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根的故事及典故?

關於根的故事及典故?使用者95994391779422021-10-11 17:49:51

有關根的故事

昨晚去同在這座城市工作的老鄉家裡,恰巧他姐姐帶著8歲的兒子從香港過來。

因為我不會說粵語,所以一進入老鄉的家門,就只顧著跟老鄉的姐姐打招呼,卻疏忽了那孩子。

坐定後,我還是忍不住側過臉看了看老鄉姐姐的兒子,可他見了我好像有點羞澀,忙低下頭,不語。我想我們語言不通,也就沒再說什麼,沒想到老鄉的姐姐用家鄉話對她兒子說,快叫舅舅(在我們家鄉,如果碰見外嫁女的孩子,那些孩子都會按輩份來稱呼孃家人的)!

我愕然中有些驚喜,還沒等孩子叫我一聲“舅舅”,便轉過頭問老鄉的姐姐,他會說家鄉話?

老鄉的姐姐卻非常平靜地對我說,在香港的家裡,我們都用家鄉話來交流,畢竟家鄉話是世界上最淳樸最親切的語言,它才是我們永生不會忘記和拋棄的根,不管自己身在何方。

她說得多好啊,這讓我想起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回鄉偶書》中的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可見,鄉音就是植根在每一個遊子身上乃至靈魂深處的根。

我很佩服老鄉的姐姐,更感動於她骨子裡對“根”那種深深的懷念和認識,因為她的孩子是在香港出生成長的,而且鄉音居然說得如此流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母親的榮幸和功勞。

但是,在我們老家,卻不幸發生了兩個有關“根”的小故事。

故事一:輝伯的兒子在大都市工作,而且在大都市娶妻生子,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可是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年暑假,兒子打電話讓輝伯去大都市,目的是想讓爺孫倆好好溝通。輝伯在大都市只生活了兩天,就被兒媳婦趕了回來,為啥?因為輝伯除了會說家鄉話,連普通話也不會說,兒媳婦怕兒子被鄉音“汙染”,於是毫不留情地把老人趕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