰拼死抵抗這底部,而到了一戰二戰大部分都是國家對國家,民族對民族,這樣才會產生那麼多的巷戰和讓士兵產生拼死抵抗的意志。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新晴辛靜2018-04-01 22:53:54

城門被破後,攻城方是先佔領城牆的!本來守城方就是弱勢,依靠城牆抵擋進攻,現在攻方居高臨下,守方能幹什麼?

好的,現代戰爭有很多巷戰,那是因為槍炮射程遠,打完跑來得及……古代你拎刀槍去殺人一定被攻城方看到,但對方人多、沒什麼機會!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我為發明狂2020-07-08 18:19:49

你如果知道有“十倍圍城”的說法,你就不會這樣說了。[打臉][打臉][打臉]

在絕對優勢的敵人面前巷戰,想死還是想活?[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淮河鯽魚2018-04-02 11:38:32

也沒那麼絕對,巷戰肯定是有的,古代守城軍隊基本都在城門下,城門上和城牆上駐紮著,攻城的軍隊基本上比守城的軍隊要多數倍才會攻城,對著東西南北城門和城牆,都有主攻有佯攻,畢竟攻城損失大,如果哪一個城門或一段城牆要是被攻破了,攻城主力都會往缺口裡衝,這是因為在城牆上攻守損失比例很大,少的也至少2:1,多的10:0都有,但是打巷戰攻守雙方損失基本都是1:1,這樣人數優勢的進攻方就不怕了。也這樣一段城牆或城門失守其他牆段的守軍面臨的是玉石俱魂還是留的青山在的選擇了。如果攻城方人數有限或者沒指望殺光守軍,自然放棄其他城牆的攻擊轉向缺口裡衝,這時其他牆段防守的軍隊就有逃跑和突圍的希望了。如果進攻方人多又有屠城的打算,即有重軍突入城內 還有重軍堵住城池各方向,那守軍就基本會因巷戰死光。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漢未央2018-04-02 08:08:29

守軍是東一群西一群分散在各面城牆上,很難統一指揮,一旦某一面城門或城牆被攻城敵人突破,則其餘守軍腹背受敵,很容易被敵人裡應外合 各個擊破。古代城市並不大,內有敵人城牆上居高臨下,背後捅刀子,外有敵人攻城,且無法補給,在冷兵器時代怎麼巷戰

古代攻城戰為什麼城門被破後,守軍寧可突圍撤退也不肯巷戰?靈臺主人2018-04-02 12:39:46

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可見一般而言,只有當我眾敵寡,兵力比對方多出許多倍時才能達到圍殲敵人的目的,否則敵人四面八方都可逃竄,怎麼可能被圍得住呢?而兩軍若是大致勢均力敵,大可出城退敵,也自然無須困守孤城,且不說圍城之內人心惶惶,出於求生本能隨時可能發生投敵甚至變亂,而糧食柴火等也是必然難以持久的,更兼敵人只須攻破防守最為薄弱之處即可進城,而己方每一處都須時刻防守。

可見退守孤城,乃是敵強我弱時之的不得已之舉,需要倚仗城牆佔得地利,以補己方戰力之不足。而敵方一旦攻進城內,己方優勢喪盡,面對敗局,所謂兵敗如山倒,敵人四面攻來,己方軍士腹背受敵,必會喪失戰心,鬥志全無,而四周城牆阻隔逃竄無路,必然導致覆沒之危。因而此時只有集中己方所有戰力,專攻敵人兵力最薄弱的一方,敵人必然難以阻擋。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突圍之後修整兵力,日後大可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