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隴望蜀的三國典故?

得隴望蜀的三國典故?JenniferXing2022-11-26 10:28:14

雖然得隴望蜀的典故最早發生在劉秀身上,然而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這樣一段和這個成語相關的故事:

公元214年,曹操對漢獻帝發動了最後的一擊:廢后,伏皇后被廢,曹操之女曹節為後。這是除了廢帝之外對漢室最大的打擊了,漢獻帝默默地看著皇后被拖出去卻沒有忠臣響應,他自己明白下一步就是自己退位了。

而曹操此時假借南征的名義,從鄴城出軍,七月出軍,走了五個月,才從鄴城走道孟津(從河南省北部走到河南省西部)。很明顯不是為了南征,是為了躲開宮廷裡的那些骯髒事,把黑鍋甩給手下。

差不多在半路上,曹操接到了劉備平定蜀中的訊息。這可能也是曹操走的慢的原因之一。因為蜀中平定,劉備不是守成之輩,必定圖謀出川北伐,漢中可謂是曹劉下一步的必爭之地。而蜀中叛亂兩年,劉備還需要時間來整頓內政、準備兵糧,現在是曹操先下手為強的大好時機。孟津這個地方既是黃河渡口,又在洛陽邊上,是從中原往關中的主要通道。曹操不慌不忙地停下南征的打算,在孟津做了調整,過了年。

215年三月,曹操率軍十萬,進攻漢中張魯。

1。漢中歸降

民間討論軍事,有一種很受歡迎又很受鄙夷的“軍事三段論”:A比B強,B比C強,那麼A比C強。結論對口則大受歡迎,結論不對口則受鄙夷。但如果這三者年代相近,那麼這對比性還是很強的。對比張魯—劉璋—劉備—曹操這條食物鏈,怎麼看自己都不可能擊敗曹操。於是張魯準備投降,但張魯的弟弟張衛堅持抵抗,帶軍前往陽平關修築工事堅守。

張魯統治漢中二十年,對於民生功大於過

曹操從沒去過漢中,只知道漢中地理利於防禦,所以走陳倉大道,進擊河池。河池是氐人的聚居地,當地人曾幫助馬超叛亂,於是氐酋竇茂起兵反抗,被曹操攻滅。曹操問降將和涼州人,漢中好不好打。這些人沒有進攻過漢中,但張魯曾出過兵,被夏侯淵一頓胖揍,於是回覆曹操:“張魯易攻,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

曹操放心地進軍,等到陽平關下一看,張魯據陽平關和山頂為連營,山又近又陡峭。曹操嘆息:“他人商度,少如人意。”直到如今只能強攻山上,傷亡很大,糧草轉運不及時,快吃完了。無奈之下,曹操準備撤軍。曹操連夜派夏侯惇、許褚通知山上的前軍撤退,結果扯下來的前軍晚上迷路了,誤入張衛的大營,張衛大營大亂。當時辛毘、主劉曄等也在,發現戰機,夏侯惇還不信,自己一看,大喜,趕緊通知曹操連夜進軍。當晚陽平關失守。

這裡史書還有一種記載,並非曹操軍迷路,而是某天晚上,山上的一群麋鹿,衝進了張衛軍營,導致營嘯大亂。不管如何,張衛的運氣真是背到家了。

張魯聽到前線兵敗,立刻要投降,謀士閻圃勸說:“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濩赴樸胡,與相拒,然後委質,功必多。”張魯就往巴中撤退,當時手下想燒燬城中輜重錢糧,被張魯阻止:“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得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

曹操攻下漢中,看到倉儲都沒被破壞,頓時明白了張魯的意思,派人安慰招降。此時曹操離劉備很近了,再往南就是劍閣,也是劉備入川的老路。蜀中人心未定,聽到曹丞相來了,軍心大亂,經常有人來投降,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司馬懿勸曹操進軍:“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也。”劉曄也勸曹操進軍:“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曹操推脫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等到七天後,曹操改了主意,問劉曄,我想打了,現在還能打嗎?劉曄回答:“今已小定,未可擊也。”於是曹操放棄進攻蜀中。

得隴望蜀的三國典故?迷途曉書童2022-11-26 10:29:28

譏諷人不知道滿足、總想得到更多的意思。

歷史典故:東漢初年,有兩個反對光武帝的地方勢力,一個是割據巴蜀的公孫述,一個是稱霸隴西的隗囂。公元32年,大將軍岑彭隨光武帝親征隴西的隗囂,將隗囂圍困在西域,把公孫述的援兵也包圍了起來。光武帝見一時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詔書給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詔書一看,上面寫著:如果攻佔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人總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樣,已經得到隴地,又希望得到蜀地。